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姬何许人,如何逃过吕后一劫?

这城市那么空氵


有句老话说,"最毒妇人心"。作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毒妇,吕雉杀妾室,做人彘,堪称一代"妒妇典范"。但偏偏,有个妾室在吕雉手下不但保全其身,还抚养出了一位帝王,她就是——薄姬。

总有人觉得,当一位女性走出一段婚姻,她的身价就会下降。可在薄姬身上,事实恰好相反。薄姬是父亲薄氏和魏国宗室之女魏媪的私生女。秦末,各地起义频发,魏豹趁乱自立为王。魏媪便把这个女儿送入魏豹后宫。魏豹后被项羽封为西魏王,不过之后又投靠了刘邦。

当时有个很有名的擅长看面相的方士许负,说薄姬将会生下天子。得知此事的魏豹心里就打起了小算盘。他背叛了刘邦,先是保持中立,后又投靠项羽。后来魏豹兵败被俘,薄姬也被收入宫中的织布工房为奴。

后来刘邦偶入织布工房,看到了貌美的薄姬,便把她纳入后宫。不过刘邦"贵人多忘事",一转身就忘了后宫新来的薄姬。且这一忘,就是一年多。不过薄姬的幸运之处就在于,她有愿意帮自己的好友。

汉高祖四年(203),管夫人和赵子儿正得刘邦宠爱。而这二人正是薄姬年少时的好友。三人曾约定,要是自己发达了,就一定不要忘了朋友。于是管夫人和赵子儿就在这时候拉了薄姬一把。

二人在陪刘邦玩乐时,提起和薄姬的过往。刘邦听了,对薄姬心生怜悯,当日便召见了薄姬。这一次召见,正应了当年许负的那句话。薄姬告诉刘邦,自己前一晚梦见有一条苍龙盘踞在自己肚子上。而这次侍寝后,薄姬就怀上了身孕。

一个被冷落一年多的女子,突然被亲自召见,还一朝怀上龙种,吕雉不生气是不可能的。据说吕雉为报复薄姬,向刘邦进谗言。薄姬最终被贬到荒野。大着肚子的薄姬为了自保,逃到黄河里的一个孤岛。后来,薄姬又去到另一个岛,生下了刘恒。因而这两个岛,一个叫"娘娘滩",一个叫"太子滩"。

后来薄姬回到宫内,却难以再见上刘邦一面。而薄姬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她懂得审时度势。既然自己没法得到刘邦宠爱,也斗不过吕雉,那么自己就力求保护好自己和孩子。薄姬深谙黄老之学所说的"卑弱而自恃"、"以弱胜强"。她在后宫,带着幼子刘恒,不争不抢,默默无闻。

正是因为后来薄姬母子在后宫的存在感太弱,才让他们成为了吕雉的"漏网之鱼"。刘邦把远在西北、偏僻贫瘠、和匈奴接壤的代地赏赐给刘恒作为封地,刘恒欣然接受。觉得这母子俩老实本分,不求权势,吕雉也就把薄姬母子放出了宫。薄姬随儿子到了受封的代地,便成功避开了吕雉的血腥"大清洗",安心做起了王太后。

后来吕雉逝世。大臣们避开吕氏的势力,迎回刘恒。薄姬的身份也水涨船高,从王太后变成了皇太后。汉景帝继位后,薄姬被尊为太皇太后。东汉光武帝刘秀又将薄姬尊为高皇后。

可以说,薄姬是明哲保身的典例。相比于去奋力追求得不到的,薄姬选择了淡泊名利。舍得,有舍才有得。正是她愿意放弃在后宫争宠,才获得了一线生机,才有了后来成为太后,名留青史的机会。


煮酒君


薄姬是汉高祖后宫争斗中的最终赢家

吕后痛恨戚姬,根本原因是戚姬掀起了一场明争暗斗的太子废立之争。吕后素来不喜欢戚姬,但女人之间的嫉妒之心跟承袭大统这样的命脉大事来比根本不值一提。

吕雉年轻时也是远近闻名的美人,但人会老,珠会黄。吃尽人间之苦后,憔悴不堪的吕雉从项羽军营回到刘邦身边,本以为苦难过去可以一家团圆。可是眼前的却是戚姬和刘如意已经代替她的位置多时。相比吕后,戚姬基本没有吃什么苦。罪都是这个皇后去受,福却是戚夫人去享。这对于吕后或者是任何一个处在同等位置的女人来说,都是难以令人忍受的。

(图为电影《王的盛宴》中的戚夫人和吕后)

刘邦在世时戚姬凭借几分姿色和舞技,恃宠骄横、目中无人。再加上此时吕后的儿子刘盈已经是太子,而戚姬却想借着刘邦宠爱刘如意而意图废掉刘盈,改立刘如意为太子。更可怕的是,刘邦居然还真的动了心。幸亏群臣心向吕后,再加上中国传统王位继承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原则,见满朝皆是反对之声,刘邦不得不打消立刘如意为太子的念头。但这次险关令吕后对吹枕边风的戚姬恨之入骨。

(电影《王的盛宴》中吕后、刘邦、戚姬)

刘邦死后戚夫人遭到吕雉囚于永巷、毒杀赵王刘如意、最后惨被做成人彘除了吕后心狠外,戚姬自身的问题十分突出:

1.吕雉有与刘邦同甘共苦的本钱,人有魄力和能力,因此得到群臣肯定和拥护。而戚夫人认识刘邦以后,基本过的都是丰衣足食的日子,没有与刘邦共食苦淡的经历。戚姬唯一的资本就是刘邦对自己的支持,而朝臣却没人支持她。

(图为电视剧《大风歌》中的戚夫人和刘邦)

2.戚夫人政治阅历太浅,利用丈夫的宠爱就幻想改立太子,这触犯了很多利益集团。戚姬除了哄丈夫,没有笼络朝臣的本事。但还不知道量力而行,非要去捅这个篓子,下场悲惨是必然的。

(图为电视剧《大风歌》中的刘盈、刘如意、戚夫人和吕雉)

3.戚姬做法欠考虑。刘邦死后,戚夫人被关进永巷,她却不懂得暂时忍气吞声、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的道理。非要唱《舂歌》这样的曲子触怒吕后。她的行为间接害死了儿子刘如意,最后的靠山也没了。而如日中天的吕后早已愤怒达到极点,将戚夫人变成人彘也就不意外了。

然而,后来儿子做了汉文帝的薄姬,也就是薄太后为何幸免于难,没有遭到吕后毒手呢?
原因如下:

薄姬本是项羽部将魏豹妻子,魏豹被韩信击败后,薄姬被召入汉宫。刘邦偶然开恩和志趣不投的薄姬一夜云雨,就这一次薄姬就生下刘恒。薄姬性格宽厚,不像戚姬那样恃子而骄。她专心抚育刘恒,在刘邦死后安心随幼子远离京都,不问政事。因此她没有遭到吕后的反感。

吕后对刘邦的小老婆们都不友好,曾与戚姬关系不错的妃嫔都被吕后幽禁。“诸御幸姬戚夫人之属,吕太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宫”。而薄姬之所以得以和儿子前往偏远的代国,是因为她和刘邦简直可以说没什么关系,仅仅为对方生了个儿子,与刘邦也不怎么见面。薄姬对吕后而言毫无政治威胁,所能去的封地代国也是各封国中最偏远贫穷的。再加上薄姬从未对不起吕后,又懂得远离政治漩涡,安心做个平常女人,吕雉对她也就没有加害的必要了。

(图为电视剧《大风歌》中的薄姬薄太后)

参考书目:《吕后传》察应坤/著


小方说历史1990


薄姬:刘邦众多老婆中得善终之人!

薄姬的前半生比大多数人凄苦,在年幼之时丧父,正当花样年华又历经丧夫之痛,但她的命运又异常眷顾着她,让她成为一代帝王之母。

楚汉战争正酣,项羽和刘邦正倾尽全力争夺天下。魏豹本已归附刘邦却突然叛汉。刘邦勃然大怒,发兵灭掉魏豹。薄姬连同魏豹的其他嫔妃,都被送到刘邦的汉王宫中,做下贱的织布宫女。刘邦天性好色,有一天忽然想起从魏豹那里俘获的宫人,便来到织室,挑选几个美貌女子,纳入自己的后宫,这里面便有薄姬。这薄姬本以为时来运转,可是没想到再陷深渊。进宫一年多,刘邦都没有召幸过她奇迹总是不可思议地发生。

原先在魏豹宫中,薄姬和管夫人、赵子儿关系非常亲密,她们三人相约;谁先得了富贵,就不要忘记其他二人。后来,管夫人和赵子儿得到了刘邦的完幸,颇为得意。有一次,她们无意间谈起了以前与薄姬的誓言,取笑薄姬命薄,没想到被刘邦听到了。刘邦心中鄙视二人,对薄姬动了侧隐之心,当天晚上就召幸了她。

在见到刘邦后,薄姬告诉他,昨晚做了个怪梦,梦见有一条苍龙盘踞在我的肚子上。刘邦听了很高兴,对薄姬说;这是你将要富贵的征兆,让我来成全你。说来奇怪,仅仅一次同宿,薄姬就怀了身孕。就这样,伟大的汉文帝刘恒意外地来到了人间。

但是,刘邦并没有因此而喜欢薄姬。此后,他几乎再没有召见薄姬,连儿子也很少看一眼。


薄姬既不受宠,也不抢不挣,她没有出色的政治手腕,她也没有陪着刘邦出生入死,但是薄姬却是实实在在捡了个大便宜而且还当上了太后。薄姬绝对是走了大运了,堪称运气之王。薄姬母子二人,在幽幽的西汉深宫里,过着孤寂暗淡的生活。因为极其不受刘邦宠爱,再加上为刘邦生子被宫中受宠的嫔妃嫉妒,刘恒和母亲都养成了谨小慎微、忍让低调的性格。

吕雉把戚夫人做成人彘 对薄姬却异常仁厚

汉宫中时刻充满杀机,后宫妃嫔们互斗的很厉害。以吕后和刘邦宠妃戚夫人各成一派,斗得死去活来。而薄姬一来是因为自己和儿子都不受刘邦宠信,二来是因为本性仁厚不好斗,所以并未参与宫斗,一直很低调隐忍。

所以;在刘邦驾崩后,吕后独揽大权,对刘邦的宠妃和皇子进行了大清算,可谓赶尽杀绝,最受刘邦宠爱的戚夫人被吕后砍掉四肢,投进猪圈折磨而死,她的儿子赵王如意也被吕后毒杀。而薄姬因为向来忠厚老实,而且不受刘邦宠信,反而逃过一劫。我们都知道,在吕后专政时期,先后谋杀掉刘邦八个儿子中的六个,其中惠帝刘盈是她的亲生儿子,之外还有刘肥、赵王刘如意、梁王刘恢、淮阳王刘友、燕王刘建。而代王刘恒和她的母亲薄姬却幸免于难,其中的主要原因还是薄姬平日并未与吕后结仇,并未和吕后形成竞争之势。同时在薄姬的影响下,刘恒也没有太多的惦记皇位。

心狠手辣的吕后,为何对薄姬网开一面?

吕后没有杀掉薄姬母子,可能是吕后对薄姬青睐有加,也许是因为薄姬为人小心谨慎,也许是因为薄姬和吕后一样,曾备受刘邦冷落,二人同病相怜。慎言慎行,让薄姬受到了吕后的善待,也许因为极少被汉高祖见爱的缘故,不管怎样,吕后没有难为薄姬母子,并特别恩准,允许薄姬到儿子的封地母子团圆。并给予她代王太后的称号。母子二人得以离开波谲云诡的汉朝政治中心长安城,过上了平安富贵日子。


历史中简堂赵刘果儿


薄姬能够逃过吕后,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薄姬仁善不争。

薄姬原为魏王豹的妃妾,后魏王豹战败,薄姬被刘邦俘获,后虽然得到刘邦召幸,生下皇子刘恒,但是薄姬仍然得不到刘邦的宠幸,甚至被遗忘。



被冷落的薄姬更加谨慎小心,与人无争,勤俭低调,这使吕后掌权后对其没有太大的恨意,甚至怜悯,便应允她去儿子的封国,与儿子刘恒团聚。



第二,儿子刘恒封地贫瘠荒僻。

吕后掌权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吕姓家族的利益,刘姓封国被压制迫害,而薄姬的儿子,因为母子都不受宠,被封在了遥远偏僻的代国,代国地贫民稀,对吕后没有威胁,而代国为汉朝北部边疆的屏障,是阻挡匈奴南下的重要力量,吕后便没有迫害刘恒,并让薄姬去代国与儿子团聚,稳定代国局面。



欢迎大家积极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喜欢历史,欢迎关注“津城沐雨”。


津城沐雨


吕后在自己的儿子刘盈继位之后诛功臣,杀刘姓宗族,做这些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以及巩固汉惠帝刘盈的统治。吕后并没有觉得薄姬和薄姬的儿子刘恒阻碍到她的权威以及威胁到汉惠帝的统治。


吕后不把薄姬、刘恒母子当作政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高帝刘邦实在是太忽视这母子二人,以至于吕后也根本不把这母子二人放在眼里。

吕后是刘邦的结发妻子,生的儿子刘盈是刘邦的唯一嫡子。之后刘邦的妃妾们唯一敢和吕后争锋的戚夫人正是因为她最大的靠山就是刘邦,所以戚夫人才敢凭着刘邦这个靠山想为儿子刘如意夺取太子之位。吕后不放过戚夫人母子的根本原因就是刘如意几乎取代了刘恒的地位。

薄姬从来就没有得到过刘邦宠爱。薄姬原本是魏王魏豹的妾室,作为战利品进入刘邦后宫。刚开始刘邦可能都不知道有薄姬这个人,只是由于和薄姬交好的管夫人和赵子儿谈起,才知道有这个人,于是“汉王心惨然,怜薄姬,是日召而幸之。”可见刘邦不过是出于怜悯才宠幸了薄姬。后为生了刘恒以后薄姬几乎要被刘邦忘到脑后去了。

薄姬的儿子刘恒八岁就被立为代王,然后生活在代国,远离刘邦。远离了中枢的刘恒没有得到父亲高帝的多少关爱,但也远离了权力的争夺核心。代国的核心在现在的太原,代国在山西、内蒙一带,远离都城长安。薄姬和刘恒母子比较低调沉稳,吕后也就没有把刘恒当作必须除掉的政敌。


沅汰


薄姬(公元前215年之前―公元前155年), 原是魏王魏豹的妾室,魏豹被韩信击败后,薄姬被召入汉宫,但入宫一年多,却连刘邦的面都没有见过。

一个偶然的机会被刘邦临幸后,薄姬即有身孕,生下儿子刘恒。刘恒八岁时被封为代王。自有子后,刘邦鲜有和薄姬相见。刘邦驾崩后,因为薄姬少见刘邦,地位也不高,所以准许她出宫,从其子到代地就国,是为代王太后。

吕后死后,大臣议立新帝,认为外家吕氏不善,皆称薄姬仁善,故迎立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尊薄姬为太后。

前157年,汉文帝死后,太子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尊祖母薄姬为太皇太后。公元前155年,薄姬去世,葬于南陵。 东汉光武帝刘秀时,追尊为高皇后。





嘣131478562


(1)薄姬的身份用现代语言来说,是私生女,二婚女。

私生女:薄姬之父与魏王宗室魏媪私通生下薄姬。

二婚女:薄姬一开始魏王豹的姬妾,后来又成了刘邦的后宫妃子。

(2)为何能逃过吕后毒手?

吕后在刘邦死后,残酷严苛的对待他的后宫,凡是符合这几个条件的基本都逃脱不掉毒手:有宠的,有子的,和戚夫人走得近的。

这很容易理解。

刘邦生前宠爱戚夫人母子,几次想废掉吕后之子刘盈,立戚夫人之子如意为太子,吕后使出浑身解数,才化解了危机,自然对戚夫人恨之入骨,是以刘邦死后,吕后对戚夫人开刀,而那些和戚夫人走得近的妃嫔们都跟着遭殃。

薄姬不符合这些条件。

薄姬自从入宫,就没有受到刘邦宠幸,在薄姬昔日好姐妹的美言下,刘邦才召幸她一次,这一次薄姬有了身孕,但是刘邦自此又不待见这母子俩,非常的疏远。

不管是刘邦生前身后,薄姬母子俩都没有引起吕后的嫉恨,也没有对她构成任何的权力和利益威胁,吕后没有把她们母子俩放在心上,所以薄姬逃过了吕后之劫。

薄姬母子的一生,真正体现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的人生哲学,让人感叹人的命运就是如此的奇妙。


师明礼


俗话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历史上的薄姬是刘邦的姬妾,作为刘邦的姬妾,却没有得到宠爱,就是这一点,薄姬母子在刘邦死后成功的躲过了吕雉的毒手,最后母凭子贵成为大汉朝的第二个皇太后。



薄太后真的懦弱无能吗?

其实不是这样的,薄太后就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女人,也非常懂得生存之道,她知道自己没有吕雉的皇后权利,也没有像戚夫人那样的容颜,能使刘邦神魂颠倒。

所以就退而求其次,带着自己的儿子刘恒住在了永巷里面最不起眼的一个角落,过起了远离后宫是非的日子,远离了后宫的争斗,不代表就是安全的,薄太后非常明白帝王家权利争斗的残酷,但是自己能力有限,又没有别人帮忙,薄太后就通过阅读古书籍,总结先人们的生存之道,并从中悟出道理。特别是在刘邦活着的时候就要求给刘恒分封,而且要求分封在西北的边疆(有点反其道而行之)。就在刘邦死后,薄太后在吕后面前展现自己渺小,懦弱,无能的一面,成功骗过了吕后,得以出宫来到儿子的封地,彻底远离了帝王家族的视线。

经历过苦难的人更早容易懂生活。

薄太后的家乡是江南的水乡苏州,薄太后的父亲原是个风度翩翩的公子,在秦朝之前的乱世时期和魏国的宗室女子魏氏和上了,在没有婚约的情况下生下了薄太后和他的弟弟,当时的乱世之年,薄太后的父亲不知怎么的就突然死了,幼小的薄太后和弟弟就是在这样的乱世之年。被母亲拉扯长大。



当时秦末乱世之年,一些有势力的诸侯王族纷纷拥兵自立为王,薄姬母亲的母家魏室亲王魏豹也自立为王。魏氏为了有个依靠,就把自己的女儿薄姬送进宫里,从此薄姬就成了魏豹的姬妾。

当时在乱世之年刘邦的势力是最大的,魏王在自己的地盘过了没几年的太平日子,就被刘邦的大军给灭了,他的封地成了刘邦管辖的地方,魏王死后,他的后宫所有嫔妃们都成了“寡妇”罪人,于是全部从享福的主子变成了宫中供人使唤的奴婢,薄姬就是其中之一。

俗话说,朋友多了路也宽,薄姬幼年时候有两个关系不错的闺蜜,在刘邦民间选妃时候被选进宫中做了姬妾,一个位是管夫人,另一位封为赵夫人三人幼年时期就发过誓言,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当时两人进宫以后得到了刘邦的宠爱,有了地位就想起了做奴婢的薄姬,于是二人便决定找机会向刘邦引荐薄姬,刘邦在听完两人对薄姬身世的讲述,便生了怜悯之心,决定召见薄姬。

而薄姬也真是个有福气的人,在接到刘邦召见的第一次,就被刘邦留下来侍寝了,而且还意外的怀上了刘邦的骨肉,次年便生下一个儿子,刘邦赐名为刘恒,也封了薄姬为夫人,从此在宫中有了一席之地。

由于薄姬没有出众的样貌,也没有特殊的才艺,在花海似的宫中很快就被刘邦给遗忘了,而薄姬在有了儿子后近八年的时间都独自一人带着儿子生活。


在宫里没有皇帝的恩宠过得奴才都不如,所以薄姬在宫中一直都是谦卑谨慎的生活,正是他的这种低调,才躲过了吕雉的毒手。

刘邦死后,吕雉把持政权,刘邦生前所宠爱的姬妾都受到了惩罚,特别是戚夫人更是被做成了“人彘”。但是对不得宠的薄姬母子,却有了同情心(可能是同情薄姬像自己一样长期受到冷落吧),不但封刘恒为代王,还让薄姬随同儿子一起去封地,并封薄姬为薄太后,位份仅次于吕后。

薄姬得到吕雉的准许来到代国后,开始她幸福的生活,由于母子俩都是谦卑有理的人,把代国管理的一派繁荣景象,深得百姓爱戴。

刘邦死后,吕雉的儿子刘盈继位,可是没有几年新帝就病逝了,不久吕雉也撒手人寰,朝堂顿时乱做一团,众大臣经过商议一致推选口碑较好的刘恒为皇帝。


公元前180年刘恒继位,成为大汉朝的第五个皇帝,开启了历史上“文景之治”,而刘恒的母亲薄姬就理所当然的成了薄太后。


微风之语


在说起薄姬时,很多人习惯拿戚夫人来做比较,他们俩都是刘邦的妃子,结果最后一个母仪天下,一个被残忍虐杀,为什么会这样呢?

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戚夫人仗着刘邦宠幸,曾劝说刘邦改立自己儿子赵如意为太子,彻底把吕后得罪死,于是遭到吕后的报复。而薄姬善良朴实、与人无争、事事低调谨慎,加上刘邦还冷落她,让吕后感觉有同病相怜的感觉,于是便放过她。

但事实上,这些都只是表象。薄姬之所以能够逃脱迫害的命运,甚至戚夫人之所以会被残忍虐杀,背后的真正意图都是为了权力。换句话说,如果放过薄姬,就会损害吕后的权力,那不管薄姬如何低调,吕后也会毫不留情将她杀掉。甚至而言,如果与戚夫人合作,就会更有利于巩固吕后的权力,吕后也会选择与戚夫人合作。

惠帝继位后,吕后执掌朝政,她想要扩张吕氏家族的权力,但问题是,权力是一定的,每个好位置都已经被人占据,如果你吕氏家族想要扩张,必然有人要把位置让出来,换做谁处在这个位置上,都会不愿意,甚至做出过激反应。



当时,吕后打算从刘氏诸王手中抢夺权力,因为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都在他们手中,不抢他们的抢谁的。对于吕后来说,她从刘氏诸侯手中夺取权力,最担心的事情就是刘氏藩王联合起来对抗,这样吕后肯定会吃不了兜着走。

所以,吕后必须必须隐藏自己真正的意图,让刘氏诸王感觉不到他是想削藩,在这种背景下,吕后就开始打击戚夫人,总而言之,这个小贱人,差点把我和惠帝都害死,我今天自然也不会放过她。

从私人情感上,吕后打击戚夫人,那是在泄私愤,也是当年戚夫人当年自己活该,所以大家相对而言不会引起过多警觉。于是,戚夫人被做成人彘,顺带他儿子赵王如意也被毒杀,而赵国的控制权,也慢慢落入到吕后的手中。

至于薄姬,如果可以的话,他肯定也想把她做成人彘,甚至把他儿子也一起杀掉,然后将代国的控制权也收归到吕氏家族的手里。但问题是,如果吕后真这样做,只会给吕后自己带来无尽的麻烦,甚至给她造成灭顶之灾。

因为,所有人的知道,薄姬一直不受刘邦宠幸,她在刘邦的后宫待了一年多时间,都没有陪刘邦侍过一次寝,甚至连刘邦的面都没见到。后来还是因为薄姬的两个姐妹受到刘邦宠幸,在她俩的帮助下,刘邦才临幸了薄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薄姬应该是刘邦所有女人当中最不受宠的那位,而且薄姬在宫里向来与世无争,做人做事也处处谨小慎微,没有和吕后产生过任何冲突,也没有和吕后争过宠,就是这样一个可怜女子,如果吕后还不肯放过她,那那些曾经被刘邦宠爱过的女子,那些曾经和吕后吵过嘴争过宠的女人,还会有安全感吗?还有这些女人和刘邦生的儿子,还会有安全感吗?

比如,淮南王刘长的母亲、齐王刘肥的母亲、淮阳王刘友的母亲、梁王刘恢的母亲、燕王刘建的母亲,她们心里会怎么想?会不担心吕雉报复吗?还有这些藩王,他们会不担心也被毒杀吗?

在这种恐惧念头的支配下,大家很容易达成串联,甚至而言,他们会从内心里觉得吕后就是想排除异己,所以故意找借口打击刘氏诸王,目的就是将天下变成吕氏的天下,在这种背景下,这些刘氏诸王搞不会会联合起来带兵勤王,到时吕雉恐怕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所以,吕后作为一个成熟政治人物,显然不可能做出这种不顾后果的事情来。在这种背景下,她不但没有对薄姬做出任何打击的行为,反而还表现出一副同病相怜的模样,她还特意将薄姬从宫中放出去,好让她和儿子团聚。

吕后这样做的目的,其实就是向天下人表示,自己当初杀害戚夫人和赵王如意,并不是想夺取他们的权力,只是单纯为了报复,不信大家可以看我是怎么对待薄姬的,我对她是多好。如果我真想削夺刘氏诸王的权力,会放她回代国吗?所以大家不要再担心。


我是赵帅锅


自汉高祖刘邦驾崩后,吕后为防止其他刘姓皇族染指皇权,不断地对刘姓诸王大开杀戒。截止到吕后去世的时候,刘邦的八个儿子只有代王刘恒和皇七子淮南王刘长还健在。刘长由吕后亲自抚养长大,与吕后关系密切而幸存。而代王刘恒却为何能逃过吕后的毒手,终成一代贤主呢?这就不能不说刘恒的母亲薄姬。



薄姬的身世非常坎坷,她的母亲魏媪本是魏国的王族之后。在秦朝的乱世中,魏媪与吴郡人氏薄氏私通,生下一女,就是后来的薄姬。 秦末,魏景湣王之子魏豹起兵反秦,自立为魏王。本为魏国王族的魏媪认为魏国复国有望,就把女儿薄姬献给了魏豹,并且找了著名的女相士许负给女儿看相。

许负一见薄姬即称其为大富大贵之相,将来必生天子。 正所谓听者有心。薄姬的丈夫魏豹听了这番话后自然是喜不自胜。既然薄姬能生天子,我魏豹的儿子是天子,那作为老子的魏豹自然是能打下一片江山的。

本来当时魏豹是跟随刘邦攻打项羽的,听了相士的话后,魏豹开始盘算开自己的前程。于是,他背叛了刘邦,在刘邦和项羽的争斗持中立态度,冷眼旁观,企图坐收渔翁之利,后又叛归项羽。

理想很丰满,现实都骨感。魏豹的美梦只是想想而已。魏豹反叛后,刘邦马上命代理左丞相曹参与韩信率部攻打魏豹。魏豹损兵折将,自己也被活捉,一家老小,老母、妻子、儿女都被刘邦俘获,魏豹的魏国也成了刘邦的一个郡。

后来刘邦还让魏豹驻守荥阳,不过在楚军围攻荥阳时,与魏豹同守荥阳的御史大夫周苛认为魏豹原本是个叛将,其心必异,于是就将魏豹杀害了。可怜魏豹因为相士的一句话,不但没当上天子之父,连自己的性命也丢了,后宫的女人也全部虏入刘邦宫中。

薄姬刚开始被安置在织布房中,因有几分姿色,又被刘邦纳入后宫。可是刘邦后宫粉黛众多,群芳争艳。薄姬入宫一年多来,连刘邦的面都见不着。而与薄姬一同被虏入宫中的管夫人、赵子儿却因为容貌出众,受到刘邦的宠爱,被封为了美人。当初在魏宫时,薄姬、管夫人、赵子儿三人情同姐妹,互相盟誓:苟富贵,勿相忘。可管夫人、赵子儿成了刘邦的宠妾后,反而时时取笑薄姬。刘邦有一次闻听薄姬的遭遇后,一时兴起,就召来薄姬侍寝。就是这次临幸,薄姬就怀有了身孕,并于高祖五年,育有儿子刘恒。薄姬本来就不讨刘邦的欢心,生下刘恒后,这对母子倍受刘邦的冷落,连刘邦的面几乎见不着。在争宠不断的后宫,薄姬母子在孤寂的角落里,毫无存在感地生活着。


汉高祖十二年,也就是刘恒八岁这年,汉高祖刘邦病逝。吕后为控制皇权,对刘邦生前宠爱的戚夫人、赵王刘如意等人痛下杀手,展开清算。戚夫人被做成了骇人听闻的“人彘”,连吕后的儿子惠帝刘盈看到戚夫人的惨状也被活活吓死,而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刘如意也被吕后赐毒酒身亡。而薄姬母子却因为长期受到刘邦的冷落,因祸得福,没有受到吕后的残忍打击,只是被迫离开皇宫,来到刘恒的封地代国,薄姬还被封为“代王太后”。正是这次远离宫廷,使薄姬母子远离吕后的视线,躲过了日后吕后对刘氏诸王的迫害。

吕后死后,朝臣们痛心于吕后强势对社稷造成的灾难,所以母族毫无势力、生母薄姬无欲无求的刘恒又被迎立为帝,薄姬被尊为皇太后。


薄姬前半生虽然历经坎坷,但她依然是幸运的。她的儿子文帝刘恒对母亲薄姬深具孝心。在薄姬患病之际,刘恒对母亲嘘寒问暖,亲自服侍,并为母亲虚汤药。公元前157年,刘恒先于其母去世。临终之际,他还为不能尽孝母亲而痛心。在儿子去世两年后,公元前155年,薄姬去世。

文帝刘恒能逃过吕后迫害,终成一代贤君,得益于其母薄姬。薄姬在刘邦后宫,谨小慎微、清心寡欲、与世无争,对吕后毫无威胁,因而母子逃过一劫,性命得以保全。 刘恒身居偏远的代国,性情深受母亲的影响,仁厚宽和。又因为薄姬的母族毫无势力,可以说刘恒是一点根基也没有,无意也无势参与皇权竞争。也正是这一原因,才使刘恒最终登上皇位。所以说,正是薄姬的隐忍和无欲最终成就了儿子刘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