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胜电子:“优秀”的有点出奇

一直以来,全球汽车工业都被日本、德国、美国三强牢牢把持着,根据《美国汽车新闻》发布的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榜,2016年上榜的100家公司里,日本、美国、德国三国合计73家公司,处于垄断者的地位。



如今,这个加拉帕戈斯俱乐部即将强行挤进一个新会员,一个讲中国话的野蛮人——均胜电子。

均胜电子的前世今生:

均胜电子成立于2004年,创始人叫王剑峰。

从1990年代开始,王剑峰就继承父业,从事汽车零部件的生意,经验丰富。但就跟浙江地区数百家汽配公司一样,起步前几年的均胜,做的是塑料进气管、空调出风口等产品的制造,典型的低门槛屌丝行业。

这种功能件拼的是成本,几乎不需要研发,即使投入成本做研发,也很容易被山寨模仿,难以做大。

改变来自一次送上门的机会。

2008年,金融危机,欧洲受伤尤其严重,大量汽车公司走向破产边缘,比如沃尔沃、捷豹路虎、标致雪铁龙

,先后被甩卖股份。

2009年,一家中德合资零部件公司——上海华德塑料制品被低价甩卖,均胜当机立断买了下来,这让他的资产翻了数倍,一下子跃升为业内较大的汽车零部件公司之一。

有了规模,就可以上市了,2010年,均胜借壳【辽源得亨】,成功上市。这就相当于给均胜插上了一对翱翔万里的金融翅膀。

挡不住的并购步伐

2011年,还没有办完上市手续的均胜,已经忍不住要开展另一番大冒险了。当别的实体制造业同行都在热衷于投资房地产时,他们反其道而行,卖掉了自己的房地产项目,全力参与到对德国普瑞的收购案中去。

在2016年以前,均胜电子的业务主要分两块,一是汽车内饰,二是汽车电子。

和大多数公司的发展轨迹不同,多年来,均胜电子提升业绩靠的不是客户的增加,而是不断的进行大手笔的并购。

通过不断的整合新业务,实现营收的增加。公司并购不完全清单:

2014年,德国普瑞控股有限公司

2015年,宁波均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2016年,Knight Merger Inc.,宁波均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Preh Holding GmbH

2017年,普瑞伊玛工业自动化及机器人有限公司

2018年,Joyson KSS Auto Safety S.A.

2019年,Preh GmbH


平均一年一单收购案,收购对象都是德国中小型的汽车科技公司,目的是为了不断强化普瑞在汽车中控台——这个未来的智能驾驶系统入口的技术领先性。

虽然收购的操刀者都是普瑞,但背后的资金提供者,毫无疑问是均胜电子。


普瑞对于均胜,有着两重意义非凡的价值:

第一,普瑞的主要客户是宝马、保时捷、奥迪、兰博基尼、劳斯莱斯等欧洲豪华车品牌,这就意味着,均胜由此获得了一个进入欧洲顶级品牌的渠道,并且在他们的品牌背书下,均胜再进入其他市场要容易得多。

比如,宝马的i-eDrive 中控平台和奥迪的MMI中控平台,都是由普瑞技术提供,宝马的i3新能源车电池管理系统,也是来自普瑞。

第二,普瑞的汽车电子技术,是均胜梦寐以求的。

均胜徘徊在汽车塑料件上太久了,低毛利、易模仿,不跳出这个泥潭就永远也做不大,而普瑞的汽车电子明显更有门槛,并且在新能源车和无人驾驶时代,还代表着行业的发展方向,前景要广阔得多。



收购日本高田:

高田是日本最大的安全带、安全气囊和儿童安全座椅供应商,拥有超过80年的经营历史,年营业额超过50亿美元,员工超过4万人,在日本汽车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不幸的是,一次意外的质量问题,让高田陷于绝境。

从2000年后开始,就陆陆续续有用户投诉,美国市场上的某些日本车和福特、克莱斯勒等车型会出现气囊杀人事件。这些车型在弹出安全气囊的时候,会伴随着金属碎片飞溅而出,夺人性命!

杀人事件越来越多,受伤案件也已接近两百宗,市场闻之色变。

人们发现,这些杀人气囊全部来自高田。

为了安全考虑,各大汽车公司被迫召回,召回车辆数超过了5300万辆,由此刷新了全球最大规模的汽车召回案。

经过调查,高田气囊使用了不安全的硝酸铵作为催化剂,增压泵的设计也有问题,当潮湿空气侵入增压泵之后,催化剂就会变得不稳定。

这样,当气囊展开时,受损的催化剂会比预期燃烧得更快,对增压泵的钢结构造成超过设计的压力冲击,导致整个金属结构碎片化,四处飞溅。

气囊杀人事件一旦出现,高田的命运就身不由己了。


首先是超过10亿美元的天额赔偿款,其次是各大汽车公司的订单取消导致的巨额亏损,各种债务纠纷下,高田一口气没缓过来,只得破产了事。

可怜的是,即使破产拍卖,要卖给谁,也不是高田自己能决定的!

作为债主,全球各大汽车公司决不允许发生影响自己利益的事情,于是,当欧洲最大的安全气囊公司【奥托立夫】想要收购的时候,就被债主们默默抵制了。

以奥托立夫30%的份额,加上高田20%的份额,两者合并有可能缔造一家全球份额超过一半的安全系统垄断者,对于下游的汽车公司来说,又如何能接受呢?

于是,当规模小得多的美国【百利得】提出要收购高田资产的时候,理所当然的就受到了债主们的欢迎。据高田重建计划委员会传出的消息,百利得已被列为优先的候选竞购方。

表面上,出手的是美国百利得,实际上,背后站着的是中国的均胜电子。

百利得的年营收规模只有15亿美元,不到高田的三分之一,这是一出典型的蛇吞象案例,而均胜电子,刚在此前不久收购了百利得,那时候,他的营收甚至只有11亿美元。

这简直就是蚂蚁吃大象啊!

一只蚂蚁,刚刚吃掉一条蛇,紧接着再要吞下一头大象,他真的能消化得了吗?


飞上天的利息支出

从A股企业转型路线来看,并购的资金来源通常有两种,一种是自给自足,挣多少钱花多少钱,用经营赚的钱投资并购扩大生产规模;另一种就是融资,融资又有两种,一种是通过金融机构借款,一种是利用上市公司特有优势增发和发债。

均胜电子呢?

各种渠道兼顾,其中主要是借款。

公司账面长短期借款超过180亿,2018年利息支出高达10亿,差不多是净利润的一半。

表哥不反对上市公司借钱发展业务,但是一定要量力而行。当利息支出超过净利润的10%甚至30%的时候,说明资金成本已经是超负荷了。

不是都有投资回报率的评估吗?只要达到投资回报率不就行了?

所以只认资金使用成本:一家公司并购是否合理,要看并购后的年份中,利息支出是否合理。

从均胜电子的财报来看,高昂的资金成本是不合理的。


清仓式股权质押

一般来说,上市公司利息支出比较重的,老板都会大比例股权质押。

这都是套路。

上市公司之所以玩命借钱,很有可能不是借给自己用的,因为大股东缺钱。

均胜电子的大股东为什么会缺钱呢?

均胜电子的大股东是均胜集团,集团的实控人也是均胜电子的实控人。集团的投资路线非常广泛,尤其是热衷于… …房产。

集团至少投资了8家商业旅游房地产公司,缺钱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集团为了资金周转,不得不质押上市公司的股权,均胜集团的股权质押比例超过70.71%,实控人王剑锋的股权质押率超过92%。


商誉雷有多危险?

账面显示,均胜电子的商誉高达83.8亿元。

和美的集团超过200亿的商誉相比,绝对额似乎不太大,但是别忘了,美的集团的销售额超过2500亿,资产接近3000亿,如此庞大的规模下,200多亿的商誉就不那么重要了。

而均胜电子呢?

年销售额560亿,资产总额590亿。

巨额商誉的主要构成部分来自斥资60多亿并购的KSS。

先不说这笔巨额交易的事务所是瑞华,单纯从KSS的实际盈利能力看,公司全年净利润不足10个亿。

也就是说,这家公司到底值不值60多个亿,还是个未知数。

财务总监很聪明,说KSS和高田是相同的业务,我们就合并核算了。

但是,1+1起码等于2吧?

2019年前三季度,公司合计净利润11.98亿元。要知道公司2017年净利润就达到了10个亿,那并购后的高田业绩去哪儿了?

KSS和高田,十有八九是不及预期的。这商誉地雷,啥时候爆呢?



高田生产的气囊,不再叫安全气囊,而是叫“死亡气囊”。

据报道,高田公司的“死亡气囊”已经在10年的时间内造成了100多人的死伤。

陆陆续续召回了差不多上千万辆汽车,最近的一次,2018年2月28日,澳大利亚政府强制要求汽车生产商和经销商召回安装了日本高田公司所产问题安全气囊的汽车,共计大约230万辆,是澳大利亚迄今规模最大的汽车召回行动。

敢于当高田的接盘侠,均胜电子勇气可嘉。


三、未来,依旧令人激动

2020年新年伊始,特斯拉的行情就好戏不断。均胜电子公告显示,公司确定为特斯拉中国Model 3 和Model Y车型的供应商,项目新增订单总金额约15 亿元人民币。

公司股价也摧枯拉朽式的疯狂上扬,截止最新收盘日,股价超过30元,较一个多月前翻了一番还多。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历史,有一个规律就是世界巨头进入中国之后往往会先培养起一批优秀的供应商企业,整合出现的供应链系统。然后这些企业也会成为大量下游品牌成长的基础。

比如松下之于格力、美的,比如苹果之于华为、小米。从这个意义上说,正被特斯拉这个“火车头”拉动起来的中国汽车供应链正引领着中国汽车行业走向未来。


因此,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像均胜电子这样被整合到特斯拉供应链的企业,未来的前景依旧值得市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