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哪一本书让你感触最深?

我不喜欢这世界Joy


读书能丰富自己,变的自信,而读不一样的书,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世上每一本书,都有它的哲理,都有它所存在的意义,它们的中心思想就是作者的心声,从而让读者在其中吸取有用的东西。

我最近读了一本《眼神》,觉得它给我的感触非常深刻,这本书主要是讲人与人的交流,人与社会的共存,说实话我看的不是很透彻,但也能差不多理解这本书的作者想传达的信息,其实这就够用了。

既然你有好的读书习惯,那么你就要懂得每本书都是有存在的意义,不要觉得这个文笔不行,那个零散不堪,这是不对的,即便一本书给你的观看性并不强烈,但它绝对有它的中心与思想,从而让读者抓住那些对我们有用的信息,来丰富自己。



大佬啪


最近看到哪一本书让你感触最深?(原问题)

最近又看了遍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本想就此做个分析,有人在论坛上把他老人家骂了个狼藉一片。

就我的观点,唯有尖刻更见真奇,唯有悲观,更显深邃。且不论人家是否真的属于悲观的行列,就像有人妄自揣度王阳明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一样。我所说的是,他所列举的事实,并不是一个人的一生的写照,而是,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的存在。存在是否是真理,存在绝对是有合理的依存理由。

有的人说,他读《人生的智慧》,读得泪流满面,我真的相信,就我如此读过好多遍的人,再读一遍,也会为他思想的洞察和结语的精辟拍案叫绝,并且,为他深入的比照和暗夜里独自摸索而感叹。

不是时代对不起叔本华,而是叔本华太领先于他那个时代了。如果说,“书犹药也”,那么,就不是每一种药都适合每一个病人的,这得看他的体质和病情。并且,就是糖衣片,也有人喜欢红的,有人喜欢黄色的。

我也常常说,事实上真的读一本书,如果懂得作者一半的思想已经不错了,尤其哲学书籍。当然不反对人们一概以鸡汤论之,想当年杰克—坎菲尔德也不可能想象到,关于鸡汤会使人这么钟爱。

关于人,你最看重的是什么呢?是身体和思想?还是外在财富和地位?还是你在人们心目中的样子。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大多数人不是活的人,而是活成了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样子,于是更加想活成自己心目中想要的样子,最起码不能差于别人心目中的自己,于是,我们为了自己的偶像活了。

人真正的谈不到爱,是因为没有达到爱的意识和爱的高度。于是,不懂得爱,更不懂得爱自身,呵护自己的思想,从而也呵护自己的身体。于是,拿外在的东西来标榜自己。诸如住别墅的张某某,开豪车的王某某,最起码也得是个牵名犬的邻家,要么是当什么什么的李姓女人……

这就是名号。名之未名,故而失去本身,因为对于名,我们固有的世俗流传的做法,越来越开始害了本体。等到那个某某某的人物去世,某某某也会去世了。因为没了载体。

叔本华对此深有剖析,首先我们是从群体剥离出来的,我们会感到冷淡,于是我们需要头衔或者名气来包装自己,要么是哗众取宠,要么是和名人称兄道弟。最后呢,终于我们成了我们想要的样子,而悖离了我们的真实。

想要的样子又是怎样?要么是贫穷的痛楚,要么是富裕的无聊。贫穷的痛楚更多因为本想达到而达不到以至于生出悲哀。富裕的无聊司空见惯,百无聊赖,对自己的戕害更加变本加厉!人就是自作自践的动物,因为有思想,人也是成就自己的动物,因为有思想。

透彻了,不一定悲从中来。像叔本华这样的,一生未婚,像叔本华这样的,一生事业迟暮得志,像叔本华这样的,一生与生身父母要么无缘要么远离,像叔本华这样的,“此刻的我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已经无力承受月桂花环。”

他真的对人生剖析透彻,并且是“以无厚入有间”的,一生富裕的他,又是一生凄凉,早早就在人生的路的尽头开始等待了,“等待等待再等待,心儿并未碎”,因为他坚信“真理可以耐心等待,因为真理是永存的。”

瑾以此篇,献给那些爱读书者(不是读书者)。



阿尚青子


好久没看书了,随手买了一本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看完挺有感触,感觉比他的活着都经典,


不见当年行雨人


最近看了一本《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起先以为是讲述白手起家的故事,不料读进去才知道是讲一个记忆非凡的底层市井之人,在经历各种磨难之后,参加了一个像一站到底之类的综艺节目,他回答出了各种奇形怪状的问题,而且都是亲身经历,可谓阅历深厚,真的是吃过的盐比人吃过的米饭还多。

这说明成功是属于有准备的人的,什么经历都是有用的,哪怕是生死一线间,也可以让人感受下劫后余生的珍贵。


心灵东方红


四季奇谭春季肖生克的救赎。。


一古拉


因为近几年心一直没有静下来,没读书。打开头条收到好多问题邀请。

以前有本 材料家族奇观,记忆深刻。

长大以后有本 说典,仍然有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