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点名让日本攻打印度,日军10万大军,为啥打一仗就不敢打了?

冯忠泽


我们知道,二战初期,日本军队所向披靡,攻无不克,几乎横扫大半个亚洲。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中途岛和瓜岛两场海战的失败,才遏制住日军的嚣张气焰。其后,日本缅甸方面军,向印度发动了英帕尔战役,又以惨败收场。这才彻底使二战亚洲战场的局势得以扭转。

那么,日本为什么会在进攻印度的时候,以惨败收场,不敢再打了呢?

当然了,这也不能说印度有多厉害,因为当时印度是英国殖民地。因此,可以说,日军主要是被英国军队给打败的。

其实,战役前期,英军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英帕尔也一直为日军所包围。本来日军包围了英军,为何最后却反而失败了呢?

牟田口廉,时任日军缅甸方面军15军司令官,英帕尔战役的日方指挥者。当年“七七事变”时炮击宛平的命令,就是他下达的,是个双手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刽子手。

面对在缅甸境内一触即溃的英国军队,牟田口廉口吐狂言,只需携带20天的战备物资,从缅甸若开山脉包抄英军,在雨季前,就能把英国佬赶出英帕尔。

牟田口廉的作战计划,就像他的性格一样。表面看上去气吞山河,但是细节上,却暴露出轻率自大的军事素养。比如对于若开山脉物质运输难题,他学习了他的偶像,中国历史上的成吉思汗,由士兵自带粮草,利用驮兽运输物质。当军粮不足时,再吃掉这些牲畜。牟田口廉为他的灵光一现感到自豪,他等待着胜利的喜讯传回日本,自己立功受奖。

(牟田口廉)

1944年3月8日,英帕尔战役正式打响。牟田口廉的部队进攻非常凌厉,很快对撤往英帕尔的英军第17军,进行了合围重创。

战斗进行得非常顺利。唯一让牟田口廉有点沮丧的,就是他的运输队物资的牛羊,在战斗刚刚打响,就被震耳欲聋的炮火吓得四散乱窜,带着物资跑进原始森林,消失得无影无踪。

4月10日,日军就已经包围了英帕尔,一度攻击到离英帕尔仅9公里的地方。英国人见势不妙,向美国借了几十架C47运输机,开始向英帕尔源源不断地空投援军和补给。到五月底,英帕尔的盟军已达8个师之多,人数上的优势发挥了作用。日军的进攻势头受到压制,消耗不断增加。

很快,牟田口廉想象中的快攻战,变成了持久战,仅仅带了20天口粮的日军,食物从最初的每顿5两降到3两、2两,甚至0.4两。士兵们饥肠辘辘,无力战斗。伤员也缺医少药无法医治,只能躺在山洞等死。

在收到第31师团佐藤师团长要求补给粮食的请求后,牟田口廉回复道:“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是草食民族。你们被那么茂密的丛林包围,居然报告缺乏食物?这算怎么回事!”

(英帕尔战役)

反观英军,却完全不同。虽然处于包围圈内,但守着英帕尔这个盟军后勤基地,不仅不用为弹药和粮食发愁,还有香烟、甜酒可供享用。

进入五月之后,随着雨季来临,丛林中瘴气弥漫,蚊虫肆虐,仿佛一座蒸气弥漫的绿色地狱。疟疾、痢疾、霍乱、伤寒等疾病,在日军中开始蔓延。由于没有药物,那些饱受饥饿和病痛折磨的士兵,开始成千上百地死去。

最终,日军第31师团长佐藤幸德,在接到牟田口廉继续进攻的回复后,自行带领部下撤退,从而引发了更多日军的溃退。英军从守势转为攻势,开始了大举进攻。不仅收复了失地,而且切断了日军间的联系。面对英军猛烈的攻势和不断溃逃的日本军队,牟田口廉不得不下令退兵。

就这样,英帕尔战役前后历时四个月,最终以日军惨败结束。10万参战日军,死亡人数达到5万3千多。其中因疾病和饥饿致死的,就达3万人左右!而得以存活的4万多士兵,也非伤即病。

英帕尔战役,对于在缅甸溃败的英军来说,具有深远意义的胜利。作为日本缅甸方面军主力的第15军,经此一战实力大损,再也无力发动改变格局的战役。而盟军自此吹响了东南亚反击日军的号角,日军开始走向末路。

(参考资料:《浴血雨林:英帕尔战役》)


张生全精彩历史


我是方圆,我来回答;

这场战役应该就是二战史上著名的“英帕尔战役”。

这场战役中,日军动用十万人攻向印度,却遭到大败,具体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下面一起来看看。

1942年8月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印度各地引起了多次冲突,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英印当局近在镇压这场运动中打死了900多人,这大大导致了英印统治者与印度民族注意者及印度人民的关系趋向紧张。

所以在当时,英印部队中的印度士兵的军心已经动摇,他们都不愿意杀害自己的同胞,当时有超过4.2万人的印度士兵投到了鲍斯所领导的“印度国民军”旗下,反过来帮助日本人打英国人。

1944年3月8日,印度国民军的部队与缅甸日军一起发动了“英帕尔战役”,其目的就是为了打开印度的东大门,以便使得英印军队在英帕尔战役中取胜。

随后东南亚战局发生变化,盟军转入反攻,印度的危机才宣告结束。但是它所造成的影响却是在战后才真正显示出来。

以上便是英帕尔战役发生的一个大致背景。我们之所以要说这个背景,实际上是为了我们下文对一个人的出场而做铺垫。

此人是谁呢?

他便是英帕尔战役缅甸日军的领导者——牟田口廉也。

这个人的特点是,不重视客观形势,而只重视“必胜的信念”,具有主观主义的倾向。这是日本著名作家‘池田信夫’对他的评价。

我们知道,1944年3月英帕尔战役开始以后,随着战局的不断变化,其战况也变得越来越恶化起来,日军补给十分困难。按道理来说,此时的日军在面对这样的情况,就应该采取驻守防御的方式。但是日军却讨厌那种所谓的渐渐陷于不利局面的态势,于是便想用“决战”的方式一举挽回其败局。

这也就是所谓的“大胆作战”倾向。

如果你仔细观察二战史你会发现,日军所采用的这一战术倾向,实际上在二战末端就变得越来越明显。

此外,当时的缅甸与印度之间相距1000多公里,在没有任何后勤保障和补给的情况下,让十万人的部队在行军路线上自行补给。

其结果就是,在还没有到达目的地之前,就已经有很多士兵饿死了。但是当牟田口廉也还向时任首相兼参谋总长的东条英机请示时,东条英机还表示支持。并且一致认为“战斗不到最后一刻就不知道鹿死谁手”。

但是,所造成的的结果就是,26000人战死,三万多人饿死病死,兵力折损过半。而牟田口却没有被怪罪,反而一直苟延残喘到了战后。

英帕尔战役起于1944年3月15日,同年7月10日,日军大本营下令停止,这场战役历时四个月之久,以日军伤亡6.5万人,英印军伤亡1.6万人告终。

至于日军失败的原因,除了我们以上所说的,没有充足的补给以外,实际上最重要的,也是最核心的原因则是,日军内部组织决策的混乱性,以致于根本无法做出任何决策。

要知道,当时作为最高司令长官的日本天皇是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权力的,而天皇下属的参谋才是实际指挥作战的组织机构。

它们之间的工作流程大概是这样:参谋作为顾问只是通过自己所掌握的情报来下达命令,且不用负任何责任。接着,参谋通过参谋本部再不负责任地把命令下达给各方面的军队,让后军队再按命令实行……

不过虽说这样的组织容易形成决策混乱,但如果这中间若出现个别独裁式的领导人物的话,那么他所形成的的“气场”,就很容易影响整个组织机构,从而改变其方略。而我们上文所说的牟田口廉也正是这样的人。

但是,不重视客观形势,反而重视“必胜信念”的精神满足,这势必就会给军队带来重大创伤。

当然了,不考虑客观形势,而只是反复强调“预期”,这其实也不是牟田口的专利,它同时也是旧日本军的主观主义传统在作祟。

虽然士气会变得很高涨,但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也是无法取得胜利的。要知道,当时的英军可是日军的两倍,并且日军还是翻山越岭前来作战的,英军以逸待劳,自然能够取胜。

综上,便是日军在“英帕尔战役”中失败的原因。我们简单总结一下可归纳为5个小点:

日军兵力不足;

日军没有补给保障;

英军以逸待劳,而日军则是长途跋涉;

日军将领牟田口不重视客观形势,只是以“必胜信念”为主导。

日军高层决策的混乱性;

资料参考:《安倍经济学的妄想》、《英国通史》、《二战全史》等;

方圆文史


日本和印度打的这场战争,名字叫做英帕尔战役。这场战争被评选为英国影响力最大、得票最多的战役。

这场日本和印度打的唯一一场战争,开始的很草率,结束的也很鲁莽。

希特勒点名让日本攻打印度,日军10万大军,为啥打一仗就不敢打了?主要是被打得太痛太惨了。

战役基本信息

名称:英帕尔战役地点:英帕尔时间:1944年3月至7月结果:日军战败交战各方:日本,第15军(牟田口廉也),英国,第14集团军(蒙巴顿)各方兵力:盟军150000人,日军 92000人伤亡情况:英(1.6万)、印军 4万人伤亡,日军 6.5万 人伤亡主要指挥官:牟田口廉也、蒙巴顿

这场战争发生的时间是1944年,当时轴心国已经失去了主动地位。日本深陷于太平洋战场与中国战场,德国在欧洲战场也不好过。

于是希特勒希望日本可以在亚洲重新开辟一处战场,牵扯住盟国在亚洲的势力。当时德国和日本的算盘打得非常好,德国希望日本能够打穿印度,最后和他们在欧洲汇合。

日军在开始发动进攻时约有10万人,结果有53000多人在战斗中死亡或失踪,败退回原来进攻的出发地,不再具有一个战役兵团的战斗力,整个日军从此走上失败的末日。

日本军方后来总结:“缅甸战局以悲剧性的英帕尔战役为转折,走向全盘崩溃的命运。”

战役的影响

这之后,缅甸日军主力遭到毁灭性打击,缅甸战局的主动权完全转入盟军手中,不仅完全解除了印度被攻击的威胁,而且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大陆战争局势,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走心写好每一个问答,让提问者满意而归。认真做好历史知识传播者,让读史成为乐趣。一个做事认真的历史号,

如果您看完本篇后对您有帮助或者喜欢,可以点击红色+号关注“煮酒品历史”,我会每天为您更新分享更多的历史知识、故事、干货和问答,如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都可在下方评论和我互动,感谢大家阅读。

日军被打得这么痛这么惨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日本攻打印度时,他们的对手并不是印度人,而是英国人

我们应该知道,当时的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

甚至,因1942年8月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印度各地引起的冲突,已使英印统治者大失印度人的民心,当日本向印度进军时,英印部队中的印度士兵已超过4.2万多人跑过来帮助日本人打英国人。

日本人为什么要进攻印度呢?

因为,这是“希特勒点名”要求的。

1943年库尔斯克与瓜岛战役结束后,轴心国已丧失了战场主动权,希特勒为了扭转不利局面,在自己心有余而力不逮的情况下,要求日军在印度发动场攻势,打乱盟军部署,获得重新扭转战局机会。

而日本方面为分散南方美军的进攻,摧毁英国最重要的海外基地,实现日德会师,就想占领印度,即于1944年1月7日以“大陆指第1776号”的指令,下达了代号为“乌”号的英帕尔作战计划。

日军担任指挥的是人称“小东条”的牟田口廉也中将。

战争狂——“小东条”的牟田口廉也。

“七七事变”时,他担任侵华日军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第一联队联队长,于7月7日当天下达了向中国守军开火的命令,是挑起“七七事变”冲突的直接罪魁。8日凌晨,在遭到中国方面拒绝日军入宛平城搜查时,他在卢沟桥打响了第一炮,亲手点燃了战火。

就因为这个,天皇裕仁亲授其金鹰三级勋章,晋升为少将。不久,又晋升为中将,编入南方军,参加太平洋作战。

牟田口廉也(日语:牟田口廉也1888年10月7日-1966年8月2日),日本军官、二战时期日本陆军中将,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22期毕业,日本陆军大学第29期毕业。牟田口廉也曾参与过西伯利亚干涉,后任日本驻法国武官。“七七事变”时,牟田口廉也任侵华日军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第一联队联队长,军衔为大佐。7月7日当天,由于驻屯军步兵旅团旅团长河边正三少将未在北京,

牟田口廉也虽然好战,脑子却不灵光。我们看他的少将、中将军衔得来的缘由,就知这里面的含金量是要打折扣的。

牟田口廉也的好战除了反映在打响卢沟桥第一炮的行动上之外,更多表现在他的口头上。

战争狂发布过的高论

英帕尔战役发起之前,他仰天吹嘘说:“说起大东亚战争,那是我的责任。在卢沟桥下令开第一枪的是我,因此,我必须设法尽早解决这场战争。”

当时,小畑参谋长以后勤补给不足理由,反对发动此次作战。

牟田口廉也冷笑说:“没有补给,就不能打仗?真是笑话!日本军队能够忍受任何艰难困苦。粮食可以从敌人那里夺取。”

应该说,牟田口廉也对后勤补给不够重视,也是日本的国情和日军的凶残勇猛所给整成的。

日本属于岛国,国内资源远不足以支撑发动这样横跨几国的大规模作战,他们主要依靠的,就是以战养战,在“从敌人那里夺取”。

而日本士兵凶残勇猛,一直以来,也都达到了这一目标。

但这一次却是例外。

实力强劲的对手——威廉•约瑟夫•斯利姆

因为他们遇上的对手是英军第14集团军指挥官威廉•约瑟夫•斯利姆中将。

斯利姆作战经验丰富,胆大心细,善于捕捉敌人的弱点。

威廉·约瑟夫·斯利姆(William Joseph Slim,1891---1970),1945年6月,斯利姆升迁东南亚战区盟军地面部队(即第11集团军群)司令。1946年,斯利姆回到英国担任帝国国防学院院长。1948年,斯利姆被召回服现役,出任帝国总参谋长。1953年,斯利姆被封为子爵并奉女王之命出任澳大利亚总督至1960年。1956年,斯利姆出版回忆录《转败为此》。1970年12月14日,在伦敦逝世。

在这场战役中,他抓住了日军补给线不足的弱点,牢牢占据了战争的主动,把日军耗垮、耗死。

所以,当日军粮尽弹绝、饥饿交加之时,相内祯助大佐回想起出战前牟田口说过的话——“关于此次作战,我们已经详细地讨论过各个细节,并全部解决了。

因此,成功应该是显而易见的”,不由得怨气冲天,怼天怼地怼牟田口,说:“军司令官阁下讨论的细节里,似乎没有把敌人的抵抗计算在内。”

实际上,在渡钦顿江之前,第31师团佐藤师团长看着只带三天口粮的士兵,就预感到失败,心中既恼怒又悲哀,对士兵“慷慨训示”说:“诸位,今夜我们要开始横渡钦顿江了。

在此之前,我有话要对大家说明白,请好好听着!只要不发生奇迹,诸位的性命将会在即将发起的此次作战中丧失。但是,不是倒在枪弹之下,你们中的大部分人将会饿死在阿拉干山里。请做好心理准备!”

可笑的是,坐镇后方的牟田口在收到,前线日军部队的要求补充粮食的电报后,他的回复竟然是:“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是草食民族。你们被那么茂密的丛林包围,居然报告缺乏食物?这算怎么回事!”

当听说佐藤师团长因为补给跟不上,已经离军脱逃后,他召集了司令部全体人员进行训话:“诸位,佐藤师团长违背军令,擅自抛弃了科希马战线。因为没有食物无法战斗,就擅自撤退。这样的人还能称之为‘皇军’么?

‘皇军’即便没有了食物,也必须继续战斗的。没有武器弹药和食物就不能打仗?这决不能成为正当的理由!……没有子弹的话,不是还有刺刀么?没有刺刀的话,还有拳头呢。

没有拳头的话,可以用脚踢的。就算这些都没了,不是还可以用牙齿咬么?……不要忘记日本男子应该有的大和魂!日本是神州,神灵必定会保佑我们的……”

而自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东南亚一带打美军、打英军,打得得心应手。其中的英军,丢了香港、丢了新加坡、丢了缅甸……

所以,牟田口廉也认为英军丢掉印度是理所当然的事,开战前宣称:“陆军现已达到天下无敌的地步,太阳旗将宣告我们在印度肯定胜利的日子为期不远了。”

他甚至大放厥词,不给自己留后路,称:“如果此次英帕尔作战不成功,无法晋升为陆军大将,我决不会返回日本的。”

战略决策的失误,导致日军作战苦不堪言

牟田口廉也这边卖牙花卖得口爽,前线的日军却苦不堪言。

英军第33旅旅长刘易斯•皮尤回忆说:“我旅置身于那些随带着大量伤病员撤退的日军部队及其最近的目的地——乌克鲁尔之间。敌军已不存任何希望,他们得不到食物,得不到药品,什么也得不到了。他们衰弱不堪,嘴里塞满野草。”

最终,日军因为饥荒和疾病,仓皇后退,被英军撵着屁股打,尸横遍野,溃不成军。

英军士兵这样描述自己目睹到战败者的情景:“到处是赤脚露体的尸体,士兵像骷骸一样躺在泥地上;行驶中遭到轰炸的运输车和烧毁的坦克;被精疲力竭的士兵扔得满地都是的枪支弹药和军事装备。”

牟田口为自己回国找借口,说:“我不认为英帕尔作战是一次失败的战役。正是因为攻打了英帕尔,才使得敌人没有夺取整个缅甸。如果当时没有攻打印帕尔的话,缅甸战区现在可不得了呢。”

当时英国人抗击日本,仍然感觉不托底,要求重庆政府给反攻缅北的驻印军增加兵力以牵制日军,于是三个师的国军空运而来,催生了新一军和新六军的分拆。

这还不算,美英又同时给重庆施加压力,要求驻在云南的中国远征军卫立煌所部立即开始反攻滇西,进一步分散缅甸日军的兵力,本来不太情愿的重庆方面只得同意。

于是20万中国远征军开始强渡怒江。正是在两支中国军队的苦战下,日寇缅甸方面军已经无力再给第15军增加援兵,牟田口廉也的部队形成了孤军,一支没有任何辎重补给的孤军。

1944年7月3日,日军大本营下令放弃乌号作战,就算没有命令,前线日军也没法打了,缅甸日军已再无组织进攻之力量,它面对着美英军、中美联军(驻印军)、中国远征军的三路大反攻,已经处于自身难保的境地,当然不可能对印度构成什么威胁。

日本军官牟田口的无耻之罪

直到晚年,牟田口的心智才趋于成熟,认识到自己当年的幼稚,写下了谢罪书。

但不管如何,日军视之如瘟神,称其为“鬼畜牟田口”。

而作为战胜方将军的斯利姆,于1945年晋升上将,1948年接替蒙哥马利元帅成为帝国总参谋长。

英帕尔战役,应该是英军史上最伟大的战役。只不过,在英美两巨头相爱相杀的明争暗斗下,美国人希望能打破英国的国际殖民体系,竭力这场意义重大的胜利低调处理,以至于在世界战史上名气不扬。

历史上的影响:

英帕尔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著名战役,西方和日本的军史学家评价这是日本历史上在陆战中遭到最惨重失败的一次战役,日军在开始发动进攻时约有10万人,结果有53000多人在战斗中死亡或失踪,并且败退回原来进攻的出发地。英帕尔会战后,作为日军驻缅方面军主力部队的15军,已不再具有一个战役兵团的战斗力了。

盟军在印缅战场,从此转入了总进攻的战略阶段。日军走上了失败的末日。

参考资料:《英国通史》、《二战全史》等;

关注我,@煮酒品历史,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大家谈古论今,以古鉴今,提升硬核实力,增强社会竞争力。


烈焰糖糖品历史



答:“为啥打一仗就不敢打了?”提这样的问题,智商让人有点着急。

“不敢”,就是害怕呗。

为啥“为啥打一仗就害怕了?”

因为被打得太惨、太痛,无力还手是一方面,最主要的是心理阴影面积巨大,一想起来就会做噩梦。

那么,日军这一仗,被打得有多痛多惨呢?

这样子说吧,日军在开始发动进攻时约有10万人,结果有53000多人在战斗中死亡或失踪,并且败退回原来进攻的出发地,已不再具有一个战役兵团的战斗力,从此走上了失败的末日。

日本军方总结:“缅甸战局以悲剧性的英帕尔战役为转折,走向全盘崩溃的命运。”

这之后,缅甸日军主力遭到毁灭性打击,缅甸战局的主动权完全转入盟军手中,不仅完全解除了印度被攻击的威胁,而且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大陆战争局势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那么,日军为什么被打得这么痛这么惨呢?

我来简单掰扯掰扯。

首先,日本攻打印度时,他们的对手并不是印度人,而是英国人。

我们应该知道,当时的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

而因1942年8月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印度各地引起的冲突,已使英印统治者大失印度人的民心,当日本向印度进军时,英印部队中的印度士兵已超过4.2万多人跑过来帮助日本人打英国人。

日本人为什么要进攻印度呢?

的确是“希特勒点名”要求的。

原因是1943年库尔斯克与瓜岛战役结束后,轴心国已丧失了战场主动权,希特勒为了扭转不利局面,在自己心有余而力不逮的情况下,要求日军在印度发动场攻势,打乱盟军部署,获得重新扭转战局机会。

而日本方面为分散南方美军的进攻,占领印度,摧毁英国最重要的海外基地,实现日德会师, 即于1944年1月7日以“大陆指第1776号”的指令,下达了代号为“乌”号的英帕尔作战计划。

日军担任指挥的是人称“小东条”的牟田口廉也中将。

此人是个战争狂。

“七七事变”时,他担任侵华日军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第一联队联队长,于7月7日当天下达了向中国守军开火的命令,是挑起“七七事变”冲突的直接罪魁。8日凌晨遭到中国方面拒绝日军入宛平城搜查时,他在卢沟桥打响了第一炮,亲手点燃了战火。

就因为这个,天皇裕仁亲授其金鹰三级勋章,晋升为少将。不久,又晋升为中将,编入南方军,参加太平洋作战。

牟田口廉也虽然好战,脑子却不灵光。

我们看他的少将、中将军衔得来的缘由,就知这里面的含金量是要打折扣的。

牟田口廉也的好战除了反映在打响卢沟桥第一炮的行动上之外,更多表现在他的口头上。

我们来看看他发布过的高论。

英帕尔战役发起之前,仰天吹嘘说:“说起大东亚战争,那是我的责任。在卢沟桥下令开第一枪的是我,因此,我必须设法尽早解决这场战争。”

当小畑参谋长以后勤补给不足理由,反对发动此次作战。

牟田口廉也冷笑说:“没有补给,就不能打仗?真是笑话!日本军队能够忍受任何艰难困苦。粮食可以从敌人那里夺取。”

应该说,牟田口廉也对后勤补给不够重视,也是日本的国情和日军的凶残所给养成的。

日本属于岛国,国内资源远不足以支撑发动这样横跨几国的大规模作战,他们主要依靠的,就是以战养战,在“从敌人那里夺取”。

而日本士兵凶残勇猛,一直以来,也的确达到了这一目标。

但这一次却是例外。

因为他们遇上的对手是英军第14集团军指挥官威廉•约瑟夫•斯利姆中将。

斯利姆作战经验丰富,胆大心细,善于捕捉敌人的弱点。

在这场战役中,他抓住了日军补给线不足的弱点,牢牢占据了战争的主动,把日军耗垮、耗死。

所以,当日军粮尽弹绝、饥饿交加之时,相内祯助大佐回想起出战前牟田口说过的话——“关于此次作战,我们已经详细地讨论过各个细节,并全部解决了。因此,成功应该是显而易见的”,不由得怨气冲天,怼天怼地怼牟田口,说:“军司令官阁下讨论的细节里,似乎没有把敌人的抵抗计算在内。”

实际上,在渡钦顿江之前,第31师团佐藤师团长看着只带三天口粮的士兵,就预感到失败,心中既恼怒又悲哀,对士兵“慷慨训示”说:“诸位,今夜我们要开始横渡钦顿江了。在此之前,我有话要对大家说明白,请好好听着!只要不发生奇迹,诸位的性命将会在即将发起的此次作战中丧失。但是,不是倒在枪弹之下,你们中的大部分人将会饿死在阿拉干山里。请做好心理准备!”

可笑的是,坐镇后方的牟田口在收到前线日军部队的要求补充粮食的电报后,他的回复竟然是:“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是草食民族。你们被那么茂密的丛林包围,居然报告缺乏食物?这算怎么回事!”

当听说佐藤师团长因为补给跟不上,已经离军脱逃后,他召集了司令部全体人员进行训话:“诸位,佐藤师团长违背军令,擅自抛弃了科希马战线。因为没有食物无法战斗,就擅自撤退。这样的人还能称之为‘皇军’么?‘皇军’即便没有了食物,也必须继续战斗的。没有武器弹药和食物就不能打仗?这决不能成为正当的理由!……没有子弹的话,不是还有刺刀么?没有刺刀的话,还有拳头呢。没有拳头的话,可以用脚踢的。就算这些都没了,不是还可以用牙齿咬么?……不要忘记日本男子应该有的大和魂!日本是神州,神灵必定会保佑我们的……”

而自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东南亚一带打美军、打英军,打得得心应手。其中的英军,丢了香港、丢了新加坡、丢了缅甸……

所以,牟田口廉也认为英军丢掉印度是理所当然的事,开战前宣称:“陆军现已达到天下无敌的地步,太阳旗将宣告我们在印度肯定胜利的日子为期不远了。”

他甚至大放厥词,不给自己留后路,称:“如果此次英帕尔作战不成功,无法晋升为陆军大将,我决不会返回日本的。”

牟田口廉也这边卖牙花卖得口爽,前线的日军却苦不堪言。

英军第33旅旅长刘易斯•皮尤回忆说:“我旅置身于那些随带着大量伤病员撤退的日军部队及其最近的目的地——乌克鲁尔之间。敌军已不存任何希望,他们得不到食物,得不到药品,什么也得不到了。他们衰弱不堪,嘴里塞满野草。”

最终,日军因为饥荒和疾病,仓皇后退,被英军撵着屁股打,尸横遍野,溃不成军。

英军士兵这样描述自己目睹到战败者的情景:“到处是赤脚露体的尸体,士兵像骷骸一样躺在泥地上;行驶中遭到轰炸的运输车和烧毁的坦克;被精疲力竭的士兵扔得满地都是的枪支弹药和军事装备。”

牟田口为自己回国找借口,说:“我不认为英帕尔作战是一次失败的战役。正是因为攻打了英帕尔,才使得敌人没有夺取整个缅甸。如果当时没有攻打印帕尔的话,缅甸战区现在可不得了呢。”

人怎么无耻到这种地步呢?

直到晚年,牟田口的心智才趋于成熟,认识到自己当年的幼稚,写下了谢罪书。

但不管如何,日军视之如瘟神,称其为“鬼畜牟田口”。

而作为战胜方将军的斯利姆,于1945年晋升上将,1948年接替蒙哥马利元帅成为帝国总参谋长。

英帕尔战役,应该是英军史上最伟大的战役。

只不过,在英美两巨头相爱相杀的明争暗斗下,美国人希望能打破英国的国际殖民体系,竭力这场意义重大的胜利低调处理,以至于在世界战史上名气不扬。

但是,近年来,英国国立军人博物馆曾展开过一项民众调查,根据战役产生的政治、历史和文化影响,以及双方的投入的军力和战略战术等指标,评选英国影响力最大的战役,得票最多的,就是“英帕尔-科希马战役”(Imphal-Kohima Battle)。


覃仕勇说史


二战之中,有两个主要的罪恶轴心,一个是德国,一个是日本。这两位野心勃勃的“屠夫”,一个几乎横扫了欧洲,一个几乎踏遍了亚洲每一寸土地。随着全球正义国家的激烈抵抗,时间来到了1943年,这一年的局势赢来了一个重要的拐点,德日两国的侵略势头被遏制。

德国希特勒的战车在苏联的冬天苦苦挣扎,背后有英法不断进攻,使德国的压力陡增。希特勒突然有些喘不过气了,这样的逆风局他显然不是很擅长,于是他想到了日本,于是希特勒满怀希望的联系日本,希望日本能够在亚洲开辟出一个全新的战场,即印度战场,吸引一些火力,为他减轻压力,等他打败苏联再与他会师统治全世界。

希特勒的小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他的想法也得到了日本的认真考虑。东条英机本来打算好好算计一下,看看攻打印度到底有多少胜算。就在东条英机这位野心家犹豫的时候,日本第十五军军长牟田口却认为东条英机的担心完全是多余。

在牟田口看来,印度三哥的战斗力基本忽略为零,英军的战斗力也是菜的不堪一击,东条英机还是有些担心,疑惑地问他能行吗?牟田口则拍拍胸脯下了保证,会在日本天皇过生日(4月29日)之前拿下英帕尔,进一步联合德国统治世界,这场胜利将是他送给天皇的生日礼物。

一听到牟田口如此自信,东条英机一时竟然被他莫名其妙的自信给感染了,于是同意他立刻带着十万大军进军印度,给天皇取回胜利果实做礼物。

牟田口带上十万日本大军在1944年1月份浩浩荡荡的开往了印度。虽然牟田口牛皮吹了出去了,但是这一仗面临的困难还是有,首当其冲的就是粮草问题,由于印度的地理环境不适合运输补给,所以日军如果打持久战的话会很不利。不过牟田口根本不怕,他信心满满地制定了解决粮草问题的战略方针。

或许是牟田口读过我国古代兵法,他采取的是赶着牛羊随军出征,可以利用牛驮运物资,军队先吃粮食,然后再吃牛羊,如此一来完全可以坚持一段时间,在粮草耗尽之前,他们会在一个月内打败不堪一击的英印联军,然后采取以战养战的战术,利用战利品补充粮草,如此一来,大事可成。

牟田口想到这里,心里乐开了花,估计还会自己佩服自己。牟田口的十万大军来到了钦敦江,本来做好强渡准备的日军,却意外平安无事地渡过了钦敦江,这让牟田口心里美,他认为日军在陆地战,那就是无敌的存在,顺利渡江以后,再没人能够阻挡他们了。于是,牟田口并分三路,一路阻断英印联军的援军路线,两路采取包围之势,准备一举吞掉英印联军。

尽管英印联军不是日本的对手,但是却让牟田口大吃一惊,在他印象中不堪一击的英印联军这一次居然顽强的抵抗,与他本想这一触即溃的局面并没有发生。如此一来,本来想好的闪电战,变成了消耗战,此时前有强敌,后有大江的日本被拖在英帕尔战场,这个时候,口粮问题凸显了出来,本来打算吃牛羊的想法,却在大雨和瘟疫之中泡了汤,不仅没能吃到美味,反而士兵因为瘟疫折损不少。

牟田口只有硬着头皮攻打科希马,因为在那里有他急需的粮食、弹药和油料,这是他最后的希望,只不过,他能想到的事情,丘吉尔也想到了,在日本攻下科希马的时候,还没来得及高兴,就听到了丘吉尔炸毁科希马一切资源的爆炸声,这一声巨响,也击碎了日本人最后的希望。

直到7月13日,日本天皇还是没能等到牟田口的生日贺礼,牟田口没能拿下英帕尔,反而在这一天不得不灰溜溜地踏上滚回老家的路。这一战,牟田口的十万大军,死了四万多,伤病五万多。

即便如此,在撤退的时候,牟田口还死要面子,他们路过缅甸地区之前,特意休整一番,居然以一副胜利者的样子滑稽的通过了缅甸地区,看得缅甸人一愣,竟然一时看不出日本到底是打输了还是打赢了,你说他们败了吧,他们走的牛哄哄;你说他们赢了吧,他们衣衫褴褛又不像。

牟田口回国以后,被撤职了,所谓的武士道精神也没提现出来,一直也没剖腹不说,还活到了晚年,据说还写了谢罪书。


野史日记


在现代史的资料中显示,二战时期两个国家最为疯狂,一个是德国,一个便是日本。当时德国一心要侵吞世界,而日本则亟待分得一杯羹。所以,当希特勒带着他的那纳粹成员们东拼西杀的时候,日本在亚洲土地也拉开了战场。当时中国首当其冲,被侵略的非常严重,然后是缅甸、越南等国。

应希特勒之邀,出兵印度

我们国家有句俗语,叫作“贪心不足蛇吞象”。1943年的时候,希特勒以无往不胜著称的队伍随着战线越拉越长,在欧洲战场开始受挫。而日本在中国内地深陷的同时,又扩展了太平洋另外的战场,也呈现越来越大状态。

如此一来,这两个穷兵黩武之国都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于是希特勒想出一个办法:日本于亚洲再开一个战场,从而让亚洲的盟国多出兵救援,这样一来希特勒就可以在欧洲战场轻松些。

于是,希特勒很快支会日本,说你快发兵将印度占领去吧,等你们打穿印度的时候,刚好可以和我在欧洲会合,这可是占领世界的大好机会呀。日本大概被利益冲昏了头,竟然很快于第二年召开了“乌”作战计划。

这一计划由打响卢沟桥事变第一枪的牟田口廉担任指挥官,率缅甸十五军的三个师开始印度之战。

三个师当时约十万人,这样一支队伍对印度的压迫力度是非常大的。

但印度为英国殖民地,他背后的东家是英国。可面对日本来势汹汹的样子,英军却表现的极为淡定,回击一点也不积极,以至日本军很快就渡过了印度与缅甸交界的钦敦江,到达英帕尔地区。当时牟田口廉得意不已,对手下说:我们日本军是天下无敌的,我们的国旗很快就会插到印度了。

此时肯定很多人都在怀疑,为什么英军如此不给力,难道他们也打不过日军吗?别着急,战场之上不是勇者恒胜的,毕竟两勇相遇是智者领先。人家英国军没有那么笨,打仗怎么可能凭蛮力呀。

一战决胜负,日本惨败

果然,就在日本军士大受鼓舞的时候,牟田口廉发现不对劲了。原来并不积极的英军在英帕尔地区展开了极强的火力,这完全不是英军初战时的作风呀。而过了没多长时间,美国支援运输机又到了,英军的军事力量更上一级,直接让日军吃不消了。而此时牟田口廉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那就是钦敦江的雨季即将到到。

为什么牟田口廉如此害怕钦敦江雨季的到来?这是地理位置决定的。

当时日军过江时钦敦江有很多干枯的河床,日军便靠这些河床来扎营与英军对战。可雨季一到的话,这些河床就会变成汹涌的江面,那日军就要后背无依了。如此一来,前面为英军加强的火力以及美国支援军,后面是滚滚江水,万一败退,想逃都无处可逃呀。

就在这个时候,日本官兵们也感受到了压迫,那就是原本每餐六两的伙食变得越来越少,直接到吃不饱肚子。

这是为什么?这其实就是英军的计谋。当初日本带着十万人千里迢迢前来作战,后给是个大事情,如果能将战线拉得长长的,那他们的消耗就会增加很多。

所以日军轻松过了江,却忘了后给运输的困难性,从而轻松中了英军的计。雨季一到,日军真叫惨不忍睹,吃不饱还开始霍乱横生。没吃的没有药,又是雨又是枪弹,这样的日子直让日军怀疑人生。

这场一战决胜负的战争就是著名的英帕尔战役,据说当时日军在撤退的过程中,路上到处都是日本军的尸体,虽然死了,可嘴里还咬着没咽下去的野草。

这一战日军损失惨重,为此指挥官牟田口廉受到了撤职处分。

《世界近代现代史》等


汗青正浩


在二战期间,日本非常膨胀,先是在中国开战;后又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将美国拉入了战争;之后,40万日军南下,分别进攻香港、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缅甸。然后又侵入英属印度。不得不说,小日本实力还是有的,多个战区同时开战,这“疯狂劲”连西欧的战争狂魔德国都要甘拜下风。但是,在进入英属印度后,一战就把日本打残了,日本就此退出印度战场,再也不敢继续了。

日本人的军队在进攻的途中遭到了英国人的设计,英国人的作战思路很简单,你当初进攻缅甸的时候,均是补起,就已经是捉襟见肘了,此时此刻我就放开了让你进来,让你拉长你的不体现,我率领部队突袭你的后方,将你后方的补给线彻底切断,你这10万的军队就有10万张嘴,每天就要消耗10万人的食物,我让你活活饿死在这雨林里面。

更加要命的是日本人认为英国人没有任何实力反击,所以对于自己的军事补给线采取了一种放任的态势,或者负责军事补给线的就是印度的伪军,英国人虽然不能正面击溃日本人的精锐作战部队,但是却可以对付印度伪军,在这种情况之下,日本人的败退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就在这个时候。苍天有眼,又是瘟疫又是大雨,10万的日本军队活活饿死或者病死在了热带雨林里

英帕尔战役后,日寇再也没有向印度发动进攻,在他们看来英军武器先进,但是战心不足。日军是败在丛林的大雨中,是败在丛林的瘴气中,十万大军出战,仅三万人活着回来,战损率高达70%,这是日军无法抹去的恶梦与伤痛。


八叔有话说


日军在印度只打了一场战争——英帕尔战役,日军的指挥官叫牟田口廉也,正是他使得盟军在印度战场上大获全胜。

“卢沟桥事变”第一枪

我们都知道,1937年7月7日晚上,日军搞了一场假演习,说自己失踪了一个士兵,要进入宛平城检查,被王冷斋拒绝。

而日军谋划七七事变蓄谋已久,由于当时日军指挥官河边三少不在北京,牟田口就成了在场最高的指挥官,他下令向中国军队开火,并打响了第一枪。

而牟田口也因此晋升为少将,1940年晋升为中将,1944年带领十万大军进攻印度。

1944年3月,牟田口率领日军第15军(约10万人)进攻印度,印度方面是由威廉·斯利姆率领的英国第14集团军(约15万人),双方在英帕尔展开激战。

其实,英军的战力在二战中的水平真的不高,但英军还是将日军打的落荒而逃,这是为什么呢?

一个自负的指挥官是其一,不过,一场战争最重要的还是后勤补给。

牟田口的自负

牟田口是个非常自负的人,日军踏过印度钦敦江时,他说:

“日本陆军现已达到天下无敌的地步,太阳旗将宣告我们在印度肯定胜利的日子,为期不远了!”

不过,此时的日军战线拉长,后勤补给都要经过热带雨林才行。而牟田口非常崇拜成吉思汗的战术,他在缅甸搞了几百头牛拉补给,补给要是吃完了,还可以直接吃耕牛。

这个想法太好了,好到耕牛经过热带雨林的时候,耕牛大多数染上了瘟疫而死,日军补给全落在了雨林中。

牟田口说:“没有补给,就不能打仗?那怎么能行!日本军队能够忍受任何艰难困苦。粮食可以从敌人那里夺取。”

补给缺失带来的灾难

刚开始日军步步紧逼,英军撤到了英帕尔防线,那么这时候日军因为补给的缺失,伙食从最初的6两,变成了3两、2两、1两、0。

日军第31师团长佐藤幸德和第15师团长山内电告牟田口,说自己的师团没有得到一粒粮食、一发子弹的补给,这场战争还怎么打下去?

不过,牟田口自认为日军是“食草族”,他回复部下说:

“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是草食民族!你们被那么茂密的丛林包围,居然报告缺乏食物?这算怎么回事!”

不过在我看来,牟田口真乃神人也,让士兵直接吃草。最后没得办法,日军一个个的啃草吃,战斗力大降。

佐藤幸德坚持不下去了,带领部队跑了,跑了!

后来,因为日军长期在丛林中作战,再加上春天的暴雨,日军内部有3万多人染上了疟疾、伤寒、痢疾等重症,因为得不到治疗,这些士兵最终都痛苦而死。

无奈之下,日军南方军司令部下达了撤退命令,牟田口的军团仅有1.2万人生还,2.5万人战死,其余人则是因为疾病而死。

如果按单计划作战统计,牟田口的军队损失率高达90%,被称为日军历史上最失败的陆战。

英军第33旅旅长刘易斯·皮尤回忆道:“敌军已不存任何希望,他们得不到食物,得不到药品,什么也得不到了。他们衰弱不堪,嘴里塞满野草。”

惨败之后,牟田口怒了,将三个师团长撤职,不过那些幸存的士兵更加愤怒,联名投诉牟田口,称他为“鬼畜牟田口”。

而盟军方面,其实非常感谢牟田口,牟田口相当于“帮助”了盟军,组织了日军进攻印度的步伐。


冻梨历史君


1944年3~7月日军对印度的英帕尔地区发动进攻,此战日军派出强悍的第15军出战,总兵力高达9.2万人。英军派出第14集团军的第4、第33军迎战,并有中国远征军协同作战,该战役被称为英帕尔战役。此战前后经历四个月,最终日军惨败并撤退,伤亡高达6.5万人,之后日军再没有进攻过印度!

1943年苏德库尔斯克战役与日美瓜岛战役结束后,法西斯轴心国丧失了战场主动权,为了扭转不利局面,希特勒要求日军在印度发动一场攻势,以打乱盟军部署,获得重新扭转战局机会。日寇为了分散南方美军的进攻,减少太平洋战场的压力,切断中印公路,改善其在缅甸的防御态势,制定了进攻印度的英帕尔作战计划!

英帕尔是印度东部与缅甸交界地区的一座边境城市,位于吉大港通往印度东部阿萨姆邦的交通干线上。该城周围是曼尼普尔山脉,近郊是长40英里,宽20英里的英帕尔平原。 自英军兵败缅甸撤退至此后,英国人就把英帕尔建成了一个巨大的军事和后勤补给基地。迪马布尔是当时盟军的重要补济站,一旦日寇攻下英帕尔,那么就可以直接威胁迪马布尔补济基地。

1944年3月8日,日军第15军中将牟田口廉也率领第15军的3个师团共约10万人的兵力,渡过了印缅边界地区的钦敦江,向盟军发起主动进攻。日寇第5飞行师向该次战役提供空中支援,3月中旬日军对英印联军形成了南北夹击之势。英国斯利姆将军指挥第14集团军下辖的第4、第15、第33军正面迎敌,美国通过战略运输机向英军提供了兵员与武器装备。

日寇千里丛林奔袭英军,战线长而补济不足,特别是缺医少药;雨季到来后,日军士兵有3万多人染上了疟疾、痢疾、霍乱、流感等疾病,尤其是伤寒蔓延得十分猖獗。强弩之末的日寇不得不败退,英印联军则开始追击败逃之敌,此役日军真正战死者不多,得病而死者众多。

英军第33旅旅长刘易斯·皮尤回忆此战时讲道:敌军已不存任何希望,他们得不到食物,得不到药品,什么也得不到了;他们衰弱不堪,嘴里塞满野草。日寇溃逃后,一路上因伤饿而死的士兵到处都是,日寇从来没有这样的惨败。日军为了不给缅甸人留下惨败的印象,特意在江西岸短暂休整了一下。一些人看见日军昂首挺胸的模样,还以为他们打了胜仗。

英帕尔战役后,日寇再也没有向印度发动进攻,在他们看来英军武器先进,但是战心不足。日军是败在丛林的大雨中,是败在丛林的瘴气中,十万大军出战,仅三万人活着回来,战损率高达70%,这是日军无法抹去的恶梦与伤痛。


大秦铁鹰剑士


二战后期,希特勒由疯狂揍人变得渐渐不抗揍了。就要求日军南下西进拿下法国印支,英属印度。日军攻势凌厉,秒了法国秒英国,还俘获了一支约2.5万的印度军。英属英印军怕了,服了,以至于都患上恐日症了。面对如此的战果,日军很兴奋,有一些将士竟然幻想着要在欧洲与希特勒会师。幻想最大最高级别的人就是成吉思汗的铁粉——牟田口廉也中将。

牟田口廉也中将,是每名国人都要记住的人。

他亲口承认是他打响了七七事变的第一枪,他之所以如此疯狂,就是为了升官就是为了他的“成吉思汗梦”。此时,已是15军司令的他为了所谓的梦想,强烈要求攻打英属印度的印度部分。然而他们的同僚甚至上司认为,西进的话,如何解决补给的问题?他向上司和同僚透露,他有大招,还是他的偶像成吉思汗曾经亮过的大招。于是,他们北部做好防范孙立人进攻的准备后,分兵十万准备拿下因帕尔、科希马、乌克鲁尔,并赶着9月29日天长节(天皇生日)拿下重镇英帕尔(因帕尔),以便将此做为天皇的生日礼物。

英帕尔为英属印度东部重镇,是今天印度曼尼普尔邦的首府所在地,乃是一盆地,如果失去该地,英属印度就离日属印度不远了。英印指挥官14集团军司令斯利姆自然是严阵以待。准备迎接这场由日本发起的英帕尔战役,又称英帕尔-科希马战役。

日军10万大军,具体部署如下:

第一、2.5万印度伪军带路、翻译、干杂活等,其中有缅甸自治军一个师,印度国民军一个旅。

第二、柳田第33师团、山内正文第15师团南北夹击英帕尔,其中33师团主攻,15师团从北部穿插策应,另外15师团的直辖部队协统33师团主攻。

第三、佐藤幸德第31师团的任务就是拿下乌科鲁尔、科希马两地,然后在因帕尔会师西进。

牟田口廉也高傲地站在钦敦江畔,狂妄地宣称:“陆军强到了天下无敌,插在英帕尔的太阳旗,将宣告拿下印度不远了。日不落大英帝国都落了,你还想当日不落大日帝国吗?马上就让你败得哭爹喊娘,没脸活了,战后他立即自杀了。而哭爹喊娘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所津津乐道的成吉思汗的大招。

成吉思汗的大招让他梦想的神话变成了笑话。

打仗最重要的是补给,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也,而成吉思汗的骑兵打仗的确有大招。一、保证了速战速决。二、可以托运粮草。三、缺乏粮草时,可以杀掉没有使用价值的马。作为成吉思汗的铁粉,他决定用成吉思汗的方法来解决运输和粮草补给问题。他捕捉了大量的马、牛、羊、猪甚至还有猴子,给它们加了重担,托运辎重粮草。连“八戒”和“大圣”都参与拖运工作了。牟田口廉也,你是猴子请来的逗比吗?事实上,还真是。

到了战场后,轰隆隆的炮火,让这一群畜生拖着物质,四下逃窜。不仅让他丧失了一定的补给辎重,而且动物的逃窜也影响将士们的打仗,最关键的就是再也没肉吃了。而这成了最致命的问题。虽然早期还有飞机,进行运输补给,但后来他们丧失了制空权。

英属印度指挥官斯利姆的应对

司令斯利姆对补给产生危机的日军做了两方面措施:

第一、诱敌深入。你不是想速战速决吗?我让你速战速决,你追我啊!

第二、破坏脆弱的补给线。一方面英印军向后退,另一方面英印军绕其后路,将战斗力是渣的印度伪军,干掉的干掉,劝降的劝降,都是老乡嘛!日属印军与英属印军之间的战争,无疑是最尴尬的。日军战前告诉他们,要带着他们从英国的铁蹄之下解放出来。英军告诉英属印军,一定要打退侵略者。其实福垊认为,英属印军和日属印军之间的交战,不过是六个字:打酱油,交朋友!说好的自己人不打自己的人嘛!

祸不单行的日军,遭遇大败亡

第一、饥饿。“武士道”精神在饥饿面前逐渐不给力了,牟田口廉也坚决命令不准撤退。他大怒说:没有饭,为什么不吃草?他的下属非常生气:你成吉思汗的大招,就是把我们当成马了吗?这话说的跟晋惠帝为啥不喝肉汤一样。所不同的是晋惠帝是无知,而牟田口廉也则是无耻。

第二、暴雨。雨一直下,气氛不算融洽。他们行军在泥泞的道路上,穿越在丛林之中,又累又饿,不断地向大本营逃亡。好不容易,跑到钦敦江,却发现江水暴涨,摆渡困难。

第三、追兵。英印士兵不仅物质充足而且士兵也得到很大补充,美国还派军队援助。对日军地上追赶,天上轰炸,真是苦逼透了。

第三、瘟疫。丛林之中有虫子,加上饥饿、寒冷、伤口感染、逃亡时的绝望和惊慌,导致日军大量生病甚至大量死亡。

日军元气大伤,最终还失去了缅甸。

10万军队,伤亡、失踪了5.5万人,其中战死的有3.2万人。应该说日军战斗力还是比较强的,在牟田口廉也“损招”下,日军还造成了英印军队2.4万的死亡。此战,结束后牟田口廉也,羞愧难当,撤职自杀,不过连死也没死成,被救活了。而英印军队,这一场胜利彻底打破了恐日症。没等着日本再次来打,就打缅甸了,最后日本连缅甸也丢失了。而七七事变的罪魁祸首牟田口廉也,在日本投降后,也成为了战犯。1948年被假释,随后还开了个饭店,饭店名叫成吉思汗,成吉思汗都能气哭。1966年8月2日,病逝,去世前还念念不忘对这场战役进行辩解,推脱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