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孙中山的医术真有那么神吗?

文|陈卿美

孙中山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先驱,但不管啥先驱也是从普通人过来的。都知道孙中山原来是个医生,先有治病后有治国。想当革命家的男人才是好医生。干革命,孙中山有一套。干医生,孙中山是否有一手呢?

孙中山20岁学医,1886年,进入广州博济医局,主要学习外科。后转学香港西医书院继续学习。同今天的医科大学生一样,孙中山也学习了五年。有说是以第一名的成绩取得内外科学位文凭。但据近代史专家黄宇和考证,孙中山并不是内外医科学士学位,只是“考准权宜行医”。但凭这个,根本不能在香港行医。

于是,孙中山便选择了澳门。1892年12月,他向澳门镜湖医院借款4400两银元,在草堆街84号开设了中西药局,后来又在议事亭前地开设孙医馆,两个就相当于私人诊所。中西药局有多大呢?上下三层,非常宽敞。粗略算下来,上下三层,至少要一百平米。一个人行医为啥要这么大面积,有说是三层供居住,二层供革命开会。但具体怎么样,似乎还没有定论。

青年孙中山

事实上,孙中山在澳门的行医并不止在自己的私人诊所里。他就像游医,既在诊所、又在医院,还可以出诊到居民家里。大致的规律是这样的,上午在中西药局、镜湖医院。下午在仁慈堂旁边的写字楼候诊。三点以后又进入出诊时间。至于手术,只有星期天进行。为什么要这样折腾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孙中山借了镜湖医院的钱,按事前约定,必须要给人家去坐诊。

由此可见,孙中山的经济压力还是很大的。为了尽快还钱,他只能连轴转了。那时的医生,没有分工那么细,像孙中山还要当接生婆,上门接生是家常便饭。1893年7月18日,《镜海丛报》登陆了一条新闻《镜湖耀彩》,讲的正是孙中山看病的事。

一个外国女人生孩子,遭遇难产。危急之下,孙中山背着药箱上门接生。经过一番处置,最终母子平安,外国女人一家人感激不尽。先不说孙中山医术如何,至少孙中山给洋人服务有一个优势,那就是他英语非常好,孙中山原来一直接受的是英式教育。

在这篇新闻里,还提到了几个孙中山治病的例子。比如有个卖面的生意人,“肾囊大如斗,孙医用针刺去其水,行走如常”。严重的肾囊肿病人,到了孙中山这里,竟然给治好了。“针刺”貌似就是针灸疗法,可见孙中山也是懂得中医的。有纸店的两个伙计,被毒药水烧了面部、胸部,孙中山施以药敷,只十多天就痊愈。有半夜吞洋烟自杀的,早晨才抬到孙中山这里,孙中山也给救活了。有人患吐血症多年多,孙中山不知用了什么药,也给治好了。

有一位病人为了表示感激,自己花钱给孙中山在报纸上打广告。这个人叫魏恒,患有痔疮,二十年的老痔疮非常顽固,他饱受折磨,尝试过各种方法都不见效。最后,孙中山给他治疗了七天,从此痔疮再没有复发。魏恒的家人大喜,也纷纷找孙中山看病,有患十多年肝风的、有患数十年脑患的、也有多年咯血的,都是老毛病,结果均被孙中山治好。魏恒一家感激涕零,在《澳门回声》报上分三次刊登广告感谢他。

魏恒这人不是普通人,是澳门海防同知。后来孙中山有意投身革命时,还曾请魏恒给自己写推荐信,希望能接触到更高的高官。

一个好医生除了讲究医术,还要讲究医德。孙中山看病既给富人看,也给贫民看。既给洋人看,也给华人看。为了照顾一些收入比较低的华工,孙中山规定,无论男女,看病一律只收贰毫。由此,口碑相传,孙中山成了著名医生,在整个澳门华人圈几乎无人不知。一些华人也出资给孙中山在报纸上打广告宣传。

孙中山的医术真有这么神奇吗?笔者也是学医的,对此还是有怀疑的。一来此时的孙中山只有不到28岁,虽说他受过正规医科教育,但治病讲究经验积累,显然孙中山是严重缺乏的,在澳门行医相当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二来,从孙中山收治的病例来看,很多都是比较难治的病症,二十多年的顽固痔疮、十多年的肝风、脑患,即使以今天的医学水平,都很难根治。孙中山就能治好吗?

虽说有患者花钱给其打广告,这点未必就说明孙中山的医术高。就像今天送锦旗一样。少收你点医药费,给我送面锦旗,相信患者肯定会接受的。以孙中山在澳门参与创办《镜海丛报》来看,他至少是一个喜欢造势的人。

史料记载,孙中山在澳门的行医时间总长约一年半时间。1894年1月,孙中山被迫离开澳门,彻底结束了自己的行医经历。普遍流行的一种说法是,葡萄牙籍医生的嫉妒、排挤加上孙中山与镜湖医院的矛盾。其实,葡萄牙医生之所以对孙中山不满,不是因为他医术高、生意好,而是孙中山聘请香港著名外科医生康德黎到澳门做手术,用西医给葡萄牙人看病,这直接是抢葡萄牙医生的饭碗。重要的是,孙中山与康德黎医生涉嫌无照行医,貌似没有取得澳门政府颁发的行医执照。最后,28岁的孙中山是黯然神伤离开了澳门,一代神医就这样划上了句号。

28岁前的孙中山有多大可能成为神医?笔者不敢妄下结论,但至少质疑一下还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