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留给爱德华七世的英国有多乱?两个问题让新首相无奈辞职

1901年1月22日,维多利亚女王去世,她的长子爱德华七世即位。一直以来,这位花甲之年的皇太子给人的印象都是轻浮、不光彩的,所以人们对于爱德华七世能否担此重任都心存疑虑。面对质疑,爱德华七世在即位时的训词中讲到:“在负担起现在传给我的沉重负荷的时候,我又充分的决心要做一位最严格意义的立宪君主,只要一息尚存,就一定为我的人民的幸福和生活的改善而努力。”

爱德华七世

爱德华七世也确实努力地践行着他许下的承诺,他收起了做皇太子时的玩世不恭和轻浮浪荡,用出色的交际能力和几十年皇太子见习期培养出来的政治能力征服了怀疑他的人们。很快英国人就相信,爱德华七世将成为英国历史上少有的好国王。

但是,此时的英国已经从辉煌的维多利亚时代走出来了,这个古老的帝国如同垂暮的老人一般很难在向前挪动脚步。甚至我们也可以毫不客气的说,维多利亚女王留给爱德华的英国是一个由盛转衰、充满矛盾冲突的“烂摊子”:保守主义日益衰落,新自由主义崛起,工党力量和女权主义的壮大,外交政策的变革,福利国家的萌芽……

20世纪初的英国

爱德华想要处理好这些麻烦事儿,必须要选个能力突出的好首相,他也确实找到了。

一、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亚瑟·贝尔福为啥能当上爱德华七世任命的第一任首相?

爱德华任命的第一任首相是亚瑟·贝尔福。相比于在20世纪声名鹊起的丘吉尔、张伯伦等人,很多人都不太知道英国还有这号人物,甚至于连他的照片都很难找到,所以进入正题之前咱先简短地讲讲贝尔福这个人。

图贝尔福

用现在的话讲贝尔福堪称“情圣”,少年时期的贝尔福爱上了一个妩媚漂亮的女孩儿梅·利特尔顿,可惜红颜薄命,这姑娘在贝尔福27岁那年因感染了伤寒去世了,痛失所爱的贝尔福为了缅怀心爱的女朋友竟然终身未娶,从这件事上就能看的出来,这爷儿们还挺“刚”的。

贝尔福的“刚”不仅表现在爱情上,对于事业也是一样。

1887年,在议会中“泡了”13年的贝尔福被舅舅任命为爱尔兰总督——这也成为贝尔福叱咤英国政坛的转折点。当时的爱尔兰相当的乱套:犯罪、贫穷、道德感缺失,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叶芝创作的戏剧《炼狱》,讲的就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爱尔兰道德沦丧、秩序混乱的社会现状。

叶芝

贝尔福上任后凭借着沉着、敏捷、胆识过人的性格和强硬、严厉的治理手段极大地改善了爱尔兰的经济和犯罪问题,导致爱尔兰的民族主义分子有好些年都销声匿迹了,贝尔福也因此得了个“血腥的贝尔福”的称号。

因为在爱尔兰任总督期间政绩突出,贝尔福很快在英国出了名,等回到英国之后,他又用三寸不烂之舌被评价为英国第一流议会辩论家,在保守党内部积累了极强的影响力。但是,贝尔福能当选了首相还多亏了他的好运气。

当时,和贝尔福PK首相之位的是另一位保守党领袖约瑟夫·张伯伦(注意:此张伯伦非二战时期搞绥靖政策那个阿瑟·尼维尔·张伯伦,贝尔福当首相时,阿瑟·张伯伦还在伯明翰市经营他的金属制造业呢,尚未从政)。其实若论影响力和声望,张伯伦要甩贝尔福一条街,但是奈何这大哥运气不好,一场偶然的车祸让张伯伦受伤住院,断送了唾手可得的首相之位,贝尔福便当了个“捡漏儿”首相。

图 约瑟夫·张伯伦

按理说,这样一个被国王委以重任、运气爆棚的保守党领袖,本应该在首相职位上大刀阔斧地干出一番事业,可是谁承想贝尔福上任后耳根子就没清净过,不仅社会各界对他指责不断,就连他的大本营——保守党内部成员对他也意见颇大。

1905年,贝尔福迫于更方压力,在只当了三年首相后就被迫辞职了。具体因为什么才导致他以辞职收场呢?这就要怪维多利亚时代留下的两个历史遗留问题实在是太棘手:教育法案和关税保护政策。

二、新教育法案——贝尔福造福英国教育体系,却让自由党捡了便宜!

先说说贝尔福做首相以前,英国的教育现状。

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几乎只有贵族和富有的中产阶级子女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与他发达的经济不同,这个老牌工业强国的文盲率还是挺高的。估计是意识到“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维多利亚在1870年颁布了《教育法》,规定5-12岁的男孩和女孩儿必须得去学习接受全日制义务教育。

图 维多利亚女王

相比于改善男孩的教育环境,这项教育法案对英国女性的影响更为深远。首先,从此英国女性有了和男性同等的接受正规化教育的权利,这可是1870年(清朝同治年间),别的国家女性还在受到残酷压迫的时候,英国的女孩儿已经能背着书包上学校了。

其次,教育法案改变了女子的受教育目的,以前英国也有女子学校,但是那种学校主要是为了培养淑女,给英国上流社会输出贤妻良母专设的,教授的课程也都是为了婚姻而设置的简单内容。改革后的学校为了让女学生将来更适应社会生活,增加了文化和技能的教育。

图 电影《至暗时刻》中丘吉尔的女秘书

教育改革后,女子的职业选择就不再只有家庭教师了,像打字员、速记、接线员、护理等工作都向女生敞开了大门,比如电影《至暗时刻》里丘吉尔在当选首相后就聘请了一位专门的女秘书。接受教育也让英国女性意识觉醒,所以19世纪末及20世纪的英国女性运动也很壮大,推荐大家看看电影《妇女参政论》

《妇女参政论》剧照

最后,教育法确立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公共教育制度,让所有阶级的男孩、女孩都能上的起学。上学不用交学费——这事儿早在一千多年的英国就有了,所以说维多利亚女王厉害呢。

说到这各位可能糊涂了——这教育法案听起来不错啊,怎么还能说它是维多利亚留给爱德华七世的烂摊子之一呢?这就得涉及到关键问题了——发展义务教育是好事,但是经费从哪儿来呢,又花到哪儿去呢?如比便引出英国的两大阵营:国教徒学校和非国教徒学校。

图 英国国教(安立甘宗)

1870年教育法案颁布后,非国教徒赢得了教育委员会的管理权,非国教徒本来就和国教徒互相看不顺眼,所以可想而知国家给的教育经费几乎全落进了非国教徒学校的口袋,而国教徒捐赠的学校却因为缺乏财政拨款而陷入困境。

哪成想,非国教徒正兴冲冲地搬着小板凳,嗑着瓜子准备看国教徒的学校破产的档口,贝尔福就颁布了新的教育法案。贝尔福的新教育法就是为了改善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的问题,他取消了由非国教徒把持的教育委员会,改由地方政府成立的专门机构全权负责教育事务,不论国立私立,不论宗教信仰,多有学校必须得接受地方主管机构的监督和资助。

贝尔福的教育改革从长远的角度看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但是却无异于打乱了非国教徒的如意算盘,愤怒的非国教徒当然不会善罢甘休,他们将矛头之制贝尔福及其背后的保守党,导致保守党的支持率大减,自由党乘虚而入声势大振。

教育改革让贝尔福遭到一片骂声,也削弱了保守党的影响力,但好歹贝尔福算是赢了这场“战争”,不至于让他辞职,直接导致他让出首相之位的还是关税问题。

三、关税保护政策——政见不合导致保守党内部窝里斗,腹背受敌的贝尔福被迫辞职

“世界上99%的问题都能用钱解决,剩下的1%则需要用很多很多的钱”——关于这句话,贝尔福政府肯定再同意不过了,因为他统治下的英国正面临着需要很多钱才能解决的问题

1899-1902年,英国人和布尔人之间就争夺南非殖民地展开第二次战争,即布尔战争。极度烧钱的战争让英国国库告竭, 为了填充空虚的国库,贝尔福内阁的财政大臣提议效仿美、德的关税政策,对小麦和面粉征收少量进口税。

图 布尔战争

然而,此举遭到了全民反对,英国人对于19世纪30、40年代的“反谷物法”运动仍记忆犹新,他们想不通为什么贝尔福政府要废掉耗时7年才换来的贸易自由,因此强烈反对征收关税。可能是在教育法案上吃了苦头,贝尔福担心强行征收关税会进一步拉低保守党的支持率,因此关税改革计划就没有启动。

但是张伯伦对此却相当地不满,本来首相之位被贝尔福“截了胡”心里就很不高兴了,政治上的主张又如此软弱,所以虽然俩人同属保守党阵营,张伯伦还是非常强硬地表达了自己对于关税保护政策的看法,保守党自此分裂成两个阵营。

图 保守党标志

张伯伦主张英国不仅要对谷物征收关税,还应该进行全面的关税保护政策。其实,张的主张并不是毫无道理,当时美、德两个已经开始实行关税保护政策了,并且对英国造成的极大得冲击,张伯伦说:

“正是因为有贸易保护,德国才最终成为一个统一的帝国。我确信我不是一个保护主义者,但那些实行关税保护注意的国家正在以牺牲英国的利益为代价而繁荣自己,英国若想要繁荣,必须效仿德国和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

以当时的情形来看,张伯伦的出发点是好的,方法也是对的,但是他却忽视了一种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正是贝尔福所担心的:加收关税势必会造成物价上涨,而英国又是一个如此依赖原材料进口的国家,这不利于提高利润和竞争力;另一方反对势力来自于英国的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他们担心征收关税会导致食品价格上涨,这无疑是他们最不希望看到的。

图 英国曼切斯特工业博物馆

贝尔福难道不知道英国必须得征收关税吗?当然不是,他比谁都清楚英国需要关税的收入来填补国库的空虚,但是作为国家的领导者,他的权利来源于选民,所以为了维护内阁的统一和政府的稳定,他必须得听从选民的意见。

在摇摆不定、态度不明间,贝尔福既得罪了以张伯伦为首的关税改革派成员,也因为提出增收谷物关税而失去了选民的支持,又被支持自由贸易的自由党围追堵截,可谓是腹背受敌、狼狈不堪。1905年1月,这位爱德华七世任命的第一位首相不得不辞职。反观强烈反对关税保护政策的自由党,因为在工人阶级那里刷了一波好感而成为了下一任执政党。

结语

亚瑟·贝尔福的首相生涯虽然有点短,但是确确实实为英国人做了一些好事儿,比如顶住各方压力实施了教育改革,为英国后来的教育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他也确实存在性格上的弱点,比如摇摆不定,优柔寡断,关键时刻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其实,我们也不能完全责怪贝尔福在关税问题上的举棋不定,毕竟维多利亚时代结束后的英国确实是问题重重。贝尔福作为一国首相,他需要权衡的事情太多了,更何况“一个好汉三个帮”,如果张伯伦能够在关键时刻“挺”贝尔福一把,不在保守党内部搞分裂,贝尔福也不至于这么快就辞去首相职位了。

《英国通史》

《英帝国》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女子教育的变化轨迹》

《论20世纪初英国关税改革与自由贸易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