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1 为何水浒里的“淫妇”都姓潘

公元1117年,翠屏山血案前,宋江带着二十七名兄弟风尘仆仆地上了梁山,惊醒了晁盖“小反即安”的梦。从此,中国就有了两个人的王朝:一个在东京,叫赵宋;一个在梁山,叫晁宋。梁山人数开始剧烈膨胀,传统的打家劫舍无法供应头领们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大秤分金银的奢靡生活,唯一途径就是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

而这场战争导火索之一“拼命三郎”石秀,他已经沦落到举目无亲身无分文的地步,在这兵荒马乱盗贼四起的背景中,他一个人挑着一担柴,正缓缓地走过蓟州长街。

“拼命三郎”石秀石三郎的命运转折点,和“行者”武松武二郎一样,都是从识破了姓潘的嫂嫂奸情开始。

潘金莲和潘巧云的命运殊途同归,最终都在道德的刑场上被开膛破肚,为什么《水浒传》里的这两大“淫妇”都是姓潘呢?/<font>

我读过的比较靠谱的说法有4种:/<font>

​“潘”和“攀”同音,攀富贵,攀大款……潘金莲有一双傲人的小脚,那时以女人的尖尖小脚“三寸金莲”为美,如同当代的“丰胸”,波涛汹涌=性感;在中国,莲花占有相当纯洁高尚的地位,在佛教艺术中,莲花与菩萨多有联系,那就是出尘脱俗的,《西游记》里说:金乃流动闪烁之相——当这朵莲“攀”上了金,追求的就是最原始的欲望。潘巧云因其是七月七日生的,因此小字唤做巧云。秦观词云:“纤云弄巧,飞星传恨。”可是她却在夜晚与和尚偷情,高“攀”了名字里的诗情画意。/<font>

​作者施大爷可能被某位“潘”姓女子深深的伤害过。

​​

​源自奸臣潘仁美,因为杨家将故事的传播,让人对“潘”姓的印象极为敏感,民间甚至有“潘杨不通婚”一说,《水浒传》小说是在杨家将之后诞生,作者为了迎合当时读者的喜好,所以顺水推舟让为人不齿的“淫妇”姓潘。

张士诚的手下大将潘元绍、潘元明两兄弟原是张士诚反元起事时的伙伴。张士诚称吴王时,二潘大受宠信,潘元绍被招为吴王爱婿,潘元明则手握重兵,出镇杭州。但二人在张士诚最危难最关键之时,竟先后投降了朱元璋,从而加速了张士诚的失败。 /<font>

施耐庵曾经在张士诚手下干过,所以在小说里创造了两个潘姓的不贞女子来讽喻他们为臣不忠

/<font>

张士诚为人,“外迟重寡言,似有器量,而实无远图”,其实是个见好就收的厚道人。”(张士诚)既据有吴中,吴(地)承平久,户口殷盛,渐骄纵,怠于政事。”其弟张士信和其女婿潘元绍特别喜欢聚敛,“金玉珍宝及古法书名画,无不充溢。日夜歌舞自娱。”身为驸马的潘元绍所作所为使得张士诚失去民心。/<font>

/<font>

1366年湖州之役时,潘元绍驻兵乌镇之东,连番失利。而在湖州之役结束之前,朱吴另一军由李文忠率领攻取浙西桐庐、富阳、余杭等地,进兵杭州。结果,

杭州守将潘元明未经战斗将城献出,至此,张士诚浙西诸州、县全失。1367年9月份,苏州城已被围10个月,粮草早尽,罗掘俱穷。张士诚拒不投降,最后城被攻破,朱吴军由葑门、阊门入,守城兵溃,太守周仁及徐义、潘元绍皆降。/<font>

/<font>

张士诚起义抗元时,施耐庵参加了他的军事活动。张据苏以后,施又在他幕下参与谋划。施耐庵和张士诚是同一条战线,肯定是相当痛恨鄙视潘元绍、潘元明哥儿俩。因而可以推测:写《水浒》时,施耐庵有意将书中两个背夫偷汉的不忠“淫妇”,都取姓为“潘”,使得后人凡谈及淫妇,必提“二潘”,以此来宣泄心中对潘氏兄弟的不满与讽刺——“杀人不用刀”的文人得罪不起啊!/<font>

/<font>

个人认为,第一种说法从文学角度和其他人物姓氏来看,有些靠谱,但是第四种似乎更有说服力——淫妇的不忠必然导致家破人亡,叛臣的不忠必然导致江山易主。/<font>

作者赵小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