08.15 「丰县集镇溯源」师寨·亭台集:小村庄背后的大历史

亭台集

网络图片

亭台集现为丰县师寨镇的一个行政村名,1980~2000年4月曾隶属于丰县史小桥乡,它由亭台集、王庄、孟庄三个自然村组成,人口约2230余人,耕地面积2487亩,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著名集市。

这里先后得名“停灵台”、“停灵台集”、“停灵集”、“台上集”等等,是当时苏鲁接壤地区“欢口、南阳、谷亭、台上”四大名集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始称为“亭台集”,并沿用至今。

就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名称,却与中国历史上一段国耻史有关,那就是北宋末期的“靖康之耻”,谁都没有想到,中国这么大的历史事件,会在丰县这块地方留下它永不磨灭的历史痕迹。

靖康之耻的来龙去脉

靖康之耻又称靖康之乱 、靖康之难 、靖康之祸、靖康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宋钦宗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并因而得名。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靖康之耻导致了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汉人的内心,南宋大将岳飞在《满江红》中提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宋徽宗在被押送的途中,受尽了凌辱。尔后,被金帝辱封为昏德侯,关押于韩州(今辽宁省昌图县),后又被迁到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囚禁。宋徽宗被囚禁了9年。公元1135年4月甲子日,终因不堪精神折磨而死于五国城,金熙宗将他葬于河南广宁(今 河南省洛阳市附近)。

广告

去逛逛

宋·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三月,韦太后连同装有徽宗、郑皇后、邢皇后的十余辆牛车踏上了南归之路。经过近半年的爬行,直到八月方到达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

亭台集的由来

正是这次徽宗灵柩南归,才在丰县这块土地上留下了一个“亭台集”。

约在绍兴十二年的六、七月间,徽宗灵柩的南归车队在现亭台集停留休整,补充所需。这里原有集市,有旅店、有充裕的生活物品。

虽然这时的丰县仍属于金国统治,但这些大宋的子民仍是念念不忘自己的根本,对金人也是恨之入骨,都期望着有朝一日收复河山,重归大宋。

因此,这份朴素的民族情怀使这里的人们对徽宗灵柩的车队给予很大的帮助,积极地为他们提供所需的食品、粮草、钦用水等等,充分彰显了情义丰县的忠诚敦厚。

人们送走徽宗老皇帝的灵柩之后,为了让后人们永远记住这历史性的一刻,大家商议便将这个地方称之“停灵台”,这个集市改称为“停灵台集”,后来认为这个名字听起来很别扭、很不舒服,于是就改称为“台上集”,新中国建立后,始改称为“亭台集”,现在的“亭台”两个字就显得很文雅、很中性的一个词语,就不显得那样刺耳了。

但是,这个名称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却代代相传,直至今日,人们都知道这个名称下的那段悲惨历史,这是中国历史上作为汉人最为耻辱的一页。

今日亭台集

亭台集具有悠久的贸易史,是苏鲁接壤地区著名的贸易集市,南北大街长六百余米,宽十余米,是苏鲁边界的交通要道。

一般是逢单日为集,逢七为会,兴盛之时曾一天两集,早晨北头集,中午南头集,有粮食、蔬菜、柴草、牲畜、书场、店铺、饭馆、茶馆、客店、药铺、木匠、铁匠、绳匠等等,一应俱全。

丰县人民政府二区建立时,亭台集在全区第一个成立互助组;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亭台集隶属于师寨人民公社;由于公社驻地设在闵陈庄,一些生意纷纷迁往公社驻地,这里的生意虽有影响,但集市依然存在。

1976年,师寨公社调整市场布局,亭台集被取消,但自发的贸易仍是存在。

1980年,设立史小桥乡,在乡政府驻地设立了集市,对亭台集的影响更大,贸易状况每况愈下。

虽然亭台集不再有往日的繁华,但悠久的历史仍给这里留下丰厚的人文积淀,昔日的繁华景象,依然能从在人们日常使用的俚语中仍然不时地流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