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為民營企業復工復產下好“及時雨”

同呼吸共戰“疫”評論(20)

眼下正值“開工季”,但受疫情影響,工人難返崗、資金不足、原材料短缺、生產運行成本上升……這是不少民營企業面臨的痛點、堵點、難點。一位民企老闆感嘆,企業是流水線生產,少一個人都開不了工。一些本地的員工返廠了,但更多外省尤其是疫情重點地區的員工出不了村,也開不到“健康證明”,而且前久,員工返廠後還要求隔離14天,14天工資得照常發。

本來資金就緊張,生產經營如“鴨梨山大”。還有,自己開工了,其他相關行業未開工,受物流運輸的影響,原材料就會出現供應不足情況,又得按下“暫停鍵”。這是一個產業鏈,產供銷環環相扣,哪一個環節出問題,都會“牽一髮而動全身”。現在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銷售也不像原來那樣順暢,因為“下游”企業如果開不了工,你的產品銷往何處?如果自己開工,可能虧得更慘;如果不開工又不行,真是左右為難!

企業復工復產的痛點還不止這些,比起國有企業、大中型企業而言,民營企業大多“散、小、 弱”,自身抗風險能力本身就差,得到的“援助”也會有限。就拿復工復產來說,大到資金、用工、原材料、房租、稅收等等,小到基本的開工復產物資都要具備,比如每天需要的口罩、手套、消毒液等都是一些“必需品”,就算你有錢,也很買到,復工路上有“絆腳石”,開工談何容易?

這是一位民企老闆的心聲,反映的可能是不少民營企業目前的現狀,折射出復工復產面臨的痛點、堵點、難點。但又必須得拉民營企業一把,為他們下好“及時雨”,拿出“硬核”舉措,幫助消除復工復產痛點、堵點、難點。因為這不僅是穩就業、保民生、促發展的必要之舉,更是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有力保障。為民營企業紓困,最直接的,就是保住了不少人的飯碗,更是在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加油!

民營企業有多重要?民營經濟撐起中國經濟“半壁江山”,“56789”幾個數字很有說服力:民營企業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總數接近3億人的農民工大多數在中小企業就業,而大多數中小企業又是民營企業。此次疫情,首當其衝的恐怕大都是民營企業。比如餐飲行業、酒店旅遊、影視娛樂、零售、交通運輸、房地產及建築等行業,沒有哪個企業逃過“疫”劫、獨善其身,而這些企業恰恰創造了全國一半以上的經濟就業,而且是涵養就業的基礎民生行業,與芸芸眾生的關係須臾不可分離。

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是吸納就業的主體,復工復產面關乎不少人的飯碗,關乎著社會民生的基本盤。而且,今年是中國經濟關鍵之年,不僅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實現首個百年目標之年,同時也是穩定經濟就業之年、經濟新常態轉折之年、改革開放全面深化之年。因此,務必拿出實實在在的舉措為民營企業紓困解難,千方百計拉民營企業一把,瞄準企業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以“馬上就辦”的精神狀態狠抓落實,從用工、防疫物資、物流體系、配套體系等多方面,幫助企業減輕痛點、拆除賭點、消除難點。

幫助中小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渡過難關,一些發達地區政府“有形之手”早已行動。蘇州出臺“蘇惠十條”之後,北上深等地也紛紛出手,拿出真金白銀的優惠為各類企業減負。在民營經濟發源地溫州,政策紅包更有溫度,政府出臺“28條”惠企措施,設立2億元穩崗專項資金。加大對中小企業的財稅、金融等支持力度,比如,關閉的大型商務樓宇、商場、酒店給予租賃費用30%、不超過50萬元的財政補貼。減輕小微、“三農”融資負擔,給予相關銀保機構損失補償,加大融資擔保補助等。

日前,昆明市也出臺20條政策措施,從提高防控物資保障能力、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穩定職工隊伍、減輕企業負擔、促進企業復工復產5個方面,為企業“解渴”“輸血”,支持受疫情影響、生產經營出現困難的企業,助推全市企業全面復工復產。政策措施為中小企業度過“寒冬”打了一劑“強心針”,給中小企業主吃了一顆定心丸。堅信:風雨過後是彩虹,寒冬消散是春天!

昆明日報評論員

編審:周婷 吳晨萍

終審:李嚴

戳圖片關注更多疫情進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