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自古以来的偏见,朱瞻基无奈撤兵安南,但承认安南却是致命错误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曾在《皇明祖训》中规定将大明周边15个国家列为不征之国,原因是“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偏安一隅的

安南(今越南北部)也在其列。然而朱棣当上皇帝之后,于永乐四年(1406年),供故安南王之孙陈天平之请,由名将张辅率军出征安南。在攻占安南之后,朱棣在安南设置交阯布政使司,即大明的行政机构,此举标志着大明正式将安南划入明朝的版图。

朱瞻基

  可惜好景不长,永乐四年(1408年),明朝大军刚刚从安南班师回朝,张辅的屁股还没有坐热,安南再次发生叛乱,张辅只能再次督师到安南平叛。虽然张辅的大军获得最终的胜利,然而却不能解决安南的问题。从此之后,每隔一段时间,安南总会发生叛乱,一直持续到宣德年间。

  明宣宗朱瞻基也对安南的叛乱问题很是苦恼,正巧安南黎利派人请求支持称帝。黎利此举无疑是在打大明的耳光,朱瞻基问计朝臣,部分朝臣认为支持的话就是示弱,坚决不能答应。大臣杨士奇说:“陛下体恤百姓,汉朝放弃珠崖郡,后人以此为美谈,这不是示弱。”朱瞻基最终采纳了杨士奇的意见,答应了黎利,并撤兵安南,这就标志着安南又脱离明朝的统治。

朱瞻基

  明朝长期在安南用兵,耗费较大,收益甚微,朱瞻基对此早已厌烦,心中已有罢兵之意。即便如此,朱瞻基也不应该答应黎利。朱瞻基想撤兵的话,找个理由撤就是了,至少要保留安南名义上是明朝的国土。安南那地方乱得很,他日有机可乘,明朝可再次进兵,窥视安南。然而朱瞻基答应了黎利的请求,实际上是承认安南独立,这无异于承认明朝的失败和明朝一直以来对安南用兵的非法性,,浪费了朱棣和张辅近20年的心血,同时在名义上断绝大明未来谋取安南的机会。明朝下次再谋取安南时就变得名不正言不顺了,也就是说,朱瞻基彻底放弃了安南。

朱瞻基

  朱棣执着于谋取安南,是因为安南对于明朝有着特殊的意义。朱棣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出兵安南有着更深层次的战略目光。安南地处明朝与西洋的连接处,以安南为跳板,明朝可以经略西洋。朱棣在进兵安南的同时,还派遣郑洋下西洋,海陆同时并进。郑和的船队虽然能走得更远,但只能临时停靠,明朝还需要一个永久的基地,这就是安南。明朝在安南的失败,确实是示弱于西洋诸国,使明朝丧失威严,同时也会影响到郑和下西洋。

朱棣

  朱瞻基也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可惜他并没有理解朱棣的深谋远虑,遇到挫折,选择了放弃。杨士奇是个文人,更不能理解朱棣的意图了。杨士奇在劝朱瞻基放弃安南时,引用了汉朝放弃珠崖郡的例子,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弃珠崖议》,即西汉明臣贾捐之发表的放弃珠崖的论调。所谓的珠崖,就是现在的海南岛。西汉占据海南之后,同样屡屡面对海南本地黎族人的反抗,耗费无数,认为得不偿失,最终西汉放弃了海南。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夸赞贾捐之所谓的《弃珠崖议》,称海南是个蛮荒黑暗的孤岛,朝廷却在这个孤岛彰显武力,这是毫无意义的行为。这只是贾捐之和司马光作为普通人的思维,幸亏光武帝刘秀雄才大略,让伏波将军马援攻略交趾,顺道抚定珠崖,将珠崖又重新纳入汉朝的版图。时至今日,恐怕再没有人会说海南是个蛮荒黑暗的孤岛吧?

杨士奇

  杨士奇建议朱瞻基放弃安南,是因为杨士奇拥有与贾捐之同样的思维。杨士奇作为名臣,自诩大明是天朝上国,周边的小国都是属国,所谓的安南其实就是穷山恶水之地。为了这么一个穷山恶水之地,却耗费这么多的精力,当然是不值得的。然而当朱棣在安南设置郡县之时,朱棣已经把安南当作明朝的一部分,明朝理应寸土必争。如果朱瞻基视安南为明朝的一部分,那他肯定也不会放弃安南,可惜朱瞻基和杨士奇的想法一样,认为安南对于明朝而言是可有可无的。

朱棣

  所以,导致朱瞻基放弃安南的根本原因,其实是中国人自古以来骨子里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的傲慢与偏见。在这种想法之下,明朝人认为花费这么大的精力去争安南这种破地方没有什么意义。朱元璋是如此,朱瞻基也是如此,唯有朱棣眼光独到、深谋远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