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说清楚太极的“松”是一种什么样感觉?请“真松者”回答此问题?谢谢?

伟大人26


练拳松是肌肉放松,间架结构不能松,打拳主要是间架构合理,方可处处合理才能得机得势,什么是间架结构呢?比如说一面墙要倒了,咱们通常会用一个木杆以45度的角度支撑,在太极拳中对人体就需要调整这么一个角度,用身体调整和运用这个角度对敌,时时刻刻运用这个最合理的角度对敌,使你利用身体的间架结构力而不是肌肉力,达到不用力而有力。

多数人有个思想误区,以为练功练的不到,没练出千斤力,本身人就没有千斤力,怎么练也不可能练出千斤力,人的力到了极限后就不会再增长(如举重运动员专业练力,达到极限后多一斤都举不动),因此利用骨骼的间架结构的力量才是最省力而且最有力(如挑扁担一样,挑起后是身体的结构支撑,肌肉并不用力)!拳里若无这种间架结构的拳也不是真正的拳,所以利用间架结构合理才是太极拳所要求的之一。


你不在我身边1


一九七二年的秋季,单位的体育系,请来了沪上名家傅钟文先生,教授杨式太极拳,当时我参加了学习班,由于此时胃病纒身,听说太极有治疗之效。之后,傅先生因为年高,指定了他的高徒詹老师继续来指导我们,长达30年之久。不仅根治了我的胃病,在维护整体的健康和适应繁忙的工作环境方面,也使我受益良多。有关太极的理论,我只是略知一二,过招交手则是一窍不通。但是我愿意谈谈“松”的感觉。

太极行拳从起势开始,即要求身心放松,以意领拳,意到拳到,不使“硬劲”。这对初学者难以理解,但是打个四五年,你会领悟到,所谓“松”不是瘫塌,也就是意念指挥举手投足之时,所用的力度,刚好达到完成动作的所需要的量,不多半分。尤其是肢体的各个关节,不能由于用力而僵硬,但也不能松弛,要保持适度的圆满,在行家来说是一种由于内在意念,所表现出的“绷”劲。这种绷劲在云手和捋挤按动作中,表现最为明显。对躯干而言的“松”,不是弯腰驼背,而是在含胸拔背的条件下的“虚领顶劲”,不用力地保持下额微收的头部正直。这之中,我以为“以意领拳”最为重要,一走神,在行人会看得出:你“丢了拳”。所以太极很讲究“神情内歛”。内敛地以意领拳,如果做得很到家,内行人就会看出你行拳时候的“走劲”,知道你确是有些功夫了。

我按照上述对“松”的要求打了大约四年之后,开始尝到一点“松”的味道了。整体的感觉是,按这种用意不用力的打法,一套拳打完之后,即使是数九寒天,也是热由内生微汗津津,渾身轻松如释重负,腿脚轻便行动敏㨗。那时节常常有欢呼“最高指示”发表的逰行,我跟着学生从中山北路,一直连走带跑到达外滩,一个来回恍若无事,而同辈的老师则累得揺头叹气!

再过五年,松的感觉更加明显,一做起势,两脚分开平肩之后,感到一股微劲(又称行气,其实是关节囊,肌腱和肌纤维间的内感受器,反馈到中枢所形成的感觉。)由足跟起而沿背上行,带动双肩,双臂抬手,渐渐抵达指尖。这之后这种温和的“松”的感觉,就伴随着整套拳路,和各种动作的完成和转换。当我的一切意念,都集中在这“松”的感觉之中,的确使我懂得了什么是,“周围的一切存在,你能感知,而又似乎并不存在”的“心无旁骛”曚胧状态。浑身由内感到暖暖的生热。没有累的感觉。最使我惊讶的是,腹肌变得非常发达,当我鼓腹时别人推不动。手指变粗壮了,和别人握手,人家问我那来的力气?


信敏498


民国时期的吴图南老先生说过,拎着24层楼打拳,就是拎着肋骨打拳,是谁拎的肋骨啊。我做不到,但是我做到了提膝走路。我知道是谁把膝提起来的,迈脚的确是松出去的。我的师父也是这么教我的,打到哪,松到哪,全身松叫松懈。


张国良18704313206


这是个伪命题,松是相对,紧是绝对,用力是绝对,不用力是相对,方是绝对,圆是相对,动是绝对,静是相对,快是绝对,慢是相对,今之人歪解太极拳论,所以变成了神情呆滞,慢慢悠悠,美其明曰的养生太极,特点懒,所以老头大妈们趋之若鹜,假大师吹的牛肉都涨价了。,实是绝对,虚是相对,要想学好太极拳首先精研,阴阳易理,站桩是调整精气神,主内,抖大杆等练力主外,内外兼修,行拳一式纯熟在练下一式,要以刚快力猛为主,动作紧凑利索,发力冷脆,弹抖如鞭,遇敌如火烧身,快似闪电。贤熟后,要刚中求柔快中求慢猛力求少力,动中求静实中求虚,今之人,大脑不过电,进水了,不用力,放松慢慢悠悠,就想把人打出去,这就是天上掉馅饼,守株待兔,天真的弱智,不知刚,何来柔,不知快,何来慢,不知用力,何来不用力,以意引力,不是不用,而是激发更大的力,如李广羽矢没楞中,天行健君子当以自强不息,天道筹勤,你都违背自然规律了,还大言不惭,借力打力,只增笑尔,耄耋御众神快意快也,试想神情呆滞者耄耋能御众吗?必是功夫精纯,精神矍铄者,鹤发而童颜,的老黄忠,颜严,四两拨千斤,也要有四两力也,何况只是个比喻,借力打力是顺敌人来势用力,何来不用力,又怎么化力,发力,杨公三下陈家沟,历经苦难,为印证所学,与人交手无数,才成杨无敌,今之人公园比划两下就成大师了,天真也,再看太极学校,武术套路比赛,哪个能打,不练战,不交战,何来真太极,看看人家泰拳,自由博击等吧!可叹还沉迷于假太极不能自拔,还自嗨,是不是脑袋有窟窿眼进水了,还美其名曰养生健身,国之悲哀,民之不幸,传统文化之不幸也。[捂脸][捂脸][捂脸]


用户5536266435908


太极中的“松”,是相对“掤”来说的。太极拳的“松”,是一种有全身下“沉”的感觉,有点象木偶似的、又有点象被橡皮筋拉着一样似松非松的感觉。

太极拳以“阴阳”理论为指导,体现出“刚柔”相济的特点。出拳之前不能极度放松,即使你的拳头击到对方的身上杀伤力也是很有限的。你如果把拳头捏紧再出拳,不但在半路就消耗了大量的体能,

还会使动作僵硬呆滞,产生不了强大的爆发力,也就不能把全身的力量集中于一点。最能代表“阴阳”的动物非蛇莫属。你看蛇在攻击之前,完全是一种放松状态,而蛇在攻击时,简直迅如闪电,瞬间完成了捕猎的全过程。太极拳的“松”,也是一样的道理。

真正的“松”,就象我们把睡着了的孩子托在两手上,有一种下坠的感觉。太极拳的“松”,是肌肉好象被骨头吊着的感觉,在抬高手臂时,能感受到手臂肌肉下坠的重量,整个身体似乎被弹簧或者橡皮筋联结在一起似的。

练太极拳时要达到“松”,就必须要沉肩垂肘,含胸拔背,实际上就是一种自然状态。只要在练太极拳时能达到这种“松”的状态,全身的气血才能畅通无阻,动作才能灵活自如不僵硬。

好多人一练拳就会肩膀耸起,无意间使全身进入紧张状态。因此,我们在练太极拳时,师傅反复强调徒弟要做到沉肩垂肘,含胸拔背。只有这样去做,我们在练太极拳时才能放松身体。“松”的目的,不但是为了达到更好的发力效果,同时也有利身体的气血运行。当我们练太极拳真正达到“松”的状态时,你的身体会产生一种蚁走全身的感觉,也就是所谓的气感。

阴和阳,“松”和“紧”,刚和柔,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一对矛盾。

在动物界,要达到运动的最佳状态,几乎都离不开先静后动,先“松”后“紧”。我观察过老虎和豹子的奔跑,它们在奔跑的时候,要是前两足落地,后两足就收挂着;当后两足落地,前两足就收挂着。就这样一紧一松交换着前进,并非象平时走路四脚交换着走。这就是说明一个道理,只有前后轮流放松休息和发力,才能达到在节省体力的同时,又能发挥最快的奔跑速度。虎豹在捕猎的时候也是如此,先保持缩势放松状态,再紧张发力猛扑。

太极拳的发力原理几乎和动物的运动模式一模一样,发力之前,全身放松,当拳头快到敌方身体时,突然蹬腿转腰送肩捏紧拳头一气呵成,将全身的力量集中于一点,发挥出瞬间的爆发力,气势如排山倒海。太极拳的“松”,有利于保存体力,更利于发挥出毁灭性的爆发力。


胡学秀


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为什么呢?你是知道真松的话,一般是不会来问这个问题的。第二,真正松的人,说出来了真正松的感觉,说出来真的,你没有体会,依然不知道真假。无法判断,所以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一句真松的古语,希望你明白,三尺罗衣挂在无影树上,这个状态是真松。如果没有挂的感觉,那就是假的松,一堆衣服,堆在地上的。简单的讲是,人松了以后,时刻是一种,在高温澡堂子泡了二十分钟后的感觉,这个描述不知道对不对。记好是身体每时每刻都是这个状态才是真正的松。而不是某一时间有这个感觉。另外需要说明白的是,松是练出来的,不是做出来的,不能人为去追求那个感觉,否则永远达不到,体会不了的。这些都是有方法可练出来的。个人理解,不一定对。不喜勿喷。



太极拳李占朝


松是种宽泛的感觉,许多气功导引术都讲练松。说到太极拳里的松,就应该到太极拳的本源中来寻。太极拳是武术,是搏击术,太极拳的松是太极拳的内功基础,衡量是否真松只有用在搏击中至少在推手中的效果来检验。推手水平有高有低,相应松的程度也会不同,相辅相成促进提高,这是让拳友分享习练太极拳松的思路,如果离开太极拳搏击和推手的本源你没法辨别真松或假松。关于松的方法、口诀多了去了,不想再引用,以免忽悠之嫌。这里根据楼主的题意用大白话简要地描述一下太极拳松的感觉,抛砖引玉以供拳友参考:全身肌肉放松骨骼抻开,内气上下四周充盈鼓荡,双脚轻踏周身中正轻灵,还可以逐渐做到神经放松、经络放松、意念放松。太极拳所要的松是为太极拳的沾连粘随、引蓄化发的技击功法提供的身法基础。有个初阶的检验松的方法可供拳友一试:如果真正松了,不用顶抗,对方来力就较难打到自己的脚跟。这方法好在自己就能对自己测试练松的程度,而不是老师今天高兴讲你松了明天不高兴又说没松,让你一筹莫展。并且随着你修炼松的功夫提高,引化对方来力的能力也随之越强。那么再要说到松与养生的关系了,也是大家关心并有争议的问题。真正能入太极拳之门明师或拳友都有同感,真正的太极拳功法都有两个特质:有利于技击;有益于健身。也就是说你练得真正太极拳松的功夫,那也收获了上乘的健身方法。这大概也是太极拳经久不衰,引得越来越多人喜爱的主要原因吧。


C太极乡人


刚才看到一位朋友回答里有一句话:三尺罗衣挂在无影树。就是可以这样形容。可是练太极拳的目的不是为了松,松只不过是一个通往神圣殿堂的路径而已,你做对了太极拳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之后就松了。松了之后,习练下去,就能体会到松带来的无比舒服的享受之中。悟性好,再过几年下一步进入呼吸的门径了。到这里就不再追求松了。进入了气和呼吸的那段路了。呼吸会练的无比深长。拳架完全被呼吸操控。不但不再用力,连意都逐渐隐退了。我只到这个境界,往后就不知道了!到这个境界会让原来不通的经络逐一打开。气息陈肃红光满面。只要到达了松的门径之后,好多好多的妙处就一个个来了。说不完。以后我会在视频里慢慢教给大家。


破译国学密码


哈哈😄这个问题可真够难回答的!

问:谁能说清楚太极拳的“松“是个什么感觉?

並且还规定了必须是真松者才能答题。

这就让人犯难了,那么谁才是真松者呢?

我说的松万一和别人不一样,那究竟是谁正确呢?

这问题尽管很回答,依然有必要冒一个险一一浅谈一下太极拳的"松"究竟是一个什么感觉。

一、太极拳为什么要松,松的目的是什么?

太极拳强调最多的就是一个松字。让拳势在运行中如行云流水。的确我们看到的各路太极拳法,也都是在运行中缓慢轻柔地举手投足。

那么松就是此种感觉吗?或者说松就是为了让太极拳如闲云野鹤般的飘洒自如吗?

非也。

这就引出了松的目的。

太极拳为什么要松,松的目的是什么?

简言之:快和力!

太极拳的松缓实际上是为快速发力而准备的。

太极拳若没有最后闪电般的一击,那太极拳的松柔就没有意义。就真正的沦为了柔软体操。

二、从太极拳的真功夫中体会松的感觉。

什么是太极拳的真功夫?

浑身松柔,闲云野鹤是太极拳的真功夫吗?

非也。

老话说: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练太极拳同样也要练功夫。至于怎么练,本文就不详述了。

总之太极拳的功夫就是:快如闪电,力大千均!

等你练到了速度超过了所有的拳术,力道大过了所有的暴发力,同时更重要的是懂劲和借力打力。当速度和力道练到了极致之时,当你放松轻柔的舞动四肢如闲云野鹤般的甚至如舞蹈般的表演太极拳的时侯,此时的松便是真正的松。

总之太极拳松的真正感觉是建立在:度速和力道充沛和懂劲之后的松。

这就是太极拳真正松的感觉。





江城老水775


什么是太极拳?太极拳是顺势而为的技击拳术。顺势而为的目的就是保护自身平衡并使先发攻击的对手失去平衡,使对手因失去平衡站立不稳无法攻击我方。顺势而为意味着对手先发攻击我方不与对手顶抗而是顺着对手攻击之趋势后发先制。这时我方并不是被动而是主动,可以不给对方施加作用力或者尽可能小地给对方施加作用力。因此我方的感觉是自己始终平衡稳定觉不到怎么用力,而对手却处处攻击落空失衡不稳甚至晃颤、蹦跳、倾跌、倒地。这时你的感觉就是所谓的“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