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话说:“想不生病,肚里常空”是什么意思?

平常心185797423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完整的说法好像是:要想长寿,腹中没屎。不想生病,肚里常空。其实就是字面上的大白话,概括来说就是,如果想要身体更健康,肚子最好不要总觉得胀,少吃点东西,有点饥饿感,反倒是更好的,饿饿肚子,可能还能让我们状态更好。不过,真的如此吗?

其实个人感觉是半对半错吧,“肚里常空”代表着肚子总是空荡荡,处于饥饿状态,我们的肚子还是维持不饥也不饱的状态最好,过度饱食了不好,过度饥饿了也不是件好事。“腹中没屎”这也更不准确,我们摄入了食物就会产生食物残渣,食物残渣必然是对堆积在肠道中的,一定体积后才可能引起排便反射,且排便也并不一定把所有残渣都排完,只要我们不觉得肠胃不适,身体不佳,那么堆积食物残渣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那这话又对在哪里?

针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来说,已经和20、30年前截然不同了,我们的生活条件、物质条件越来越好,食物充足,没有那种食不果腹的日子过。现在的生活便利,工作性质发生了变化,不在是以前体力劳动多,脑力劳动少的日子。人们经常大鱼大肉、肚子吃得撑撑的,晚上还不忘有一顿宵夜,但体力消耗少,还整体久坐久躺。长久下来,身体堆积了更多脂肪,内脏和血管壁上都有厚厚的一层油,逐渐,更多的人患上了心脑血管疾病,而且这种趋势逐年上升,还逐渐偏于年轻化。


而在这里做到“肚里常空”就是明智的选择了,另一方面来看,这句话告诉我们吃东西应当节制,生活应当自律,凡是七分饱,不要吃得太撑,这样会给肠胃造成负担,让肠胃状态下降,还可能堆积热量、油脂、糖分,最终诱发更多心脑血管疾病。

我们的肠胃正常情况下,胃排空需要4小时以上,早餐后到午餐前可能会感到饥饿,而午餐后到下午4~5点也可能会饥饿,如果完全感受不到一天中饥饿的时候,那么第一是运动量太少了,第二就是吃得太多了,最好是调整好自己的进餐量,科学进餐,不要总是暴饮暴食,看见美食也抵抗不住诱惑。肠胃的健康也代表着我们自身的健康,总是饱胀的肠胃就像我们总堆积了做不完的工作,它们也会累,也会“过劳”。

总之,概括来说就是我们在饮食上应当尽量控制自己不饥也不饱,处于最舒适的状态;吃饭凡是七分饱,不要暴饮暴食;长时间给予胃肠过度的消化负担对我们的健康同样是不利的,特别是肠胃中住着对人体十分重要的“肠道微生物菌群”,现代科学发现,这些菌群不仅仅影响到我们的肠胃健康,同时还影响我们身体的各种状态,甚至胖瘦、抵抗力等问题。


只有营养师知道


农村老话其实都是几辈人的经验总结而逐渐流传下来,很多是有一定道理的。就比如这句“想不生病,肚里常空”,这句话的重点在于“空”字,但千万不要理解为不吃不喝。虽然想要人一生都不生病并不可能,其实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意思是要想保持身体健康,不生大病,就需要注意饮食节制,也包括定时排便。

肚里常空与健康有什么关系?

1.保持胃肠健康

胃肠道是消化和吸收食物的器官,与食物直接接触,也最容易受到饮食不节制的危害。暴饮暴食、酗酒、不洁饮食等,都会直接造成胃肠道损害。现代人很多都有胃病,一部分原因就与饮食不节制,进食不规律有很大关系。

2.防止肥胖

毫不夸张地说,肥胖已经成为当今威胁人类健康最大的杀手之一。肥胖的人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进食过多导致的。肥胖真正的危害在于它所带来的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痛风、动脉粥样硬化等一系列慢性心脑血管疾病。在贫穷落后的旧社会,虽然医疗卫生条件很差,但也很少有人死于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和脑梗塞等疾病。就是因为当时物质匮乏,人们普遍处于半饥饿状态,肚里常空,所以很少肥胖,更不会因此患上这些心脑血管疾病。

如何做到肚里常空?

1.避免暴饮暴食

暴饮暴食后不仅会严重影响睡眠、工作和生活,还会对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威胁。应做到吃饭七分饱,饮食结构要均衡。

2.避免吃夜宵

很多人都有吃夜宵的习惯,其实并不可取。夜宵除了加重胃肠道负担,导致胃肠疾病,影响夜间睡眠以外,所增加摄入的能量也会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使人肥胖。

3.吃饭细嚼慢咽

吞咽过快容易引起食物消化不良,同时也容易进食过多。

4.定时排便

良好的排便习惯应该是每天都有1-2次大便,定期排便可以将身体里的毒素和废物及时排出,避免长时间累积在体内引发疾病。

可以说前人诚不欺我也,“想不生病,肚里常空”这句话其实与当今世界卫生组织所提倡的饮食习惯不谋而合,同时也显示出了前人伟大的养生智慧。


药师方健


这句老话说全了应该是“想不生病,肚里常空;要想长寿,肚里没屎”,虽然话语很粗俗,但话糙理不糙,我感觉其表达的道理还是准确的,毕竟过去农村人文化不高,人们多以大白话方式传承前人总结的生产生活经验常识,既然能传为农村老话,肯定还是有点道理可言,下面简单聊一下,以供参考:



“想不生病,肚里常空”的理解。这句话并不是说肚子饿了不吃饭,这样反而不利于身体健康。我感觉其意思是说“吃饭时得少吃!”,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适当控制吃饭量,并与运动量相结合,不要吃的太饱了!尤其是肠胃不好或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群,因身体消化能力不好,平时吃多了容易消化不掉,从而造成身体负担并引发腹胀等身体不适,例如有些消化力差的人们如果晚上吃多了就会容易难受而在床上辗转反侧,不仅加重肚胀、腹泻、胃疼等胃肠道不适,也会影响睡眠质量,进而不利于身体健康而生病看医。

另外,随着现代人生活工作节奏加快,容易吃饭不规律,可能会将该句老话误认为“不吃饭或少吃饭”,其实是一种错误认知,毕竟一个人身体活动就会消耗能量,吃饭却是最快的补充能量方式,如果吃饭和活动量不匹配,往往很容易造成身体超负荷运转,久而久之也会因身体长期透支而生病!而至于这句老话所提倡的健康饮食观念,我的理解为:



一、少吃多餐。至于大家每天吃饭的规律,我感觉并不需要完全遵循“一天三顿饭”的常规标准,尤其是因生活工作等因素容易吃饭不规律,从而造成胃肠功能较差人群,一般建议采用少吃多餐方式,也就是每顿饭少吃一些,每天吃饭次数多于三顿以上,不仅可以减肥瘦身,也会有利于身体健康。一般原则上表现为:在个人每天吃饭总量不变原则下,可以每天至少进食3次以上,最好为4~6顿,甚至更多餐为佳。

要知道,少吃多餐方式既可以避免过度饮食,也可以让饱腹感更持久,从而无形中控制了食欲,时间久了自然也会减肥效果更明显。另外,少吃多餐也有助于缓解胃肠压力,毕竟现在人们活动量少,使得身体没有足够时间去消化所吃食物,从而造成脂肪堆积体内而身体发福,也会造成胃肠功能紊乱而容易生病。再一方面,少吃多餐也有利于新陈代谢,因为长时间空腹容易让大脑认为你处于挨饿状态,从而主动减少热量消耗方式来延长身体储备脂肪的消耗时间,因而经常不吃饭可能更容易身体发福或长肚子。而少吃多餐可以让胃里经常有食物,从而不间断刺激身体代谢,往往更利于提升新陈代谢旺盛力。



二、随活动量和年龄调整吃饭规律。现如今因工作环境影响,很多人工作活动量并不大,使得热量消耗不大,如果吃饭量过多容易身体消化不掉而引起肠胃负担,也会让身体储存更多脂肪而发胖,因而吃饭量应与活动量相结合,尽量合理膳食。另外,年龄越大,往往身体越容易生病,越容易出现肠胃功能紊乱,由于年龄增长也会增加饮食量,可能就会造成吃多而经常出现腹胀、腹泻、便秘等身体不适,因而也要适当调整吃饭规律,例如有些肠胃不好、活动量小的中老年人会将每天三顿饭改为两顿饭,即“上午10点吃饭,下午3点吃饭”,晚上不吃饭了以便减少身体难受情况,进而保障睡眠质量,也是吃饭和休息的一种相结合方式吧!

总得来说,每个人的体质会有差异,吃饭方式也会有差异,并不需要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只有自己最了解身体所需所感,因而饿了就要及时吃饭,饱了就不要再强往嘴里塞,同时也要及时排泄大小便,及时疏通肠胃,排出身体毒素,从而减少体内不利影响因素,或许这样的饮食习惯更利于身体健康吧!(以上为个人见解)


龙百晓生


这句俗话其实也有一定的道理,不过需要稍微的调整一下:这肚子里面的“空”,并不是常常不吃饭,一直都处于一种非常饥饿的状态,而是不要过度的饮食,不要暴饮暴食,不要把自己总是吃得像一个肿包子一样,肚里面总是觉得清爽留给食物有位置,这其实才是我们身体最好的状态;

肚里没屎这是自然的,但是这屎可都在身体的肠子里面,而且完全没屎也是不可能的,只要这屎不会长时间都堆积在我们的肠道其实就是健康的。

我们走路,休息,甚至是晚上睡觉的时候,其实都在消耗身体的能量,如果肚子空了,大家体会最深的就是不吃早饭了,当然有的人连晚饭也不会吃,但是结局将会是什么,胃病的人是越来越多,因为我们人体的胃酸并不是吃东西才会促进它分泌的,正常情况下就会分泌很多的消化液,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及时的摄入相应多的食物,相反或许会对我们的胃粘膜等组织造成一定的损伤。

还有就是大家很有可能会说该吃的时候就吃,但是不要多吃,保持肚里都是空的就可以了。这点其实也是不对的,肚子里面空不空,并不是我们现在不吃饭,哪怕是今天一天不吃,身体的胃肠道就一定是空的。

因为从我们的食物从口中摄入以后,没有个24-48小时左右是不可能从肛门排出的,就是在小肠也需要带上12个小时以上,因为在身体的小肠里面,除了分泌小肠液,还有胰腺液、胆汁液等要对我们的食物进行充分的消化以及吸收,为我们的组织器官提供一定的营养素。

那么现在我们就来聊一聊,为什么吃饱了反而会不好,肚子不饱反而是长寿的秘诀哪?

其实这又要说到我们的祖先上来,国外的一些非常有权威的生物科学研究之中发现我们的DNA其实还保留着我们的祖先的DNA。

我们的祖先,也就是那些整天为了填饱肚子而奔波着的狩猎者们,他们可并不是每天都可以吃上饱饭,或许在哪一天狩猎失败喉,一个族群的人不单单没有任何的食物,或许说不定还赔上几个兄弟,他们很有可能会会长期处于一种饥饿的状态,靠女性采集的野果来维持饥饱。

但是我们从近现代来看,吃撑的经历好像还真的从来没出现过,相对来说人们处于半饥饿的状态反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状态。那时候的人们因为每天耗能比较大而身体能源的来源很有可能会出现并不足,以至于我们的身体逐渐进化出了一种“节能基因”,节能基因能够将我们的饮食后多出的身体运用不完的能量储存起来,在我们缺乏能量的时候它们将是我们生命的支持。

而我们现在来眼观现代,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的丰富,我们现在天天都可以吃饱饭,而且因为我们对高糖、高脂食物的喜爱,更多的加工类食物也在不断的问世,它们自带高蔗糖,高油脂,高添加剂,虽然说味道非常的好,但是热量比较的高。

我们还逐渐开始喜欢上了吃宵夜,喜欢吃大排档喝啤酒,喜欢大摆宴席,一直吃到天亮,一切这样的饮食习惯或许都会让我们的节能基因不断的堆积能量,细胞个个被撑到要爆炸,甚至开始每天疲于摄入能量。加上社会的便利性也是越来越高,大家也更少的运动了,更加没机会消耗额外的热量,肥胖、慢性的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也在逐渐的爆发。

尤其特别严重的是二型的糖尿病,在先祖的时代、旧社会来说基本上是没有什么二型的糖尿病这种疾病的存在,但是现在在我们之中至少有10%以上的人就有这种疾病,而且更多的人(53%以上)更是处于“糖尿病前期”,这其实也就是“高胰岛素血症”。这主要是因为经常的暴饮暴食,让身体胰岛素拼命的进行工作,胰岛素的释放增加,胰岛素敏感度不断的下降,胰岛素抵抗逐渐的增加,如果还不引起相关的重视,最终或许也会恶化为糖尿病。

但这种本是为我们好的“节能基因”到了新时代竟然是变成危害我们身体的因素,只能怪我们人类的进化还没有跟上一定的节奏,或许会在几万年以后,我们的节能基因会逐渐的退化,人类不再会轻易的肥胖和患上慢性的疾病,但是至少在现代,我们还是需要控制控制自己的食欲,凡是七分饱,可以补足我们实际的能量所需就可以了。


陈小妹儿


早吃好、中吃饱、晚吃少。这都是前人总结出来合理的饮食规律,可往往许多人却不愿意做或做不到。有的上班族还反其道而行之,经常不吃早饭,中午敷衍糊弄,晚上大吃二喝一顿,喝酒熬夜到半夜,因太晚经常晚睡、晚起,食物在消化道中积存,产生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等。久而久之,必定影响身体健康,以至于发展成各种慢性疾病。


用户7121711163400


俗话说得好,病从口入!现在的食物越来越不安全,农药成分大,而且很多是致癌物资。而且吃太多还容易导致肥胖,三高等,所以少吃多锻炼不仅能保持形体美观而且还能促进身体健康!


乡村小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