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红楼梦》中,贾府亲戚只见“姨妈”,不见“姑妈”?

在《红楼梦》全书中,除了荣宁二府的主子奴才,还写了与他们有亲属关系的各色人等。在贾氏宗族之外,作者使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各类亲戚。

但是,这些亲戚都是外戚,俗称“娘家人”。每一个夫人太太的外戚都到过贾府,或是长期居住,或是短期做客。史湘云是贾母娘家孙女,薛姨妈、薛宝钗、薛蟠一家是王夫人和王熙凤的娘家亲戚,邢岫烟是邢夫人娘家侄女,尤二姐尤三姐是宁国府当家太太尤氏的妹妹,与宝玉共同读书的秦钟是贾蓉之妻秦可卿的弟弟。

这些人在贾家不是一两个时辰的礼仪拜访,而是长期或短期的寄居附读,每个人在故事情节中都有自己存在的意义。到第四十九回之前,女主子中只有李纨的亲戚没有出现,因此作者又安排了李纨的寡婶带着女儿李纹、李绮上京,也来到贾家。与之共同出现的还有王熙凤的哥哥王仁,薛姨妈的婆家侄子薛科、侄女薛宝琴,邢夫人的嫂子及女儿邢岫烟。虽然李纹、李绮的出现没有对故事情节起什么作用,但是,她们的到来把所有应该出现的亲属关系全部展示出来了。书中出现的另类人物刘姥姥,和贾府远的不能再远的亲属关系,也是从外戚发展来的。

尤二姐尤三姐

仔细分析,我们发现一个疑问,贾家上几代的姑娘出嫁之后形成的亲戚根本没有出现。这究竟是为什么?东府从宁国公到贾代化、到贾敬、到贾珍、到贾蓉,共有五代,西府从荣国公到老太太的丈夫贾代善、到贾赦贾政、到贾琏贾珠贾宝玉贾环、到贾兰也有五代。荣宁二府正宗的第五代刚刚出现,女儿只有巧姐一人,男儿也只有贾蓉、贾兰两个,他们个人尚未长成,没有任何姻亲关系。第四代是全书描写的重点,女儿有元迎探惜四姐妹,她们的成长与婚嫁也在叙述范围,不仅不能躲开,还要重点描写。

可是第三代,只提到了贾敏,而第二代第一代的姑太太只字未提。第三代的贾敏所以能够被提到,那是因为她是林黛玉的母亲。林黛玉是全书最重点描写的女性,她与宝玉的关系是姑表兄妹;而另一个重点女性是薛宝钗,她与宝玉的关系是姨表姐弟。两个本没有任何关连的女性各自与自己的表兄弟出现恋爱婚姻纠葛,而这个恋爱婚姻的对象恰恰集中在贾宝玉一个人身上。作者的这种设计不偏不倚,便于展开旗鼓相当的矛盾冲突。在这样的状态下,林黛玉的出身就不能不提,作为贾家出嫁女儿的贾敏就必须出现。

林黛玉

在此,我们又发现一个疑问,那就是贾敏是个什么样的人?回答只能是所有的人都不知道。作为贾家血缘关系最近的出嫁女儿,作为全书重点描写的女主角的母亲,作为贾府至尊老太太最疼爱的“小棉袄”作者为什么如此惜墨如金呢?在故事情节展开的时候,贾敏已经去世,关于她的一切,书中都省略了。《红楼梦》全书对日常生活的描写是非常细腻的,从衣食住行等生活细节,到思念烦恼妒忌争强等精神活动,表达得无不淋漓尽致。可是,除了黛玉进府,我们几乎看不到贾母对亲生女儿早逝的悲伤,看不到贾赦、贾政对胞妹的怀念,至于子侄辈和奴婢们更是从不提起。

作者为了让林黛玉常住贾家,又写出黛玉父亲林如海的死亡,对这些内容仅仅是交代一下,为的是使黛玉居住更加“合理”,便于展开宝黛恋情的描写,就连黛玉奔丧这样重要且颇能表现人物性格的情节,作者都有意略过。同时,我们又发现一个疑问,那就是自从林黛玉住在贾家,林家的人从未与贾家有过往来,至少作者没有写出来。

不仅林如海去世后林氏家族再没有关心过自家孤女,就是林如海生前也没有什么表示。这些都不符合常理。

林如海

至于林如海是什么样的人,书中除了用官职给他贴上个标签及与贾雨村的几句对话外,几乎没有任何文字描述。当时的社会,对封建秩序和封建礼仪是非常讲究的,越是富贵之家,越讲究尊重女儿。而清代贵族更有尊重女儿的传统。家庭中所有的规矩都是给儿媳妇定的,女儿受宠不仅是父母亲情的表露,更是封建礼仪的需要。

贾府的人际关系也是如此。你看贾府大摆宴席之时,所有的女儿都是上座,围在贾母左右,邢、王二位夫人还要靠后,而李纨、王熙凤这再低一辈分的媳妇只属于分箸传菜的角色,众人吃完她们才能静下心来吃饭。贾母因为喜欢王熙凤,特意安排了为她庆祝生日,要求她坐着不动好好享受,这是别的媳妇从未得到的高级待遇。平日贾母喜欢与孙子孙女在一起说说笑笑,孙子孙女承欢膝下可以坐着,王熙凤大逞口才逗贾母高兴也只能站着。探春理家时向平儿发难,平儿代表王熙凤表示温顺服从,之后又向那些管家婆子谆谆告诫,这些都写出女儿未出嫁前的娇贵。不仅女儿娇贵,连伺候姑娘的丫头都比别处的佣人有仗势。关于这一特权,王夫人在清理怡红院前的讨论中都表示理解。

王熙凤

女儿出嫁了更是娇客,父母与其婆家的礼尚往来要极其认真的对待,绝不能可有可无。出嫁女儿回到娘家更要受到极重的礼遇。即使是姑太太去世,她的孩子也会延续与外祖母家的这种亲情。市井间曾流传着一个谚语,就是“姨表亲,一辈亲;姑表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这句话就对出嫁女儿与娘家的关系作了极好的诠释。平日人们还喜欢说另一句话,“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贾家富贵,居住地又不偏僻,所有的亲戚都喜欢和他们交往,而且他们从不以富贵骄人,穷亲戚也不会有什么自惭形秽的心理负担。更何况贾家富贵,女儿的婚配也会门当户对,在正常的情况下,互不来往是不可能的。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依据生活的真实,反映生活的本质,全书对现实生活和风俗习惯的描写细腻生动,被人们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但是,他描写的亲戚结构非常奇怪,我们从贾府众人的角度讲,他们只见姨妈,不见姑妈。

为什么曹雪芹这样写,他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我们作一个推测,这恐怕与他经历过人生大起大落的坎坷、饱尝过亲友世态炎凉的嘴脸有关,这些生活的创伤和阴影影响了他的意识,也就会反映在他的作品之中。具体来说,究竟是哪些东西,我们不得而知,有待进一步考证。

《红楼梦》

在文学领域也有许多难解之谜,比如老舍在他的小说中,描写的旧社会警察形象与其他作家完全不同,他笔下的警察绝不是统治阶级的走狗,而是劳动人民中的一员,比如《四世同堂》里的白巡警,《龙须沟》里的收卫生捐的警察,《我这一辈子》中的主人公,他们都是正派正直热心助人的正面形象。为什么老舍会这样写,恐怕和他早年的生活与交往有关吧!只是难以见到真实资料,无法作出资料考证。

《红楼梦》中的只见“姨妈”不见“姑妈”的现象,也只能在曹雪芹的生活轨迹中去寻找了,至于有什么支持的资料,只能看我们的努力和运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