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看一代文宗大起大落的人生旅程

大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梓州射洪县(今属四川)陈元敬家生了一个男孩,命名子昂。至于取字伯玉,那是成年以后的事了。

史上没有记载,民间也没有传闻,陈子昂出生时候有没有伴随什么特别奇异的天象,或者附近有什么特别祥瑞的现象。不过,这并没有耽误日后陈子昂成为一个比较牛掰的角色。究竟牛掰在哪里呢?我们可以先看看他老爹。

老陈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家境富裕,以豪侠闻名乡里,曾经拿自家粮食救济附近闹饥荒的民众,所以在当地还是很有声望的。

父元敬,瑰伟倜傥,年二十以豪侠闻。属乡人阻饥,一朝散万钟之粟而不求报,于是远近归之,若龟鱼之赴渊也。——卢藏用《陈氏别传》

老陈曾被授予文林郎(文散官,从九品上),因为家庭缘故没有到岗,多数时间隐居、学道、求仙。

老陈的多金遗传给了小陈。有钱,难免有些任性,无奈小陈也不能免俗。所以直到十七八岁小陈基本还是不肯认真读书的,整天与一班古惑仔混在一起。有一天,路过校园,突然就想好好读书了,于是静下心来学习。真是不认真则已,认真起来自己都害怕,学渣秒变学霸。

小陈后来在京城游学几年,还是没有什么名气。想要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怎么办?

当时京城有人卖胡琴,价格贵的惊人,大家看看摸摸,就是没有人真懂。小陈以N多钱买下这把胡琴,诚邀诸位于X月Y日Z时到某地参加Party,听他弹琴。那一天,真的来了不少大V、不那么大的V以及部分吃瓜群众代表。酒足饭饱之后,小陈捧出胡琴,正要弹奏,突然画风一转,将胡琴高高举起,摔碎,转而大力推销起自己的诗文。于是,小陈成为话题人物,一日之内,大名传遍京城:梓州有个陈子昂。

个人推测这可能是后人虚构的一个故事。在唐代,科举考试不糊名,考生提前将自己的文学创作呈送当时社会上、政治上和文坛上有地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持考试的礼部推荐,以增加及第的希望,人们称呼这个叫行卷。

公元682年,二十四岁,第二次考试(二十二岁时曾落第一次),陈子昂考中进士,这就列入中央组织部的考察对象了。唐代每年录取进士名额,约在25名,所以有“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大家都知道,李白初到京城游历,贺知章读其诗文,即称李白为“谪仙人”。一如王适很早就预言陈子昂以后必定是“文宗”。

尤善属文,雅有相如(司马相如)、子云(扬雄)之风骨。初为诗,幽人王适见而惊曰:“此子必为文宗矣。”——卢藏用《陈氏别传》

年轻人,你以后就是文坛的带头大哥了。顺带说一句:“文宗”的文,包括诗、文,而不仅仅是文。譬如,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文选》,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纂,收录了众多作者的作品,有文,也有诗。(与总集相对的,叫别集,只收录某个人的诗文作品。)

这件事情告诉我们:没事多夸夸别人,万一哪天童话变成了现实,他的回忆录里一定有你的神预言哦。记得,请一定发在微信圈里,并截图为证。

公元683年,唐中宗李治病逝于东都洛阳,将要迁回西都即京城长安安葬。陈子昂作《谏灵驾入京书》,主张安葬于洛阳,陈述其中的利弊。当时武则天以太后身份执政,认为他讲得有道理,召见了他。虽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但是认为他是个人才,赐予一个官职吧。于是陈子昂当上秘书省正字(正九品下,负责校勘典籍文字)。

二十八岁从军,随乔知之北征同罗、仆固(西北边地的两个少数民族)。

三十一岁升官右卫胄曹参军(正八品下,主要掌管将军府的武器制造及日常管理)。

三十三岁因继母去世解官,复出后授右拾遗(从八品上,谏官,掌管供奉讽谏,以补救皇帝言行的缺失)。

三十六岁陷冤狱,第二年案子消解。

三十八岁从武攸宜征契丹,第二年凯旋。

四十二岁辞官归隐。

公元700年,遭县令段简罗织罪名,被诬陷入狱,忧愤而死。

其间,陈子昂有不少关于治国理政的上书,如《谏政理书》《上军国利害书》《上西蕃边州安危事》《谏用刑书》等,涉及任用贤能、罢斥酷吏、废止滥刑、加强边防、重视教育等。结果,女皇武则天(公元684—704年在位,其中690—704年改国号唐为周)的回应大都是:虽然你讲的很有道理,朕就是不听。

郁闷啊,纵然是一代文宗,也得小心老天给你打开窗户的时候,是不是给你关上了大门。

陈子昂陆续写成的《感遇三十八首》,标志着他不再是懵懂无知的小镇少年,不再是斗鸡走狗的街头小混混,而是忧国忧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如感叹时光老去,自己功业无成的,第二首: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如感叹军备不足,将帅非人,以致战败,生灵涂炭,第三首:

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

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

……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如感叹世道不古的,燕昭王、乐毅、鲁仲连等明君贤士不复存在的,第十六首:

圣人去已久,公道缅良难。

蚩蚩夸毗子,尧禹以为谩。

有时候苦闷无法排遣,那就学古人学父亲,归隐,学道,求仙,第十一首:

吾爱鬼谷子,清溪无垢氛。

囊括经世道,遗身在白云。

……

岂图山木寿,空与麋鹿群。

反正就是不跟人类玩了,宁愿与四条腿的兽类为伍。

当然还有最知名的《登幽州台歌》,不过诗题是后人加的。陈子昂跟随武攸宜(武则天的侄子)征讨契丹,武轻率无将略,陈屡次进言,反惹怒武,被降为军曹。报国无门,郁闷至极,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西南边),忆历史,想将来,长叹一声: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今天看来,唐代有许多比陈子昂写得好的诗文作品。

考量陈子昂的贡献,不是看与其后的人相比有什么优点,而是考察比他以前的人进步在哪里。陈子昂的时代,文坛上流行的还是已经沿袭几百年的齐梁宫体诗,风格绮丽,特别重视声律,说白了无外乎裙子(女人)、杯子(宴席)、柱子(华美的建筑及室内陈设);要么就是写作应制诗(也叫应和诗),皇帝写了一首诗,无论多么烂,臣子齐说好,并且依样写一首,歌颂皇帝的丰功伟绩,伟大、光荣、正确,可惜就是没意思没劲头,见不到真性情。

陈子昂很想改变当时不良的文风,呼吁大家创作能表达真情实感的诗文。至于新的典范作品应该是什么样的,不清楚,不过历史上有成功的范例啊,那就是建安时代的诗歌:反映社会的动乱、大众的疾苦,有诗人鲜明的个性,情调慷慨,语言刚健。

于是,陈子昂呼唤大家学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学习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以复古为创新。譬如他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称赞对方的《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譬如他的《感遇三十八首》,辞藻、声律达到什么水平姑且不论,至少传达的是真情,从中可以看出是诗人的个性。

其实,关于改革文风,唐太宗、魏徵都下过决心的,有过努力的。不过,限于身份地位以及工作重心,他们也只多是提倡而已,真正实践的少。后人有批评陈子昂继承前朝文学的成分多,富有开创性的作品少。实际上,李白、杜甫的诗歌创作受其教益,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也沾溉颇多,陈子昂不愧为一代文宗。不然,仅仅喊几嗓子,是没有几个人真正响应的。

好在,陈子昂的呐喊声,好朋友卢藏用听见了,说:“文章正道失传五百年,现在因为陈子昂复兴起来了。”(道丧五百岁而得陈君。——卢藏用《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

杜甫(712—770)听见了,说:“陈子昂的文才直接接续《诗经》、楚辞,一般才艺高超的文人都远远比不上他。陈子昂虽然生于司马相如、扬雄之后,但大名永远可以与日月一起高悬于天地间。”

(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杜甫《陈拾遗故宅》)

韩愈(768—824)听见了,说:“从南朝齐、梁、陈到隋朝,诗文太差劲了,就像知了在不停聒噪。比如描写春天,一定不会出现‘春’字,而是兜着圈子写花啊草啊什么的,且遣词造句多沿袭前人或者剽窃他人,陈陈相因。到了我大唐,诗文勃兴,一改前代的不良文风,陈子昂的表现特别突出。”(齐梁及陈隋,众作等蝉噪。搜春摘花卉,沿袭伤剽盗。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韩愈《荐士》)

白居易(772—846)听见了,说:“杜甫、陈子昂的才气、名声,可以包容天地。”(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白居易《初授拾遗》)

头衔多得不得了、诗文成就向来少为人所关注的朱熹(1130—1200)听见了,说:“李白的诗作不是没有规矩,而是太娴熟于规矩,没办法,他是牛人,太会作诗了。他的两卷《古风》诗,就有多处模仿陈子昂的,有的直接套用陈子昂的诗句。李白与陈子昂时代相隔不远,是非常尊崇、仰慕陈子昂的。”

(李太白诗,非无法度,乃从容于法度之中,盖圣于诗者也。《古风》两卷,多效陈子昂,亦有全用其句处。太白去子昂不远,其尊慕之如此。——《朱子语类》卷一四〇《论文下》)

金代文学大家元好问(1190—1257)听见了,说:“初唐沈佺期、宋之问也是很有诗才的,在声律辞藻上很有才气,只是没有脱离齐梁宫体诗的诗风。如果论功行赏,陈子昂的革新功劳,可以与春秋时代范蠡帮助越王勾践消灭吴国相提并论,应当为陈子昂塑金身(范蠡功成身退,越王命人以贵金属铸范蠡像,置于自己的座位边),以表彰其功勋。”(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评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八)

明人听见了……

清人听见了……

我也听见了,就是想问一句:亲,听见了吗?

此次整理出版的《陈子昂集校注》,为陈子昂研究专家彭庆生教授四十年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本书以国家图书馆藏明弘治四年杨澄校刻《陈伯玉文集》为底本(现存最早的陈集足本),校勘精审,注释详明,考辨缜密,多有创获。附录伪作考辨、年谱、传记资料、诸家评论及征引书目,资料丰富。

彭庆生校注《陈子昂集校注》 定价220元 黄山书社 出版

文|陈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