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老家”过年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做得最有意义的事是什么?

奋蹄牛


感触是,年味渐淡,人间冷暖,物是人非,亲情长远,最有意义的是,亲戚相见,把酒言欢,感叹时光,未来咋办。



归家的绵羊


回“老家”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攀比,吹嘘风日益盛行,哪家儿子月薪几千,哪家女儿嫁了个有钱人,哪家买房了,哪家接了个有钱媳妇等等,总之感觉就是“一切向钱看”。

做的最有意义的事就是去老公两个姑妈家,婆婆在我看来是很不讲道理的人,强势,专权,每次都和我说她们怎么不好,可是姑妈从来不说她不好,不仅不让公公和她们来往,也不让我们和她们来往,但是我的父亲告诉我,她那样,我们小辈不要那样,所以这些年我们每年过年的时候都会去,刚开始去的时候两个姑妈不是很热情也不是很冷淡,我们坚持去了三四年吧,慢慢的感觉就像亲人了一样,大姑妈其实最心疼公公,二姑妈也很厚道,当公公被婆婆和大伯哥打出家门时,还是大姑妈告诉我们,然后公公到我家来的。大姑妈以前也借了钱给公婆,二姑妈家还是八十年代借的五百块钱,公婆都不了了之,这种行为是我接受不了的,虽然我们出面把这个钱还了,但是我依然觉得很丢人,虽然不是我借的。了解的越多,感觉我们去姑妈家越有意义,虽然不能说大义灭亲,起码我们要明辨是非。人也不在于多伟大,有情有义最难得!


凰凰天地


回老家过年感触最深的就是那浓浓的乡情,我从学校毕业分配到单位,三十多年了,过去双亲在,必须陪老人过年,所以年年必须回老家,近几年,父母先后离世,曾经有两年,春节没有回老家,期间老家人见到后就总是说,过年了怎么也不回家呀,说的心里热乎乎的,从前年开始,每逢过年一定回老家,老家的房子虽然破点旧点,老家的屋子虽然冷了点,可是每次回到老家,心里总是感觉那么的踏实,白天各处走走,看看各家的变化,晚上发小兄弟在热炕上一坐,把酒言欢,诉说着往事,赞叹着今天,畅想着明天,心情的激动难受言喻,说真的,过年还是回老家有意义。[呲牙][呲牙]


心想事成1795


父母在,回‘老家’过年,很开心,但必须有所成就,父母才会开心,其实父母并不是势利眼,爱财,而是受不了外面的对你的冷淡。记得刚嫁到外地第一年,因为思念父母亲,不顾夫家人的反对要回娘家,经济拮据,没有多少礼份钱给哥嫂,哥嫂看不上,妈妈说:以后没钱就不要回来。后来在图书馆上班有了一些钱,回‘老家’过年,亲戚照待得都很热情,爸妈也开心,回去特意叫哥哥姐姐们送我们车站。后来父母不在了,回去的次数很少。感觉父母不在,回去的年味不像年味。


莎子辰


每年过年回老家给我最深的感触就是,回到家里面看见父母头发也白了很多,腰也弯了很多。而他还第一时间询问我在外面过得好不好,日子好不好过,吃的好不好,穿的好不好。我总是欺骗自己,也欺骗了他们,说外面的生活很好,身边的朋友对我也不错,每天上班又轻松。真实的呢,其实一天上班挺累的,而且吃的也不好穿呢,一般般,反正只要干净就行。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多安慰安慰父母,多买一点身体的补品给他们多买点水果衣服,家具然后帮他把家里面的一些所有家务都给干了,我觉得这些事情做的是最有意义的。


a香烟爱上打火机


春节回家我想说一下让自己感触最深的几件小事:

说普通话的越来越多了

在我们上学的那个年代(1990-2000年),除了上课的时候,老师才会给学生讲普通话,除此之外,即便是下课时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是讲家乡话。这次回来,情况则完全不同了,不仅商城、饭店的服务员,用普通话与顾客交流,就连家长也是用普通话跟孩子交流的,这在20年前,甚至1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买单扫一扫

饭店、餐饮全部扫码支付,就连菜市场都可以扫码付款。每天生活在一线城市,不带现金出门也许再正常不过了,路边买瓶水都可以直接扫码付款。现在的所有商铺,以及商场都可以直接扫码付款了,唯一不足的是有一些还是需要出示个人二维码付款。其中原由,有待考究。一二线城市,包括新一线城市发展起来的互联网项目,也在逐步下沉到三、四、五线城市。超前的市场及经济意识,也在逐步影响着家乡城市的变化。

堵车

路越修越宽,车越来越多,路越来越堵。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衣食住行,行的提高就体现在家家户户都已经拥有了私家车。市政道路的优化,已经跟不上物质水平提高的步伐了。

所谓农村包围城市,很多农村出来打工的人,有野心、不怕吃苦的一些人,可能直接去了一、二线城市奋斗,想出去看看,但又缺少一些野心的人,可能会就近选择省会城市,或者地级市发展。去一、二线城市奋斗过几年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以及下一代的压力就会越发的显现出来,如果感觉自己无法立足,也许就会产生返回家乡的念头。当已经见识过前沿城市忙忙碌碌的工作节奏,灯红酒绿的生活状态后,再选择回农村种地,显然已经不现实,最大可能就是会选择离家近的地级城市发展。这样一来,三、四线城市人口密度就会持续增长,人口多了,带着一些前沿城市的世面,自己做些诸如餐饮之类的小生意,自然会带动经济的发展。

人口外流,出门打工的多了,去一线城市读大学的学生多了,出国留学的多了。人口的频繁流动是给家乡城市带来变化的最主要原因。人口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城市的发展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个发展过程不知道需要几年时间,但我相信,一定会越来越好,在不久的将来,也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新二线,或者新三线城市产生。


天行健一鍾


回老家过年感触最深的是:

一、浓浓的年味。自今天起(送灶爷上天“述职”)磨豆腐、磕元宵面、炸肉圆、卤菜一切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一般下午或晚上,整个街道或村庄炸肉圆(还有其它油炸食品)的葱花香、油香、肉香味均匀柔和在一起随微风飘出,那是香气扑鼻令人垂涎欲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水磨元宵面,用小缸或木桶水浸泡,欲吃事先再用清灰吸干水份后做成元宵,虽然麻烦点能吃出民间食品那个味。这种元宵最大特点——嫩,咬一口牙齿与汤匙间还拉着一道如棉糖的白线,城里人或以后的年轻人是吃不到的。



直至除夕家里也有忙不完的事

二、农村的喜事。农村孩子结婚、过十岁生日,那场面隆重热烈很有氛围!张灯结彩、炮竹震天、人头攒动、重视风俗、讲究礼数、贺声一片、细节繁多、气氛热烈、欢声笑语……

不过摆阔、攀比之风也很盛行!浪费十分严重!值得当地政府、社区、喜事会重视与倡导!



三、贫困家庭与孤寡老人。这些人虽然占农村人口比例少,但存在现实困难。尽管政府给予扶持,一时半会也不能走向富裕;节日的慰问也是十分有限。特别在一些富裕阔绰的氛围云中,虽不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景情,也显得他们的窘境与贫寒。



做最有意义的事就是铲雪。雪后年味最浓!大伙纷纷出动,先“自扫门前雪”,然后集中力量“打歼灭战”铲公共路面。随后路两边便堆出各式雪人;孩子们在笑声中打着雪仗……

———创建于2020.01.18长江*池州贵池中港


理喻5


回老家过年更多的是人情事故,比如大年三十,家家放鞭炮,过去一夜鞭炮都不停,放花,各式各样的花,好看极了,现过没有放一夜的,只不过吃晚饭的时候,家家都放,大年初一人们穿的整整齐齐,无论男的女的都到长辈家里去磕头,这是习俗,多少年流传下来的,新媳妇初三回娘家,外甥大年初一必须走姥娘家,年前已婚的姑娘人人都去给母亲送年,过去是送鸡送鱼还有送肉的,现在就是给点钱,老人爱买什么就买什么方便,当然也不是一概而论,也有不送的,看个人孝心,儿子分家过的,也给自己父母送年,当然也有不孝的,什么也不送还去吃老人年的,总之回老家过年满满的人情味,正月十五给孩子们买灯笼,大街小巷全是打灯笼的孩子,还有说道,什么十五起风就不好,收什么庄稼什么的,可有意思了,你别说还挺准


夕阳之歌177494504


最有意义的事,当然是刷抖音啦。呵呵



上善德淼


我从来没有回老家过年的体验。我猜想别人回老家过年的感触应该是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疏离,既兴奋又担忧。熟悉的是老家一直还存在的人物和环境,陌生的是人物容颜的改变和环境的变迁,亲切的是还留存着昨日生活过的气息,疏离的是这种气息已经掺杂了新的陌生的东西,旧气息渐渐残缺,兴奋的是再一次投入久违的记忆,担忧的是还能不能找回还能不能顺利的融入进去。回老家的人最意义的事应该是跟父母兄妹亲戚好一好拉拉家常,谁家有困难从经济上帮一帮,好好报答一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跟有过仇怨的人和解,替你老家那个村庄的发展规划出谋献策,做一些思想上的动员和经济上的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