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科研人员“逃离”科研领域,待遇差真的是主要原因吗?

鹊·鹞丶


科研应艰难奋斗,学习先辈的科学家,先研究出成果,不讲待遇的爱国作风。


红光


我就是一个逃离科研领域的人。我上世纪八十年代从一所知名大学毕业,在省级科研单位从事产品研发工作,那时侯科研经费比现在少的多,科研设施也差,我一直坚持,只是希望用自己多年经验换来科研成果的转化为生产力。然后,从事科研工作二十五年后我改行从事安全生产工作,原因不仅仅是待遇问题,职业前景死胡同是根本问题。我们单位现属于央企下属研究单位,管理按企业管理,不论多深资历,没有行政职务,一毛钱不涨。尽管我有高级职称,本科学历,但和门卫工人一样没有岗位津贴和学历津贴(研究生有学历津贴),而研发部门的行政领导是一个不做科研的中专生指手划脚多年,还叫嚣“我虽然做不出成果但会让你们也做不成“,他做到了。我们单位十几年未出一项成果。五年前我改行做安全评价,虽然感觉二十多年研发经验浪费了,也好过在小人手下苟且。


桃李有大


待遇差,压力大,也根本静不下心来安心的搞科研。有时候觉得不是我在搞科研,而是科研在搞我。我的导师一直说我适合搞科研,但是我却觉得不堪重负,一毕业就逃离了科研圈。除了科研成果的压力,还有买房、结婚、生孩子等等压力,真的是亚历山大


纠结名字不知道怎么起


科研院所,这是个冠冕堂皇的高端品牌。而且还是很多研究员、院士、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的摇篮,是孩童时期魂牵梦绕的理想之地。说起来,像这样的比较高端的机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外人哪里知道这里面的水该有多深!一般情况下,根据科研院所的研究方向,在名字上还可以称之为——设计研究院。

凡是属于研究单位的工作人员,一般的来头可不小,有世界顶级的哈佛、牛津等学府老一辈研究生,有北京、清华国内各名校的高材生,他们一般学位比较高,从本科、研究生、博士生等等。

说起做科研项目,一般的国内比较著名大专院校,都有自己的教学科研机构,这和专门科研单位是有区别的,它们主要是以教学为主。当然有些科研单位的研究员也被聘为专业课的兼职教授。

在做课题研究方面的领军人物都是有头有脸的,新人就只能去干一些辅助陪衬,或者被课题组编外,导致有些科研人员拿不到研究课题,或者个人的研究项目通不过审批,没有科研资金。不得已离开科研机构。

关于科研经费问题,这可能牵涉到科研单位的性质,有些是国家根据科研人员所申报的项目和科研计划可以申请到科研基金或研发费用。有些是国家需要在某些领域,进行基础研究。有些需要对某些领域进行技术攻关。国家指派科研单位来做这一项目,或者多加科研单位参加竞争,并有国家财务调拨科研资金。自从改革开放以后,有些科研机构由事业单位变成企业单位,科研资金渠道发生了变化。一些比较在科研领域有名望的研究员和专家学者退居二线,年青一代科研人的科研资金来源比较紧张。也有很多科研从业人员,从此离开了科研机构。

说起来,科研这项工作它是有相当的难度,国内除了查阅技术文献资料,跟踪国外科研动向,几乎在业内很少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自己独创科研课题。这样做,不但拿不到科研资金,还会召来同行的耻笑。有些项目做了很多年,一直出不了成果,有些科研项目需要进一步中试或者扩大装置,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需要敢冒很大的风险和勇气。甚至一旦科研项目失败,就会影响职称评定,工资待遇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还有些科研项目只是因为科研人员缺少知名度,比较年轻,或者从来没做过科研课题,不能做领军人物。以上种种原因,也会导致科研人员离开科研单位。

科学研究是烧钱的的买卖,所谓的失败是成功之母,有多少次失败以后,会击垮人们的信心,思想上背负太多的包袱,有多少属于乐观的科研人员,他们屈指可数。人们只知道成功会带给快乐,失败会跌倒重来,放在你身上去试一试。所以科研人员离开科研单位有很多苦衷无处诉求。没有后台的支持,你就不能一枝独秀。科研机构有家庭背景的多的去了,你作为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有机会去科研机构吗?所以有些新人离开科研单位,也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

我们仅仅是作为一般的了解而已。情当您茶余饭后的消遣!务必见谅!


Yao-zhch


你所说的科研领域,我理解是体制内的科研,体制内身家过亿过千万的教授专家比比皆是。虽然他们中很多人没有什么真才实学,但他们却占有大部分的科研资源,在科研上享有绝对的话语权,年轻而有真才实学的科研人员苦干实干,最后做给天看,东混西混的,却一帆风顺。这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科研环境的扭曲,是长期以来制度的扭曲,这种扭曲得不到改变,那么投入再多的钱科研都是无底洞,只能竹篮打水,每年看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平的比比皆是,但一到被卡脖子的时候 ,专家教授就出来说我们这里与美国有差距,那里与美国有差距,这里要努力,那里要努力,这里要投入,那里要投入,但是自己呢?干什么去了?我一直有个想法,国家与奇把钱投入给院校和科研院所倒不如采用招标的方式,把项目包给民营企业。但但有时想一想,按下葫芦浮起飘,不论你采用什么方式,只要靠上级监管体制机制不改变,那么总有人有种有漏洞可钻。


艾比最好看


不是,真正的原因是人!或者说是外行领导内行,还有对科学的尊重!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对比,建国初期,我们的科研团队都是由科研人员自己带队主持的,比如华罗庚就主持过多项研究。但是现在,是什么样我想大家都知道,再来说说尊重!当时中国23级工资制科研人员绝对是最高级的,就连毛主席也不过是第三级,但是现在福利待遇也就是处级和厅级最高副部也就到顶了!更何况好不容易研究出点东西利益的大头还是人家的!最重要的是伤了科研人员的心!当年烧毁运十资料,停掉大部分科研项目,到90年代许多科研人员还住在筒子楼里,但是同时期的行政机关配车已经到乡了,这也就是为什么老一辈科研人员能用几年时间就仿制出了歼七并改进,而在有全套图纸原材料的情况下仿制出贝斯发动机用了30年


wangking513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如果家里没矿,把科研当做爱好来从事那是对科研的真爱,把科研当职业就看自己能吃多大的苦忍受多大的清贫了。

科研人员逃离科研领域,待遇差是一方面,因为科研对大部分科研工作人员来说是谋生的手段,要靠工资来养家糊口。当前房价、物价等都涨一轮了,工资几乎没啥变化。这面对的已经不是生活的问题,而是生存的问题。

另一方面,科研人员的职称晋升是有编制控制的,如果没有空余编制,那就需要等待有编制时才有晋升的机会。而职称通常是和工资挂钩的,升不了职称,工资就原地不动。除非碰到工资普调才有工资上涨的可能。晋升通道狭窄,也是科研人员逃离的一个因素。

最重要的,科研人员是人,请不要用道德来绑架科研人员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清贫。在依法治国、市场经济的今天,请用人的视角来对待科研人员,科研人员无法消受大众“神之视角”的福。

(其他的大家讨论所说的课题、项目等就不讨论了,大多数科研工作者都是及其自律的,都会努力去申请项目课题发文章。大家都很努力,努力不一定有回报,不努力一定没回报。千言万语化作一个词:运气!)



秀水河畔007


说不是也是,说不是因为待遇,是因为现在国家对科研人员的待遇大幅提升,高等科研人员动辄上百万的科研经费,这还低吗?说是那是因为很多是外部人员的看法,真实情况却并非如此,很多项目团队拿到项目后,带头人第一要务就是经费怎么能尽快支出,在项目书个人所得与个人劳动付出并不匹配,这大家肯定不甘心,以前很多业务费用其实都有个人劳务。但是现在都是防控风险一切账目公开,这么干风险很大,弄不好要被追究,那整个项目下来自己所得并不多。这就让很多科研人员很郁闷,明明经费很充足,可是,自己却赚不到预期的数目,只能逼的大家弄虚作假,不然怎么办?花不完逾期资金还要被回收,就逼着大家弄虚作假,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总不能成天出差吧,也不能成堆买笔记本吧,所以,这种怪异项目资金分配规定,我认为是科研人员逃离科研领域的根本原因!经费个人所得按三成算,其他七成都要以政府采购的方式支出,你还必须花完,不按规定花就办你!我也很纳闷,大量的经费不给足个人,本来应该给个人的。偏要逼着项目组花出去。这个矛盾很多年一直不修改,有什么含义吗,想了很久,终于给他们想了一个理由,那就是刺激消费!想想看,每年科研经费都是天文数字,小部分给个人,大部分必须花出去,还必须是政府采购性支出,那不就是借助科研人员之手,不就刺激消费吗?那数目都是庞大的


那时的花开花落


哪有什么逃离之说。现在是中国科学家最黄金的年代,只要有本事,就有单位天价邀请加盟。不管在哪里,硅谷还是常青藤,都出的起价钱挖人。

同时,现在也是科研队伍洗牌的过程,原来在高校和科研院所混日子的人,或者原来层次偏低的人才面临被淘汰的局面。

科研的水平越来越高,要求也越来越高。有能力的,什么都有,没有能力的就什么都没有,很多单位内部差距非常大。所以很多人面临着去留的选择。


费罗教育悟


科研人员逃离科研领域?那就对了!

迫使其逃离的因素大致可分为:

① 国情、体制、政策、待遇占1/5。

② 国内的消费、物价、生活压力占1/5。

③ 外企、外资大规模撤离;对外出口、援建项目遇阻;国内需求断崖式下跌占1/5。

④ 另外,‘弯道超车’ 伟大目标的 ‘秘诀’ 被发现之后,伴随着 ‘借鉴’ 工作组被人家团灭,咱的大部分 ‘科研机构’ 也就没啥项目可 ‘研究’ 了,这个可占2/5。

综上所述 …… ‘科研’ 人员如果不 ‘逃离’,难道都去 ‘研究’ 如何给图片打码、如何给歌曲编号、如何给字体造型吗?难道都去 ‘研究’ 美帝的资本主义制度是如何使其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