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这是一本父母对孩子真性情流露的文字记录

一直想读《傅雷家书》,趁着春节闭门在家的时间,读了这本书。读完的体验,跟我期待中的感觉不太一样:这是一本父母对孩子真性情流露的文字记录。

傅雷因《傅雷家书》而被大家所熟知,《傅雷家书》是父亲傅雷和母亲朱梅馥写给长子傅聪及儿媳弥拉的书信,由次子傅敏整理而成。

时间跨度从1954年傅聪赴波兰留学至1966年傅雷夫妇愤而离世,主要以傅雷的书信为主,与傅聪探讨音乐、艺术、文学、历史、哲学、生活等人生各个方面,可以说是谆谆教诲,拳拳深意。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父亲对儿子的苦心孤诣,以及真性情的情感表达。



01 传统父子关系转变为朋友间的友谊,是《傅雷家书》畅销三十余年的根基

有人说,傅雷对儿子太过严厉,甚至到冷酷无情的地步。傅聪小时候,傅雷对他如何打骂,如何狠心与冷漠,如傅雷在楼上听着傅聪在楼下练琴,如果傅聪弹错了,傅雷冲下楼并将傅聪的头往墙上撞。

我想说的是,以上看法只是《傅雷家书》中的一方面看法,如果把以上种种都包括在内,才是傅雷对儿子傅聪所表达的情感全貌。

傅雷对傅聪的培养过于严厉,这一点傅雷在书信中说了“对不起”,并表示要悔改。这是傅雷对孩子真性情的情感表达之一。

其实傅雷对儿子的严厉源于傅雷自身的经历,在傅雷小的时候,父亲因被诬陷郁郁而终,自此母亲对傅雷的培养严格而又“不近人情”,使得傅雷养成乖戾、暴躁的性格。

傅雷对儿子的管教有他母亲对他教育的影子,后来傅雷反思自己,认为这是自己性格上的缺点,无意中伤害到孩子,并道歉,表示与儿子要像朋友一样相处。

我们看到的傅雷不仅曾经是一位严厉的父亲,还看到他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教育上的缺憾,并向儿子道歉,并加以弥补。

这是一个普通人应该做的事情。虽然傅雷是著名的翻译家,可也是一个普通人,普通人会有的感情,他也会有;普通人会犯的错误,他也会犯。

因为每一个人都不是天生会做父母,都是第一次当父母。傅雷诚挚地认识自我,并加以改正,并真心实意地对儿子以朋友间的友谊相待,才是家庭教育的根基。


02 傅雷夫妇的事无巨细,浓浓爱意,是让傅聪可以自由洒脱地做自己

有人说,傅雷对傅聪事无巨细,连该如何省钱过日子,什么时间该如何休息,都面面俱到地嘱咐在书信里,千叮咛万嘱咐,唯恐傅聪对生活打理不好。

其实,傅雷对傅聪的事情事无巨细地嘱咐,是出于殷切的爱意,是作为父母角色的真性情流露。

“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一个父母都怀着为孩子着想的心情,希望他们少走弯路,少吃苦,多穿暖,平平安安地度过一生。

傅雷夫妇也是如此,他们希望傅聪将生活打理好,才能更好地做艺术工作;傅雷夫妇以他们过来人的经验告诉儿子,应该节约用钱,以备不时之需;他们希望傅聪能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工作才能保证质量。

傅雷对傅聪的谆谆教诲不仅体现在生活上,书信中更为重要的是傅雷对傅聪的人生指导。比如要想做好艺术家,需要多涉猎古今中外经典名著、艺术创作,多开拓视野。

傅雷夫妇对傅聪的嘱托,让我想起最近看的电影《囧妈》。这个电影的主题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成就彼此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期望他(她)成为自己期待中的样子,而是给彼此空间,做好自己。

傅雷虽对长子傅聪嘱咐诸多,也颇为细致,可他希望儿子能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家,在成为卓越艺术家的道路上,父母希望儿子少走一些弯路,可以在父母的帮助下更为稳妥地生活和工作。


傅雷夫妇与傅聪


03 所谓言传身教,傅雷夫妇对傅聪的最大影响是:傅雷的人生格局

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主要翻译罗曼·罗兰、巴尔扎克、丹纳、服尔德、梅里美等法国名家名作,尤以《高老头》、《约翰·克里斯朵夫》、《艺术哲学》等译作最为著名。

傅雷在书信中多次提到翻译工作对自身的影响,他希望傅聪也读一读译作中的精彩部分,并且让儿子向文学和艺术大家看齐,向他们学习优秀的艺术创作。

在父亲的鼓励和支持下,傅聪在艺术上继续深造,练习不停歇,始终向最顶级的艺术家看齐;在生活上得到父母的经验传承,和殷切教导;更重要的是,傅雷在书信中一直强调的爱国情怀,傅聪一直没有让父母失望。

在傅雷夫妇的言传身教下,傅聪成为艺术家,他只身驰骋乐坛五十余年,有“钢琴诗人”的美誉。

傅雷夫妇用一生诠释言传身教,在最痛苦,最艰难的境况下,他们未曾向傅聪流露出内心的不堪,即使生活上需要傅聪的资助,也是言辞委婉,恐影响到儿子一家的生活。

傅雷一生刚正不阿,1966年9月3日凌晨,傅雷夫妇愤然辞世,双双自杀而亡。傅聪在傅雷的墓碑上刻下“赤字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为纪念傅雷,发扬和传播傅雷文化和精神,2008年2月,上海南汇区周浦八一中学更名为上海市傅雷中学。

正是傅雷心中有小家,更有大家,有家庭,更有事业的大局观,和艺术追求向世界级艺术大师看齐的精神,教导着儿子傅聪,使之成为著名的艺术家,成就卓越的自己。

同时《傅雷家书》畅销三十余年,傅雷的人生格局也影响着现代年轻人,以及今后的几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