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三大疑案,冷酷之极的权力斗争

明末三大疑案,按照发生顺序依次是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是由明朝万历年间的国本之争,也就是太子之争的后续事件。

这三大疑案中,梃击案,红丸案和明光宗朱常洛有关,梃击案发生在朱常洛任太子时,红丸案使朱常洛死亡,移宫案则发生在朱常洛的弟弟朱由校身上。

这三大疑案的发生,是明朝朝廷中皇权、东林党、阉党三方权力斗争的结果,朝廷党争达到了极致,吏治败坏到了极点,明朝急速衰败。

明神宗

01、万历年间的国本之争

"国本之争",也就是"太子之争"。因中国古代有"太子,国之根本"的说法而来。

朱常洛是个很悲催的皇子,从小就不得父爱。经历太子之争、梃击案等事件,好不容易等明神宗死了,即位做了皇帝,随即便病死,在位不到30天,人称“一月天子”。

明神宗在去生母李太后的慈宁宫中探望母亲时,私幸宫女王氏,后来王氏有孕,神宗忌讳这件事情而不敢承认,但在内起居注中记载了这件事情,并有当时赏赐给王氏的实物为证,再加李太后盼孙心切,最后被迫承认这件事情。王氏生下一个男孩,这就是朱常洛。明神宗的长子。

不知是不是母亲是宫女的缘故,明神宗对朱常洛一直是冷遇和歧视。

明神宗嫔妃众多,最宠爱的是郑妃。郑氏生下一子,即朱常洵。

万历十五年开始,朝廷大臣们依明朝开国以来的祖训和封建礼制,建议明神宗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然而明神宗不喜欢宫女所生的朱常洛,因宠爱郑贵妃,有意立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受到大臣与慈圣皇太后极力反对。

明光宗

明神宗和大臣们争执不下。大臣中也分成两派,大部分官员支持皇长子朱常洛。朝廷大臣以集体辞职向明神宗施加压力。甚至公然批评皇帝的隐私。

双方争吵了十五年。至万历三十年,明神宗才立朱常洛为太子,结束了太子之争。太子之争最后以明神宗让步而结束。

太子之争时,内阁首辅四人、部级官员十几人被迫去职。一百多位中央及地方官员被罢官、解职、发配充军。被罢黜的官员中,有位名叫顾宪成的官员,在一个名叫东林学社的地方聚众讲学,聚拢了许多被罢黜的官员,“东林党”成形。

国本之争对明朝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皇权和臣权的斗争中,臣权得以惨胜。明神宗认为这是自己的家务事,应由自己乾纲独断,这不仅是对宠妃有所交代,还是皇权在握能够舒心施展的表现。

朝廷大臣则认为,这是国家根本的大事,应当遵循祖制和封建礼制。在他们心中,渴望像张居正那样施展权力,皇权应该受到限制。

册立太子的斗争,让明神宗心中恼怒,不再勤政,开始使用太监处理政务,对抗朝中大臣,朝中大臣分化两极,导致阉党形成。

朝中大臣发现了施压皇帝的办法是群体性力量,即抱团抗争,于是形成宣、昆、齐、楚、浙五党和东林党。这些群体在抗争皇权、阉党的同时也相互斗争。此时的东林党,还是好的,他们在维护正统的皇位继承原则,稳定统治秩序,制衡皇权以及弘扬官僚正气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太子之争以朱常洛为太子结束了,但后来发生的明末三大疑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被认为是太子之争的延续。

02、梃击案

"梃击案"是太子朱常洛被刺杀的政治事件。因刺杀者手持的凶器是棍子,又称"梃",所以称为"梃击案"。

万历四十三年,有个叫张差的人,手持木棒闯入太子的居所——慈庆宫,并打伤了守门太监。张差被审时,供出是郑贵妃手下太监庞保、刘成引进的。时人怀疑郑贵妃想谋杀太子,但皇帝不愿深究,最后以疯癫奸徒罪将张差处死。又在宫中密杀了庞保、刘成二太监,了结此案。

朱常洛是明神宗在朝廷大臣们的重压下才册立为太子的。在册立朱常洛为太子时,明神宗把郑贵妃所生的朱常洵封为福王。郑贵妃和福王一直没有放弃太子之位。

刺杀案发生后,刑部官员为了迎和皇帝,将此案定为"疯癫奸徒做的疯事"。朝廷中东林党官员禀持公正,查明是郑贵妃手下太监引进的,并且和郑贵妃的父亲有关。

朱常洛在明神宗的压力下,无奈地表示此案和郑贵妃没有关系。查明案情的东林党官员后被明神宗寻由罢官入狱。

梃击案背后主使是不是郑贵妃已无定论,也有人怀疑是太子自演自导的一出苦肉计,目的是借此陷害郑贵妃。而梃击案真相究竟如何,恐怕无人知晓了。梃击案遂成为晚明三大疑案之一。

冷酷之极的权力斗争

"梃击案"是皇室内部的权利斗争。也是朝廷大臣与后宫阉党的权力之争。是太子之争的延续,只不过由皇权和臣权的斗争,变为臣权和后宫阉党的斗争。它的结局是,朱常洛稳固了太子之位,以郑贵妃为首的外戚和阉党受到了压制,福王朱常洵无奈地去了藩地。

03、红丸案

"红丸案",朱常洛生病后因服用红色"仙丹",致使病情加重,不治身亡。

万历四十八年,明神宗死后,太子朱常洛继位。继位十天后,朱常洛生病,命太监崔文升诊治,服药后狂泻不止。朱常洛又命李可灼呈上"仙丹",首辅劝阻不听。服用后病情加重而亡。

朱常洛服用的红丸,是自己要求李可灼呈上的,没有郑贵妃参与。况且朱常洛已登基,即便朱常洛没了,也是由朱常洛的儿子即位,没有郑贵妃的儿子什么事,郑贵妃没有理由谋害皇帝。

朱常洛即位一月即驾崩。朝廷中东林党人借机伐异。因太监崔文升曾是郑贵妃宫中太监,便将此案和"梃击案"联系起来。东林党人弹劾首辅大臣方以哲,认为他有谋害皇帝的嫌疑。深层原因却是方以哲和郑贵妃交好。

新即位的天启皇帝只是将首辅大臣方以哲贬职回乡,崔文升发遣南京,李可灼遣戍边疆。草草结案了事。

"红丸案"究竟是不是后宫阉党所为,没有定论。东林党人则借机对后宫阉党进行打击。

04、移宫案

"移宫案"是东林党人为主的朝廷大臣与后宫阉党的直接冲突。

明光宗朱常洛死后,立明熹宗朱由校为帝。明光宗宠妃李选侍想控制明熹宗朱由校,因此李选侍也居住在熹宗朱由校所在的乾清宫内。

冷酷之极的权力斗争

当时,郑贵妃、李选侍、魏忠贤来往密切。想利用熹宗朱由校年幼之机,控制朱由校,进而把持朝政大权。

朝中大臣东林党人杨涟、左光斗等,为了防止李选侍干预朝事,逼迫李选侍移到仁寿殿哕鸾宫。李选侍虽已“移宫”,但斗争并未结束。“移宫”数日,哕鸾宫失火,经奋力抢救,才将李选侍母女救出。哕鸾宫失火后,朝廷议论纷纷,流言四起。

是谁在哕鸾宫放火?为什么放火?目的是什么?成为疑案。此事件史称"移宫案"。

明末三大疑案中的中的许多疑点,迷雾重重。后世史界对此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但能达成共识的是:自梃击案开始,明朝朝廷就成为权力的角逐场,没有道德节操,没有光明磊落,没有家国情怀。有的只是为达到目的的不择手段,只是对权力的极致追求。明朝自此开始急剧衰败。

明末三大疑案的影响

一、皇权失去应有的影响和地位

封建社会的固有权力格局是,皇权处于超然地位,担任的是仲裁者和掌舵者的角色。皇权俯视朝廷大臣之间的权力斗争,扶弱锄强,平衡权力。皇权选择支持有利于统治的人物和措施。

从“国本之争”到“三大案”的发生,万历低劣的政治能力和理政水平,使得皇权失去了超然地位,从仲裁者和掌舵者变成了直接权力斗争的参与者。万历面对朝中大臣的压力,采取拖延、躲避的消极应对,万历三十年不上朝就是这种心理的表现。朝中大臣看到皇帝的弱点,看到了群体性力量的好处,各种党派必然产生。

冷酷之极的权力斗争

二、党派的形成导致政治腐败

朝中大臣对张居正时期的权倾朝野,满满的羡慕嫉妒恨。朝中官员没有派系的庇护,就无法在朝廷中立足,更别提受到擢升和重用。在逼退皇权的同时,各党派开始权力斗争。对方党派提出的建议,支持与否取决于是否对己方党派有利,而不是判断它是不是对朝廷国家有利。

儒家思想中的忠心中正,家国情怀在此荡然无存。李自成攻破北京时、清兵攻城略地时,朝中大臣和东林党人的丑态表现的淋漓尽致,远不如皇族和太监们来的刚烈。

三、阉党的产生成为必然

天启皇帝比他的祖上万历的水平要高许多。他深知权力的精要在于制约和平衡。天启看到在面对皇权时的朝中大臣们,是不分党派团结一致的,于是他做出了重要的决定。扶持魏忠贤阉党的快速崛起,同时扩大锦衣卫和东、西厂,大兴特务政治。

阉党对朝中东林党起到了很大的制衡作用。朝中文官类似“三大案”中的肆意妄为再也没有发生。阉党和东林党人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朝廷的政务走向正轨。

直到崇祯即位后,将阉党彻底铲除,朝中文官没有了制约,崇祯又没有能力控制朝廷,大明不可避免的走向灭亡。

冷酷之极的权力斗争

历史的脚步已经远去,现在探究“明末三大案”的谁是谁非已没有意义。但必须要在这个历史事件的影响中,提取对今天有益的部分。那就是公体为国,家国情怀。没有了国家,你是什么,什么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