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4 北京拱卫京师有三座古桥 哪两座在战火中见证关键历史

北京的各类桥多,已经众所周知。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这里有两座名桥与关键历史事件有直接关联。

史料说,北京历史上拱卫京师的古桥有三座,一为京西南的卢沟桥,二为京北昌平的朝宗桥,三为京东通州区的八里桥。

先看这座八里桥。它的原名并不叫八里桥,而是叫永通桥。因为这座桥东距通州8华里而被百姓俗称八里桥。

五百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八里桥仍然名扬京华。地铁八通线、京通快速路、京哈高速路都从八里桥边经过,古桥一带,每天人来车往,热闹异常。

八里桥建于明代正统十一年(1446年)。它南北走向,横跨通惠河,是通州至北京的必经之处。八里桥为石砌三券拱桥。特别之处是桥中间的大券如虹,可通舟楫,两旁小券对称,呈错落之势。桥上的每块石头之间嵌铁相连,十分坚固。

八里桥南北长50米,东西宽16米。桥面两侧有32副石栏板,栏板上有望柱33对,每个望柱上雕有石狮,栩栩如生,可与著名的卢沟桥石狮媲美。

桥东西两端各有一对戗兽,长鬣密麟,昂首挺胸。护坡石上卧伏着四只镇水兽,扭颈倾头,怒视碧波。桥南往东200米处,立有清雍正御制石道碑一座。

八里桥桥两岸,绿柳白杨,红花绿草,风景如画。昔日的通州八景之一“长桥映月”,指的就是这里。

八里桥下的通惠河,曾是京城的主要运粮通道。因为那时运粮船只多是帆船,因而八里桥中间的桥拱建得非常高,最高处有8.5米,宽有6.7米,使来往帆船可以直接通过。享有“八里桥不落桅”美誉。

说起八里桥,就不能不说历史上的八里桥之战。

发生在晚清咸丰年间的八里桥之战,实际是一场耻辱之役。

咸丰十年(1860年)七月,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英法联军因天津谈判无结果,遂举兵向北京逼进。八月初七,英法军队以六千人的兵力,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自通州郭家坟分三路向八里桥一带猛扑。当时,驻守八里桥一带的清军三万,由僧格林沁、胜保、瑞麟等人统率。

享有满清“巴图鲁”之誉的王爷僧格林沁以匹夫之勇,率领处于冷热兵器转型期的三万清军,与装备先进长枪大炮的六千英法联军在八里桥展开决战。

清军士兵挥舞着大刀长矛,使用落后于侵略者的抬枪、抬炮。与着刚刚经历克里米亚战争锤炼的英法联军展开生死搏杀。通州城外杀声震天,八里桥边硝烟蔽日。清军将士视死如归,英勇冲锋,桥上的一批倒下了,后面的骑兵又冲上来。

虽然清军官兵前仆后继,但在侵略者密集的钢枪子弹精确杀伤下。在先进火炮的炮弹反复轰击下,桥面上堆满了清军的尸体,数万清军官兵战死,英法联军仅损失十二人,八里桥宣告失守。

八里桥是京城最后一道屏障,八里桥大战的第二天,住在圆明园的咸丰皇帝找个借口,逃往热河避暑山庄。英法联军杀进北京城,随后,著名的圆明园被这伙强盗劫掠后焚毁。

在八里桥恶战中,桥上石栏板多被炸得粉碎,许多石狮子也被炸毁。战后,清朝廷对伤痕累累的八里桥进行了重新修复,但战斗中的枪弹创伤仍依稀可见。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北平修京通柏油路时,用土石将桥两端垫高找平,降低了石桥的坡度。新中国建立后,又在桥面上铺了沥青。后来,为保护古桥的历史风貌,减少洪水对桥的冲击,城建部门在八里桥南北两端开道引河,又先后各建三洞水泥桥一座,用于行人和车辆通行。

相比之下,卢沟桥的资历要比八里桥老许多。

卢沟桥亦称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处的永定河上。因为此桥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它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桥身结构坚固,造型美观,具有极高的桥梁工程技术和艺术水准。

史料介绍,卢沟桥是在金世宗在位的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决定修建的。当时尚未动工金世宗就病逝了。他死后的第二年,卢沟桥开始兴建,历时三年多于明昌三年(1192年)完工。

卢沟桥为十一孔联拱桥,整个桥身都是石体结构。桥梁总长266.5米,宽9.3米。卢沟桥两侧石雕护栏各有140条望柱,柱头上均雕有形态各异石狮,历史记载原有627个,现存501个。

“卢沟晓月”从金章宗年间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据说早在战国时代,卢沟河渡口一带便是燕蓟的交通要道,兵必争之地。

由于康熙年间永定河洪水,卢沟桥桥受损严重,大量古迹也在洪水中被冲毁。1698年清朝廷拨款重修,康熙还命人在桥西头立碑,记述重修卢沟桥史实。

现今桥东头则立有乾隆皇帝题写的“卢沟晓月”石碑。1908年光绪帝驾崩,葬于河北易县清西陵,灵车须通过卢沟桥。由于桥面窄,只得将桥边石栏拆除,添搭木桥。事后,又将石栏照原样恢复。

1936年前后,北平城的东、西、北三面已经被侵华日军控制。位于南面的日军也已强占丰台,威逼中国军队撤离,卢沟桥一时成为北平对外的唯一通道。

为了占领这一战略要地,截断北平与南方各地的来往,进而控制华北,日军不断在卢沟桥附近进行挑衅性军事演习。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附近演习时,以有士兵失踪为借口,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在遭到中国军队拒绝后,日军于7月8日凌晨向宛平县城和卢沟桥发起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37师219团立即予以还击,从此掀开了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

(卢沟桥事变图片)

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开始的标志,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同时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区域战事的起始。

卢沟桥和八里桥一样,不仅见证了重大历史事件,它们自身也在历史事件中更加扬名天下。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本栏目,可点击栏目右上角的提示“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