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李山老师读《诗经》」02 西周礼乐文明的高度

西周礼乐文明的高度

《诗经》出现之前很久,先民就会唱歌了。然而,记录歌唱的诗篇却从距今三千年左右开始——《诗经》最早的“周颂”篇章,年代就在此期,这显示出文明的进步与提升。

这还涉及到《诗经·商颂》的年代问题。《商颂》诗篇共五首,自古以来就有人认为《商颂》五首是殷商时期的作品,这样的说法在今天仍有众多信从者。

关于这个问题,在此不多谈。笔者是不相信《商颂》为商代作品的。笔者以为上个世纪王国维《说商颂》(上下篇)提出的“《商颂》‘盖作于宗周中叶’以及西周中期”的说法是中肯的、可以信从的。因为王先生的文章,取证有新材料,论证也更合理。笔者之所以相信这一说法,也还有其他考虑,这是下面要讲的。

巫觋文化:商人用人牲为建筑祈福

先请看一段记载,见于《左传·襄公十年》:

宋公享晋侯于楚丘,请以《桑林》。荀罃辞。荀偃、士匄曰:“诸侯宋、鲁,于是观礼。鲁有禘乐,宾祭用之。宋以《桑林》享君,不亦可乎?”舞,师题以旌夏,晋侯惧而退入于房。去旌,卒享而还。及著雍,疾。卜,桑林见。

“宋公”为春秋中后期的宋国君主,“晋侯”即晋悼公,晋国一代有为之主,“荀罃” “荀偃”和“士匄”为晋大臣。“著雍”为地名。

“桑林”为宋国保存的古老殷商舞乐。据《吕氏春秋》等文献记载,据说商汤得天下后,久旱不雨,无奈,“商汤以身祷于桑林”,因而有“桑林之舞”,是商朝级别很高的乐舞。其名又见于《庄子·养生主》,说明它应该保存到很晚近的时候。

上举《左传》说宋君为取悦霸主晋侯,主动为他表演“桑林”之舞。表演开始时,宋国人打出一种叫“旌夏”的旗帜,结果“旌夏”果然“惊吓”,“晋侯惧而退入于房”。堂堂一国之君竟然被舞乐吓得魂不守舍,逃离舞乐现场,以至于生病,“桑林”舞乐的阴森可怖,也就可见一斑了。

这就是殷商文化的阴森鬼魅气息。商汤之舞如此,后来的商朝文化气息也没有大的变化,这可以从考古发现中得到印证。例如在殷墟发现的殷商高级贵族墓葬,一次殉葬就用了390人;又据考古工作者对殷墟乙组21座建筑发掘,发现建筑仪式被杀掉的人,竟高达641名!(宋振豪:《夏商社会生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80页。)

为建筑祈福而用人做牺牲这样糟糕之事可谓由来已久,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但是,如此大规模地用人牲,商代贵族应该算是变本加厉。这表明什么?只表明殷商人的精神还处于鬼魅缠身的状态。殷商固然有发达的青铜器制造等等,但是物质文明发达,并不代表内在的心灵世界文明程度提升了,相反,论内心世界的文明,殷商还处于巫觋文化阶段。

礼乐文明:周人用美丽的诗篇祝福建筑

那么,西周时代的殉葬制度是不是还这样呢?从考古发掘来看,周人墓葬中用人殉葬的现象虽不能说弊绝风清,确实是大大减少。

《左传·僖公十九年》说,周人祭祀信奉“六畜不相为用”的原则,这与“人牲”是相违的。殷商时期为建筑宫殿可以杀掉六百多人,西周大型贵族建筑遗址近年颇有发掘,却未见杀人祭奠的现象。这就是文明的进步,就是对鬼魅缠身精神状态的摆脱,因为不用他人为宗教祭祀献身,是尊重生命的表现。

《诗经·小雅》中也有一首表现建筑房屋的诗篇,是建筑竣工时的礼乐诗篇,可以让我们领略一下,不用人的生命为建筑祈福的周人展现了怎样的心灵状态与生活情调。这首诗就是《诗经·小雅·斯干》篇:

1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秩秩:水流清澈貌。

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苞:丛生茂密的样子。

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

式:结构助词,有祈愿的意思。犹:图谋。

2 似续妣祖,筑室百堵。

似续:延续、继承。

西南其户,爰居爰处,爰笑爰语。

户:门。爰:在此。

3 约之阁阁,椓之橐橐。

约:捆绑。古代用木板围槽筑墙,需要用木桩固定,木桩则须绳索捆绑。阁阁:象声词。椓:夯筑。橐橐:象声词。

风雨攸除,鸟鼠攸去,君子攸芋。

攸:所。芋(yǔ):安居。古本或作“宇”。

4 如跂斯翼,如矢斯棘,

跂(qǐ):踮起脚后跟。棘:宫室四角棱角分明。

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革:两翼张开。翚:又称雉,羽毛多彩,形体较大。

君子攸跻。

跻:升。

5 殖殖其庭,有觉其楹。

殖殖:庭院平正的样子。有觉:高大貌;犹言觉觉。楹:宫室正面的明柱。

哙哙其正,哕哕其冥。

哙哙:明亮貌。哕哕:幽暗貌。冥:堂奥幽隐之处。

君子攸宁。

6 下莞上簟,乃安斯寝。

莞(guān):蒲草编制的席。簟(diàn):竹或荻编织的席。

乃寝乃兴,乃占我梦。

兴:起床。

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

7 大人占之:维熊维罴,

男子之祥;维虺维蛇,

女子之祥。

祥:吉兆。

8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

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璋:玉器。

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

朱芾:古代贵族服饰,系于腰间,形似后来的围裙前部,皮制。

9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

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裼(tì):短袄之类的衣服。瓦:纺锤。

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

仪:差错。字通俄,偏。

无父母诒罹。

诒:留给。罹:忧心。

诗篇年代大体为西周宣王时,属于“歌唱生活”的作品。

诗篇一开始从房屋建筑的周围景物写起,营造出一派美丽的光景。“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是说房子近处有清澈流水,远望则为清幽的终南山色。诗情画意的景与情交融,是中国诗歌文学灵魂性的东西,就是所谓的“意境”,它在《斯干》开始的短短两句中出现了。

继而是比兴手法。诗篇先对房屋建筑作总体的形容与象征:“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建筑的群落,像丛生的竹子,如茂盛的松柏。诗篇的比拟是“绿色”的,以丛竹、松柏比喻房屋建筑的密集高耸,很奇特,突出的是建筑的生气。

在这样的好环境中,“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犹”,图谋也,尔虞我诈也。诗句是说,住在这样的好环境里,兄弟之间更容易和睦相处、团结一心。第二章“似续妣祖”章是讲建筑房屋的地方不是新占的,不是抢夺来的,而是继承的祖业。在这样的祖业福田里“爰居爰处,爰笑爰语”,是幸福的,充满欢声笑语的。

第三章,则从房屋建筑的实用角度着笔。先说建筑时的着力及所成屋墙的坚实:“风雨攸除,鸟鼠攸去。”屋墙舍宇能遮风避雨,还能免于鸟雀和老鼠的侵扰,在这样的房檐下居住当然安好无比了。写房屋说到鸟鼠,浓厚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房屋单讲究实用,意味上就未免寡淡枯燥了,建筑还要讲究表现生活理想、趣味的形态、姿致,这就是第四章所表达的。

第五章“殖殖”几句表现房屋厅堂的明暗大小,楹柱的高大。建筑讲究居住的舒适,这就涉及房屋大小、明暗的安排,诗章实际是说建筑的房屋该大的大,该小的小,该明的明,该暗的暗。诗人很懂生活。

写建筑本身,至此已经差不多。不过诗篇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柳暗花明,再现一境,以表达对新建筑吉祥如意的祝福。这就是第五章之后四章所写的。诗人“无中生有”,忽然托出一个梦境,并由此梦境表达对生男生女、多子多福的祝祷。最后一章“载弄之瓦”云云,未免重男轻女,是一点今人看来的瑕疵,倒也不必苛责。值得重视的是诗篇对生活现象的观察与想象,以及流露出来的热爱生活的情趣。

诗篇值得拿出来单说的是第四章:“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博喻联翩,基本把后世中国古典建筑的审美理想表达出来了。

“如跂斯翼”,形容主要建筑的正面形状:如展开双翅的鸟儿,是从正面看建筑的观感。“如矢斯棘”,是表现建筑边角齐整。接下来的后两句,则是表现建筑的飞动之势,极富神采。

强调建筑结实耐用、遮风挡雨,是表其“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一面,可以说所有人类建筑都有这样的追求。奇妙处在“如鸟斯革,如翚斯飞”(两翼张开)两句对建筑整体飞动之感的描绘。

上一章强调结实厚重,是写实用;这一章则是状房屋的飞动升腾之感。中国古典建筑的审美理想,就在诗篇这种厚重与飞动的辩证表述中诞生了。安重与灵动相辅相成,不正是后来古典建筑着意追求的理想?

这或许是诗人的观察,更可能是出于想象。因为据考古发现,西周时期高等级建筑屋顶部分“飞起来”的样态,并不是很明显。当然,这也可能是考古发掘有限。不过,再过一两百年,比如到战国时,一些器物图案显示的古代建筑,其飞檐斗拱的灵动形态已经是明显存在了。(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第134—163页。)

这一越到后来实现得越充分的审美理念,在《斯干》这首较早的诗篇中,就已被道破了!既要结实厚重,又要飞起来,这正是古典建筑区别于其他民族建筑的特点。因此也未尝不可以说:诗篇为古典建筑立了法。

这就是《小雅·斯干》这首诗所呈现的周人充满审美情趣和生活气息的精神状态。鬼魅缠身的精神状态,是不会这样睁开审美之眼欣赏建筑远近的优美环境,不会这样描绘建筑本身的姿态,不会这样表达对生活的祝福的。

诗篇还属于典礼的歌唱,所依附的礼仪,按《毛序》说法是:“宣王考室也。”就是房屋宫室的落成典礼。若按照后世房屋建筑落成典礼习惯,诗篇的“考室”不是彻底竣工之际,而是为房屋建筑即将封顶之时,就是说诗篇可能是最早的“上梁文”之类的典礼乐章。不论如何,典礼用优美的诗篇,是心灵从巫覡状态解放后所达到的自由,显示的是西周礼乐文明所达的高度。

有人说今天《商颂》的五首诗篇为商代诗篇,那么,就看一下《商颂》中《殷武》篇的最后一章,也描述了宋国人的宫殿建筑:“陟彼景山,松伯丸丸(树干挺直光滑貌)。是断是迁,方斫是虔(砍削)。松桷(方椽)有梴(修长貌),旅楹有闲(高大),寝成孔安。”这样的遣词造句、这样诗意、这样的歌声,不是更接近《斯干》吗?

不论如何,周人是用美丽的诗篇祝福建筑,与殷商人建筑宫殿用数百的人命做牺牲差距巨大。于是,需要追问的是,当时的历史发生了怎样的剧变,才有如此的文明跨越与提升?

中华书局2019年出版

栏目主持人 李山教授

●●●

美编 薛宇

投稿信箱taoliguoxuetang@163.com

收听李山《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大本科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