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为什么洪武年间明朝拥很强的骑兵部队?

你何必说谎何必那么虚伪


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大将军徐达率领北伐明军包围元大都,而元顺帝早在数日前即仓皇逃往元上都开原,大都不攻自破,标志着统治全国范围的元帝国宣告终结。然而,北逃的元政权仍然占据着长城以北的辽阔疆域,并且尚有完整的行政官僚体系和数量庞大的骑兵。正如清人谷应泰所言:“控弦之士,不下百万众也!”以元顺帝、扩廓帖木儿为领导核心的北元政权,妄图收复被明军占领的元朝故土,给成立伊始的明帝国造成了严重的边防压力。

为了肃清北元残余势力,明太祖朱元璋发动了八次“清沙漠”战争。洪武三年(1370年),明将徐达兵分两路北伐,皆大获成功,使北元在近塞的势力基本得到肃清,扩廓帖木儿败逃和林(今蒙古国乌兰巴托西南)。仅过两年,朱元璋又发动北伐,史称“岭北之战”。15万明军从雁门关、居庸关、金兰三路进攻北元,结果中路军徐达轻敌冒进,在和林中了扩廓帖木儿的埋伏,惨败而归;东路军李文忠在今图拉河及克鲁伦河一带,与北元蛮子哈剌章展开激战,终使元军败却,虽然明军俘获人马以万计,但“杀伤相当”,只能算个平手;征西将军冯胜独得全功,他率领明军攻陷北元甘肃行省,打通了西域的门户。此次北伐,特别是岭北惨败具有深远意义。在此之前,朱元璋欲趁北伐一路高歌猛进之威,一举彻底消灭北元,直接统辖漠北。但自北伐失败以后,明军元气大伤,让朱元璋认识到北元的实力尚存,不可能一劳永逸解决问题。朱元璋遂放弃一下子收复故元所有疆土的设想,转变为由近塞设立卫所向蒙古草原慢慢蚕食。

不过,这一战略终究还是要以强大的武力为后盾。经过10年的休养生息,朱元璋从洪武十三年(1380年)开始,发动了3次北伐,肃清北元在辽东、亦集乃、贺兰山一带的势力,使明帝国的疆域向漠南推进了数百公里。

可尽管如此,明军依然没有给北元致命一击,这令朱元璋颇为不满。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动用15万军队,命蓝玉为征虏大将军,唐胜宗、郭英为副将。为了表示彻底消灭北元的决心,朱元璋特谕北伐将士“肃清沙漠,在此一举。”

明军由大宁至庆州时,得知北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在捕鱼儿海(今中蒙边界贝尔湖)后,率大军星夜兼程,直捣其营。由于当时是大雪天,北元方面认为明军有巨大的后勤和恶劣的天气双重压力必不敢深入,遂不设防。结果,明军从风雪中袭击了北元汗帐,北元太尉蛮子仓促应战,却被明军歼敌数千人,其部众全部投降。脱古思帖木儿携太子天保奴、知院捏怯来、丞相失烈门等向北遁去,蓝玉亲率精锐骑兵追击千余里,北元遭到了自1368年以来最大的打击:

获其次子地保奴等六十四人及故元太子必里秃妃并公主五十九人。其詹事院同知脱因帖木儿将逃,失马,窜伏深草间,擒之。又追,获吴王朵儿只、代王达里麻、平章八兰二千九百九十四人。军士男女七万七千三十七人,得宝玺图书牌面一百四十九、宣敕照会三千三百九十道、金币一、银印三、马四万七千匹,驼四千八百四头,牛羊一十万二千四百五十二头,车三千余辆。

在捕鱼儿海之战,是明帝国与北元的终极决战。经此一役。北元至少损失十万人以上,而从史料来看,明军损失微乎其微,是一场全胜。明军虽没能活捉北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但使北元遭到了空前毁灭的打击。从此,完整的北元皇室及官僚系统不复存在,北元政权又回到了成吉思汗以前游牧组织的部落生活状态。

朱元璋麾下的明朝军队重步兵是非常优秀的,与曾经缺乏主动性战术较为消极的宋朝重步兵不同,14世纪末的明朝重步兵非常具备高昂的士气以及主动攻击精神,更依赖于肉搏冲击与防御而非宋朝步兵的弓弩射击。根据《太祖实录》与《国初事迹》,明军步兵非常重视“长枪军”的使用与训练,“持枪角胜负,胜者始得升擢”。

在明早期步兵的组合阵型中,“一百户,铳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枪四十”——100名士兵中长枪步兵占到了40%,此外还有10%的火铳手。他们在内地战场上面对蒙古骑兵屡屡得胜。1367年,明军名将傅友德多次用步兵击败蒙古骑兵的攻击。明初近战步兵得到了良好的声誉,“淮北劲卒,虽燕赵精骑不及也。”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对抗蒙古的重装骑兵,明军发展出了一种被称为“手铳”的单兵重型火门枪。根据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凉城县南部明代长城遗址内出土的洪武五年(1372)铜手铳;1971年内蒙古托克县出土洪武十年(1377)铳;1971年内蒙古托克托县出土洪武十二年(1379)铳等的统计,洪武年铜火铳长度一般在32—45厘米之间,口径在2—3厘米之间,铁制弹丸(值得注意,使用铁制弹丸而不是铅制弹丸,说明火铳更重视穿甲能力)直径也在2—3厘米之间,重33—110克之间。同时,明初火铳已经开始考虑火器气密性的问题,使用“合口铁弹丸”。另外,根据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县出土的20余枚球形铁壳地雷里的残留颗粒状黑火药,说明洪武年间明军已经开始使用颗粒化火药。这种武器给予了明军步兵很强的对抗蒙古重装骑兵的能力。

明初骑兵,由于可以得到自己优秀的近战步兵的增援,往往也非常主动。在公元1380年的蔡家庄之战,甚至40名骑兵也对1000名蒙古骑兵发起攻击,正是对自己阵后步兵素质的信心。虽然这40名骑兵遭到了较大的损失,但明军重步兵竟然高速移动,包抄蒙古军后方,并且两面夹击,大胜蒙古骑兵并杀死了他们的统帅。虽然对具体的阵型没有记载,但这种拥有高速机动能力,并且严密到令对方骑兵无法寻找其被冲击的破绽,并且富有攻击性,非常重视“以进退熟练为试中”的步伐协调。欧洲15世纪末逐步崛起的专业化长枪方阵步兵,与明初阵列重装步兵其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西班牙方阵也是长枪兵为核心,剑盾军为辅,同时配合火枪。

明初的重装骑兵呈现一种双重骑兵的属性。骑兵装备有4~5米的长枪、90~120斤拉力的硬弓,副武器有腰刀,此外还有盾牌来护身。明军骑兵的盔甲主要继承蒙元形制,大多是铁札甲,种类繁多。头盔有水磨头盔、水磨锁子护项头盔;盔甲有红漆齐腰甲、水磨齐腰钢甲、水磨柳叶钢甲、水银摩挲长身甲。战马也都披着金属制的镔铁赤马甲,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具装甲骑”。另外,蒙古时代引入的锁子甲现在可以在中原大量生产了,另一种同期在欧洲与中亚也开始盛行的“铁甲衣”也被明朝重骑兵使用。

然而,由于“丝绸之路”在几个世纪前就已经衰败,明军又一直与蒙古交战,明朝的马匹很难得到来自中亚优良马种的补充,而且成功的马政持续时间也很短,使得其马匹数量与质量都不令人满意。这在日后也严重制约了明军重骑兵的发展。

不过,早期明朝对于养马业与骑兵的重视还是得到了一定的效果。骑兵的数量在建设下得到了充分的增长,“骑兵或三万或二万,常兼数万步卒。”久经沙场的明初骑兵与步兵一样,也是士气高昂富有主动性,“而五将咸听一将之令往来折冲以摧贼阵”。


从14世纪末-15世纪初世界范围比较,明军拥有较同时代欧洲甚至奥斯曼土耳其(耶尼色里亲兵也还于初级阶段)更强的专业化近战步兵,并大量装备重型火门枪(火铳)作为单兵远射武器;同时装备了大量重型火炮(洪武大炮);拥有可靠的、富有攻击精神的双重功能重装骑兵(马匹数量和质量是短板)。可以说,当时的明军在整个世界上算得上最强大的陆军之一。


冷兵器研究所


想多了,明朝初期可是十分缺马的,朱元璋几次北伐漠北之时,全国马也不过十万匹,甚至为此一度花大力气,用铁锅去琉球换取马匹,可见明初缺马之严重。

而明初也没有完全压制蒙古,还多次有北伐的明军全军覆没的案例,但是总体来说,在蒙古分裂前,北元一直是半死不活的状态,因为忽必烈以后漠北草原经济空心化,直白的说就是没有产出,只能通过商路吸血,或者是通过内地财政支持来维持。而元惠宗妥欢跑到漠北后,失去了商路和内地输血的漠北草原无法供养追随妥欢跑到漠北的官兵人口,所以北元不仅无法像妥欢所说的那样“皇恩无处不召回”,同时还点燃了蒙古分裂的导火索。

再者,明初步兵有大量长矛手的编制,训练有素的长矛手结成方阵,再配合弓箭、火门枪等兵器,同时还有归顺明朝的蒙古骑兵作为辅助,所以明初步兵可以从容的面对蒙古骑兵的攻击。不过老话说得好,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明朝的武装力量,正是在朱元璋手里达到巅峰,也在朱元璋手里开始衰落。朱元璋一手创立的卫所制度,把士兵驯化成国家农奴,他们既要服兵役也要负担国家派下的沉重的田赋。同时,他们经常还要被当做免费劳动力,被拉去给明朝的皇亲国戚们修园子,而且他们的土地也要被军官侵占,军饷也因喝兵血这一优良传统时常被克扣、拖欠,这就使得军士们愈发赤贫,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逃亡,成为帝国户籍制度下不被承认的黑户。即便是没有逃亡的军士,也因为繁重的劳役以及不足额的军饷而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这种叫花子般的军队还有什么战斗力可言?

而明朝武装力量的衰落,在靖难之役的时候就显现了出来,朱棣仅仅凭借其收容的蒙古骑兵向明朝政府军发起冲锋,就可以击溃平叛的明军。到了土木堡之战,这一衰落就彻底凸显了出来,二十多万明军被只有五、六万军队的也先太师刷出了一个史诗般的土木堡大捷,不过也先也仅仅是矮子里拔大个,他没有能力攻克设防严密的城市,所以做好人只能把失去利用价值的明英宗放了回去,不过明英宗也留下了天子叫国门的美谈。

另外,我们可以从明军的装备来看明军的衰落。明初的军事体系中,长矛手和弓箭手占有很高的比例,但是弓箭手越往后比例越低。大体上因为弓箭训练周期较长,对军士的力量也有很大的要求,因此明军把射程近但是训练容易、便于操作的弩给拿了出来,用来装备越来越弱的明军。

所以,朱元璋的设想是美好的,但是现实确实骨感的,只不过朱元璋活着的时候,没有看到他导致明朝武装力量衰落罢了。


北洋海军炮手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要搞清这个问题就必须先了解组建骑兵的2个条件:

优质战马源和懂得骑兵作战的大将,而这2个条件对于明初的朱元璋集团来说都不是问题。

先说战马源。这就要归功于元朝时期的马政了,元朝靠骑兵起家,军队也是骑兵为主,所以对战马重视不下于我们现代对钢铁的重视,甚至出现了一些蒙古大臣叫嚣着将所有汉人都变成马奴,田地变成牧场。元史就有这样的记载:“蒙古军取民田牧,久不归”;“阔端赤牧养马驼,岁有常法,分布郡县,各有常数"。

所以像山东平原、江淮平原等就建立了超大型的牧马场。而朱元璋的老家附近就有一个官办马场,叫“庐州马场”(这个马场到建文年间还在),所以到了元末群雄并起的时候,这个马场就自然而然地被朱元璋集团占领了。随着明军的势力越来越大,获得的马场也越来越多。既然战马有了,牧马人又是天然的骑兵兵源,就看骑兵训练了。

再说懂得骑兵作战的大将,朱元璋也可以说是得天独厚,最早身边就有2个玩骑战的高手:

徐达和常遇春,这可能跟江淮平原各种官办、私人马场多有关吧,毕竟只有战马,才能接触到骑兵训练。这两位我就不多说了,他们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骑兵战帅才和将才,再加上得益于元朝统治者和勋贵对骑兵的重视,不少汉人也懂得骑兵训练和作战,只是得不到统兵,如后来的冯胜。随着朱元璋集团的突显和扩大,各种骑兵战优秀将领也在迅速成长,如蓝玉、朱棣等,构成了明军强大骑兵部队。

最后不得不提一句,即使明初的骑兵很强大,但还是没发用单纯的骑兵与蒙古军队抗衡,所以,在这里就不得不佩服朱元璋的军事才能了,他建立的是“步骑协同”“车骑并重”的军队,这就让蒙古人没发玩了。


三多学历史


我认为和当时蒙古人统治有关,当时,蒙古人把很多耕地都强征改成了牧场,有牧场当然就得养马了,结果蒙古人打败了,许多战马当然留给了明军。加上蒙古人瞧不起读书人,当时民风肯定尚骑射,兵员素质与明末自是不可嗯日而语!


梦想流浪的星


元军的核心力量应该就是骑兵部队,虽然强大的火器部队是克制骑兵的重要力量,但当时的火器还相对原始,无法独当一面,朱元璋要争夺天下就必须有一支能与元骑兵及其他争霸势力抗衡的骑兵。除了自己训练,其重要的骑兵部队来源应该还包括招纳收编蒙古及其他民族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