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上的“南方瘴气”是什么?

吴昆明123------


有人说,你看劳资在南方的丛林中出没,在南方的田野上穿行,在南方的城市里徘徊,摇头摆尾,神气活现,好舒坦的。哪有什么“瘴气”哦!古人就喜欢乱说!

有人说,史书上所谓“南方瘴气”,是中原及他方人士到南方生活后,水土不服,所以怪罪于“瘴气”。

这些说法,看似有理,其实无稽。都是猛拍榆木脑壳后的臆测,而且没测准,至少与历史事实背道而驰一万八百里。

史书所记历朝历代的理乱兴亡、典章经制,其中的春秋笔法和微言大义,或许可供多方解读,而关于自然现象的记录,就不必如此麻烦了,一般来说,都是真实可信,没什么歧义的。比如,《春秋》中关于鲁国发生的日食、月食的记载,前些年美国天文学家曾做过推算研究,发现都是准确的。

所谓“瘴气”,即是南方山林中的湿热空气,古人认为是虐疾等传染病的病源。



南方山林中的湿热空气,无疑是确实存在的。

《后汉书 · 马援传》说:“初,援在交阯,常饵薏苡实,用能轻身省欲,以胜瘴气”。当初马援将军在交阯(今两广、越南一带),为了战胜这种湿热空气带来的不适,常吃“薏苡”结出的果“实”,即今所谓“薏仁米”,据说,此物是祛湿热大师。

古籍中关于“瘴气”的记载多不胜数,现代也有这种案例。解放军在向败退海南岛的蒋军残部发起进功、准备渡海时,便发生过战士头晕脑胀、身重体沉的病情,咨询当地人后,煎服草药,得解。这其实就是所谓“瘴气”所致的身体不适。

当然,后世的南方“瘴气”,其实是在逐渐减弱的,以至于现在的人已没有多少感觉。最先,“瘴气”极猖狂,所以屡见于古人的记述之中。要明白这种演变的原因,我们要懂得一些历史气候学。

人们往往忽视了气候的重要性。实在说,历史的演进,社会的发展以及民族特性的形成等等,看似飘缈的气候才是决定性因素。

根据相关研究,近3500年以来,我国历史上经历了三个气候温暖期和三次大规模气候变冷。

第一次大规模变冷发生在西周,游牧部族入侵。

第二次大规模变冷发生在魏晋南北朝,五胡乱华、十六国割据。

第三次大规模变冷发生在宋元之间,金人南侵、蒙元崛起。明清时还有一次小冰期。

在温暖期,黄河流域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大约高3摄氏度,与现在长江流域气候相当,所以水草丰美,鱼米飘香。《诗经》中所咏叹的稻、桑、竹,可不是凭空瞎编的。而那时的南方,则显然太热了,山林中的湿热之气蒸腾弥漫,实在让人受不了,故称为“瘴气”。

酷热之地,不要说他方之人难以适应,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也大喊热得要命。为了抵抗“瘴气”,所以“断发”,所以“卉服”。把长头发剪了,似乎燠热也减轻了些。用带树叶的树枝作衣服,透气性超好,那叫一个凉快。


莫安排


《岭南随笔》(外五种)载:“……风与雾通,则气也;塞,则瘴也。……粤瘴有四,曰青草,曰黄梅,瘴于春夏;曰新禾,曰白茅,瘴于秋冬。四者均病人,而青草、白茅尤毒。盖春草方生,百虫并出,结而为非烟非雾之状,初起极微,渐且四布,遇之者务闭口塞鼻伏土中,乃不为害。至于八九月间,白茅际天,热毒伏地,人略沾染,轻则塞热往来,为冷瘴;重则郁火沉结,为热瘴;甚且失音,为哑瘴。又木樨(桂花)开时,有木樨瘴,亦称香花瘴,误吸之,毒不可救。治之之法,利在闭者开之,结者下之。粤医常用芒硝、大黄,以是故也。然惟质厚者当之,未可概论。”

所谓的瘴气,其实主要是指南方的“湿热”之气。这种气候,对于外地人(尤其是北方人)来说,初来乍到,往往是极不适应的。就拿小编所在的深圳来说,一年到头湿气都是比较重的,而且一遇到晴蓝无云的天气,无论何时,都会给人一种滞留在炎炎夏日里的感觉。光是每年三四月份的“回南天”,墙壁与楼梯都挂满了水滴,就足以让人崩溃的了,更别说瘴气这种东西了。

依照《岭南随笔》所载,雾与风通则为气,闭塞则生瘴。南方多山,湿热环境中,稍稍有雨,则山雾弥漫。而山道蜿蜒,背风处多,湿热雾气久聚不散,因此极易产生瘴气。

因为这类瘴气多为山中植被的潮气聚集飘散而致,在密不透风的环境中,附近的空气中多有落叶腐败的成分,可能较通风处会含有较多的不易散发的细菌之类的微生物,如果人的体质稍弱的话,就有可能被侵害至病。经常上山的人,在路过山中某些特定的背风处时,常常能够嗅到一种闷霉腐败的“泥土气息”,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瘴气”的味道吧。

上文所提及的“粤瘴有四”,其实都是按照植物的时节来分的:(青)草、(黄)梅、(新)禾、(白)茅。其中比较厉害的两瘴(青草、白茅),如果按照月份来计算的话,应该就是每年的三四月份和八九月份左右的样子,这正好分别对应了如今岭南气候三四月份的“回南天”与八九月间的“虐疾”(登革热)盛行的时候。所以广东人经常煲汤(祛湿)与四川人喜食火锅(驱寒)的饮食习惯,都是与当地的气候密切相关的。而且,白茅瘴“忽冷忽热”的症状也与夏秋之际蚊虫盛行所造成的虐疾病症比较吻合。

岭南之地,为典型的季风气候区,主要以西南至东南风向的湿热夏季风影响为主。所谓的四种粤瘴,也主要发生在春夏秋初之季,这说明瘴气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所导致的。而瘴气病人,“惟质厚者当之”——对于体魄强健的人,瘴气似乎并无影响,对于体质偏弱、免疫力低下的人,瘴气才会显现它的魔力——这也充分表明了瘴气是属于非人际传播的细菌性或病毒性致病的一类急性病的类型。

综上所述,古代所谓的“南方瘴气”应该是确有其事的,而且由于古代的科学认知与医疗条件比较匮乏,所以一旦致病,很有可能就是“暴病”之类的重疾。而如今,像登革热这类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也基本上可以都能得到很好的治疗了——所以即便同是“瘴气”所致的疾病,一方面有了现代医学的细致分类,另一方面也因为可以得到很好的治愈,使得我们不会再像像古人那般重视、忌讳甚至是如临大敌了。


郊野的瓦尔登


我在南方,我多次为瘴气所伤。

瘴气是动物和植物腐烂产生的毒气

瘴气,是动物和植物腐烂产生的,但不是动物和植物腐烂,就会产生瘴气。瘴气,具有特别的成分,也是特别的条件下,才产生瘴气。

瘴气是细菌生产出来的

瘴气之所以有特别的成分,是因为它是细菌分解动植物产生的。不同的细菌,产生出不同的气体。这就好比不同的动物,拉出不同的屎一样。典型的细菌,有镰刀菌,菌体呈镰刀形状。

瘴气产生的三个条件,是高湿度,合适的温度,光照不足

瘴气细菌的生存,需要湿热环境。湿度要高,温度要合适(偏低和偏高的温度,都不适合瘴气细菌的生存),光照不足(充足的光照,会杀死细菌)。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只有南方,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南部地区,藏南,才具备这样的气候条件。而且,主要在梅雨季节,夏季开始的一段时间。而不是全年都有。冬季的低温,盛夏的高温,都不适合瘴气细菌的生长。

森林,山沟,室内都会有瘴气

瘴气不仅仅在山里,室内也有。本人遭遇的瘴气,都是在室内。只要满足瘴气产生的条件,室内同样会有瘴气。

瘴气的危害有哪些?

瘴气有多种,冷瘴、热瘴、哑瘴,其危害各不相同。就本人遭遇的瘴气,有两种。

一种是木头腐烂,吸入后,头痛。离开后,呼吸新鲜空气,症状逐步减轻。

另一种是厨房油烟污渍产生的瘴气,吸入后作呕,呕吐,离开后吸入新鲜空气,很快好转。

消除瘴气,在于通风和透光

通风会带走湿气,会带来氧气(氧气会烧死细菌),破坏细菌生长环境。增强光照,可以杀死细菌。当然,改变环境温度,也可以消除瘴气。升温和降温,都可以。


医学站票


古人很早就提出了瘴气的概念,而且随着医学的发展,对其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史记》有载,征伐南越王赵佗时,汉军“会暑湿, 士卒大疫, 兵不能逾岭”。《后汉书·马援列传》中记载:“援在交趾,尝饵薏苡实,云能轻身资欲,以胜瘴气也。”薏苡仁是现在中医治疗湿疹的常用药。

明代医书《景岳全书》对瘴气有这样一段介绍:“瘴气,惟东南之域乃有之。盖岭南地气卑湿,雾多风少,且以冬时常暖,则阴中之阳气不固,夏时反凉,则阳中之阴邪易伤,故人有不知保重而纵欲多劳者,极易犯之,以致发热头痛,呕吐腹胀等证。盖重者即伤寒,轻者即疟疾,第在岭南病此,则均谓之瘴耳。”忽略中医的阴阳之论,这段文字已经阐明了瘴气是我国东南方特有的自然现象。其成因是因为当地气候湿润,少有风吹来新鲜空气,雾气则常有。加之冬暖夏凉的反常环境,形成了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情况。瘴气在身体虚弱的人身上作用更为明显,会引发一系列病症。

瘴气因其引发症状不同,名称也有不同。比如《圣济总录》中提到:“岭南朴蛇瘴,亦名锁喉瘴,项大肿痛连喉。”其治疗方法是以毒攻毒,用赤足蜈蚣磨成粉做药。

大梁李待诏《瘴疟论》也是古人对瘴气研究的智慧结晶。里面认为,岭南炎热而潮湿,此气蒸腾,不仅会使东西发霉,也会令人受湿气影响,身体疲倦,易得脚气。解决方法则是饮酒:“三人触雾晨行,饮酒者独不病。”北人到岭南,旅客到此均可饮酒,可以辟瘴。不过书中也提到,当地酒价很便宜,贩夫走卒饮酒无度,酒能聚痰,反而是滋瘴之源,因此主张饮酒要适度。正如当地的谚语所说“莫饮卯时酒,莫食申时饭,诚摄生之要也。”

当地人长久居住在潮湿炎热的环境下,对何时何地有瘴气有经验,因此能够少受其害。来到南方居住的北人应对瘴气则常常不得其法,以至于生病。《古今医统大全》中提到:“北人之来岭南,婢仆多病瘴气。盖劳役之人,饮食乖度,昼日冒暑,夜多卧地,又凡事不能避忌,故先受其毙。”也就是说,居住环境不好,身体损耗精力,饮食不当的人更易生病。养尊处优者受瘴气侵扰的情况则要好些。

因为古人深知瘴气危害人体,所以即使是作战也要避开瘴气盛行的时间段。清乾隆年间,清军与缅甸作战时也特意交待要避开瘴气。《清实录乾隆朝实录》记载:“谕军机大臣等、据福灵安奏、前赴永昌。经杨应琚告知。现在瘴气方盛。交秋始可进兵。”

现在的医学研究也对瘴气的致病原因有诸多解释。有的学者认为,瘴气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瘴病, 一是指致病的瘴气,不能把它等同于单纯的疟疾。瘴气的形成要素可能是被污染的空气、林木腐朽后散发出的气味、动物死亡后腐败污染的水源和当地特有的毒虫等等。也有的学者认为,当地多山,海拔较高,高原反应也可能引发头晕目眩,被归为瘴气所致。而且,北方气候干燥,北人来到南方,本身就会不适用湿热的气候,这也是治病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史记》

《后汉书》

《医略》

《古今医统大全》

《清实录乾隆朝实录》

王子今《汉晋时代的瘴气之害》

郑洪《“瘴气”观念的变迁及其对古代岭南生活意识的影响》

郑洪《“瘴气”病因学特点源流考》


太常吸猫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瘴气其实就是人到陌生环境时候的一种水土不服现象。

尤其是北方人到南方后,对那种湿热的环境之不适应。

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曾言:江南卑湿,丈夫早夭。

这是一种站在北方人角度看南方的视角,意思就是,南方比较潮湿,人的寿命不长。

时至今日,湿这个中医特有的病症,还是很多人避之不及的。

这种造成人寿命减短的情况,原因很复杂。

可能是饮食不习惯,肠胃受不了。可能是环境突变,身体无法适应。也可能是湿热环境蚊虫叮咬,感染了传染病,如疟疾。

清代的地方志中,多有西南地区关于瘴气的记载。

广西土广人稀,人迹罕到之处草木蔽塞,蛇虫纵横,日蒸雨淫,郁为瘴气。清前期,广西森林植被较为茂密,导致瘴气在一些地方很重。加之广西气候常多暑少寒,故霜雪不降,山谷林箐之气与湿毒阴日浸淫熏灼而成烟瘴。

安远县地界岭峭,阳气常泄,阴气常盛,其气似烟非烟,似雾非雾,名烟瘴,即俗谓蒙纱天。又有花香瘴气如桂菊,行山径草莽间,馞馞投鼻,日午尤甚,人吸之,毒入心脾。会昌县深山大谷中雾起时亦有瘴气。廉州旧称瘴疠地,以深谷密林、人烟稀疏,阴阳之气不舒;加之蛇腹、毒虫、怪鸟、异兽遗秽林谷,一经霪雨,流溢溪涧,山岚暴气又复乘之,遂生诸瘴。梧州以西瘴疠渐甚,盖由山势局促,层峦叠嶂,茂林深箐,居人如坐甑中,热郁熏蒸,故瘴疟时作。

而随着人口迁入,森林开发,不少地方的瘴气也消减了很多。

由此可知,瘴气主要是一种原始的森林环境产物,对于初来此地的人,具有不小的伤害力。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所谓的瘴气,指的就是那些动物或植物的尸体,长时间都没有被处理,这些东西就渐渐产生出细菌,产生出毒气。之后在随着温度升高,而这些毒气不断的上升,然后就形成了所谓的瘴气。因为在形成瘴气的所有条件当中,会有温度、湿度这一个条件。所以在一些比较温暖又很潮湿的地方,就会容易产生瘴气,而南方就符合这两个条件,因此瘴气多发生在南方。所以才会有了史书上面提到的南方瘴气的说法。

南方因为气候好,而且土质比较的潮湿,在这样的地带就非常适合植被的生长。故而在南方有很多的山林、丛林一类的地方。而在这类地方当中,会生活着很多的动物,还会生长着很多的植物。因此动植物的尸体在这里是非常常见的,在这些深山老林里面,人烟非常的罕见,那么这些动植物的尸体就不可能有人来处理。时间一长,这里就会产生毒气,接着随着温度的升高,这些地方就会容易产生出瘴气。

因为这些气体里面含有着毒素,所以如果在里面待久了,就会出现中毒的症状。而即使没有中毒,也会让人的身体产生不舒服的反应,比如说感冒、发烧等症状。

而一般瘴气是分为两种情况出现,一种有形,一种无形。有形的指的就是那些像雾一样的瘴气。很多人还以为是浓雾,但其实这些就是瘴气。而还有一种就是无形的,根本看不到任何的东西,但是却能够闻到气味。有的瘴气非常的臭,闻着就让人不断犯恶心。那还有的瘴气却特别的香,闻着让人很舒心,但实际上里面含有着毒素却是最多的。这样的一种瘴气还被称之为是瘴母,这就是表明它是最可怕的一种瘴气。

一般来说,瘴气并不会让人致死,但是却会让人的身体产生不良的反应。毕竟有毒素在身体里面,那自然会有一些反应产生出来,要解这些毒的话,可以服用两种东西,一种就是薏苡仁,还有一种就是槟榔子。这两类东西长期食用,还可以达到预防瘴气中毒的效果。除此之外,烧雄黄或者苍术一类的物品,也可以有效破除瘴气。

所以综上来说,南方瘴气其实表明的就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是指明南方经常会出现瘴气,这是由于这里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的问题。


童年放牛


瘴气不是妖气.也有是迷信,是一种物理现象又起到化学反应形成的。那就是南方热带山区树林里,地面上常年堆集的枯草落叶,经过夏季高温多雨的季节,发生化学变化产生一种复杂气体,大概有氮气氯气.氨气沼气等等。中原地区的军队要到南方打仗,为了秘密行军,不走大路,只穿越山间林间小路.或没有山路的密林中,特别是夏天暑季,天气酷热,难以抵抗这样的瘴气,筒单的说就是暑气,就等于现在的中暑,比中暑更严重,所以北方人不适应这种气候条件,遇到瘴气就得了疾病,又加上水土不服.当时医疗条件差,部分士兵染病伤亡。


马驹孑


暴雨内涝之后的桑拿天,蒸发出来的瘴气……

南方湿热。史书中关于瘴气有所描述:军队到达南方丛林里,士兵身上常常会生疹子等等,疼痒难耐。南方蚊虫比较毒再加上北方人适应不了湿热天气,故把这种成为瘴气。

唐 白居易《送客春游岭南二十韵》:瘴地难为老,蛮陬不易驯。土民稀白首,洞主尽黄巾。


鸟言夷面


这种瘴气实际上就是雾,之所以会让北方人害怕主要还是因为不懂科学,误以为这种雾气会造成各种疾病。实际上对人体造成威胁的是来自各种蚊虫的叮咬,比如曹操部队在赤壁之战时碰到的疟疾,就是因为蚊虫携带了疟疾病毒。

在南方山林里,由于空气湿度大,往往会有水雾弥漫山间。南方大部分地区在春夏秋季节里早晚都会有这种水雾,有些山区地带甚至终年都有雾气,这种湿润的环境非常适合蚊虫生活。北方人进入这种地区后,除了对这里温润的环境感到不适之外,对这里的病毒也都没有抵抗力,所以才会有水土不服的症状出现。

其次,瘴气杀人主要还因为医疗手段不正确。中医里讲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中草药治疗一方人士。北方人入到南方以后,由于体质不一样,当地的医生用当地的草药当地的土办法来治疗北方人基本上都治不好病。其实只要是北方的医生北方的药就可以治好病,但是以当时的条件根本办不到,南方医生采购不了北方药材,北方医生也无法南下治病。病人本身又因为染病受不了旅途劳顿,无法回北方治疗,最终只能客死他乡。


优己


看完此篇,应该对瘴气以及解决之道,有所了解的。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大哥一心为国,上表谏皇帝千万莫迎佛骨于大内。然在皇帝看来,韩愈此举,乃是让我不爽,让我不爽,就是害国。在韩愈朋友们营救之下,唐宪宗没把他杀了,而是贬为潮州刺史。

刺史啊,大官,可咱们的韩先生怕啊。他觉得,广东瘴疠之地,必然是有去无回。侄儿啊,我晓得,你肯定是来给我收尸的吧。

不过韩愈命好,只在潮州待了八个月就被召回京了。且还留下了以文祭鳄除害的佳话。然而,几百年后的明朝,人们对南方仍有着莫名的恐惧。

万历年间的王士性,乃是与徐霞客齐名的明朝旅行家。他用一双脚,丈量了祖国的大河上下,高山滨海。其中,在被人视为畏途的岭南瘴疠之地,转了整整四年。用现身说法,向世人证明,南方,虽然确实有瘴气,但绝不可怕,只要能做到几点,活得有滋有味,一点也不难。

他在书中,先提到了潮州。

他说,潮州在唐朝时“风气未开,去长安八千里,故韩文公以为瘴疠之地”。但我大明的潮州,可完全不一样了呀——今之潮非昔矣,闾阎殷富,士女繁华,裘马管弦,不减上国——跟中原那些地方,一点也不差。只不过,因为那里还是有鳄鱼,所以,继续被朝廷当成流放官员之地。

他又来到了广西,说此地“石山分气,地脉疏理,土薄水浅,阳气尽泄,顷时晴雨叠更,裘扇两用,兼之岚烟岫雾,中之者谓之瘴疟”。显然,他觉得,广西确实是有瘴疠的。春有青草瘴,夏有黄梅瘴,秋有黄茅瘴,只有秋天过后,才稍微安全一点。

从广西又到了云南。在这里,就更凶险了,“余入景东,过一地长五里,他草不生,遍地皆断肠草,舆人驰过如飞。似此之地,安得不成瘴也?”

天啦,到处都是断肠草,这种地方,怎么可能不生瘴疠呢?他还说,云南人不管男女老幼,都会在袖子里藏一些断肠草,“以备不测之用,其俗之轻生如此”——云南人时刻准备着自杀?恐怕这只是王士性的想象吧。

既然南方确实不安全,那么,如何破解呢?

当地人的方法,就是吃槟榔。

王士性观察到,广东与云南人,都吃,但制作方法却不一样。“广似鸡心、如果肉;滇如羌核、似果壳。滇止染灰,亦不夹蒌叶。”

如此看来,如今湖南人喜欢吃的槟榔,是滇式的;而我之前上班的厂里,台干们喜欢吃的,是广式的。

然而,王士性却不信槟榔真的可以避瘴疠。他说,“渠土人食者,惯耳”,不过是习惯罢了。而我,拖着病体到了广东,到了云南,前后四年,没吃槟榔,也没死呀,还活得好好的呢!

那么,还没习惯南方水土的人,到了此地,该怎么办呢?

其一、戒食肉,也就是节食。

其二、绝房帏,也就是寡欲。

其三、戒动情,别动不动就生气。

其四、吃一点平胃、正气二散,预防一下。

其五、不要吃夜宵。如果硬是要吃,那就像当地人一样吃槟榔助消化吧。什么?吃不惯槟榔?那就闭嘴别吃夜宵了。

其六、忌早起。起床后,“即以杯酒实之”,先喝一杯酒。

以上六点,乃是王士性游岭南总结出来的经验,是否对人人皆适用呢?他不敢打包票。但估计对很多人,是有用的。

一句话,直到明朝,北方人到南方,还是会因为水土不服,而有一定风险,却也并非没有破解之道。不必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