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关羽死后有的人就不想看了为什么?

烂漫的野马


我是论史大能猫,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1、“主角”效应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是在第77回《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带着遗憾和不甘,离开了广大喜爱他的读者。那么在前77回中,章节名直接提到关羽的就有13回:

第021回 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
第022回 袁曹各起马步三军 关张共擒王刘二将
第025回 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
第026回 袁本初败兵折将 关云长挂印封金
第027回 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
第050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第053回 关云长义释黄汉升 孙仲谋大战张文远
第066回 关云长单刀赴会 伏皇后为国捐生
第073回 玄德进位汉中王 云长攻拔襄阳郡
第074回 庞令明抬榇决死战 关云长放水淹七军
第075回 关云长刮骨疗毒 吕子明白衣渡江
第076回 徐公明大战沔水 关云长败走麦城
第077回 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

而其他章节中涉及到关羽的就更多了。由此可见,关羽这个人物在整个作品的前半部分,是作者着重刻画的一个人物,在广大读者心目中已经树立了这样一个文武双全、德艺双馨的正面形象。这样的一个角色,如果在正面战场力战而亡,或许读者还能接受一点。但偏偏是被阴险的敌人背后偷袭,饮恨离世,自然很多人心理上就难以接受。

2、剧情反差

关羽兵败身亡之前,恰好是率领麾下的荆州军团取得了一场辉煌的胜利,水淹七军,曹军两统帅一死一降。这场战役的震慑力,甚至连远在许昌的曹操都起了迁都以避锋芒的念头。谁料剧情急转而下,这种巨大的情节反差,虽然很多日本读者都很欣赏关云长如樱花般瞬间绽放后的凋零,但同时对另一部分读者来说心理上是难以承受。

3、阅读体验

关羽的经历其实也是刘备集团成长过程的映射。读者们从桃园结义开始,就伴随着刘关张三兄弟白手起家,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势力,一步步的建立起足以和曹操、孙权相抗衡的蜀汉政权。可以说,一直到关羽水淹七军,刘备集团虽有局部震荡,但基本上是一直处于高速上升期的。而《三国演义》其实也是以刘备和他的小伙伴们为主角,主角的命运自然是与读者息息相关。而关羽死后,张飞和刘备也逐渐离去,桃园梦散,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蜀汉政权形势陡然下滑,对于一部分感性的读者来说,这种阅读体验也是很糟糕的。

因此,综合上述几点,关羽的死的确是会使一些读者不想再看后面的内容了。


论史大能猫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三国演义》从东汉宫廷内斗开篇。由于汉室逐渐衰微,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短短几十年里,各个利益集团彼此混战,各路英雄纷纷“出山”,使这一时期的历史如风云变幻,波澜壮阔,让人应接不暇,眼花缭乱,特别是从诸葛亮出山到关羽死前的章节,更是紧扣心弦,异彩纷呈。让人看得热血澎湃,荡气回肠。

关羽剧照

令“刘粉”们最鼓舞的是刘曹关中之战杨修之死的那会儿 ,刘家人马军容齐整,猛将如虎,在军师诸葛亮的英明领导下,打的曹军丢盔卸甲,溃不成军,连门牙都丢了两个。如果是个舞台,估计会有无数人欢呼,鼓掌,因为喜欢曹操的人确实不多。所以,关羽死后,《三国演义》不想看很正常,首先关羽的死给读者造成的心理冲击还未平复,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更是考验读者的心理承受极限。

因为急着给二哥办丧事,惹恼了手下,张飞半夜丢了脑袋。可怜一代宿将落得如此结局。但事情远未结束 ,刘备连失二弟,痛彻肺腑,红着眼睛杀了曾经跟随他南征北战的干儿子刘封。其实刘封罪不至死,无非就是怕将来刘禅管不了他。杀个刘封也不算什么大事。毕竟只是个干儿子 ,也不是“五虎上将”。但很快刚刚建国没几天的蜀汉就摊上大事了。

赵子龙单骑救主

刘备由于过于悲痛,完全失去了理智,为给两个兄弟报仇,不听众人劝阻,尽发倾国之兵征讨东吴。结果夷陵惨败,七十多万大军(《三国演义》数字)几乎被陆逊一把火烧了个干净,还牺牲了很多大将,包括“五虎上将”之一的老黄忠。由于赵云接应,刘备总算捡了条老命,逃回白帝城,也没脸回成都,第二年就在白帝城含恨去世了。

经此一劫,蜀汉元气大伤 ,再也没有了昔日的辉煌。任凭诸葛亮如何机智,如何“鞠躬尽瘁”,也只能“死而后已”,就是多维持几年而已。所以,关羽死后,蜀汉也就走了下坡路,虽然有局部的小胜,难改衰败没落的大势。当然,这里不是贬低诸葛亮,而是实力与曹魏差距太大了。因此 ,这些章节爱看的人就不太多。特别是诸葛亮死后,剩余部分看的人更少。

赤壁之战


绿叶小杏


当时的感觉是;开始非常的敬佩关羽;温酒斩华雄、数十合斩管亥、长距离的冲开突袭敌阵斩颜良、三个回合把文丑打得胆怯而逃、一人打退当时曹营的几乎第一、二虎将许褚+徐晃。说实在的,人人都说三国吕布第一,因为他“战三英”。

可是,我从第一次看《演义》,就没觉得吕布是第一,尽管他“战三英”,可战“双英”的时候,已经露出败象;因为关张是30合内还“战不倒”吕布。也就是说,这三十合内吕布还在勉强的支撑着不逃跑而已,胜负已经毫无悬念。而有着赤兔马的战绩,远远不如关羽。打败公孙瓒,赤兔马没作用。

砍断了一个三四流的武安国的手,赤兔马也没能追上斩杀武安国。仗着“高八尺、长一丈,登山渡水,如履平地”的青壮赤兔马,却两次拼尽全力也奈何不了骑匹常马的张飞。而且,张飞喝得大醉,吕布还不敢过于逼近张飞。而关羽有了赤兔马后,几乎无敌的存在。可是,看到关羽的失败时,却认为;“关羽死的活该!”因为他谁的话也听不进去,如果当时听从王甫之言,换成赵累就不会失荆州。

待到三、四十岁的时候,因思维的自然成熟,眼界也宽了很多,再加上喜欢军事。对关羽的失荆州,就开始有变化了;此时知道了打仗主要靠的不是个人的勇猛,关键还要有用兵的智慧,更要有战略的眼光。我认为“傲气”并不是军事上失败的主因;韩信也很傲气,连接受樊哙的磕头,都觉得自己堕落了。

这种“傲气”远超关羽,但战场上韩信是真正的百战百胜,终身从无一败!关键是战略上的眼光,什么战该打,什么仗不该打。既然水淹了七军,但感到兵力不足的情况下,不应该掏空荆州的防务去增援前线,而是应该退兵自保。因为关羽是担心东吴的攻击,才会设立烽火台的。可是,烽火台是死的,人是活的。

烽火台只能报信,并不能挡住东吴。即使东吴不是使用诡诈骗过烽火台,而是强攻,烽火台片刻就会失去作用。你即使看见防火回来增援,那时东吴已经在攻城,甚或糜芳不降也被吓跑了。那也是陷自己于被动了。而且,把一个满肚子怨气的国戚为主将镇守后方,是十分危险的。

即使糜芳不投降,兵力也不足以抵抗吕蒙。那就只有弃城逃跑一条路了。对于关羽来说;糜芳的投降和弃城逃跑,所造成的后果是一样的。因为都一样把荆州兵的家属扔给了吕蒙控制,家属有危机,荆州兵同样会半路全部散去。但关羽的问题是在用兵指挥上出了问题。真正出问题的是《隆中对》,和刘备、刘封的不支援。

《隆中对》只分析了荆州对刘备的重要性的有利的一面,完全不顾荆州对东吴来说意味着什么!看看荆州的地图,对东吴来说,是什么地位;荆州九郡地跨长江几乎各一半。中部的江陵、公安、巴陵三郡刚好位于长江上游。汉水上游、荆州北部的襄阳、上庸也位于汉水边,五郡都可利用长江、汉水顺流而下汇合于江夏、威逼建业(东吴都城)。

南部的长沙等郡却位于东吴的侧后方,要是两路一起出兵,江东根本无险可守,还能保得住吗?这也是孙权三代都力争夺取荆州的原因。所以,东吴防曹操,可凭长江天险轻易守住。因为东吴的精兵是水军,陆战是他们的弱项。

屡次败于张辽,就是最好的证明。而对付“荆襄九郡”的占有者,完全处于劣势;长江之险、水军优势对于荆州兵全变成了下风、弱势。而对于荆南的长沙等郡,是东吴最不擅长的陆战。所以,对占领全荆州的任何人,孙权的感觉是“如刃在颈”,随时都有可能“掉脑袋”的!也就是说;荆州对于孙权,可是生死存亡之地。没有荆州,就不会有东吴!

也就是说;你拿着明晃晃的刀子,时刻比着孙权的脖子上,要求孙权和你联盟。你还说:“放心吧,我的刀子是不会割下你的头颅的”。孙权就会接受?反过来要诸葛亮接受这样的条件,诸葛亮会干吗?所以,诸葛亮的“东和孙权”策略只是他一厢情愿而已。你既要占据着荆州,还要去“东和孙权”就是个伪命题!

占据荆州,就必须要有着和东吴“鱼死网破”的决心,就得事事作出安排、防范!可诸葛亮对东吴完全没有防范,没有任何安排。所以,荆州的丢失,是从《隆中对》开始的。也就是说,荆州还没有得手,就注定了要丢失的!关羽不过适当其会,又临机失当而已。所以,关羽骂不骂孙权,孙权都会想方设法夺取荆州!

刘备也很离谱,一是明知关羽刘封不对付,上庸这么重要的地方,居然要刘封去做主将。而且,并没有说明到底是关羽管刘封,还是上庸属于独立战区。并且,明知两次从荆州调出重兵取川,关羽其实没多少兵力,还在和曹魏恶战。

当汉中战役结束后,却不是马上派人派兵支援关羽,并派出得力将领帮助关羽守荆州。却把张飞留在阆中喝大酒,把赵云闲置一边。自己还在诸葛亮的怂恿下在忙着搞什么“进位汉中王”。所以,我此时感受的是:“关羽比窦娥还冤”!全国上下,都在忙一些无关紧要的屁事,却让关羽父子在前线和敌人拼命。不但没有得到大本营的半点支持,连句安慰鼓励的话都没有!惜哉关羽、冤哉关羽、痛哉关羽!





水仙不仙1


这主要是因为《三国演义》这本书虽以三国为名,实际上全书始终贯彻着“尊刘抑曹”的思想,也就是蜀汉是正统,刘关张三兄弟自然也就是全书的主角。在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前,刘备的经历也是十分坎坷,几经起伏,但总体势力是上升阶段,且三兄弟始终不离不弃,越挫越勇,发奋创业也十分感人。关羽死之前是刘备蜀汉势力的巅峰,但关羽死后,荆州也跟着失陷,紧接着张飞也死了,后来刘备更是在夷陵大败,忧愤而死,蜀汉势力急转而下。

《三国演义》在前期一直都在为刘备酝酿“匡扶汉室”的雄才伟略,但随着关羽的死,一切都化作了泡影,张飞刘备退场后,等于主角全死了,简直就是一个大悲剧结尾,让人十分惋惜。后面虽有诸葛亮的精彩表现,但依旧是个注定的悲剧。

总结下来《三国演义》关羽死之前,剧情比较精彩,振奋人心,关羽死之后剧情依然十分精彩,但剧情比较压抑,所以会有人觉得关于死后就没意思、没希望、没激情了,所以也就不看了。


足下三尺


、争刘贬曹的英雄定义使然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最主体的思想就是争刘贬曹,刘备一方是正义的,上承天道,克成大统,曹操一方是奸邪的,属于白脸一派;另外,多数人的习惯就是,看电视的过程容易对电视的内容进行自我分类,这也是电视剧吸引人的地方,我们习惯于将剧中势力分为两派,一派正义,一派邪恶;在我们多数人的观点中,倾向于支持正义的一方;所以争刘的思想贯彻人心的大环境下,关羽作为忠勇正义的代表,当正义的一方的最得人心的英雄被反派所杀,我们自然而然地会心里一凉,觉得正义最终没有获得胜利,这样的结局不符合我们的设想,因此自然会觉得后续的剧情不好看,不值得看了;

2、演义阶段的落幕,历史阶段的开端

关羽的死我们可以看做是一个分水岭,将整个三国演义电视剧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是枭雄争霸,英雄人物满天飞的演义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看到了多少英雄豪杰,不论是哪一家,刘备阵营自不必说,五虎上将,卧龙凤雏;就连曹操一方,我们也能从我们认为的小人中看到光明磊落的好汉,郭嘉的智谋,许褚的铁骨铮铮,等等,将这一段历史故事写的极具英雄主义特色,那种以塑造超级英雄,救国大侠见长的演义类小说中特别能见到;而关羽死后,三足鼎立的态势已经快土崩瓦解,更多的是一家独大,加上我们前面说的正义的一方也变得弱小,接下来发展的过程就是基本按照历史过程进行演变,没有太多的英雄主义事迹让我们热血沸腾;另外,我们所期望的正义一方获胜的结局基本上也不可能发生了,兴趣下降也就不难理解了;

3、战争阶段热度的下降导致

关羽死的时期,战争已经由原来的百家争霸变成了一家独大的场面,这个时候我们所崇拜的那些英雄武将也开始一个个消失在电视剧中了,张飞遇害,黄忠老死,马超病故,曹操、张辽,徐晃也相继离世,我们钟爱的那些无论正反派的英雄都已经退场,整个故事的高潮已经过去了,再也难以激起大家关注的热度了;

在开头我们可以看到刘备三兄弟以青铜的姿态站上了王者的段位上,我们看到了刘关张三英战吕布,看到了长坂坡七进七出的子龙,看到了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天下英雄唯君与操尔,看到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无奈悲戚;许褚裸衣战马超的痛快,酣畅淋漓,自关羽死后,我们所熟悉的历史人物都已经相继落幕,后续的剧情只是历史的车轮一般滚滚而来,谁也挡不住,皇帝谁坐都是坐,反正不是我,也不是我支持的那一方;

就好比吃鸡联盟全明星赛,双方中单,ADC,打野全都掉线了,这样的比赛你还会熬夜看下去么?


奶瓶Poems



爱玩游戏的H同学


三国演义尊蜀,刘关张三人流离半世,终于在关羽水淹七军的时候达到了巅峰。蜀中刘备进位汉中王,荆州关羽威震华夏。小说里的剧情都是怎么写的?从此横扫中原,、三兄弟登上人生巅峰啊。

继承东汉大统,成就千古佳话啊。然而并没有。活生生的美梦幻灭在这一刻。关羽死得悲壮,然之后张飞死得窝囊,再然之后刘备死得凄然。连黄忠也中了暗箭跟着走,马超更是一笔带过病死蜀中。不对啊,剧本不能这么写啊,男主男配黄金军团怎么一个个就这么死掉。这故事还要不要演下去啊。故事接着发展就没意思了,诸葛丞相无力回天。
七擒孟获有什么用?小打小闹的,火烧藤甲军把自己的寿元都烧尽了。六出祁山有什么用?上方谷一场雨浇熄最后的执念。点灯续命有什么用?这灯注定是要被吹灭的,魏延无辜担了个罪名罢了。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丞相在五丈原军营,想起关云长威震华夏时那差一点点就能实现的先主伟业,心里会是什么滋味。再然后呢,姜维穷兵黩武,处心积虑,偏是他死得最惨烈,死无全尸。最后安乐公在晋帝面前笑着说,此间乐,不思蜀。他可会想到,这天下差一点点就是他的?这样的小说注定是要上差评榜的啊。给一个梦想,在最宏大的时候活生生捏碎,作者你是什么意思?关羽死之前你看到的是越来越明晰的希望,但他死之后你看到的是越来越无奈的挣扎。代入了角色的你,怎么能接受桃园梦断,就此幻灭?倒宁可小说结束在关云长意气风发的那一刻,像石头记一样存个半本也就罢了。我想罗贯中也是想写个美好的结局的吧,可就算他把丞相写得呼风唤雨,
无所不知,一把古琴退三军,连死了还能吓退个活司马,但却还是敌不过板上钉钉的历史事实。多无奈,是历史,也是人生。题主你不想看?我也不想看。谁想看呢,认命的感觉最不好了。


双子影座


大概

关羽的死

象征着一个时代的英雄落幕吧!

有临江仙为证: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在关羽死之前,天下是一个真正的乱世,18路诸侯讨董卓,之后又各自割据,天下分崩离析,从此战乱不断,真正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而正是在此期间,无数的良臣猛将登上历史舞台,魏国有五子良将,蜀国有五虎上将,吴国则有江东12虎臣,以这三班为代表的一众武将以及众多谋士引领的全书最精彩的部分。


而关羽的死仿佛就像一个多米诺骨牌一样,接下来我们曾在书中万分喜爱的其他武将们也一一病故或者阵亡。如:

张飞被自己的部下所杀害,黄忠老死,马超病故,刘峰被处死,五虎上将几乎全部阵亡,只留下一个老者赵云。而被视为诸葛亮的接班人的法正,也在刘备之前去世,而刘备更不用多说,因为报仇心切,最终在夷陵大败,含恨离世。

在魏国,庞德已经被关羽活捉杀害,于禁投降已经没有什么威望,曹操在关于死后不久也因病去世,张辽,徐晃中箭而死。 五子良将只剩下张郃,许褚也因病去世。

还记得一开始看《三国演义》的时候,英雄迭出,我们看到了一个个热血不羁的乱世之人。可以说关羽的死是三国演技中期的一个分界线,后期的《三国演义》给人的感觉总有一种莫名的悲凉感,没有了当初的热血,所以应该是很多人不想再看的原因吧。


簿君


1、争刘贬曹的英雄定义使然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最主体的思想就是争刘贬曹,刘备一方是正义的,上承天道,克成大统,曹操一方是奸邪的,属于白脸一派;另外,多数人的习惯就是,看电视的过程容易对电视的内容进行自我分类,这也是电视剧吸引人的地方,我们习惯于将剧中势力分为两派,一派正义,一派邪恶;在我们多数人的观点中,倾向于支持正义的一方;所以争刘的思想贯彻人心的大环境下,关羽作为忠勇正义的代表,当正义的一方的最得人心的英雄被反派所杀,我们自然而然地会心里一凉,觉得正义最终没有获得胜利,这样的结局不符合我们的设想,因此自然会觉得后续的剧情不好看,不值得看了;

2、演义阶段的落幕,历史阶段的开端

关羽的死我们可以看做是一个分水岭,将整个三国演义电视剧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是枭雄争霸,英雄人物满天飞的演义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看到了多少英雄豪杰,不论是哪一家,刘备阵营自不必说,五虎上将,卧龙凤雏;就连曹操一方,我们也能从我们认为的小人中看到光明磊落的好汉,郭嘉的智谋,许褚的铁骨铮铮,等等,将这一段历史故事写的极具英雄主义特色,那种以塑造超级英雄,救国大侠见长的演义类小说中特别能见到;而关羽死后,三足鼎立的态势已经快土崩瓦解,更多的是一家独大,加上我们前面说的正义的一方也变得弱小,接下来发展的过程就是基本按照历史过程进行演变,没有太多的英雄主义事迹让我们热血沸腾;另外,我们所期望的正义一方获胜的结局基本上也不可能发生了,兴趣下降也就不难理解了;

3、战争阶段热度的下降导致

关羽死的时期,战争已经由原来的百家争霸变成了一家独大的场面,这个时候我们所崇拜的那些英雄武将也开始一个个消失在电视剧中了,张飞遇害,黄忠老死,马超病故,曹操、张辽,徐晃也相继离世,我们钟爱的那些无论正反派的英雄都已经退场,整个故事的高潮已经过去了,再也难以激起大家关注的热度了;

在开头我们可以看到刘备三兄弟以青铜的姿态站上了王者的段位上,我们看到了刘关张三英战吕布,看到了长坂坡七进七出的子龙,看到了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天下英雄唯君与操尔,看到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无奈悲戚;许褚裸衣战马超的痛快,酣畅淋漓,自关羽死后,我们所熟悉的历史人物都已经相继落幕,后续的剧情只是历史的车轮一般滚滚而来,谁也挡不住,皇帝谁坐都是坐,反正不是我,也不是我支持的那一方;


九七老阿姨


  公元219年关羽大意失荆州,兵败被俘,并且最终阵亡,从这开始三国的一些名将就开始死的死,老的老了。公元221年张飞被害,公元223年刘备去世。220年曹操去世。这样三国我们最喜欢的几个人物已经死亡,另外以后的剧集像赵云、马超也很少出现。

  其实前期我们喜欢看三国,不如说是喜欢看三国的故事和三国的名将。比如看曹操如何通过自身能力加上能人扶持通过官渡之战成就了大魏,刘备如何从卖草鞋开始在桃园三结义,收诸葛孔明,成就蜀国,以及孙权的吴国手下的名将如云。

  看看下面这些战役,都发生在关羽死前。

  三国之战:赤壁之战

  蜀国: 1、火烧博望坡 2、火烧新野 3、白河淹曹仁 4、赤壁之战 5、计取荆洲 6、取西川
  魏国: 1、收张绣宛城之战,2、袁术寿春之战,3、灭吕布取徐州淹下邳之战,4、破袁官渡大战

  另外前期展示三国武将出现也非常精彩,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赵云大战长坂坡,张飞大喝一声吓死夏侯杰,三英站吕布等等经典片段,可以说个非常让人喜欢。

  而后期蜀国慢慢在没落,名将很少出现,后期蜀国和魏国的拉锯战,其实没什么激动人心的了。
  所以关羽死后有的人就不喜欢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