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忠澤
兩人稱帝有許多相似之處,稱為造反個人感覺有點過。
唐王朝和明王朝都是建立之初兩人稱帝。都在戰場撕殺中度過 也都立過奇功。
李世民玄武門之變,首先是李建成為太子,但猜忌心太重,李世民兵權過重,文臣武將更是人才濟濟,為了確保自己地位穩固,想除掉李世民,但是走漏風聲,被李世民部下知道了,於是稟報李世民,李世民召集部下開會,文臣武將都極力推薦李世民稱皇,李世民也有心當皇帝,不除掉他們,他們就會除掉自己,為了自保,便發動玄武門之變。
朱棣之變,源於削蕃,朱元璋死後,朱允炆當皇帝,覺得蕃王能威脅自己的地位,開始削蕃,前面幾個都挺順利,還死了幾個,等輪到朱棣,朱棣裝瘋賣傻才躲過一劫,等回到自己的地盤,以“清君側,靖內難”的名義起兵,最後迂迴南下,佔領京師,是為靖難之變。
李世民和朱棣都是以我不殺你你便殺我的形勢下登上皇位的,且兩人都開創了盛世,李世民的貞觀之治,朱棣的永樂盛世。
幸福生活每一天小軍
明太宗朱棣和唐太宗李世民,兩人本來和皇位無緣,都是通過造反登上皇位。朱棣和李世民兩人都是造反登上皇位,但兩人造反的過程,對待家人,造反的原由完全不一樣。
0.1路線和對待家人的區別
朱棣在朱元璋時期,被朱元璋分封為燕王,鎮守北平。建文帝朱允炆,削藩削到朱棣身上的時候,朱棣從北平起兵造反,一路殺到南京,篡位稱帝。朱棣篡位稱帝之後,對曾經支持建文帝的兄弟
而唐太宗李世民的路線相對較好,簡單粗暴。李世民直接買通玄武門的看守,然後帶領自己的心腹埋伏在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入宮的必經之路玄武門之中。等到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一到,帶領心腹直接將兩人殺死。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後,李世民還命手下直接血洗太子府和齊王府,連襁褓中的嬰兒都不放過。
0.2造反的真正原由不同
建文元年,朱允炆開始進行削藩行動,一連削了好幾個藩王,每一個藩王的下場都慘不忍睹。好一點的,全家淪為庶人和平民百姓無異;壞一點的便是湘王朱柏,被朱允炆逼到全家自焚而死。對於藩王中軍事力量最為雄厚的朱棣,朱允炆在對朱棣動手之前,便在北平城已經部署好一切。連管理北平城的官員都是朱允炆的人。燕王朱棣一旦被捕,下場將會慘不忍睹。
征戰沙場多年的燕王朱棣,在自己人生中的生死關頭選擇了造反,這一正確選擇。發動了靖難之役,於建文四年成功攻入南京稱帝。
唐太宗李世民,一開始便盯住了皇位。在李淵將太子之位封給李建成之後,軍事力量雄厚的李世民心有不甘。自知軍事力量比不過李世民的李建成,對李世民的軍事力量進行打壓。深知李建成用意的李世民,選擇了先下手為強。在玄武門內設伏,將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殺掉,奪得太子之位。
朱棣和李世民兩人都有著巨大的野心,但朱棣迫於朝廷強大的兵力,一直不敢動手,到了被逼無奈的地步才造反。而李世民則一直都對皇位虎視眈眈,在自己面臨威脅之後,手下又撮合的情況下,決定造反。
朱棣造反的時候,父親朱元璋已經駕崩;而李世民造反的時候,父親李淵並沒有駕崩,李世民還威脅李淵退位。
總結
“自古無情帝王家”,朱棣和李世民都是通過造反登上皇位,但兩人的過程都有很大的區別。兩人相比之下,朱棣比李世民仁慈不知多少倍。朱棣和李世民兩人造反都沒有什麼特殊的意義,想要的都是皇位。
永樂解史
朱棣和李世民有造反很大區別
1.唐太宗李世民雄才大略,為李唐建立天下立下了悍馬功勞,可以說李唐大部分江山都是李世民打下的。李淵建立唐朝後,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太子自知戰功與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憚,就和弟弟齊王李元吉聯合,一起排擠和陷害李世民;聽從魏徵的引導,收服被李世民重創的竇建德嘗試拿回兵權,李淵也嘗試任用裴寂,最終導致大敗,不得不再用李世民領兵。這是玄武門之變的一個導火索,經過長期的鬥爭,李淵的偏袒下,功臣集團無罪被貶,太白經天李淵的猜忌愈加嚴重,以李世民為首的功臣集團,為求自保,在玄武門發動兵變,李世民親手射死了太子李建成,事後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兩個月後禪讓皇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開啟了22年的“貞觀之治”,可以說李世民造反是被逼的,李世民有戰功,有威望,再加上被陷害,這樣的造反在某種程度上比較合理,也就是有理由。
2. 朱棣是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造反的,大明都是朱重八自己打下來的,朱棣沒有戰功,但朱棣有野心,建文登基後,他更加暴露了自己野心,打著靖難旗號造反,最後當上皇帝,可以說是言不正,明不順,這是真正的造反,為當時士大夫不屑,比如方孝孺,鐵鉉等始終沒有向他低頭。
比較發現,李世民造反和朱棣造反是不同的,具體表現在是否有功,是否主動,原則上看李世民的造反更加合理,更能被接受。
一蓑煙雨任平生jkl
你好,我是小夏,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希望對你有幫助。
朱棣和李世民的造反,二者之間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下面來一一分析:
1:二人造反的背景不同,李世民對於唐王朝的建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王朝建立的過程中,身為皇子的他也不斷地壯大了自己的勢力。唐王朝建立之後,李淵冊封李建成為太子,李世民為秦王,在反隋過程中,兄弟二人之間還是沒有什麼間隙,但建立唐朝之後,二人的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兄弟之間的爭權奪利也就凸顯出來。唐王朝建立之後統一天下的過程中李淵曾經以太子之位允諾李世民征討竇建德王世充等人,在統一全國之後不但沒有實現諾言,而且李世民功高震主,不斷受到李建成集團的排擠。李世民集團才發動玄武門政變。
而朱棣造反的原因:朱元璋死後,朱允炆即位,為了加強自己的中央集權,大舉實行自己的削藩政策來削弱各王的實力,而朱棣又是諸王中實力最強的,所以在政策上來說針對朱棣的政策很多,朱棣自知難以從中斡旋,而且自己的勢力比較強勁,被逼造反。
2:二人造反的社會影響不同,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可以說是一場皇家內部的勢力爭奪,並沒有波及到平民百姓,當場李建成、李元吉被射殺,政變結束,可以說此次政變是沒有什麼傷亡的,直接參與的人也均為雙方高層,對下層社會來說,只是領導人員的變更。而朱棣的造反於公元1399年北京起兵到1402年攻破南京,戰役整整持續了四年之久,波及了中國整個華北和華東地區,雙方之間的反覆拉鋸戰鬥都對當地的社會經歷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3:二人造反的歷史意義:李世民發動造反,改變的是唐朝的繼承者位置,並不是推翻帝王的通知,他登基後,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局面,為大唐盛世奠定了基礎。朱棣造反是直接推翻建文帝的統治,直接改變了明朝今後的政治走向,而他上位之後,不斷地加強集權統治,慢慢的將中央集權推向的頂峰。
個人認為二者的造反都是皇室內部的權力爭奪,二者之間的主要區別是以上三點。純屬個人意見,謝謝。
夏家說史
本質上並沒有區別,都是通過造反奪取了皇位。但其起因以及過程和結局有所不同。
先說起因,自李淵太原起兵,李世民一直是中堅力量,其軍事力量非常強大。況且早期他和兄長李建成之間名分未定,也就是都在爭太子之位。故李世民起因是主動的。而朱棣雖也為明王朝的建立作出比較大的貢獻,但大哥朱標太子之位早定,後受封燕王也沒有非分之想,至少表面上這樣。至建文帝削藩,為自保才反,所以他是被動的。
再說過程,李世民買通玄武門守衛,領兵埋伏在宮門,相當於現在的特種作戰,沒有造成社會動盪,這場政變相對容易。而朱棣起兵相當於背水一戰,是一場持續幾年的戰爭,造成整個北方社會的動盪。
最後,成功後對待兄弟子侄的手段略有不同。李世民相對殘忍,大開殺戒,斬草除根。而朱棣相對仁慈,至少他沒有殺掉建文帝的兒子。
山河不變
李世民和朱棣都是通過造反而成為皇帝的,可是,他們兩人造反的過程和原因都不盡相同。下面來分析一下李世民和朱棣造反的區別。
李世民是唐朝的開國功臣,大唐的江山是他打下的。李世民對於大唐的建立功不可沒,讓李世民來繼承皇位應該算是民心所向的事情,可是他的父親李淵只讓李世民做一個上將,未曾有將他立為太子的想法,李淵要立的太子是李建成。李建成和李世民是同父異母的兄弟,而且他們的關係不好。倘若讓李建成當了皇帝,李世民的日子會過得很艱難,所以,李世民不會讓李建成成為皇帝的。
李世民繼承皇位是眾望所歸的事情,多數朝中大臣和武將們都支持李世民,因此,李世民造反成功的幾率相當高。李淵是個優柔寡斷的皇帝,起兵的決定都是在李世民的勸說下才執行,李世民十分擅長行軍打仗。李淵為了保住李建成,逐步剝奪了李世民手中的權力,李建成還想殺了李世民。在這種情況下,李世民不起來造反,他可能就沒命了。
李世民得知李建成要殺他,在玄武門發動政變,斬下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頭顱。李世民知道李淵會因此而懲罰他,所以,他直接衝進皇宮,逼迫李淵禪位。
朱棣出生時,明朝政局穩定。在朱元璋傳位給朱允炆時,朱棣曾想過要造反,可是當時軍政大權都掌握在朱元璋的手中。雖然朱棣有這種想法,可是,面對手段高明的朱元璋,他是不敢輕舉妄動的。
朱元璋讓自己的兒子在封地做藩王,還給了他們實權。朱棣也得到了朱元璋的重用,因此朱棣是不會反朱元璋的。朱棣後來之所以會造反,是被朱允炆逼的。
朱元璋去世後,各藩國的勢力越來越大,這讓建文皇帝感到不安,朱允炆怕他們會威脅到自己。因此,朱允炆開始削藩,他想將所有藩王都削掉。這些被削掉的藩王下場淒涼,都家破人亡。
朱棣本無意造反,可是朱允炆的削藩將他逼上了絕路。當朱允炆派來的人將朱棣的王府包圍起來時,朱棣別無選擇,所以,他打算放手一搏。朱棣的靖難之役能成功,跟他的軍事才能和朝廷的錯誤決策有很大關係,朱棣的造反是想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
從李世民和朱元璋的造反事件中我們看出,造反也是需要時機的,如果不是被逼上絕路,也許沒人敢做這種事情。我國古代流行立嫡立長的繼承製,這種制度害死不少人。也許,皇帝們只是想保證皇室血統的高貴,可是,並不是所有嫡長子都是有能力打理朝廷大事的人。因此,沒有能力的嫡長子都有可能被趕下皇位,有能力的皇子會取而代之。倘若古代立儲君能看重能力,那就不會有那麼多流血事件的發生了。
愛麗說史
大傢伙,我是詩涵果果。
朱棣和李世民的造反在小果看來,最大的區別就是朱棣屬於真正的造反,李世民雖然弒兄逼父,但是嚴格的說,李世民不能算造反!
明朝是中國古代由漢人建立統治的最後一個王朝,創建者朱元璋從草根起家,參加了農民起義,在推翻元朝的過程中,一步步發展壯大,最終擊敗各路義軍,成功登基。朱棣作為朱元璋分封的燕王,極有才幹,朱棣的封地就在現在的北京,也許是北京城的龍脈風水保佑了朱棣,讓他可以成功推翻自己侄子的統治,建立以自己意志為帝國的大明朝!
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之變則是因為他對權力的渴望太大,大到了他可以殺死自己的太子哥哥,長期在外作戰的李世民手握兵權,與早已脫離戰場主持朝政的李建成不同,李建成仁厚寬容,很有儒家之風,但是李世民狠辣果決,為了當上皇帝,即使是自己的親哥哥,也能義無反顧的狠下殺手。
那麼朱棣和李世民同樣是造反,有什麼區別呢?為什麼小果說李世民嚴格意義的說,不能算作造反呢,請各位小果慢看寫來:
一,朱棣是真的造反
朱元璋在位時,對長子朱標非常喜愛,但是由於朱標的早逝,愛屋及烏的朱元璋選擇了長孫朱允炆來繼承他的帝位,這也是封建王朝為了避免皇子對皇位的爭奪而規定的立長不立幼,立嫡不立庶的傳統,對於建文帝幾位在戰火中成長起來的叔叔們,朱允炆的擔心與日俱增,最終終於下定決心削藩,收取叔叔手中的權利。失去了兵權就像沒有了牙齒的老虎,感到害怕的朱棣自然不甘束手就擒,選擇了造反!
朱棣是在朱允炆登基為帝后,選擇了起兵,這個從本質意義上講,就是大明朝有了既定事實的君王,也就是建文帝,朱棣作為君王的臣民,想要推翻朱允炆的統治,這就是造反了,而且是毫無反抗根據的鐵定事實!
李世民在羽翼豐滿以後,對李建成日益穩定的太子之位感到害怕,一旦李建成登基,作為爭奪皇位的李世民,恐怕沒有什麼好下場,這就是李世民最擔心的事情,也是他的幕僚堅定支持他殺掉李建成的原因。但是李建成和李世民同樣都是李淵的兒子,做皇帝的還是李淵,李世民在殺掉李建成以後,只是留給了後世腹黑的評價,他並沒有殺皇帝,即便是脅迫李淵退位,也不構成造反的事實,更多的屬於家事的範疇。大家可以思考一下,李淵雖然在當了皇帝以後又生了幾個小王子,但他們的年齡和實力無論如何對李世民構不成威脅,年齡越來越大的李淵只能默認李世民為接班人,難道他捨得將李世民殺死,把李家的江山拱手送人嗎?
總結:雖然朱棣和李世民的性質相同,但是本質意義卻不一樣。萬幸的是不管朱棣還是李世民在登基以後,都成為了歷史上大有作為的帝王,勵精圖治和開疆擴土,對當時的老百姓而言,也算是一大福利!
詩涵果果
朱棣和李世民兩人坐上皇位行為都是不正當的,可還是有很大的區別,朱棣是實打實的造反,而李世民是發動政變奪權。
李世民應該不能成為造反,皇帝李淵沒有被推翻,只是後來主動讓位給兒子李世民。李世民最多也只是算奪取哥哥李建成的太子位置,屬於奪權之爭,和朱棣相比他的情節是相對輕的。李世民是唐朝的開國功臣,唐朝的建立李世民的功勞是大於李建成的,坐上太子之位更顯得“實至名歸”,其實造成李世民造反的最大原因還是在於李淵,李淵立李建成作為太子卻又重用李世民,給予了李世民更大的權勢,才造成了李世民心理不平衡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可能也是因為這個原因他便主動退位讓賢給李世民。
朱棣就是完全意義上的造反。朱棣好的一點是他沒有對朱允炆斬盡殺絕,李世民卻是將李建成和李元吉以及他們的後人全殺了。雖說朱棣是由於建文帝削藩削得太厲害逼得造反的,但確是打了幾年的戰爭才從建文帝手裡奪得了皇位,造成的犧牲比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政變”大得多,這讓朱棣給人留下的印象不如李世民的原因。
總的來說兩人都是歷史上成就非常高的帝王,他們奪取皇位的做法違背了仁義和道德,在位期間李世民以仁治國,虛心納諫給他籠絡了許多人心,朱棣在位期間比較專政,多次討伐漠北又無功而返使得歷史地位下降了不少。
歷史百貨鋪
我想闡述下我的想法。首先說他們兩個人都不是長子或者說不是太子,按照中國曆朝歷代的規矩(周朝以前除外),基本都是立皇長子為太子,李世民排行老二,朱棣排行老四,所以他們兩人不出意外的話,都沒機會當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畫像
其次,兩個人都是傑出政治家、優秀的軍事統帥,有豐富的作戰經驗,手下都一支強悍的軍隊,李世民隨同父親李淵南征北戰立下汗馬功勞,有勇有謀,手下將星雲集,被李淵封為秦王、“天策上將”;朱棣被朱元璋封為燕王,鎮守北平,多次征討北元,並且大獲全勝,巧合的是他的三位哥哥都先後去世,所以不論在軍事勢力,資歷上朱棣都是諸王之首。所以這兩位王爺的實力都是非凡的。
第三,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之變”的背景正史說是太子李建成聯合三弟李元吉共同對李世民進行排擠、陷害,同時李淵還偏袒李建成等人,在這種情況下,李世民為自保才發動政變,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逼李淵成為太上皇。但我認為不是這樣,就像拿破崙說的“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號士兵”一樣,其實李世民是有要當皇帝的想法的,他本來想通過戰功贏得父親,已給他創造機會,但李淵沒有,不但沒有,還處處掣肘、打壓,李世民只能鋌而走險,孤注一擲政變,成功上位,開創大唐盛世,史稱“貞觀之治”。
明成祖朱棣畫像
朱棣和李世民有相同點,也有不同,不同的是在大哥皇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立朱標之子朱允文為太子,並登基成為建文帝,這時燕王朱棣和與周王朱橚及齊、代諸王,均擁兵自重,多行不法,朝廷孤危。建文帝只能採納大臣之意進行削藩,已解除對朝廷的威脅。這時的朱棣已經看到諸王被剝奪王位,貶為庶人,甚至湘王自焚的殘酷現實。為維護自身的利益和對朝廷的不滿,以“誅奸臣,為國靖難”之名發兵南下,大戰於河北、山東一帶,雖取得勝利,但損失極大,而朝廷軍隊兵源豐富,如果這樣打下去,只能最終失敗。這時朱棣聽密報南京空虛,隨即改變戰略直擊南京,最終攻破南京城,建文帝不知所蹤。1402年朱棣在南京稱帝,年號永樂,世稱永樂大帝,後又遷都北平,開創大明朝輝煌的篇章。
(以上圖片載之網絡)
遙遠要走多遠
首先簡單瞭解一下兩個事件的過程:
1玄武門之變:公元626年7月12日,由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在都城長安大內皇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了一次流血政變,在這次政變中李世民殺死了自己的長兄,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而後脅迫其父李淵立自己為皇太子,兩個月後,唐高祖李淵頒佈內禪詔書,李世民即皇位,是為唐太宗。
2靖難之變:公元1398年5月明太祖朱元璋病故,皇太孫朱允炆繼位為帝,是為建文帝。建文帝繼位後不久開始削藩,時為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因不滿朱允炆和削藩政策,以“清君側”的名義在公元1399年7月起兵反抗明朝中央政府,發動了持續三年的靖難之役。1402年6月攻入金陵,江山易主,朱棣即皇帝位,是為明成祖。
玄武門之變是唐朝統治階級內部一場權利爭奪的鬥爭,是一場小規模的流血政變,而非戰爭。政變前李淵長子、太子李建協助處理軍國大事,同時與四子李元吉形成了聯盟,準備除掉實力雄厚、文武雙全、功勳卓著的次子、秦王李世民。李世民與李建成、李元吉接下嫌隙後曾經採取的是避禍策略,以求自保。但是李建成步步緊逼,包括向李淵進讒言、下毒等手段,意欲致李世民於死地。可以說,形勢已經到了不是李建成死就是李世民亡的地步了。經過精心謀劃,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一擊致勝,在除掉了太子、解除自己生存危機的同時,登上皇位。這次政變可以說改變了唐朝歷史的走向,從日後李世民為君後的作為,勵精圖治,用人為賢,即使是原來忠於太子的舊臣也得到重用,社會經濟繁榮昌盛,史稱”貞觀之治”。也正因如此,古今大部分歷史學家對李世民發動的這場政變持理解、同情甚至讚賞的態度,正如史學家柏然所言:”中國人應該慶幸唐太宗李世民奪嫡成功,李世民為中國帶來名垂千古的貞觀之治,成為治世之典範。”可見對李世民的高度肯定與讚揚。
靖難之役是明朝歷史上第一場皇帝和藩王之間的內戰,這場戰爭是建文帝為鞏固自己的權力,決定削藩引起。靖難之役是對明朝歷史影響深遠的一次權力爭奪戰,不僅改變了皇位的歸屬,也極大影響了此後二百多年明朝政治、思想的走向。一方面為了更有效處理國務,朱棣設立了內閣制,從此內閣開始在明朝政治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清朝仍沿用此制度;另一方面由於朱棣造反稱帝,對大臣有所猜忌,恢復了洪武年間的錦衣衛特務機構,隨後又設立了東廠,令親信太監掌權,加強特務統治的同時提高了宦官的地位,也為日後宦官禍國埋下了種子,可以說,此後的明朝,特務統治幾乎貫穿始終,成為一大特色。與李世民不同的是,靖難之役後的朱棣大肆屠戮建文帝時期的舊臣,齊泰、黃子澄被誅殺,方孝孺被滅十族,因黃子澄受牽連的有345人,因方孝孺受牽連而死的共873人,充軍等罪者千餘人。可以說因靖難之役造成幾十萬人死亡,朱棣基本上是踏著無數的屍骨登上帝位的,其手段之殘忍,讓人不寒而慄。 其得位不正一直在史學界爭議頗多,贊者有之,非議者眾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