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为什么被裁员?

小公子45887


因为被裁员,李自成一气之下,揭竿而起,最终推翻了大明帝国。那么,当初李自究竟怎么了,他怎么会被裁员呢?

(李自成剧照)

关于李自成为什么会被裁员,有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是关于一个叫毛羽健的官员的。

毛羽健是明朝天启二年壬戌科的进士,后来入职四川万县任知县。因工作勤奋颇有口碑,获得朝廷提拔,入京任职监察御史。

因看不惯魏忠贤一伙为非作歹,结党营私,毛羽健行使起了御史的职责,愤而弹劾杨维垣、阮大铖等人,遭魏忠贤陷害罢职回家。

崇祯帝从他的哥哥、著名的木匠皇帝朱由校手中接过苟延残喘的大明江山时,朝廷正值用人之际。于是崇祯帝让毛羽健官复原职,继续做他的监察御史。

毛羽健翻身了,但他的思想也变了。此时不思感恩图报,为朝廷鞠躬尽瘁,反而思忖着如何让自己先享受一把。于是,耐不住寂寞的毛羽健背着老婆温氏,在京城里纳了一个妾。

结果两人还没温存几天,毛羽健的原配夫人就心急火燎地赶到京城,从被窝里把两个人提溜了出来。这下惨了,毛羽健是出了名的“惧内”,自己跪了整整一天的搓衣板不说,还害得小妾被温氏揍得鼻青脸肿,接着又被赶回了老家。

缓过神来的毛羽健仔细思忖:“噫,这不合常理啊?这个‘母夜叉’是怎么知道我的事儿的呢?又是如何迅速地就赶到京城来的呢?”

思来想去,毛羽健认为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母夜叉”仗着自己是官太太,动用了朝廷的驿站,才能快马加鞭地赶来捉奸。看来这驿站,才是导致自己痛失爱妾的罪魁祸首啊!

(毛羽健剧照)

于是,毛羽健当即给崇祯帝上奏,痛呈驿站弊端,希望朝廷裁撤驿站。这样一来,不但能减轻百姓负担,还能每年为朝廷节省几十万两白银。

崇祯帝采纳了毛羽健的建议,开始大刀阔斧进行驿站改革,包括裁撤全国60%的驿站。这样一来,导致大批驿站士卒失去了工作。

其中有一个驿员,名叫李自成。因丢了饭碗,被债主逼得走投无路,将债主杀害,投身军中。并最终成为明末农民起义的领导者,将崇祯皇帝送到了煤山的那颗歪脖子树上。

当然了,这个说法虽然有鼻子有眼,但多少有些牵强。“蝴蝶效应”没有那么明显。实际上,李自成被裁,主要是因为崇祯帝看到了驿站的诸多弊端,已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

古时候的驿站,主要承担着递送使客,飞报军情,转运军需物资,投送紧急文书等功能。发展到明末时,密密麻麻的驿站,已遍布全国的交通要道,而且越来越成为官员们的豪华官方招待所。

驿站主要为往来官员们提供住宿、车马供应等服务项目。因此,为了保证这些官老爷们吃好住好,每个驿站都有标准的设施,包括10余间装修豪华的上房,20余间供官员随从居住的厢房,保证能让几十人同时入住。还得常年喂养十几匹马,或者拉车的骡子和牛。

要保证驿站的正常运转,至少得配备马夫、驿卒、厨夫等几十人。这些人不但要管吃管住,还得给他们发放工资。

(崇祯剧照)

更为关键的是,官员们不但免费享受驿站的全套服务,从驿站离开时,还得向驿站索要一笔钱,作为途中应急所用。毕竟明朝的驿站虽多,但还是不能完全覆盖所有区域。于是,官员们便肆意妄为,毫无节制地向驿站索取钱财,造成了驿站的不堪重负。

而且,明朝驿站的运行,不是靠朝廷拨款,而是直接向民间摊派。这种摊派既没有朝廷既定的标准,也没有上级官员的监督,全凭驿站官员的一句话,想收多少就收多少。

失去监督的后果,就是官员们的贪得无厌,和驿站管理的漏洞百出。

以明朝驿站的马匹为例。在明朝成立初期,一匹驿马全年的粮食不过才80石。而到了崇祯年间,一匹驿马的粮食就暴增为420石,整整涨了5倍。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驿站庞大的利益链条。除了让各级迎来送往的官员掠夺和搜刮外,剩余的,就全部进了驿丞的腰包。

更为严重的是,到了崇祯年间,很多官员都盯上了驿站这块肥肉假公济私,纷纷开具官府公文给私人使用。毛羽健的老婆就属于这种情况,只不过她的公文不是毛羽健亲自开具的。

(李自成起义)

据说,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也玩了一把,借用官员名义,在广东驿站大肆享受待遇,临走时因驿臣不给差旅费还出手暴打驿员。

发展到后来,“驿站开支十之二为公务,十之八九为私事。”

驿站的以上这些弊端,崇祯都看在眼里,“天下州县十之八九困于驿站。”大量的民脂民膏白白地流入官员的腰包,而边防战事吃紧,东北崛起的满洲清军像一头饿狼一样对大明江山虎视眈眈,崇祯帝却没有银子支持军队打仗。

正被财政问题搞得焦头烂额的崇祯帝,一听说裁撤驿站有银子可赚,于是就开启了全国的驿站改革浪潮。

而作为李自成所在的陕西,明廷为了抵御外族入侵,在当地驻扎了重兵。这导致陕西的驿站,几乎占了整个大明驿站数量的十分之一。

在这次裁撤驿站的风暴中,包括李自成在内的大约4万人失业,这些人又因连年干旱而成为了流民。

崇祯只知道裁撤驿站,却没有给这些失业的驿员找到出路。他们要么被饿死,要么造反而死。横竖都是一死,不如奋起反抗,也许会有一线生机,甚至还有可能封侯拜爵,历史留名。

由此可见,李自成揭竿而起,显然与毛羽健的风流好色关系不大,其实是因为崇祯帝操之过急,虑事不周,没有善后措施,因而才会造成这样的悲剧。

(参考资料:《明史》《茶香室丛钞》等)


张生全精彩历史


李自成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年青时有份好工作,县衙当邮差,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公务员。后在一次精减中“裁员”下岗回老家。回家后,举债度日,杀妻,杀债主,被迫出逃,参加农民起义,后当上了皇帝。

李自成名字来历不一般,李自成原名叫李鸿基,小时候给一家大财主放羊。财主家雇着一个侠客,整天教他的小公子打拳。这一天,李鸿基放羊回来,见那侠客和小公子又在“劈里啪啦”地练短打,很是眼馋,便站下看了起来。

谁知,小公子一个跟头翻到鸿基跟前,神气活现地说:“小放羊的,看什么?滚开!”那侠客也在一旁说:“这玩意儿,你再看也学不会。”

鸿基是个要强的孩子。你瞧不起我,我偏学出个样子让你瞧瞧。可从哪儿学起呢?他脑筋转悠开了,要想一拳就把人打倒,靠什么?力气。力气怎么来呢?慢慢练呗。

于是,他每天放羊来到小河边时,故意不走小桥。他抱起一只羊,助助跑,一下就跳过去了。等他这样跳去跳回,把七十二只羊全抱过河去以后,自己也累瘫了。可他坚持每天都这样抱羊过河。一年的工夫,就能抱着两只羊从河床上跳过去了。

后来,财主把三十六头小牛犊也交给了鸿基放养。鸿基每天早晨除了抱羊,还抱牛犊过河。又过了一年,他用五个指尖儿,就能把牛犊举过头顶了。

这天,鸿基见到了那位侠客,张口就提出比试比试。侠客漫不经心地说:“你不怕摔,就请先进招吧。”鸿基说了声“多谢”,便张开双臂扑了过来。

那侠客一看,这算什么招数?伸出两手,接住鸿基的双臂,两个人一块儿腾空而起,落下地时,四只胳膊仍然搭在一起撑着“葫芦架”。

侠客做梦也没有想到,两年不见,鸿基的本领就有这么大的长进,不禁连连叫好。鸿基乘势跪到地上,恭恭敬敬地称侠客为“师父”。从此,鸿基就成了侠客的得意徒弟。侠客把自己的拳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了鸿基,使他的武艺更加正规,更加高明了。鸿基高兴地逢人就说,大侠客是他的老师。那侠客却不敢承认,硬给鸿基取了个“自成”的名字。意思是李鸿基“自学成才”。鸿基推辞不过,只好默认了。

从此,大家叫他李自成,不再叫他李鸿基。

岁月如流,不觉自成已长大成人。他生性豪放,行狭仗义,又会武功,乡邻街坊对他的看法也有所改变。一天,新到县令,访贤济才,录用李自成为县衙邮差,挑担跑脚,往返于绥德州衙与米脂县衙之间。

公元1627年,陕北发生大旱,庄稼晒枯,颗粒无收,贪官污吏加紧搜刮民脂民膏,劳动人民以泥土为食,饥饿与死亡威胁着穷苦大众。李自成的邮差也被迫“裁员”下岗回家。失业回家后,欠别人债度日。同年冬季,李自成因缴不起举人艾诏的欠债,被艾举人告到米脂县衙。县令晏子宾将他“械而游于市,将置至死”。后由亲友救出后,年底,杀死债主艾诏。接着,因妻子韩金儿和村上名叫盖虎的通奸,李自成又杀了妻子。两条人命在身,深知罪责难逃,于是,被迫外逃,参加农民起义,后当上了皇帝。


王松林


李自成为什么被裁员,其实是国家的经济问题出现了问题。经济问题的本质是地方的财阀势力执掌了国家的权利,从而导致地方财阀富裕,中央国库没钱,所以才进行裁员从而充盈国库维持开支。

李自成没参加起义军时,曾经是大明王朝边城一小兵,享受的是明朝俸禄。明朝的驿站,当时是明朝很重要通信部门,相当于我们现在遍布全国各县镇的邮局。这些驿站为明朝上传下达各项指令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史料记载,李自成当时在银川做驿卒,也就是驿站里小兵。作为吃皇粮的驿站小兵,李自成薪水很少,但养家糊口不成问题。到崇祯皇帝时,已经到了晚期,别说人民生活成问题,就连朝廷用的费用都无法支撑。为了能够尽可能充盈国库,就开始消减大量经费,就把驿站给砍掉了,所以才成就了后来的一代闯王。

那么为何中央的财政收入不断降低呢?我们可以来看一下当时的朝政和地方情况。

从北宋中期开始,资本主义萌发迅速发展,各地方形成了代表着各自利益的财阀,而台上的政治人物不过是各地利益的代理人,代理人自然要为自己的利益集团去考虑政策和利益,就像民主党和共和党一样,上台后就会陆续出台有利于华尔街或者军工石油大佬们的不同政策。

在财阀政治下,各地选择的是朝中帮助自身推行经济政策的代理人,代理人的博弈也都是利益之间的博弈。

由于明朝是两京十三省,东林党汇聚的南直隶,是现在的江苏、安徽两个省,因此,东林党的大佬们也基本都来源于这个省。

而所谓的阉党,并不是魏忠贤的私人势力,而是由浙江的浙党、山东的齐党、湖北的楚党、陕西的秦党、宣州的宣党、昆山的昆党等诸多包围着南直隶的地域一起组织起来的一个联盟。

而东林党和阉党之间的冲突,本质是南直隶与其他省份这些不同的利益集团,在朝堂上政治与经济政策的竞争。所以,读历史如果没有捅破这层窗户纸,基本就只能在门外转。

对比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就会明白,在解放生产力和尊重私有财产之后,资本主义就会取得迅猛的发展。

当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地主阶级们崛起之后,相互之间也开始了权力的不平衡。

随着北宋降雨线南移和气温的下降,江南地区人口与经济飞速崛起,诞生了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党。

同样,随着明朝商品经济的初步发展,以及大航海时代后中国加入到了国际贸易,南直隶地区凭借着江苏的盐和丝绸,安徽的瓷器和茶叶所带来的超额垄断利润,经济在江南地区独树一帜,因此也诞生了顾宪成为代表的东林党。

而这些利益集团形成之后,必然要寻求政府的政策向其倾斜,因此就会跟北方以及西部那些经济落后地区形成激烈的政策冲突,而且随着经济发展的拉大,都会逐步演化为不可调和的矛盾。

因此,无论是东林党还是阉党,他们之间的矛盾,都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矛盾。

财阀政治会推动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也会导致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迅速激化。

因为重商的经济发达地区官员执掌了中枢权柄后,中央会执行较低的商税,但是国内各省之间没有关税壁垒,很容易导致经济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形成倾销,导致落后地区大规模的农民破产。

而且,更可怕的是,在财阀势力执掌权力之际,国家的战略往往会选择战略收缩。

在财阀们看来,只要北方能够成为商品的倾销市场,那么南明不介意北方是姓朱姓李还是姓爱新觉罗。

而且,财阀执掌权柄之下,一部分地区必然会先富裕起来,但是随后发达地区对内陆的商品倾销,会导致了国内出现巨大的贫富不平衡和农民破产,从而引发一系列的混乱,也给了北方各股力量入侵的机会。

纵观历史,财阀控制之下,南方的经济抽血使得北方经济崩溃,是宋元明清乃至北洋民国崩溃的根源。

所以万恶的根源就是地方财阀取得了国家的发言权,而且国家没有对地方财阀的财政收入进行征收,从而导致地方富而国穷。又赶上北方战乱,不断缩减经费从而导致众多吃皇粮饭的人下岗,李自成也迎来属于自己的历史时刻。


诧寂说史


众所周知,李自成是大明王朝的掘墓人!其实最开始的时候,李自成对明朝还是很有爱的,因为他也是吃皇粮的公务员,虽然只是驿站普普通通的小驿卒,好歹也是“铁饭碗”。怎奈崇祯皇帝显得卵疼,非要裁撤驿站,导致李自成失业。饭都吃不上了,恰好赶上明末起义的大潮,李自成也就赶鸭子上了架……

这可能是有史以来因为裁员引发最严重的后果了,如果崇祯了解前因后果,不知道是否后悔当初的举动!那么问题来了,崇祯为什么要裁撤驿站呢?

崇祯裁撤驿站是为了省钱,他当皇帝期间,大明天灾人祸不断,除了各地的农民起义,还有东北的后金为祸,不间断的地震、水灾……解决这些问题要花钱,于是崇祯就想到了精简机构,驿站这种看似“鸡肋”的部门就成了皇帝下手的目标。

由于受到影视剧的影响,驿站在现代人看来可能更像官方招待所,顺便兼职邮寄的功能。一个驿站充其量也就十来号人,崇祯裁撤驿站不过是让一群快递小哥及服务人员下岗……

事实上驿站并没有那么简单,从数量上看,单是李自成的老家陕西在崇祯年间就有不下78处,从规模上看哪怕比较小的贵州龙场驿有驿官、驿卒及其他人员不下30号人,规模较大的江苏盂城驿,厅房不下100间,除了正儿八经的官职人员,豢养的马夫、杂役人员不下200余人。如果上升到全国,这些大明官方的“快递小哥”,数量真不少。而且封建王朝官僚机构最大的问题是贪腐,驿站每年的回扣、吃空饷亦是不小的数目,难怪崇祯要裁员了!

只是崇祯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对,就像一个人手上生了疮,合理的方法是用药,崇祯则是直接剁手……那么被崇祯砍掉的驿站,真的仅仅只是养了一帮快递员!从功能上来讲,驿站除了有安排官员食宿、更换交通工具的作用,还是古代供传递军事情报、边疆防卫军传递信息的重要场所,是国家重要的信息网络。崇祯裁撤驿站也就相当于断了在全国的耳目,难怪明末起义军那么猖獗,信息传递不到位当然很难打胜仗了。

再说驿站的从业人员,既然涉及到军情传递,边疆一带的驿站常年还要负责为军队运送粮食的任务,那么作为驿站的一员,必然具备一定的格斗、骑射基础。据《明史》资料显示,崇祯早年西北一带的驿卒有4万人。也就是说被崇祯裁掉的可不是什么快递小哥,而是一群有着作战能力的预备军人。这些军人被裁后又没有被安排新的工作,除了造反又能做什么呢?

崇祯因为裁撤了驿站,致使像李自成这样的驿卒被迫走向朝廷的对立面。李自成不过是其中的幸运儿,成功推翻了大明。然而问题的关键不在李自成,而在于崇祯,在于他对事物的不了解,在于思考问题的不全面。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纵使没有这次裁员,按照崇祯的性格,可能也会用其他方法让大明玩完!








草莓骆驼影视


驿站,是古代交通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它主要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在承元启清的明朝,朱元璋建立了完备的驿站系统,就好比今天高速路边的服务区一样,遍布全国,除了传递信息,驿站还为官方提供食宿、车马、差旅等供应,任务繁重。

盂城驿,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驿站,建于朱元璋时期。

诡异的是,驿站的开支并不是朝廷拨款,尽是当地政府养活,而当地政府则靠百姓摊派,一旦事物繁重,往来官员频繁,达官贵胄的奢华浪费,给驿站带来沉重的负担,再转嫁到广大百姓身上,官员再中饱私囊,会给庞大的驿站造成危机,明朝史上有几次裁撤、改革驿站,就是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鸡鸣驿站,建于明代,古代驿站的活化石。

比如嘉靖时期,由于驿站向百姓摊派太多闹得怨身载道,于是下令裁减驿站,结果因为负担过重而宣告失败,万历时,张居正也看到驿站问题,下令限制官员的驿站消费,以减少民众负担,但张居正死后,一切又故伎重演。

图为米脂李自成行宫,可他一天都没住过。

到了崇祯时期,朝廷越来越黑暗,政治更加腐败,各级官员的克扣与私吞,使驿站基本的协济银两都无法满足,驿夫的温饱也难以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崇祯皇帝面对浩荡的军费开支,把主意打到了已岌岌可危的驿站身上,决定裁撤60%的驿站,而驿站以往的花费和摊派照收不误,全充为军费。


李自成退出北京一年后,在湖北九宫山,被农民拿锄头锄死。

出身米脂县贫民家庭的李自成,面对连年的灾荒和官府的苛捐杂税,生活更加贫困,为了讨生活,他变卖了家里的薄地,学会了骑马射箭,应聘上了县城银川驿的驿卒,成为了公职人员,来养家糊口,结果没几年这个倾尽家囊换来的工作也泡汤了,1629年崇祯将部分驿站开支充作军费,开始了裁减驿站,大批驿夫失业,沦为流民,他们走投无路,只好投奔义军,李自成正好在裁撤之列。


图文绘历史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法研究》中,说“明亡于御史毛羽健”,这个说法对不对暂不讨论,不过以此来解释“李自成被裁员”,还是蛮有意思的。

话说崇祯朝有个监察御史,名叫毛羽健。监察御史,说白了就是给皇帝提意见的,看着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顺眼,就上疏说一说。至于皇帝理不理你,那就不一定了。这个官在明朝是正七品,而且全国安排了一百多人,确实算不上什么有影响力的人物。

毛羽健这个人吧,也不算什么有大理想大作为的人,就是正常过日子。

毛羽健的原配温氏,脾气比较暴躁,时不时把老公拎起来按在地上摩擦,在老家那是知名人物。毛羽健来京城做官之后,看着同僚们整天娇妻美妾,搞个聚会聊些七荤八素的段子,心里痒痒的。

于是,毛羽健略施手段,骗着老婆回老家潇洒去了。这边没了老婆管着,毛羽健可算是嚣张了,立马纳了小妾,整天腻腻歪歪的在一起。

(驿站)

这种事儿肯定瞒不了多久,但是从老家湖北到京城,就算得到消息一时半会儿也来不了。自己该享受享受,万一小妾能怀上,生个儿子,那岂不更美?

结果,还没享受几天呢,老婆温氏就气势汹汹的杀了过来,把小妾暴打一顿,毛羽健也被迫罚跪一天。

这怎么可能呢?就算纳妾当天就有人传信,也不会这么快就杀回来了啊!

毛羽健仔细一想,温氏走的是驿站。

明代,十里置铺,六十里置驿。各地的情报文书、粮草转运,以及其他重要事务,都可以依靠遍布全国的驿站高效率处理。但是呢,到了崇祯年间,驿站的问题就严重了。驿站工作人员多了,机构臃肿。再者,各地的大小官员,都喜欢蹭驿站,免费传递文书、免费旅游,反正是国家的机构,不用白不用。

这不就麻烦了,降低效率不说,还滋生腐败,浪费了很多银两。

当然,这事儿之前和毛羽健没啥关系,说不定他也经常蹭驿站。但是,现在老婆温氏借助驿站,这么快就杀回了京城,坏了自己的好事,可把毛羽健气坏了。

(李自成)

于是,他上疏皇帝,痛陈驿站之弊,希望能够整顿一下。正好此时毛羽健的亲戚刘懋也对这事儿很上心,对皇上说裁撤驿站可以省很多钱……一听到钱,崇祯两眼放光,他缺钱打仗啊。于是大手一挥,整顿驿站,裁撤部分闲散人员。

陕西米脂县银川驿站,有一个名叫李自成的工作人员,平时的任务就是喂喂马。虽然挣不到大钱,但最起码能吃饱饭。他万万想不到,干得好好的,忽然被裁撤了。

没工作了,没其他本事挣钱,只能造反了……

说“明亡于毛羽健”有些夸张了,毕竟大明王朝病入膏肓,毛羽健一个人背不起这口大黑锅。但说李自成的被裁员,确实和毛羽健有些许关系,这可能也算是一种蝴蝶效应吧。


七追风


提起李自成这位短命的“大顺”皇帝,脑海里顿时想起小时候看的连环画里的”闯王”的高大英勇的形象。事实上,在起义前李自成是位“下岗”的驿卒。也可以说他之前是有“铁饭碗”的。


李自成(1606——1645),陕西米脂人。童年家贫,曾为地主放羊,也是吃尽了生活的苦难。

二十岁那年,李自成投在了米脂县银川驿下当了驿卒。主要任务就是传递公文,护送过往官员和重要宾客,运送重要物资。是一个苦差,报酬当然也很低,一天的工银三分。

在明代,十里置铺,六十里置驿。但是驿站这个公家设施,却成了官员谋利的工具。常常谋公肥私。驿卒本来工银就低,还常被官员克扣。


1630年,崇祯朝廷为了减少开支整顿驿站,裁撤数万驿卒。一年多时间省下银子六十八万两左右。而这省下的银子成了明朝灭亡的导火索,因为由于裁驿卒,李自成“下岗”了,跟着他愤恨中参加了农民军,“奋臂大呼,九州幅裂”。

李自成起义的原因,在康熙年间的《米脂县志》明确记载“明末李自成,银川驿之马夫耳,因裁驿站,饥荒,无所得食,奋臂一呼,卒自土崩,不可救”。

李自成带领义军打入北京,使明朝灭亡。由于没有认清形势,没有能保护好胜利的果实,他和他的“大顺”政权只是昙花一现,以悲剧结束。


但是,“下岗”工人出身的李自成始终坚持本色,宽以待人,艰苦朴素的品质。在《明史》《流寇列传》称其“不好酒色,脱栗粗砺,与其下共甘苦”。李自成“下岗”后,尽情挥洒激情,使自己拥有了波澜壮阔的人生,也被历史所铭记。


路遥lgy


明朝末年群雄纷起,李自成也是其中之一,李自成以一介草根,从白手起家打下属于自己的大顺政权,也算是一代枭雄了。李自成参加起义前在明朝的一个驿站工作,驿卒虽然不是多好的工作,但在那个温饱都成问题的年代,能在朝廷经营的驿站工作也是可以的。后来李自成因故丢掉了驿卒的工作,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

崇祯帝精简驿站导致李自成失业

李自成出生于明末万历时期,那时候的明朝早已日落西山了,皇帝多年不上朝,战事又频繁,加上处于特殊的气候期,灾害频发。

李自成老家陕北当时正是灾害较重的地区之一,李家的生活过的很艰难,迫于生计李自成应招去银川的驿站面试驿卒的工作,结果身强力壮的李自成顺利成为一名驿卒,生计问题勉强得以解决了。

李自成当时在驿站的工作就是为朝廷传递各类公文的,这份工作干了2年后崇祯皇帝登基了,由于当时的驿站存在不少弊端,崇祯帝一上台就对驿站进行了改革。

当时驿站的主要弊端是明朝的大小官员经过驿站时会勒索驿站的工作人员,而且还有一些官员把驿站的马匹等用于私人事情,也就是公器私用。

大臣毛羽健和刘懋联名将驿站存在的问题上奏崇祯帝,他俩还在奏折中说到改革驿站能为朝廷省下不少钱财。

崇祯帝一琢磨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啊,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就精简了驿站,李自成也因此被裁撤的。崇祯帝万万没想到,正是这一看似无关紧要的举措最终导致自己城破身亡。

关于毛羽健上奏精简驿站的原因,一直以来流传着这么有一个说法。

传闻毛羽健此人很惧内,进京任职后开始偷偷养女人,但是当时驿站传递信息的效率还是很高的,毛羽健养女人的事情很快就被耳目告知到她老婆那里去了。

结果毛羽健被抓奸了,他也因此将目光盯到了驿站上,然后就有了上奏改革驿站等事,人们甚至说笑道是毛羽健的一封奏折要了大明朝的命。当然这只是个流传的说法,其真实性嘛,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抛开过程不说,李自成被裁撤的原因明确就是崇祯帝对驿站进行了精简改革,正是朝廷的这一举措导致了李自成的失业。失业后的李自成因故杀死了同乡的一名举人,此后又杀了与他人有染的妻子,然后离家投军去了,再之后加入了农民军,开始了他的传奇人生。


历史守望者


李自成失业,主要是明末国家败政入不敷出,为了节约财政支出,明朝政府对全国驿递严加整顿,裁减驿站经费,结果导致大批原来依靠驿递工作,勉强来维持生计的驿夫失去了生活来源,被迫流亡,其中很多人加入了农民起义队伍。

而李自成就是其中之一。



明朝时期,政府在全国各地设立驿站,作为政府上通下达的交通线。

明朝政府规定:十里设铺,六十里设驿。铺的主要任务是传递文书;驿的主要职责是为政府官员提供舟车马匹、夫役以及住宿膳食,同时也兼有传递紧急公文的责任。

明朝前期,驿站制度很严格,一般官员不能私自利用驿站。驿站的费用开支并不算多,一年下来,驿丞和驿卒们还能落下不菲的收入,用以养家糊口。

到了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对吏治的管理变得松懈起来。

随着吏治的全面败坏,大大小小的官员往来交通之时,都频繁利用驿站,不管公事私事,任意勒索驿夫、马匹,对驿站予取予夺。

这样一来,驿站人力、财力有限,应接不暇,疲于奔命。一年忙到头,驿卒们往往收入极其微薄,难以填饱肚皮。

就在这种情况下,崇祯二年,明朝政府采取措施,整顿驿递。其目的是革除弊病,节约财政支出。

但是,在明朝末年那种极端腐败的政治状态下,所谓的驿递整顿,只不过是一纸空文。

官员任意勒索驿站人力物力财力的弊病,丝毫没有加以改变。但是,在“整顿驿递”的名义下,全国各地驿站却凭空被裁去了大笔经费。

如此一来,原来就困敝已极的驿站,就更坚持不下去了。很多驿站不得不减少驿卒的工资,甚至是干脆直接裁减驿卒。

明末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当时就是个驿卒,虽然这份工作很辛苦,但他还能勉强维持生活。随着整顿驿递的政策实施,李自成被裁员了,这份微薄的收入也随之失去了。

于是乎,“李自成一银川驿之马夫耳,因裁驿站、受饥荒,无所得食;奋臂大呼,九州幅裂。”


品茗读史


崇祯初年,为了节省开支,下令大幅度地裁撤驿站,他算了算,此举每年可节省30万两银子,大约能够维持皇宫一个月的支出。可令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裁撤的结果是导致大批无法生存的驿卒纷纷加入农民军的行列,其中就有李自成。


经常会出现这种论调,说崇祯裁撤驿站,导致在驿站工作的李自成丢了饭碗,最终一手打造了灭亡自己的这个流贼。

然而,事实根本就和此没半毛钱关系,李自成在驿站任职过不假,崇祯裁撤驿站也确有此事,但这两者并没有什么因果联系。李自成是因为在天启年间好狠斗勇,经常犯法,被知县晏子宾抓捕,准备处决,最后被李自成逃脱。很显然他的驿站饭碗并不是崇祯裁撤驿站时丢的,逃脱后的李自成换了屠夫的饭碗,甚至还从过军,造反还要再迟个几年。

《平寇志》里面记载崇祯元年的时候,李自成便从了王嘉胤,杨六,不沾泥等流贼,而崇祯二年才裁撤驿站,李自成究竟是什么时候从驿站辞职的?而根据《流寇志》则记载:自成【少】为驿卒。那么从李自成反明到没有驿站工作,应该有相当长的跨度时间。


关于李自成因裁撤驿站造反的出处,流寇志也有记载,但此处系流寇志论断部分,也就是类似于太史公云。而与之前记事部分显然是矛盾的。在流寇志卷一开篇部分,便记载:崇祯元年……府谷民王嘉胤率其党杨六,不沾泥等,群掠富家粟,有司捕之急,聚为盗。米脂李自成,张献忠皆从之。 崇祯元年时候,李自成已经从盗,显然不是什么驿卒。然而,流寇志在评述里却说: 俄而李自成果以驿卒被裁,走入高迎祥队中,后遂以亡明。 作者说跟高迎祥的原因是驿卒被裁,显然就很主观,并且与前番叙事相矛盾。

作者立场没问题,流寇志作者彭孙贻,是地地道道的明朝遗民,其父彭期在明朝担任太仆寺卿,父兄都死于抗清斗争中,他代表的是明朝士大夫阶层,自然成农民军为流寇,贼。这是其阶级属性决定的。


明朝的起义跟别的朝代不同,多数都是饥民,而不是夺取政权。有意思的是给起义头领些好处他们就散了,过一段时间没吃的又闹事,所以明朝从皇帝大臣再到老百姓,这个朝代个性很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