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古代的格物致知没发展成科学?

社会主义唯物


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

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文中提及“格物致知”,但没作出任何解释,从最早为《大学》作注的东汉郑玄,一直到现代的儒家学者,各有各的理解,各有各的说法,争论了一千余年,至今仍无定论。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啦。

《现代汉语词典》把格物致知解释为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德)。这应该算是一种解释,这应该和先贤有共通之处。

其二,不过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却有另一种解释,不能太多占有物欲物利,让自己有太多的良知。

其三而本题目中(有人)说古代的格物致知没发展成为科学,他们的理解可能是把格物解释为探究物的物理原理,从而得出一定推论的意思吧,从而没发展为科学,这是求真的态度,符合现代的自然学科。中学与西学的差别在于,中学重求善,西学重求真,多多关注哟!





龙飞凤舞初中函数学习


“格物致知”,出自《大学》。关于“格物”究竟什么意思?朱熹讲就是“穷究事物道理”的意思。怎么个研究法?说到底就是对事物进行观察分类。《说文解字》说,“格,从木各声”,是树高长枝为格的意思,引申为“木格”。“格”说白了就是木做的格子,好比中药铺里的药格子,用来对草药进行分类。分类作为研究事物的方法,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要研究事物,首先要会对其进行分类。中国古代特别注重观察事物并对其进行分类,虽然是初步的研究,也是富有成效的。

格物致知的概念和语用上的一些演变

所谓的“格致”,是“格物”与“致知”两个概念的简称。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这两个概念密切相关,故常常放在一起作为一个概念使用。简略说来,格物致知论就是中国文化与哲学中关于认识世界的方法或方式的理论。仅从字面上进行初步解释:所谓格,即推究之义;所谓致,即求得之义。格物致知即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当然,这种解释较倾向于现代认识论与知识论的角度。其实同其它很多中国哲学的概念一样,它还含摄着价值论、工夫论等多方面的内涵。应当说,它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中国传统概念,把真、善、美融合为一体。古人对这一概念的诠释侧重不同,不同时期的不同学者之间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

总体看来,唐代及以前的时期,先哲对格物致知基本是单纯作为道德修养理论对待的。郑玄直接把“知”定义为关于善恶吉凶的知识,格致之事到了神奇而应验的程度,这几乎如宗教般“强迫”人们去进行道德修养实践。李翱虽然不似汉儒做的如此玄乎,但其论证格物致知乃是复归本性的修养方法,所关注的也无非道德修养这一事。应该可以说,这一时期,格致说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不会太大。

朱熹认为,之所以说致知在格物,是因为欲致我之知,必须通过即外物而穷理方可。这是因为,虚灵不昧之人心本来就有知的,同时天下万物也各具其理。只要外在之物理没有穷尽,心中之知也无法全部被“唤醒”。故此,《大学》所教,是要使学者先格尽天下之物,其实格物所穷之理亦不过是其已知之理,只不过是力求心外之理与心中之知完全相合而已。但总体看来,向外物穷理的工夫是程朱理学派所强调的重点。

而由程颢开启的心学路线后至陆九渊正式确立,陆九渊也强调“心即理也”和“心外无理”,格致的工夫也是要在心上求索。心学派至王阳明时乃集大成,王阳明把心学派的理论发挥到了极致。在格致论问题上,王阳明则反对朱熹的理论。

在王阳明看来,所谓格物致知,就是把自己内心的良知“发挥”到事事物物上去。我心具有之良知即是所谓的天理,致我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事事物物才获得各自存在之理。所谓的致知,就是把我心之良知发挥到事事物物上去。所谓的格物,即是事事物物都得到了各自之理,格物致知就是合心与理为一的过程。王阳明批评朱子的观点道:“朱子所谓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谓定理者也。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析心与理而为二矣。”


朱熹是12世纪的人,如果国人从那时候起就关注自然万物,悉心研究,自然科学方面必定大有进展,然而按照李约瑟的说法,中国的科技,在13世纪之前还是领先于世界,反倒是这之后,与世界先进科技渐行渐远。

王阳明的心学中,格物致知似与对外在世界的认知无关,更像是为心灵去蔽,工夫由外转向内。而由此,格物致知就彻底转化为德性和内在修养了。

以上关于格物致知的概念和语用上的一些演变,当然这可以看成是某种表征。

说到格物致知,会联想到传教士汤若望,因为他当年有一本翻译著作就取名为《坤舆格致》。阅读汤若望的有关传略,颇惊讶。作为一位僧侣,汤若望在格致方面的知识竟然如此广博,首先是天文与历法,中国的农历经汤若望修订,一直沿用至今。其次是医学,康熙的登基,据说是接受了汤若望的建议,因为诸位皇子中,只有他出过天花,相对其他几位阿哥,似上了医疗保险。再就是农学、矿物和冶金方面的学问和技术,如上述《坤舆格致》乃是欧洲最早全面讲述采矿和冶炼方面的专著,为德国的阿格里科拉所著。

据统计四库全书收录的科技类书籍有300来种,是全部著录的十分之一。相比之下,科技类著作的比例是低了,而且这之中越是晚近,自然科学著述的比例越少,越是表明国人在格物致知方面的落后。

据《高僧传》记载:“其人理怀简衷,多所博涉,内外群书,略皆遍睹,阴阳算数,亦皆能通,佛经妙义,故所游刃。”可见在那个时代的僧侣,既注重内心修为,也讲究知识面的广博,越几百年而下,到唐代的玄奘,算得上是博物学家、地理学家。有学者认为,寺院经济的发展,使得寺院起着发明创造的温床作用,“不少僧侣具有高度的文化修养,且醉心于各种科技、工程活动”。唐代的一行和尚就是其中的代表,据说他专心从事自然科学的学习和研究,精通天文、历法、算术,并制造了黄道游仪,以测定一百五十馀颗恒星的位置,还著有《大衍历》等

但是,后来的僧人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似乏善可陈。知识精英、僧侣在社会的世俗生活之外,但是他们其实也映照着整个社会,成为一种镜像。

自朱熹之后,国人格物的实绩却是每况愈下,遵朱熹教诲的儒生越多,自然科学方面就越落后,这是何故?其实这要从格物致知的总体语境上说起。提及格物致知,儒家的思想必定和修齐治平联系在一起,上下语境里似没有自然科学什么事情。首先是朱熹本人,从其《朱子语类》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相关的阐释,不尽相同。如将格物的物,理解为事情或对象,说“物,犹事也”。又说“穷理格物,如读经看史,应接事物,理会个是处,皆是格物。只是常教存此心,莫教它闲没勾当处”(《语类》卷一五)。这样一来,格物和日常生活实践接轨,除有认知的含义外,处事的态度与内心的修为也成为其中的一部分,遂使格物概念泛化,并导致意义的含混,为后来的种种争议埋下伏笔。

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在科技领域方面的落后,乃受多重因素影响

如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和结构,官僚制度和科举制度在用人上的导向等,这些一个多世纪以来早已成为共识,无须赘述。除此而外,背后还有深一层的传统意识形态原因:旧时读书人论知识或论成就,是有排序的。就是立德立功立言,所谓三不朽也。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的阐释是“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在没有科举的时代,班超算是立功,班固就是立言。进入科举时代,中举就渐渐取代立功,否则不会有博取“功名”一说。相比之下,格物就是小道了,等而下之可能会流于奇技淫巧。故越到晚近(如清代),越没有像样的科技著作问世。当人们将知识文化或功业分成三六九等,必然会阻碍科技的发展,格物致知遂成绝响。

中国古代对天文、气象、地震、植物等有非常丰富的观察和记录,至今具有科学价值。例如,古代的天象记录被用来研究超新星、宇宙演化和太阳活动,本草资料被用来进行现代医药学研究。古代“格物致知”的方法,与现代科学的方法是并行不悖的。

中国古代很早就观察和探究发生在天界的天文现象,如太阳黑子、彗星、流星、客星等等。当17世纪初伽利略望远镜的发明在西方引起激烈争论之时,在中国却是波澜不惊,因为天上的这些变化是在中国古代“变化的哲学”预料之中的。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其鸿篇巨制《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列出了数十项发明和创造,虽然多少带有以现代科学的“后见之明”评判古代科技价值的“辉格史”倾向,但是充分说明了中国古代并不缺乏科技创造的智慧。

李约瑟在其名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论证过宋代理学对成就当时自然科学的“黄金时代”的作用,他说:“宋代理学本质是科学性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盛。”还有学者说道:“自然物理知识虽然处于儒家识体系的边缘,但也构成了儒家话语的一部分……到了宋元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到高峰,与程朱发挥格物致知的思想有很大关系。”宋明时期的科学家把格致之学应用于各个学科,强调对外的仔细探究,这已经带有了较为浓郁的近代实证主义精神。葛荣晋先生也认为:“程朱学派的格物说所蕴含的科学理性精神,不但是宋明古典科学发展的
论基础,而且也是明清古典科学与西方近代科学的衔接点,是中国古典科学走向近代化的重要突破口。”

从对格致论历史考察来看,在明清时期,格致论所具有的道德形上意义才逐渐被消解掉的,而正是消解掉了道德形上意义的格致论才能够与西方的科技理论进行对接。如果要把中国传统的格致论与西方的科技理论进行比较研究的话,显然,在近代,二者的内涵是基本对应的,当时的中国学者也基本是直接拿“格致学”来指称西方的科学技术理论。

结语

历史表明,中国传统的格致说内涵之中虽然不缺乏西方科学最重要的品质——求真精神,但由于它始终没有像西方那样如此强烈地执着于求真精神,故而近代科学没产生于中国也就不足为怪了。唐君毅先生说:“然由清末凭格物之一名,以引入西方科学之新,使科学渐成为独立识之领域,虽为中国文化之发展,不得不有之一端;然依中国文化之传统,又素以德性为本。”

从这个意义讲,所谓的“李约瑟难题”(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于中国)也并非一个难解的迷题,各自侧重不同而已。当然,这也并非要为近代中国进行辩护,世界文明史已经表明,各民族的发展需要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止到今天,现代中国仍没有放慢自己向西方科技学习的步伐。

因此,一方面,我们要继续学习西方“求实求真”的科学精神;另一方面,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也不能完全摒弃自己传统思想中的一些优秀的观念,比如,格致论中的道德形上意义在新的时代似乎又将重获用武之地。在后现代科学家看来,单纯求真的科技确实为人类带来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也带来了以道德问题为主的诸多问题。为此,他们呼吁要“科技返魅”,这不就是要补现代科技缺少善与美的问题吗?因此,对中国传统的格物致知学说的历史考察具有强烈的现代意义。


参考文献:

1.蒋原伦,“格物致知”小议;

2. 王绪琴,格物致知论的源流及其近代转型


中学数学深度研究


格物致知出自《大学》的“三纲八目”,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孙中山先生称之为“中国最有系统的政治哲学”。哲学与科学是两个不同的领域,格物致知没有发展成科学,但是对于科学的发展,却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格物致知是“大学之道”的第一步。我们了解研究每一种事物,必须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智慧。人的心灵与大脑最为敏感而触类旁通,在认识各种事物当中,都要寻找其中的道理。只有对这些道理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全面而正确地掌握客观规律。

格物是要求我们亲历其事,亲力亲为,亲自操守。在读书中求知,增长见识。在实践中求知,讲求实事求是,增长才干。知是指道德而言,致知是把自身善良的品德体现出来,亲近于民,将每样事物做到尽善尽美。明白是非善恶,以自己的善化解他人之恶。

格物致知是儒家核心思想,程朱理学以“即物穷理”解释格物致知,就是将外部事物其性质和规律视为最高道德原理,包括认识客观外物在内,融入了儒学的核心层面。从此儒家中的伦理道德成为宇宙自然的一部分,并获得初步的统一,也可以理解为“天人合一”。自然现象及其性质和规律的探求,格物致知对科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格物致知就是要我们有着严谨的治学态度,端正学风。穷其一切科学事物的真相和原理,并转化为生产力,为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格物致知并不是一个纯粹的道德观念,它是儒家学派中的一种科学基因。格物致知深刻的内涵,对科学界的科学观以及科学的进步,有着突出的积极作用。


朱八戒CC


格物致知一说出于《大学》,儒家经典四书之一。格,研究的意思。致,穷尽的意思。格物致知的意思就是研究事物,让自己明白所有的道理。

我们只要看一下《大学》里是怎么提出格物致知的,就明白格物致知为什么没有发展成科学了。

《大学》开篇就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随后提出,“欲明明德于天下”,先要致知,致知能诚意,诚意能正心,正心能修身,修身能齐家,齐家能治国,治国就能做到“明明德于天下”,而“致知在格物”。

从这一连串的逻辑关系来看,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明德于天下”。儒家所倡导的,首先是一个人的品德,而不是他能学会多少自然科学知识。一个人有了高尚的品德,然后要做的事是带动周围的人提高品德修养,最终让全社会都具有高度的道德观念。所以儒家倡导的格物致知,只是要求明白身边最基本的自然知识就行了,而那些过于抽象、过于深奥的自然知识,儒家并不重视,也没有做过度的要求。所以说儒家的“致知”,其范围很小,基本我们目前初中生的水平,就已经足够了!

所以,本身强调道德水准,并不强求自然科学知识的儒家思想,必然不能引发读书人对科学知识的强烈追求欲望,自然也无法发展出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来了。


caniforget999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自问道:“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这个问题被称为李约瑟之谜或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中国人欠缺对数字的管理,或者说中国人对数字的管理能力不行。

中国近代以前有没有科学?答案肯定是有的,如某些初等数学和几何学、技术层次的建筑力学、金属冶炼应用层面的化学等等等等,但这种科学既没有形成基础性的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更没有在基础学科上进一步扩展形成科学体系。

为什么呢?

这和中国文化有直接且决定性的关系。

李约瑟的视角是局外人的,中国人自己也对此有诸多学术论述涉及。我个人并非学术中人,但从一个理工男到现在的企业人,年近半百,也产生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非用一句简单易解的话来总结我的观点的话,我会这么说:中国传统社会没能发展出科学,是因为“重道而轻术”。

首先,中国文化有以道为上以术为下的传统哲学认知。大家一定听说过这句话;“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 ”。这句话被老庄之后的人严重误解,在传统的封建社会统治下,生产力水平低下不仅制约了广大农动人民,也同时严重束缚了统治阶层的视野,在权力导向的垂直管理国家的体制中,由于权力天生赋予了执政者的超然地位,天生就占有着低层劳动人民的几乎所有劳动,于是类似“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便深植统治阶层和准统治阶层的头脑中,而漫长的封建统治中,将“术”等同于“劳力者”之“力”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封建史。统治者短视到十分看重说理讲道,一篇“策论“(殿试文章)定前程,换句话说,不管是名士推荐人才还是官方考场选拨人才,主要还是要看此人的道理是否说的明白(其实还包含了很多可笑的君臣纲常精神表达是否完美、词藻华美与否、书法工整与否),至于实现能力、执行力、理论与实践的闭环等等是不可能也想不到更做不到做为考查内容的,如此的人才制度,生产造就出来的人,自然便是一群价值观极其相似,只会谈圣人之道以夸夸其谈,却将脑袋中充满奇思异想追求技术实现或创新的入群划入异类,这种异类是得不到所谓的国家生活补助的,没有功名(有功名便可只读书不种地,国家固定发钱养活),这种异类是连生存问题都无法解决的。

通过如此的人才制度进入官场之后,这种扭曲的价值观会进一步增强放大,可以毫不客气的说,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是被一群科技素养几乎为零的一群人牢牢控制着话语权、生产资料分配和生杀大权的。

在第二点我还会谈到这群人读的是一群什么样的书,懂得的又是一种什么样的“道“,这里先谈完第一点。

回到开始老子那句道和术关系的论述,其实老子这句话还有后半截,他并没有明说。这又涉及了老庄很多著述的话题就不展开了。但在这里我可以给他简单的用现代化语言补充完整:“技术不精通,其中的道理就掌握不透彻,如果能够把技术做到极致,大道自然就蕴含其中了。仅仅通过别人的传授讲授才懂得的“道“,不是“大道”,而是“伪道”,明白“伪道”是不可能指导以得到真正的“术“。真正的“道“和“术“一定是互相蕴含彼此到达的。“

可能这句话说的有点绕,举个例子,中国人有一个物理界的大牛杨振宁(不要扯什么他的婚姻,他的科学成就 是爱因斯坦、玻尔级别的),他曾经在一次采访中有这种表述:爬上物理学的巅峰,发现对面山峰上早已经站着了佛教徒,可以进行欣喜的对话,他的道路我看得清清楚楚,我的道路他看不清。“

可能因为自我感觉不够谦逊,自那之后再也没听杨先生提过类似想法。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找不到“术”的成分。中国传统文化简而言之就是三个字“儒释道”,以儒家经典《论语》为例,其实就是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原则,不但没有达到宗教这个层次,甚至连哲学也远谈不上,最为重要的是,没有操作性,或者说由于操作性极差,其施行效果经常与其期望相反。大家只要稍微想一想,历朝历代哪一个鸿学大儒不是把《论语》背得滚瓜烂熟去做的官,《论语》上讲“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请问祸国殃民贪污腐败,致使生灵涂炭的除了读圣贤书的“官”们有这个本事,还有什么人能做到啊!圣人说训背的再熟,不过是一些口头文章,墙上原则罢了,面对真金白银美女绕身的考验,生生的人格分裂,来个嘴上一套背后一套,才是这些人真实的选择。原则是有用,但委实有限,原则必须配上真正精细且经过实践考验的操作细节才称得上千古典范。

至于道家和释家,虽与儒家不相同,旨趣也并不相通,但有和儒家一样的通病,我就不在这里尽述了,留给有心人自己思考。

再者,中国的文字思维限制了科学的产生。作为至今现存的象形文字,汉字及其体系极具特色,当然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人民的财富,但这不代表它就是完美无缺的。汉字虽有逻辑,但没有语法没有时态没有变格,这直接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一是感性自由,直接表现就是喜欢字词游戏如对联打油,诗词要比对联打油强一些,但说白了也只是艺术范畴,换句话说,将文字的艺术才能当成一个人的为官能力考核项目,简直是天大的滑稽,非常的不符合逻辑,近代之前,文采几乎是考察一个人能力的绝高指标,没有比这一项距离科学更远的东西了;二是模糊不严谨,由于语言上具有天生的缺陷,中国人向来不喜欢精确,这一条在很多著作上都有提及,就连我们小时候学过詹天佑的故事也拿这当过例子。

写到这里我也想结束了,毕竟这不是一篇严谨的论文,想到哪说到哪。我知道这篇回答可能会引起不少争议,如果有骂人的,那说明真被我说中了,连讨论问题的科学态度都没有。[呲牙][呲牙][呲牙]


八风吹一一老兽


即便是以现代“科学”的理念去考量,中国古代已经有了“格物致知”的哲学思想,也是建立了科学的基础的,只是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这是令人遗憾的。

中国古代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学、医学、冶金、建筑、算术、工艺、烹调,以及教育、军事、法律、管理等等分科,也有了农历、天文、气象等等方面的科学探索,并有了包括“四大发明”在内的技术应用。这些学科都是科学的基础。

只是未能进一步深入地“格物致知”,从而散失了建立科学体系的机会。建立了冶金、烹调、炼丹、火药技术,却未能深入探索其元素特性和化学反应机制;有兵器、农具等产物,却未能探索力的本质,等等。

其根本的原因,一是中国的主体思维方式是综合的思维方式,而不是分析的思维方式;二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轻视工艺,一切读圣贤书、出将入相、光宗耀祖为尊贵,以孔孟四书五经为准则,从而让人散失了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


WILLSON39


“科学”两个字前面必须加上定语“自然”,即自然科学。换言之,古代“格物致知”也是“科学”,不过用现在的话来说叫做“人文科学”或者“社会科学”。

什么是“格物致知”呢?明代大儒王守仁 在《传习录》中,是这样解释等:

《大学》(即《礼记•大学》;格物致知等出处)工夫即是明明德,明明德只是箇诚意,诚意的工夫只是格物致知,若以诚意为主去用格物致知,即工夫始有下落,即为善去恶,无非是诚意的事。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用现在的花来说,格物致知就是注重“思想改造”,以诚为本,扬善去恶;简单说,就是要明白做人的“道理”(明德)。

换言之,中国古人的“格物致知”是从“道德”的高度上来审视自己,以此来“修身、治国、平天下”;说白了,就是要“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吾日三省吾身,不亦乐乎?)

这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这样的“格物致知”的对象并非是自然界的万物变化,也不是什么化学反应,而是注重个人修养来调整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以后,立德立言而名垂千古!

换言之,格物致知的对象中,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是缺位的;中国古人似乎不怎么在意将注意力聚焦到自然科学,也就是“热力声光电”领域中。

不过,凡事不能太绝对;中国古人对于天文、历法获胜相当关注的;比如时中国的“农历”,这其实时一种“阴阳历”,尤其是“夏至、冬至”等时间节点,与现代科学中对地球“近日点”与“远日点”的观察非常接近了;

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作物是靠天吃饭吃饭的,所以季节的变化马虎不得——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其实,西方的所谓“自然科学”也是在十五世纪即工业革命时期重新的;而在此之前,欧洲还是处于“黑暗的中世纪”,中国古代文明曾经领先过西方将近千年之久,没有必要妄自菲薄。


闲看秋风999


因为格物的目的是知道这个世界背后的大道,而对于这种大道的认识过于倾向思想理论而非物理等现代科学知识。由于过度重视思想方面的“致知”所以对于现代科学知识就相对轻视,逐渐发展为蔑视,最后称之为奇技淫巧让绝大多数知识分子避之不及。直接导致了科学发展缓慢。

另外,中国古代统治阶级清楚的认识到控制思想的重要性,于是在宣扬儒家思想时重点强调那些有些禁锢思想的内容,导致这些狭隘的思想成为的主流。这些思想虽然利于统治阶级的政权,但是现代科学的发展与思想自由是紧密相关的,所以也间接的限制了科学的发展。

悠游老爹


说一句话哈!如果中国象形文字词汇都是事物有表示!那么你说光燧是什么!

如果一年有二十四节气,同时认识到立春,冬至具有明显的气象效应,你说中国历法是科学吗?是非常科学的学问了!我们说叫农历,其实本质就是阴阳合历。机会发现二十四节气的精准。。你会感觉到中国文字中有许多没有见过的事物已经存在。科学吗!

为什么中国古人提倡“格物致知”。关键是兴趣,以及兴趣的社会效应的体现。古丝绸之路上一行阿拉伯人,带着中国的玩意儿道德了欧洲,还回了许多金银财宝,中国并不是贵重金属的生产国啊!可是中国有万万两白银黄金。

记得《天问》吗!记得《黄帝内经》吗!这些知识逐渐成文了天文。。中国社会对天文的知识都是来自于继承。也就说中国社会具有古老的科技文明在前了!

水银“汞”玩过吗!其实这些都在中国社会有广泛的应用。并且开启了欧洲化学的开始。

温饱是一个民族首先要克服的问题。中国社会长期依赖农业,许多美好的物件都流失陪葬了!许多小农经济失传了!中国把科学限定在淫巧的范畴内。可是也有李兵的都江堰工程现在依然发挥着作用。用今天的观念这些都是科学。甚至木牛流马也是科学技术。其中包括了中国文字。。

《三海经》,《封神演义》,《西游记》表达的事物存在科学吗?这些作品是神话还是科幻啊!

当西方人拿着光燧到处看的时候,当西方人用红药水紫药水变魔术的时候,当指南罗盘物件呈现的时候。。西方人开始了思考。。

你会发现现代科技的鼻祖在中国。无关的也许只有内燃机了!

你看看中国字的酉字偏旁有多少化生啊!它对应了物质存在。以及社会实践的伴随。

什么事科学,具有系统性专业性学科学问。目前所谓的科学,仍然局限于人类时间范畴的学科。。并不是非常普及。但是科学的理念是要追溯事物发展运动本质的。这与国学的“格物致知”有多接近。

中国所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六分之一。。这意味着中国具有绝对人性的代表的民主意识的存在。中国文字在转换许多语言文字的时候非常科学了!甚至古时候能把梵语经典反以为民族经典的就是。此时的人们意识意念。。今天能平齐者也是一流大师了!科学吗!

中医理念是科学,中国社会信仰是科学,中国文字是科学,中国古老的物件是科学。中国的历法是科学。。中国有许许多多是科学。正因为中国是梦幻国度才有人遥远到来。

科学具有社会性,一种科学技术必需具有始发的起点。当社会需要兴起的时候,科学具有了用武之地。。社会需要是人类社会最大的生产力和生产意识的原本内在。迷幻和梦想具有人类行为的动力来源。

是啊!西方数学具有较高学术内在的存在了!数学物理化学具有了西方人名的集萃。这是西方的光荣,我们应当学习和思考的地方。如果中国人,有一位复现中国文字中事物存在的物件也请你不要惊讶。那也是科学。如“经络”,如许多文字已有的存在。

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并没有自备,或者抱怨的气息存在。需要人类实践的方面很多。你会发现中国六十四卦相图,具有现代数学二进制观念存在。科学吗!你觉得中国历法科学还是不科学哪?中国历法是一个系统性的科学体系,其中包括了月亮🌙

中国的天文古代很科学了!中国的医学很科学了!中国社会的五行学说很科学了!中国吸收外来文化很科学了!中国社会高层意识始终具有社会发展的总体观念。具有社会道德坚定不移的理念保持。中国社会的治理非常科学了!中国的六部九卿非常科学了!今天讲人权,没有了人权户部的第一,什么人权都没有。。

不过中国社会在发展中走向了片刻,走向王权专治。。这是悲伤的。。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了!这些王者没有认识到自己才是最大的生产力的体现。

就说这些了


圣剑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