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朝廷还有救吗?英军占领香港,道光推脱责任:抄家,流放

鸦片战争爆发,清军接连失利。道光皇帝震怒,将林则徐发配新疆伊犁。同时启用文渊阁大学士琦善,派他与英军和谈。

可是,英军发动战争,目的明确,旨在侵略,哪肯轻易罢战?

于是,谈判桌上谈不拢,战争只能继续。1841年1月7日,英军向虎门炮台发动进攻,守将关天培不敌身亡,虎门失守。琦善急于与英军和谈,便与英国人签订了《穿鼻草约》。

但是,中间出了差错。琦善与英国人商定“泊舟寄居”,也就是如澳门那样,允许向英国人开放通商并划租界,其余的要上报道光皇帝决定。

英国人不顾琦善本意,直接派兵进驻香港,实际占领香港。消息传到北京,道光皇帝再次震怒。得知虎门失利,琦善畏战且私自割让香港岛,降旨将琦善革职查办,押解回京。琦善进京后被抄家,同时被发配军台。

香港老街

当时朝廷上下,均骂琦善“卖国”。但回头再看这段历史,你会发现琦善实际上是个“背锅侠”。

为什么说琦善“背了锅”?

与英军交战失利后,聪明的清朝群臣们开始反思,寻找战败的原因。可是,他们的思路跑偏了。

首先,他们认为,“剿匪”的决策是没有错的。堂堂上国,对付英国蛮夷,自然要打。所以,做出“剿匪”决策的道光皇帝是英明的。那么,战争失利了,肯定是有“奸臣”收取贼匪好处,妥协畏战,破坏大计。当时“妥协主和”,又全程参与谈判的人是谁?是琦善!

好嘛,终于找到了。琦善,你这个奸臣,你不仅自己妥协,还蛊惑皇帝求和谈判,蒙蔽圣听,割让香港,罪大恶极。

所以,不是我们腐朽不堪,不是我们决策失误,都是琦善这个“蛀虫”的错。于是,在群情激奋中,琦善成了奸臣,被抄家。

做完这一切后的朝廷上下,终于舒服了。该吃吃,该喝喝,该贪贪,一切仿佛又回到了当初“尊贵美好”的日子

你们是不是也觉得,“主和派”都是奸臣?

其实回顾整个事件,你会发现,琦善只是其中的一环。贪婪和腐朽,是晚清朝廷的常态,没有几个人是无辜者。

战事失利的根本原因在于清朝的腐朽,不管“主战”还是“主和”,都不能立刻改变晚清的局势。大树的根烂了,你只砍去枯枝烂叶有什么用?

可惜当时的清朝官员,盲目自信,认识不到危机,自然只能转嫁危机了。所以,琦善成了替罪羊。

有人可能会说,你是要为琦善洗白吗?并不是,我只是为他独自背锅叫冤,但绝对不是洗白。

对于当时的时局,“战”的话会有两个结果:要么赢,要么输。而“和”的话,能苟延残喘,但最后一定会输。所以,为什么不去搏那个二分之一的胜率?

炮台

有趣的是,无论是“主战派”的林则徐,还是“主和派”的琦善,都被革职发配了,他们都是替罪羊。

不同的是,林则徐是给英国人的交代,而琦善是维护朝廷颜面,给天下人的交代。

皆大欢喜,大不欢喜。

狐沐说

你觉得如果清朝当时坚持打下去,最后能取得胜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