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兴趣还是没能力?为何清朝对沙俄鲸吞西伯利亚视而不见?

静夜史


根本就不是这回事,过去国家疆域的概念是很薄弱,记得当尼布楚条约谈判之初,清朝第一提出以叶尼塞河为界,沙俄就已经拒绝了,为什么?大清在西伯利亚根本就没有进行有效的统治,撒落在这些土地的多是蒙古人的分支,沙俄的势力早在明朝时就渗透到这里,所以才有后来以贝加尔湖为界以东归大清,至于形成现在的样子是多次分割的结果,是大清没能借助蒙古人分支的部落,掌握西伯利亚及北冰洋。那太寒冷太恶劣,它得到中原知足了,这也就是两百多年时间满人融入汉人文化圈的原因,基本汉化了。


森林9167511929905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同能力无关,主要是没有丝毫兴趣。

大家注意,满清起家是在东北,而不是在西伯利亚。

以外兴安岭为例,努尔哈赤早在起兵的时候,就曾带兵攻打过库页岛,扫平地方的反叛。

然而,在雅克萨战役之前或者之后,满清并没有在库页岛驻军。

虽然根据《尼布楚条约》,库页岛归属满清,然而满清实则是放弃了。

在随后的200年,库页岛是在日本和沙俄的反复争夺下,压根没有满清的份。

库页岛距离满清控制的东北,所谓的龙兴之地不远,满清尚且放弃,完全不重视,何谈更远的西伯利亚地区。

说来说去,满清不过是土包子而已。

作为渔猎游牧民族后裔,他们认为苦寒之地不适合渔猎,也不适合游牧,这些领土毫无意义。如果占领了以后,还需要派军人和官吏管辖,额外花费巨款,是得不偿失的。

所以,干脆就放弃就是了。

试问,连自己起家的地盘都放弃了,又怎么可能去占领之前从没有涉足的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

当年沙俄向东扩张,其实并没有花费什么力量。叶尔马克的哥萨克骑兵也不过几百人,粮食补给都是自己筹建。实际上,当时沙俄东扩除了皮毛以外,也没有什么收入,开销比收入大得多。

只是东扩难度很小,比如西伯利亚汗国人口总数只有10到20万,分散为无数部落,征服他们难度很小。

而远东那么辽阔的地区,雅库特人也只有几万,落后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只要满清愿意,不说西伯利亚,控制远东还是很有把握的。

可惜,不要指望当年的野蛮民族有什么领土意识,未来意识,能够守住自己眼皮下的一亩三分地就算不错了。


萨沙


这个问题实在是太搞笑了,俄国对西伯利亚的开拓是16世纪的事,那时候清朝连毛都没有。

俄国从16实际开始就开始东扩,到了17世纪灭亡了西伯利亚汗国,继续向东扩张进入贝加尔湖地区,向南蚕食中亚和卫拉特。而且,俄国在贝加尔湖建立了城堡,派遣了驻军、官吏和移民,并强迫当地的布里亚特人向俄国缴纳实物税,可以说俄国对贝加尔湖的逐渐稳固,并且俄国人还一直扩展到额尔古纳河以西。

同时,俄国人又利用黑龙江流域水网密布的特点,以尼布楚作为前进基地,对黑龙江流域进行渗透。

这时候已经是17世纪中后期的事了,不过最开始清朝并没有重视。清初东北边防线至多就到了宁古塔,也就是今天的黑龙江流域,而且清初的重点工作是彻底吞并关内,以及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生产。

不过有意思的是,清朝同时也开始重视黑龙江流域,因为清朝发现索伦各部是优质的重骑兵兵源,而在清初的时候,由于那时候中国各方势力火器尚不发达,所以重骑兵也是清朝极为依赖的武装力量。清朝重骑兵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蒙古重骑兵,另一个就是索伦重骑兵。

所以,清朝也开始向黑龙江流域施加影响力,这就和同样向黑龙江流域施加影响力的俄国人发生了冲突。

不过,就当时的天时地利来说,双方都差不多的条件,因为都远离本土,但是在人和方面,清朝占了优势。第一,索伦各部就是今天的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以及达斡尔族,这些民族同满洲语言相近、相通,也有不少相同的习俗,更何况清朝对于索伦各部也都采取怀柔的态度,所以索伦各部更多的会偏向于清朝。

但是更重要的是第二点,就是俄国人在黑龙江流域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据我目前接触到的资料,俄国人在黑龙江流域杀死男人和小孩、老人,奸污妇女,并向各个部族勒索财物,并强迫他们信奉东正教,归顺俄罗斯。这一点在老电影《傲蕾一兰》中也有所反应,被俘的男人们宁可沉水也绝不屈服于俄国人的淫威,妇女儿童惨遭蹂躏。

男人们宁死不屈

妇女和儿童告别她们的父亲、丈夫、兄弟、儿子

妇女和儿童惨遭蹂躏

所以,俄国人的恶行把绝大多数索伦人都推向了清朝的那一边,而且清朝也给他们提供物资,支持他们抵抗罗刹匪徒。而且,在索伦军民的配合下,沙尔虎达率领的清军在松花江口歼灭敌酋斯捷潘诺夫率领的一股罗刹匪徒。

从这个历史条件来看,在招抚索伦军民这方面,清朝占据了优势。

到了康熙年间,解决了三藩和台湾的清朝开始着手解决黑龙江问题。康熙把八旗兵丁及家属派往黑龙江流域,并建立黑龙江将军府和吉林将军府,同时建设驿站,并在松花江设置吉林水师营,方便清军往来。另外,康熙下令将当地的索伦军民就地编入八旗,也就是索伦八旗,也叫伊彻满洲。

所以,第一次雅克萨之战就在清朝准备完毕后爆发。清军总共动员了3000多人,主力就是索伦八旗,水陆并进包围了雅克萨。清军在水路击退了俄国援军,并用猛烈的火力逼的敌酋托尔布津出城投降。

但是俄国人出尔反尔,托尔布津在清军拆除雅克萨城堡并撤军之后卷土重来,并建造了棱堡。被摆了一道的清军再次动员了两千多人包围了雅克萨,但是因为棱堡的缘故清军久攻不克,所以清军改强攻为围困,并且修建炮台不断的炮轰俄国人。其实也正常,同时代欧洲都很难通过强攻攻破坑惨。

效果也是显著的,敌酋托尔布津被击毙,俄国人在清军猛烈的炮击之下只能躲在寒冷潮湿的地窖里,还要承受疾病的肆虐,800多人的俄国人仅剩100多人存活。接替托尔布津的拜顿绝望的哀嚎道:几个月来,我和哥萨克们生活在恶臭之中。啊!即便是允许我们举办葬礼,也没人主持!所以雅克萨城破是早晚的事。

不过,就在清军严密围城的时候,双方在尼布楚展开了谈判。实际上,双方外交交锋的核心内容就是讨论黑龙江流域的归属权,压根就不涉及西伯利亚。而且,从各种资料来看,清朝只对黑龙江流域感兴趣。

除了索伦的原因之外,就是清帝国需要一块战略屏障,因为清帝国必须要保障其龙兴之地,也就是盛京的安全。更何况,如果让俄国人开拓了黑龙江,那么清朝在东北方向就会陷入被动。

根据俄国人的记录,俄国人曾经要求双方以雅克萨为界,导致谈判濒临破裂,索额图下令清军摆开战斗队形。在清帝国的武力逼迫之下,俄国人不得不接受清帝国的划界方案,也就是双方以外兴安岭、额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为界,而且俄国要撤出该地区所有的俄国人,并向清军交割所有的城堡。所以怎么看怎么都是俄国向中国割地。

当然,有人会不服,因为他们不知道的是黑龙江流域长期是无主之地。无主之地是什么概念,简单点说就是没有政府管理的地区,不管有没有居民。对于无主之地的归属向来是以先到先得作为原则,谁先来的归谁;如果两个政权同时声索,那就比谁能打了。

而且,黑龙江流域成为无主之地分明是明朝的锅,因为明朝没能及时填补元朝崩溃后留下的权力真空,因此导致黑龙江流域成为无主之地。而且,历朝历代谁也没控制过西伯利亚,即便是元朝北部边境也仅仅在北纬63度一带。所以,既然历朝历代都没控制过西伯利亚,那么为何大清就一定要控制西伯利亚?

而且,雅克萨之战以及尼布楚条约,清帝国将东北边境扩展至黑龙江流域,不管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开疆拓土的武功,魏源热情讴歌,开拓黑龙江流域是东北数千里化外不毛之地尽隶版图。

再者,清朝并非绝对扩张主义,清朝的扩张都是有节制的,不会轻易扩大化。这分明是统治成熟的一种表现,结果在键盘侠看来却成为黑点,也甚至可笑。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月林6491


这个问题要改成:为什么明朝对沙俄鲸吞西伯利亚视而不见?

与清朝无关。

这是因为俄国殖民西伯利亚是16世纪的事情,这时候清朝连个影儿都没有呢?

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

西伯利亚(Siberia)到底是在哪里?很多人都不太清楚,没有这种地理概念。一般认为:

西伯利亚的范围是,从西边的乌拉尔山脉、到东边的太平洋,从北部的北冰洋、到南部的蒙古和哈萨克草原。

对于这样一个广阔的区域,沙俄的殖民始于16世纪。

经过不断地蚕食,俄国先是于1598年消灭了西伯利亚汗国,清除了能够阻碍其的力量。此后,俄国持续东扩,并于1636年(明崇祯九年)到达鄂霍次克海,基本征服了西伯利亚的全境。

请问:16世纪的时候,清朝在哪里呢?

1598年,西伯利亚汗国被消灭的时候,清朝建立了吗?

1636年,西伯利亚全境基本被俄国控制的时候,明朝灭亡了吗?

如果都没有的话,我们要问一问,这个时候的明朝在干嘛?

明朝,别说是西伯利亚了,就连蒙古、新疆、西藏、青海这些地区,都不在其疆域范围内。哦对,更不用说已经被努尔哈赤、皇太极夺走的辽东。

由于明朝实力弱小、软弱无能,再加上闭关锁国,所以根本不知道有俄国的存在。当然,就算知道了也无能为力。


HuiNanHistory


南下是花花世界,北上是千里冰封。

但凡脑子没有无可救药的首领,都不会去考虑西伯利亚,而放弃中原河山的。


很多人喜欢站在清政府的立场说话,总质问清政府为何不不代表中原人去抢占西伯利亚呢?


这显然是表错了情,搞错了清政府的立场。


清政府的立场很简单,就是要统治中原。中原就是那块最肥的肉,拿下这块肉,才考虑其他的边边角角的问题。

而拿下中原之后,西北的准噶尔就成为最大的威胁。

此时此刻,别说西伯利亚,就是东北老家丢了,只怕满清也能忍。

何况东北老家还保住了,保的好好的呢?


那西伯利亚有什么值得稀罕的。谁要谁拿去。


张子曰


我们看清朝历史,一直有个疑问,为何满清政府矢志不移的进攻朱明王朝,却对同样近在咫尺的西伯利亚没有兴趣?

原因很简单,清朝人对广袤的西伯利亚并不感冒的原因,不是其没有能力去占领,而是严酷的环境让清朝人对其没有半点兴趣。

我们知道,在满清的历史上,和沙俄人打了好几仗,签订了好几个条约。但是,这些条约签订的背景虽然大都是满清政府获胜,可在条约中不仅没有显示出胜利者的姿态,还将很多区域划分给了沙俄。为何会如此呢?

我们来看一下满清的发源地。

满清的前身是女真族,女真族有史以来一直生活在我国的东北地区,也就是清人自己常说故乡在白山黑水间的缘由所在。相对于西伯利亚而言,东北地区属于相当富饶的区域。我们现在都知道,东北的人参貂皮和鹿茸是著名的三宝。在以狩猎和放牧为生的女真人看来,东北就是一块风水宝地,毕竟其祖先历代都生活在那里。当然,那是在统治了中原以前。

在当时的东北亚,女真是最为强大的力量。

当女真人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再次崛起的时候,可以说,东北亚地区除了蒙古人能稍稍给他带来些许的麻烦,其他的未能统一的部落完全不成气候。可以说,是一支独大的那种。

那个时候,沙俄的势力还没有完全渗透过来,可以说,西伯利亚对于大帝国而言就是块无主之地。这个时候,哪怕是女真人派一支骑兵,就可以轻易占领广大的疆域。有人说,如果这样,必然会和沙俄产生冲突。那么,当时的满清人会怕沙俄吗?当然不会。不然就不会有康熙年间将沙俄人打的屁滚尿流了。

那么满清人有没有到过西伯利亚呢?自然是到过的。他们去做了什么?放牧,仅仅是放牧。而除了个别需要放牧的时候,或者说在夏季较为短暂的一段时间内,满清人会赶着牧群到西伯利亚一游之外,其他时间是断断没有兴趣长居此地的。

而当满清人入主关内,良好的气候条件让很多满清人连东北都不愿意待,就更不会对环境更加恶劣的西伯利亚产生觊觎之心了。而在此时,沙俄的触角也已经伸到了西伯利亚地区,在满清人看来,为了一块不毛之地,和一个大国发生冲突,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所以,这就是为何满清人坐视了沙俄对西伯利亚侵占的缘由所在。


Crazy历史


只能说没兴趣的可能性最大!因为如果满清铁了心要拿下西伯利亚沙俄是挡不住的!当时的外交形式对满清有利!雍正以后清朝在东亚一家独大,几乎囊括了整个东亚所有适合人类生活的地方!北至勘察加半岛以南,西到中亚沙漠,南方太平洋上的东南亚众多岛屿,东到朝鲜半岛,不是清朝的固有领土就是清朝的属国!本土1300万,属国400万,人口达到了古代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六亿人口!这样的力量如果对西伯利亚感兴趣沙俄是根本挡不住的!而俄国当时正在跟北方和南方的劲敌瑞典,土耳其开战。假如满清真的坚持要拿下北亚1500万平方公里的西伯利亚俄国最后只能选择妥协,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自大自满让清朝的当政者丧失了祖先开拓进取的精神,白白拱手把地球上最大的一块领土给了沙俄!沙俄这才有了问鼎世界顶级强国的资本!


用户19780506


简而言之,沙俄征服西伯利亚时,清朝还没成立,后金、蒙古(林丹汗的察哈尔部)、大明还在互相争斗。

清朝建立后,俄罗斯已经消化差不多了,侵略的步伐到了外兴安岭,双方经历了雅克萨之战,最后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了双方的界限,已经承认沙俄对西伯利亚的主权了。


俄罗斯起源于莫斯科大公国,为诸多罗斯公国之一。13世纪被蒙古金帐汗国征服,金帐汗国又叫钦察汗国,为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次子拔都建立的汗国,为蒙古四大汗国之一。莫斯科公国通过取得代理征收诸罗斯的贡纳,逐渐成为一个强大的力量。而钦察汗国政权不稳,逐渐分裂,莫斯科公国时叛时服,经过多次交锋,于1480年击败钦察汗国转化的大帐汗国取得独立地位,并夺去了其领土。

俄罗斯开始对钦察汗国分裂出来的诸汗国的征服,于1552年攻陷喀山,征服喀山汗国,1556年征服阿斯特拉罕汗国,1598年征服西伯利亚汗国。1732年甚至征服美洲的阿拉斯加。

在征服西伯利亚汗国的过程充满了冒险和投机,派出被判刑的哥萨克首领为其开疆扩土,由于双方武器存在着代差,征服者带着先进的火枪,西伯利亚汗国则基本上还是大刀长矛。1581年攻陷西伯利亚汗国都城,老汗王坚持了将近20年的游击斗争,1598年最终失败。而俄罗斯也在1630年左右到达太平洋沿岸。

而这个时候,后金还没入关,清朝尚未建立。蒙古各个部落各自为战,林丹汗的势力仅限于察哈尔附近,试图重现祖先的荣光。而大名刚经过三大征,国库空虚,面对着后金和西北农民军两线斗争的压力。

1644年,清军入关,经过多年战争,最后平定三藩之乱,已是1680年之后了。而俄罗斯已经侵入外兴安岭,修筑了雅克萨城,并开始向周围居民收税了。清政府经过与俄罗斯侵略者的战争,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通过条约约定了双方边界,承认了俄罗斯对西伯利亚的占领。

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当时的清朝虽然征服了林丹汗的东蒙古,西部的准格尔崛起,与清朝争夺对蒙古的领导权。清政府为避免两线作战,必须与俄罗斯修好,默认了俄罗斯对西伯利亚的征服。清政府与准格尔交战几十年,才最终征服了准格尔部,取得了新疆。


郑说豫见



当时清王朝对西伯利亚完全没有兴趣。

古代王朝和近代国家不是一回事,不能用近代国家的标准去评判古代王朝。

别说清王朝对西伯利亚完全没兴趣,在此之前的明朝连玉门关以西都不想要,洪武十三年濮英至苦峪而还,洪武二十四年刘真、宋晟破哈密而还。

明朝还在成化与弘治年间两次出兵哈密时,也没有进行什么大的动员,只动用了甘肃一镇的军队,完全是打到哪儿算哪儿的态势。

要知道哈密距离玉门关可说不上远,而雅克萨到宁古塔的距离可不亚于从南京到西安。

从这个角度说,明朝对待占领了哈密的蒙古人态度还不如清朝对待俄国人的态度,好歹清朝调动了东三省八旗兵以及福建军队。

当然,我绝不是“围明救清”,而是想说明对于古代王朝来说,其实是没有特别强烈的领土意识的;当然,要是打到长江边上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但是对于西伯利亚这种边疆中的边疆,明清都没有任何兴趣对这块地区进行直接统治。

别说清朝初期,就是外患已经十分严重的同治年间,在海防与塞防讨论中,以李鸿章为首的汉人士大夫是是倾向于放弃乾隆帝恢复的土地的,反而是一群满蒙勋贵支持左宗棠不放弃的主张。


这主要是古代王朝性质决定的。

按照儒家“天下观”,王朝其实是没有国界或者说边境概念的。

理论上王朝是一个套一个的圆,皇帝是圣人,是道德上的完人,所以皇帝住的地区叫首善之区。而包围着首善之区的叫“王土”,而围绕着“王土”的就是不服王化的蛮夷之地。

在儒家看来,从蛮荒到“王土”是一种全方位的进化和升级,是大好事,这种大好事是应该蛮夷们哭着喊着求着让皇帝同意接受这些酋长的土地,用皇帝的“圣德”把这块蛮荒之地感化为“王土”。

所以理论上,如果某一个蛮夷太过于愚昧,不能体察到升级为“王土”的美妙和好处,那么皇帝就不应该再管它,应该让这块蛮夷之地自生自灭。

如如果蛮夷入侵到一块公认的“王土”,试图把“王土”再变成“蛮夷之地”,那么皇帝就有义务和责任派兵去恢复王土的秩序和文明,不能让蛮夷把“王土”给污染了。

这才是古代王朝的国家逻辑。当然,我说的是理论上的逻辑。


但是也正因为有这样的理论存在,士大夫们对于放弃边疆从来没有什么心理负担,古代王朝在对边疆的开拓或者放弃也没什么心理负担,绝大多数时候都是量力而行。

比如明朝当然大臣们都知道河套地区在汉朝就是王土了,但是现实就是河套地区“蛮荒化”上百年了,要恢复成本太高,而不恢复似乎也没什么问题,所以我们就能看到明朝在对待哈密问题上显得三心二意,精打细算。

同样清朝也是如此,别说西伯利亚,就是黑龙江流域清朝也要到19世纪才开始慢慢实际控制住,在此之前,黑龙江地区清朝最多也就控制几个交通点,这种情况下,清朝怎么可能有动力去西伯利亚和俄国人争雄?

说难听点,两次雅克萨之战清朝花的军费,可能清朝200多年一直到辛亥,朝廷都没能从黑龙江地区赋税里给挣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