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机是如何知道自己被导弹锁定的?

丿Jazzn


目前空-空导弹和空-地导弹主要有两种制导方式,分别是红外制导和雷达制导。而绝大多数雷达制导导弹射程要远超过红外制导导弹,因此战斗机最需要防备的就是雷达制导导弹。这时我们需要了解一下雷达制导的搜索和跟踪模式,当导弹攻击目标时,制导雷达需要从搜索模式进入跟踪模式,判断出对本机照射的制导雷达工作状态,就能判断出本机所面临威胁的程度,也就是知道自己被导弹锁定。

战斗机上通常会搭载雷达报警系统,它的工作原理是探测照射雷达的工作状态和方向,并在战斗机屏幕上显示出来。如果照射雷达处于跟踪状态,机载报警系统就会自动提醒飞行员受到威胁的类型、方向和距离,让飞行员有时间做出预防和干扰动作,例如释放干扰箔条或投放射频诱饵等。

然而雷达报警系统对于红外制导导弹则无效,这时就依赖于分布式孔径光电系统(DAS)或紫外告警系统来解决红外导弹的锁定告警,此类导弹的工作距离较近,尤其是紫外报警系统,它通过探测导弹发动机的尾焰来判断受威胁的程度。

一旦本机被敌方雷达锁定,并释放导弹。已方就只能仰仗干扰箔或热诱饵弹了。前者主要是让敌方雷达引导的空-空导弹或地-空导弹失效而脱靶。后者会诱使红外线导引方式的地-空导弹和空-空导弹误以为它是发动机热源从而偏离目标。热诱饵弹通常使用镁或其他能剧烈燃烧的金属作为燃烧剂。


航空之家


被敌方雷达锁定,战机雷达告警系统会告知飞行员早做准备了!

战斗机或者防空系统的火控雷达在锁定目标时,会切换到锁定模式,会连续不断的向目标发射雷达波(1.5s以内发射一次),以实时获取目标方位、速度和距离参数,然后将战斗机参数准确的传输给导弹实施攻击。

雷达的搜索状态、搜索测距状态、锁定状态的转换仅仅只需要飞行员的按一下按钮就切换了,但雷达波的扫描频率和范围全完全不同,比如大多数战机雷达在搜索模式下,雷达探测范围达到前方各65°扫描,雷达波搜索覆盖范围最大,但雷达大约13秒能才扫描一次。但切换到锁定状态时,雷达波探测范围缩小到前方大约各10°,扫描频率从13秒缩短到1秒,这时候战斗机火控雷达一般能同时锁定24个目标,攻击最有威胁的4个左右(因为三代机空优挂载一般为4中+4近,F14能攻击6个),这时候火控雷达能够准确的提供目标方位、距离和距变率,为导弹提供准确无误的信息!

从上述可知,要知道是否被对方雷达锁定,就从被动接收到雷达波频率上做出判断,这就是雷达告警系统了。现代战机上都安装有雷达波接收装置,敌方雷达波扫描自己也能接收到。先进战机在数据库支撑下,依靠平时侦察机获得对方雷达频谱信号进行分析记录的数据库,分辨出敌方雷达波是地面雷达,还是空中锁定,甚至能分析出被具体的某型号雷达锁定,同时战斗机的雷达告警系统第一时间用闪灯、声音来对飞行员提出告警。

雷达告警系统根据接收雷达波频率特征,判断对方雷达的工作状态,确定自身是否被锁定,如果10秒以上接收到雷达波扫描一次说明对方在搜索目标;如果5秒一次说明对方边搜索边测距模式,你已经暴露在对方战机显示屏上了;如果只有1秒左右,基本判断被火控雷达锁定了。先进额雷达告警装置能够根据雷达波信号分析出被哪一款雷达锁定,当然这需要数据库的支持,如果能准确判断对方雷达型号,后方的电子干扰效果会非常有效!

具体的探测设备和干扰设别,包括了战斗机自身的雷达告警设备, 以及外挂的电子战吊舱等等,以及伴随己方战机飞行、实施保护的专用电子战飞机等等。

一旦发现敌方雷达信号,雷达告警系统会根据信号不同做出不同的指示,告警器会根据雷达波频率急促闪灯,如果战斗机确定是火控雷达锁定信息,便是快速闪灯伴随急促声音警告飞行员。现代导弹一旦发射——你的战斗机已经死了,这也是为何各国都相互谴责自家战机被对方火控雷达锁定的最重要原因!

如果雷达波是无法识别出特定的信号,那么就需要根据既定的策略,按照已经规划好的算法和逻辑,进行对这一信号的初步判断,进而向飞行员提供相关决策信息。飞行员或者战机自动化电子战自卫设备,能够根据获得的信息,做出如何进行自卫的决策,包括了规避、投放干扰弹,最主要的还是实施电子干扰、召唤专用电子战飞机进行干扰和对抗等措施。

如果敌方导弹发射,而且不是主动雷达制导导弹,而是被动红外引导头,他不受电子雷达干扰怎么办?甚至飞行员没有提前侦测到对方战机方位,这时候连导弹从哪个方向飞来都不知道,那怎么规避?现代战斗还有一个导弹逼近告警传感器,就是上图这个,属于红外、紫外探测告警,能够对飞向自己20公里范围内导弹实施尾焰监控,并警告飞行员,有飞行员做出准确的应对。

但说实话,导弹都飞到20公里范围内了,基本飞机也就只能等死了份了,机动躲开的几率几乎为零!


狼烟火燎


空空和地空导弹有两类制导方式:雷达和红外制导。绝大多数雷达制导导弹的射程要远于红外制导导弹,所以感知导弹威胁的重点也是针对雷达制导导弹。制导雷达有搜索和跟踪两种工作状态,导弹攻击空中目标时,制导雷达需要从搜索状态转入跟踪状态,判断对本机照射的制导雷达的工作状态,就能判断出本机所面临导弹威胁的程度。

现代飞机上都有一个完整的雷达告警感应系统(RWR)。该系统称为导弹逼近预警系统。该感应系统包含多种跟踪系统,可以检测雷达——红外线——激光等跟踪信号,并探测敌人发射的导弹的位置,从而推断导弹的方位。

此外,地面将有电子战部队。如果战斗机被锁定在空中,地面电子战部队将会发现存在明显的迹象,随后电子战部队将及时向飞行员报告此信息,并向飞行员发出警报。

飞行员知道自己被导弹锁定得益于战斗机都的自卫系统。自卫系统是一种以被动方式发现并且判断自己是否被敌方锁定,甚至是否已经发起攻击的装备。

这套设备中主要分成两个部分:是雷达告警接收机和导弹逼近传感器。雷达告警接收机的前身是飞机护尾器,用于接收本机尾后部一定空域内敌方的雷达照射信号。当敌方在飞机后部时,敌机雷达照到护尾器,就会发出灯光或声音告警信息,让飞行员规避机动。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都战斗机装备的已经是全向雷达告警接收机。它能够对接收到敌方雷达信号进行告警,并且随着敌方雷达照射的频率判断威胁,如果被敌方火控雷达,那么敌方火控雷达则需要一直照射!那在敌方雷达锁定战机以后,如何判断敌方是否发射导弹呢?这时候就需要导弹逼近传感器了。现代导弹逼近传感器一般为紫外传感器,隐蔽性好、虚警率低、无需低温冷却、体积小重量轻。因此是世界军用飞机装备量最大的导弹逼近告警系统。因为导弹在发射工作时,发动机的高温尾焰会发出强烈紫外辐射。这时候紫外传感器轻松探测导弹,然后通过计算机的分析、处理和判断后对危险目标实施告警。

光学告警机,这种设备探测的是导弹尾焰,倒是能够及时迅速的发现导弹发射,但是它也有很多局限性,首先是探测距离有限,易受云雨等干扰,其次是导弹发动机工作时间很短,中程弹也就10~20秒,熄火后,光学告警就不能提供持续有效的告警信息了。

现实世界就是这样的,有矛就有盾,没有什么必然有效的东西,战斗机尽管安装了如此多样的探测设备,可是要想准确及时的发现敌方是否发射了导弹是非常困难的,这才是导弹高命中率的根本原因。

飞机一倍音速做个5G的持续转弯,导弹以三倍音速转同样的弯,过载是45G,那些导弹宣传上的40G机动能力只是仅仅够用而已,这就是为什么在非洲战场上,苏27和米格29对射二十几发导弹却无一命中的原因。








经常用了


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的战争武器也在不断更新。从早期的冷兵器到有火药制成的武器,而在近代人们更是研发出了空中作战的武器。但是早期由于技术不先进,人类对付各国空中作战的武器方法就是用地面的各种射程较远的大炮进行攻击。对于经验娴熟的飞机驾驶员来说,躲避这些地面武器还是非常简单的。但是科技在不断进步,慢慢得各国研究出了各种专门用来对付飞机用的导弹,甚至战机上也配备了这种导弹。

空战已成为现代战争中最频繁的战争模式,主要是利用战机等飞行器进行空中各种战斗,击落对方,从而获取制空权。空战一般分为搜索、接敌、攻击、退出战斗四个阶段,攻击是空战中的决定性阶段。随着战争的发展,近距离空战已经成为空战中的主要样式之一。

被导弹咬上的飞行员大抵没有例外都是肾上腺素狂飙使出浑身解数规避的。不过导弹也不是那么万能,几十年来飞机和导弹都在不断进步,新的对抗手段不断涌现,老的对抗手段不断过时。

一般来说导弹攻击,通常需要经过锁定、中段和末制导三个阶段——当然,大部分红外导弹一般没有中段过程。在这三个阶段中,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方法进行对抗。

另外,无论什么对抗方法,首先都得有良好的战场感知能力,能够发现敌方导弹正在准备发射或者正在接近中,只有知道有导弹要来才能早发现早防御。问题是很多时候飞行员被打下来之前甚至不知道有导弹正准备发射或者飞向自己,或者发现的时候已经晚了。

锁定

锁定指的是导弹发射阵地或载具的制导雷达或导弹引导头(一般红外导弹是直接本弹锁定)对目标构成稳定跟踪,那么对抗的方法也很明确——通过软硬对抗方法使对方不能稳定跟踪或被迫终止跟踪,从而无法构成发射条件。

软手段包括:

隐身——隐身是治本之策,雷达根本找不着,自然也没法开火。隐身在导弹射击的全阶段都很有效果,因为低信号特征导致发射平台和主动雷达制导导弹的末制导雷达都得凑得很近才看得到目标;隐身战斗机和比较新型的直升机对红外特征进行处理以后红外引导头的锁定距离也大大下降了,而相对的让热焰弹的干扰效果则大幅提升。

视场遮蔽——低空攻击机和直升机的对抗肩扛红外导弹的常用办法,判断存在敌军防空火力时在敌方导弹发射前就预防性地扔一堆热焰弹,使导弹引导头难以在一片热信号中识别和锁定本机。

电子压制——和视场屏蔽类似,主要是针对雷达的,因为对大部分性能较好火控雷达来说简单的扔箔条很容易识破,不如直接进行有源电子干扰有效。对抗制导雷达的有源电子干扰一般通过降低敌方雷达信噪比的方式缩短敌雷达的锁定距离,使一定距离外的敌雷达看不到目标或只能形成断断续续的信号,很难从杂波中持续跟踪本机(所谓烧穿干扰),无法引导导弹攻击。

地形遮蔽——俗称钻山沟,利用地形遮断敌方制导雷达信号,自然也就无法开火了。不过对飞行性能和技术、现场环境和态势感知体系支持要求都比较高。

硬手段

硬手段即硬杀伤——针对雷达制导地空导弹,本机或友机对着制导雷达直接扔一发反辐射导弹下去,你是关机呢还是不关机呢……当然这得要求敌方导弹阵地反应速度比较捉急才行。有时候丢反辐射导弹的目的并不在摧毁对方雷达或导弹阵地,能迫使对方关机转移也也算是达到了压制效果,几发下去没人敢露头了飞机也就顺利完成任务了。

中段

如果导弹已经发射,对于大部分雷达制导导弹和小部分红外制导导弹(比如R-27T系列和米卡红外型等)就会进入中段飞行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导弹需要根据惯性制导保持航线,并根据制导雷达提供的信息修正弹道,而导弹本身的引导头尚未捕获目标。因此这一阶段的对抗手段主要还是针对发射平台的:

地形规避仍然管用——其实末制导段以前钻山沟都很有用,问题是有没有合适的山沟。

然后硬杀伤也管用——如果你的反辐射导弹打得够快飞得也够快,就不用太担心半主动雷达制导体制的防空导弹;而空战中半主动雷达中程空空导弹之所以尴尬也是因为敌方对载机的攻击如果迫使载机进行规避的话很容易导致失去跟踪姿态,使导弹打飞。

电子干扰在这一阶段用处不是很大,因为无源干扰箔条很难在制导雷达形成跟踪以后再遮蔽本机,而有源干扰虽然能够压制技术比较老的无线电指令制导信号,但是对高指向性和动对动的数据链干扰效果不怎么好,需要相当的技术差距才能实现有效干扰。

机动规避在这个阶段用处也不太大,因为导弹还远……对于飞机而言,这个阶段是积攒速度和能量,准备在末制导阶段拼死一搏的时候。

当然如果你的飞机跑得够快,比如黑鸟或者航空不锈钢之类的,大可以把节流阀直接推到底,然后跟基地报告“身后已无电线杆/响尾蛇/麻雀或者别的什么威胁了”。(当然,请确认导弹阵地不在前半球以及航路截距也就是你的航线和导弹阵地的距离不是太近)

末制导

这个时候你的机动性终于派的上用场了。末制导指的是导弹已经接近到引导头已经可以自己捕获目标的距离了,总之就是比较近了……

这里提一下导弹的所谓不可逃逸区,一般所谓不可逃逸区是指“导弹发射后目标立即以大过载(一般6g)转弯并高速直线脱离时以导弹能量仍能命中的最大范围”,而实际情况比这个要更复杂一些(比如干扰,机动…),特别是对雷达制导的中程导弹而言。所以“不可逃逸区”并不是说这个区域打出去的导弹就是100%命中,哪怕你在导弹不可逃逸区内,条件合适方法得当还是有机会跑路成功的。当然,先进红外格斗导弹在不可逃逸区内的最终杀伤概率确实是相当高的……


和锁定阶段和中段直接硬杀伤发射平台不一样,这一阶段的硬杀伤是直接杀导弹了……海军可以靠近防炮杀,飞机可装不下那么大一坨,所以现在能考虑的一般也就是用激光闪瞎甚至烧掉红外格斗导弹的引导头了,毕竟先进红外格斗导弹是当前战斗机最危险的对手,一旦被盯上很难甩掉。当然,如果功率够大的话雷达导弹也不是不能一烧,不过这时候就真得烧弹体了……

目前机载红外对抗系统在直升机和运输机客机上已经有一些实际装备(因为它们主要对付引导头不太灵光的肩扛导弹),战斗机机载红外对抗系统截止2019年还只有很少的试验性装备,主要的技术难度除了激光功率和供电以外还在于来袭导弹的识别跟踪和能在剧烈相对机动中精确对准的伺服机构。


铁杆军迷


简单的说,战斗机被导弹锁定了,就相当于有人在黑夜里面拿着手电筒照射你,那么刺眼的光芒你不可能不知道!这里的手电筒就是雷达,手电筒的光束等效为雷达的波束,当然了,雷达的波束是看不到的,不可能是因为刺眼会被发现的!那么战斗机是怎么知道自己被导弹锁定的呢?

这一切还是要从雷达开始说起,战斗机被导弹锁定,其实基本上也就是被雷达锁定了,现在的导弹在一开始基本上都是用雷达制导的,不管是半主动雷达制导还是主动式的雷达制导,一开始都需要机载或者地面的火控雷达的照射才能锁定!

而雷达的工作原理就是向空中不断的发射电磁波,雷达电磁波遇到目标就会产生信号反射,反射的信号也会被雷达接收并且处理,处理后就可以得到目标的一些信息,比如目标的距离、运动速度和方向等等信息,这些信息的获知,也就是知道了目标的具体位置,将要去哪里。就等于你在广阔无边的草原上,一旦发现了一只动物,在一定的视觉范围内,你可以一直盯着它。为什么说一定范围内,因为雷达也是有作用距离的,雷达波在空气当中也有衰减,可能发射的雷达波还没有遇到目标就已经衰减的很厉害了,或者即使遇到目标发生反射,反射的信号也会继续衰减,导致雷达接收机接收不到反射的信号。

导弹锁定就是雷达把目标的数据信息都传输给了导弹的处理器,这样导弹也知道了目标在哪里。就等于人的眼睛看到目标后,然后大脑下指令,手拿起来了枪瞄准了目标,这就是导弹锁定了目标!

而一般情况下,天空中是没有电磁波的,这个就相当于漆黑的黑夜一样,没有任何的光芒,但是一旦有亮点了,这个就很容易被人眼看到!前面说了,雷达发射的雷达波是看不见的,但是有装置是可以“看见”雷达波的,那就是前面说的雷达的接收机。战斗机上面也安装了接收机,这个接收机非常先进,当空气当中有异常的电磁波时候,它就会立刻发现,因为火控雷达发射雷达波能量比普通的预警雷达要更强,一旦接收机接收到了对方火控雷达的信号,就会立刻提示飞行员,提示方式包括图像和声音等!

当然这还是远距离的,一般导弹在近距离的时候,使用的更为精确的制导方式,比如说红外制导,这个时候还需要靠战斗机上面的红外感应器,导弹的发动机也是会发出强大的红外信号。其它的方式还比如说画面监测,战斗机周围一定的距离内有飞行物体也可以被发现,这个技术在目前也不是难事,民用的画面监测都已经很厉害了。

以上就是我个人理解的战斗机是如何知道自己被导弹锁定的,您怎么看?


资讯所长


现代的战斗机都装有导弹逼近告警系统,所以一旦有导弹来袭,只要到了探测范围之内,就可以立刻告警。一般来说,四代机安装的电子战系统就具备导弹逼近告警功能。而传统的三代半或者三代战斗机还要安装专用的导弹逼近告警系统。

例如F35装备的AN/ASQ-239电子战系统,该系统拥有4大功能:

(1)雷达告警,射频信号分析、鉴别、跟踪、工作模式识别和定位;(2)导弹逼近告警,多措施对抗来袭导弹;(3)战场态势感知,帮助飞行员规划航路,规避敌方雷达;(4)“射频-红外”(RF-lR)信号双重监视,与F-35的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和光电传感器系统高度融合。

可见AN/ASQ-239系统已经取代了传统的独立的导弹逼近告警系统,而是将其融合到电子战系统中。


而F22所安装的是AN/AAR-56导弹逼近告警装置。该装置的6个开口分别位于机首,机身上部,机身下部。AN/AAR-56采用了凝视焦平面阵列感应器,不但可以提供导弹告警,还可以将周边环境以红外线的成像方式呈现出来,以代替EOTS探测器。其实AN/AAR-56也是覆盖F22机身360°范围内的。

歼10C的导弹逼近告警系统则布置在进气道两侧和垂尾电子战系统两侧,一共有4个窗口,也可以覆盖360°的空域。目前来说,尚不知道歼10C安装的导弹逼近告警系统是什么型号。不过我国的对外出口型号为S740,其对导弹的探测距离为15公里左右,对典型战斗机的探测距离为10公里左右,可以同时探测8个目标。



而歼20的导弹逼近告警系统和F35的类似。我国在2005年左右就制造出来了性能与AN/ASQ-239相近的产品。况且歼20的EODAS系统也可以提供360°范围内的空情检测,极大的提高了态势感知能力。(图片来自网络)


江山何沉


飞行员知道自己被导弹锁定得益于战斗机都的自卫系统。自卫系统是一种以被动方式发现并且判断自己是否被敌方锁定,甚至是否已经发起攻击的装备。

这套设备中主要分成两个部分:是雷达告警接收机和导弹逼近传感器。雷达告警接收机的前身是飞机护尾器,用于接收本机尾后部一定空域内敌方的雷达照射信号。当敌方在飞机后部时,敌机雷达照到护尾器,就会发出灯光或声音告警信息,让飞行员规避机动。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都战斗机装备的已经是全向雷达告警接收机。它能够对接收到敌方雷达信号进行告警,并且随着敌方雷达照射的频率判断威胁,如果被敌方火控雷达,那么敌方火控雷达则需要一直照射!

那在敌方雷达锁定战机以后,如何判断敌方是否发射导弹呢?这时候就需要导弹逼近传感器了。现代导弹逼近传感器一般为紫外传感器,隐蔽性好、虚警率低、无需低温冷却、体积小重量轻。因此是世界军用飞机装备量最大的导弹逼近告警系统。因为导弹在发射工作时,发动机的高温尾焰会发出强烈紫外辐射。这时候紫外传感器轻松探测导弹,然后通过计算机的分析、处理和判断后对危险目标实施告警。

在提供预警之后,飞行员则提前采取自卫手段跟规避措施,如发射干扰弹或实施电子干扰等,来躲避敌方导弹攻击!





后会无期的故人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先普及几点知识:

1 现代的所有战机上都装有机载雷达全向告警系统;

2 攻击飞机的无论是地空导弹还是空空导弹只有雷达导引和红外导引两种模式,地空导弹基本全是雷达导引;

3 每种导弹的导引雷达在搜索、跟踪、锁状态下都有特定的电磁特征和频率,老美总是派侦查机在别国附近晃荡就是想骗对方雷达开机照射,获取雷达电磁特征和频率;

4 现代空战使用红外导引导弹攻击目标都是靠机载雷达远程搜索和锁定目标后再发射红外导弹,因为雷达锁定目标的距离远大于红外导引头能搜索的距离,在进入导弹允许发射距离后,引导红外导引头锁定目标,这叫红外导引与雷达目标随动;

5 全向雷达告警系统在接收到雷达波后,根据接收到的方向、雷达电磁特征自动在显示器上显示并告警


看空山冷雨


战斗机大部分情况是无法判断敌方是否发射导弹的。战机的防御探测主要靠自身的雷达、光学探测设备、雷达告警接受机、光学告警接收机。

导弹制导方式分主动被动两大类,主动方式主要靠雷达探测,分为主动雷达制导和半主动雷达制导,前一种制导方式导弹会主动发射雷达波,能被机载的雷达告警机探测到;后一种半主动制导导弹本身不发射雷达波,雷达告警机是无法探测导弹的。不过即使是主动制导的导弹,弹载雷达也不会发射后就开机,因此雷达告警接收机也无法对主动弹的发射马上告警。被动制导类的导弹,比如反辐射和红外制导导弹都不会主动发出探测信号,飞机的雷达告警机都没法预警。雷达告警机更主要的是对敌机雷达锁定的告警,但如果敌机采用光学探测设备或者数据链方式进行沉默攻击的话,雷达告警机制是无效的。

下面再说说光学告警机,这种设备探测的是导弹尾焰,倒是能够及时迅速的发现导弹发射,但是它也有很多局限性,首先是探测距离有限,易受云雨等干扰,其次是导弹发动机工作时间很短,中程弹也就10~20秒,熄火后,光学告警就不能提供持续有效的告警信息了。


最后就是使用雷达和光学探测设备进行主动探测,这种方式精度更高更准确,但是导弹的体积实在太小,探测距离无法及远。


现实世界就是这样的,有矛就有盾,没有什么必然有效的东西,战斗机尽管安装了如此多样的探测设备,可是要想准确及时的发现敌方是否发射了导弹是非常困难的,这才是导弹高命中率的根本原因。

同样的,导弹也不是无坚不摧,无法摆脱的神器,有限的燃料,有限的探测设备,都造成它只要能被发现,就还是容易被摆脱和干扰的,象电影里那样绕着圈咬着不放的场景是不可能的,给大家普及一下一个物理基础事实,飞机一倍音速做个5G的持续转弯,导弹以三倍音速转同样的弯,过载是45G,那些导弹宣传上的40G机动能力只是将将够用而已,这就是为什么在非洲战场上,苏27和米格29对射二十几发导弹却无一命中的原因。


缘聚缘散皆忘忧


关于这个问题我的理解是战斗机如何知道自己是否被导弹攻击,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信息量非常大,作为战斗机保命的基本命题,现代军事技术在这个方面的进展非常快,相关的电子战技术基本上说两三年就换一代了。针对这个问题,我就简单说说当下大致的一个情况。

简而言之,要发现自己是否被导弹攻击有两大类方式:

首先就是从发射导弹的平台着手,任何导弹发射之前发射它的飞机的火控雷达必然会有一个跟踪、或者说“锁定”目标的动作,这个时候被攻击方飞机上的雷达告警设备有机会预知对手的动作以及时做判断。

但军事技术发展技术太快,要做出这种判断变得越来越难。因为现代火控雷达,尤其是有源相控阵雷达,工作模式变得更加先进,雷达可以边扫描边跟踪、雷达频段也可以改变以及一系列的低可截获技术的应用让感知它们的“锁定”信号变得越来越困难,这就需要你有先进的雷达告警技术。

其次就是从导弹本身入手,通过导弹本身的各种信号、特征来识别判断导弹来袭。这其中有一种通用的方式,就是所有的导弹都需要动力,通过这个动力发出的信号,我们就可以判断导弹来袭,这一般是从导弹动力发出的紫外、红外信号特征着手,利用相应原理工作的导弹逼近告警装置进行探测,目前世界上一些最新的战斗机都有类似设备。

另外不同制导方式的导弹也有相应对付的办法,如现在主流、普遍的使用的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这类导弹其实就是装了一个小雷达进行目标探测然后攻击目标,飞机上的雷达告警设备可以像对付上述火控雷达的方式进行告警,存在的难度也是一样的。

激光制导的导弹和主动雷达一样,因为要发射信号照射,只要有相应的感测设备就能直观探测到有导弹过来。

另外一种就是格斗导弹普遍的使用的红外制导,这种导弹的导引头因为不主动发射信号,因此告警方式还是得综合发射飞机发射前锁定发出的雷达信号和飞行过程中的红外信号进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