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皇之治”的締造者——隋文帝,淺析他的過人之處

中國古代由幾十個政權的更迭構成,封建王朝分合輪替,盛衰交替。這其中出現了不少的盛世時期——經濟繁榮發展,社會穩定發展。

比如說,漢代有“文景之治”,這歸功於漢文帝、漢景帝的勵精圖治;唐朝有“貞觀之治”,這得益於唐太宗李世民的兢兢業業;隋朝,一個可以與“文景之治”和“貞觀之治”相提並論的朝代,隋朝的則開創了舉世矚目的“開皇之治”。

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這“開皇之治”的締造者——隋文帝。

一、隋文帝的功績顯著

北周靜帝禪讓帝位於隋文帝楊堅,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局面,隋朝建立。隋文帝實行了一系列的政策使得原本已經遭受破壞的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政治上也得到了鞏固和加強,·另外,在文化、軍事、對外交往等方面也取得顯著的成績。

這些成績有具體是哪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

1. 政治上改革制度,加強集權

在政治上,隋文帝為了鞏固統治、加強集權,他推行了三省六部制度,這是中國社會三權分立體制的開端。這是一整套規模、組織都到成熟階段的的官僚機構,不僅對有利於當時對行政機的管理,使其各有分工,權責明確,一定程度上避免決策上的失誤而且對後來的朝代都有深遠的影響,一直沿襲到清朝。

另外,為了提升行政效率,節省政府的財政開支,隋文帝簡化了地方的行政機構,並且將州郡縣三級政區變成了州、縣兩級,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減輕了百姓的負擔。而且提高了行政效率,也為國庫的積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 經濟上實行有效的政策,促進經濟發展

一個國家想要發展,就必須要先發展經濟。不論是鞏固國家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這些都離不開經濟。隋文帝登基之後,以富國為首要目標,不僅輕徭薄賦,緩解百姓的負擔,而且實行了一系列的經濟政策去促進國家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增加國家稅收,改善經濟。掃除魏晉南北朝以來隱瞞戶籍的弊端。

封建社會勞動力的富足是十分重要的。然而魏晉南北朝以來,長期處於分裂的局面,戶籍不清,也存在隱瞞戶籍的弊病,從而導致稅收不穩所以隋文帝頒發詔令,通過戶籍的整頓,全面徹底清查人口,通過均田制、租庸調製、“大索貌閱”、“輸籍定樣”,將人口解放出來,增加了國家的勞動力,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也促進政府財政的收入。

古代立國之本就是農業,農業發展的好壞會影響到國力的強弱。而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於水利的發展。隋文帝也十分重視水利工程。下令開通引渭水直達潼關的“廣通渠”。這促進了農田的灌溉,增加了糧食的產量。

由於大豐收,糧食的增產,隋文帝下令修建了許多糧倉,而且每個糧倉的存儲糧食都是在百萬石以上。

3. 文化上保留中華文明

隋文帝在文化上的成就主要是對遭受摧殘的中華文明的繼承和發展。經歷了長時間的戰亂和分裂的局勢。中華文明差點就要斷層,有些重要的瑰寶文獻甚至差點遭到陷入遺失的困境。文化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性無法言喻。隋文帝認識到了文化的作用,於是他徵召天下,凡獻書一卷,賞絹一匹。這個措施使許多中華文明得以保留。

4. 軍事上屢戰屢勝

隋文帝擊敗來勢洶洶的突厥、南伐滅了苟活的陳朝,這是鞏固當時隋朝的兩個關鍵的戰役,不僅體現出隋文帝軍事上有勇有謀的才能,而且增強了國家的戰鬥力,使之有穩定的環境去發展經濟。

一個國家的穩定發展不能沒有軍隊的守護。一個強有力的國家也需要強有力的軍隊去抵禦外來侵擾以及防範內部的暴動。隋文帝對於軍事制度也做出相應的改革,他深思熟慮,銷兵重農,安定天下。他改革了府兵制度,有削弱了軍將世襲特權的作用,加強中央對軍權的掌控,但是不削弱府兵的力量,軍府統領宜依舊式。

二、隋文帝才能卓越

隋文帝楊堅究竟有什麼能耐將隋朝創造出“開皇之治”的盛世局面呢,從以下四個方面可以看出。

Part1. 隋文帝節儉愛民

俗語有言,性格決定命運。隋文帝是個節儉愛民的君王。他幼年在寺廟裡長大,平日裡就是素衣素食,生活極其的節儉,這就使他養成了節儉的性格。所以他雖然是天子,本可以大魚大肉,嚐盡美味佳餚,但是這樣的性格使他食不重肉,也是不是金玉飾品、朱明玉佩加身。可以說,隋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節儉的皇帝。

隋文帝不但自己知道要節儉,而且還教育太子要節儉,並告誡他:一個繁榮強盛的國家如果奢侈腐化,這是無法實現長治久安的。除了太子之外,他還提倡下面的官員也要節儉。因為節儉的風氣,所以剝削較少,百姓也可以安居樂業,人口增加,財產增多,加上一系列經濟政策的實施,促進了百業興旺,經濟繁榮。

Part2.隋文帝手段強硬

政治鬥爭歷來都是殘酷的,一個領導者如果軟弱,沒有強硬的手段將會被反對和打擊。隋文帝當然是個硬角色,他行事雷厲風行,手段也極為嚴酷。為了掃清障礙,隋文帝除掉了後周宗室。在登基之後,他又使用計謀來除掉了大義公主,並且解決了隋朝和突厥之間的惡劣關係。用法嚴苛,隋文帝認為處於亂世之中那麼必須用重刑法,這有效地形成了穩定的社會秩序。

Part3.融合性強

生於一個民族融合的時代,隋文帝自身可以說得上是民族融合的產物。他不但可以理解胡人的尚武精神,也可以去認同漢族的文化。這就使得隋文帝可以看待問題更加全面,做出符合各民族利益的決策,促進民族之間的交流。

Part4.知人善用

早在建國之前,隋文帝就意識到了人才對於國家發展的重要性,於是他想方設法地召集人才、拉攏人才。隋文帝慧眼識人,知人善用,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所以他底下許多文臣武將願意為他盡心盡力地出謀劃策和甘願效力。也因為這些精英們,隋文帝建國、強國清掃了不少的障礙。

高熲,是隋文帝的麾下傑出的人才之一,他在軍事上有著卓越的才能,英勇善戰,在平定反叛中有著突出的貢獻。高熲被任命為大元帥、權力漸漸變大的時候,的有大臣便開始中傷他,在隋文帝的耳邊叨叨高熲可能會圖謀不軌、謀劃造反。隋文帝二話不說,立即下令將其拖出去斬了。高熲也十分感恩隋文帝的信任,盡力去輔佐隋文帝,積極進諫獻策,推薦了更多的人才為其所用。

結語:

隋文帝結束了歷史上混亂的魏晉南北朝時代和長達數百年的分裂局面,創造舉世矚目的功績,親手締造了最富裕的時代。另外,在世界上重構了以隋朝為中心的東亞秩序。

後人對隋文帝的評價多為讚揚。比如文豪蘇東坡稱頌道:“虞舜之大功二十,未足相比,姬發之合位三五,豈可足論。”隋文帝除了在中國歷史上享有美譽,在西方歷史上也受到褒獎。西方有一本書叫做《西方人眼裡的中國皇帝》,裡面寫到中國最偉大的皇帝就是隋文帝楊堅,因為他做出的一系列改革和頒佈的措施使得當時的隋朝達到了盛世頂峰。

一個國家的富強不是君王紙上談兵、空談無實幹可以締造的,離不開君王的個人才能和強國之心,離不開他實行的有利政策,離不開他底下百姓的同心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