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回国时,杨振宁为什么宁愿留下千古骂名,也要坚持留在美国

解放初期,我国经济、科技、军事等领域都非常落后,各个行业都百废待兴,急需各行业人才来助力发展。

当时我国在外的优秀的人才非常多,特别是美国聚集了大批的中国优秀专家,在祖国的号召下,有许许多多优秀的人才冲破层层难关,选择回到祖国的怀抱。

钱学森回国之路的艰辛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他为了实现回国的愿望,曾经历了5年多的磨难。

钱学森是上海人,1929年毕业于北京师大附中,后进上海交大学习,1934年考取清华大学第二届公费留学生并于第二年夏天赴美留学。

此后,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和工作,由于在空气动力学和超音速飞行方面的卓越成就,36岁时便已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其间,他曾随美国空军顾问团去考察纳粹德国的导弹技术,被美国空军授予上校军衔。

钱学森在国外事业有成,生活优裕。

然而,大洋彼岸祖国的不确定性,时时牵动着钱学森的赤子之心。


1949年10月6日,钱学森夫妇和十几名中国留美学生在加州理工学院附近的一个街心公园共度中秋佳节,他们兴奋地谈起新中国成立的特大喜讯,商议着如何早日回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年夏末,钱学森将行李以及800公斤重的书籍、笔记本装上即将开往香港的美国“威尔逊总统号”海轮,随即准备全家乘坐加拿大太平洋公司的飞机回国。

然而此时,美国已掀起麦卡锡主义的反共浪潮,钱学森被无端地怀疑为共产党。

根据五角大楼(美国国防部)的指示,美国海关非法扣留了钱学森的行李和书籍,移民局通知他不得离境。

美国一位海军次长甚至咆哮道:“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回到中国!

”由于政治上的原因,他们不愿意看到一个极具军事价值的世界一流火箭专家回到“红色”的新中国。

9月9日,美国联邦调查局逮捕了钱学森,把他关押在特米那岛上的拘留所进行残酷地折磨。

后来,由于钱学森的抗议和美国友人的帮助,移民局不得不将其释放,但仍然对他进行监视。

美国当局的蛮横阻挡并没有锁住钱学森的归国之心,他和夫人蒋英继续采取各种方式进行抗争。



回到加州理工学院后,钱学森便潜心进行工程控制论的研究,1954年在美国公开出版了30余万字的英文《工程控制论》。

钱学森之所以进行这项研究,一方面是以此显示中国人在工程技术上的才华,另一方面则是要让美国当局看到他已经改变了原来致力喷气推进的研究方向,消除他们不让回中国的借口。

夫人蒋英是一位在中国出生、曾到德国留学的歌唱家,她十分理解丈夫的处境和心情。

那时候,美国联邦调查局的人员经常闯入钱学森的办公室和住地。

为了防止意外,她不惜荒废了自己的专业,毅然留在家中操持家务,以便照料丈夫和孩子。

在那艰难的岁月里,钱学森总是在家里摆好3只轻便的箱子,以便随时可以动身回国。


1955年6月,钱学森摆脱特务的监视,在一封写在小香烟纸上寄给比利时亲戚的家书中夹带了一封给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叔通的信,恳切要求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帮助他回国。

信件很快转送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手上。1955年8月1日,中美两国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就两国侨民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商谈。

中国方面以释放11名美国飞行员战俘的条件并亮出钱学森来信要求协助回国这一铁证,要求美国方面不再阻挠钱学森等中国留美人员回国。

在中国政府的交涉下,美国移民当局最终不得不同意放行钱学森。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回国愿望终于得以实现了,这一天钱学森携带妻子蒋英和一双幼小的儿女,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踏上返回祖国的旅途。

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一家终于回到了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回到自己的故乡


邓稼先的成就当时也纳入了美国政府的视线,他们打算用更好的科研条件、生活条件把他留在美国,他的老师也希望他留在美国,同校好友也挽留他,但邓稼先婉言谢绝了。

1950年10月,邓稼先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和二百多位专家学者一起回到国内。

“两弹一星”相信大家都知道吧,就是钱学森,邓稼等海外回归的科学家们的成就,是他们先让我国的发展非常迅速,研制了中国的核弹、导弹和卫星。

特别是我国后来拥有了核弹,这些科学家功不可没,不过也有一批科学家并没有选择立即回国,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杨振宁,那为什么杨振宁宁愿留下千古骂名,也要坚持留在美国呢?

很多人都不能理解杨振宁,为什么不跟随钱学森一起回国,还要继续留在美国继续搞科研。

当时杨振宁之所以没有选择回国,那是因为他有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当时美国的条件更好,所以他更能够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还有就是杨振宁虽然没有回到中国,但是他也没有做对不起中国的事情,并且他在美国极力的改变美国人的思想,所以后来美国人对于中国的看法和认识也发生了改变。

那后来中国强大了,他为什么又回来了?

很多人说他是回来养老的,但是其实却并不是这样,杨振宁回到中国,不仅带来了非常高端的技术,而且他还成为了我国科学界的一位领军中人物,在当年近90岁的高龄依然坚持教书育人,虽说他对我国的科学发展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也有着千丝万缕的间接联系,所以杨振宁是非常值得我们敬佩的一个人。

近几年物理学界一直在热议的一个话题:中国到底要不要建大型对撞机

杨振宁一直持反对意见,总结一下杨政宁的反对的主要理由:

美国曾经也启动建立大型对撞机,但由于资金消耗远远超过预估金额,白白扔了200亿美元;就算目前的欧洲的大型对撞机也是由几十个管家合资投建的,而且目前每次启动的维护资金非常之高,如果中国一个国家单独建大型对撞机,前期投入和后期维护资金不可估量。中国目前大型对撞机相关研究的科学远远不够,要知道欧洲对撞机的研发人员是汇集了全球40多位优秀科学家,如果我国建大型对撞机,将有多半的科学家是外国科学家,只怕一旦有了研究成果,也是给别人做嫁衣。目前中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还需要投入更多资金建设,目前建大型对撞机不是时机。

从这上面几点的分析,可以看出杨振宁还是考虑了很多方面,不仅仅是成本过高的问题,他不反对中国建大型对撞机,只是时候未到,当下中国还不适合建大型对撞机。

杨振宁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在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领域是世界级的专家,同时他也是物理学界很少运用数学的物理学家。

他曾经说过:我的物理学界同事们大多对数学采取功利主义的态度。也许因为受我父亲的影响,我较为欣赏数学。我欣赏数学家的价值观,我赞美数学的优美和力量:它有战术上的机巧与灵活,又有战略上的雄才远虑。而且,堪称奇迹中的奇迹的是,它的一些美妙概念竟是支配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

杨振宁提出要“寻找美妙的几何结构”,就是用数学来研究物理。

1983年,杨振宁向中学生介绍自己的学习过程时,就专门提到了一个人。

他说:“有一位刘薰宇先生,他是位数学家,写过许多通俗易懂和极其有趣的数学方面的文章。我记得,我读了他写的关于一个智力测验的文章,才知道排列和奇偶排列这些极为重要的数学概念。”

刘薰宇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家跟教育家,他跟杨振宁的父亲还是同学。

他有多牛呢?我举个例子。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所神一般存在的中学:春晖中学。

这所学校的美术老师是丰子恺。

音乐老师:李叔同。

国文教师:朱自清、朱光潜。

书法课:于右任。

此外,还有蔡元培,蒋梦麟,何香凝,叶圣陶,张大千,巴人,廖仲恺,黄炎培,陈望道等等前来讲座。

而数学老师是谁呢?就是刘薰宇。

所以,在数学教育在这个领域,刘薰宇绝对是民国大师级的存在。像美术老师丰子恺就经常跟刘薰宇请教。

丰子恺说:

“我与薰宇相识后,他便做这些文章。他每次发表,我都读,诱我读的,是它们的富有趣味的题材。我常不知不觉地被诱进数学的世界里去。

每次想,假如从前有这样的数学书,也许我不会抛荒数学……

其中《韩信点兵》一篇给我的回想很不好:

这篇文章发表时,我正患眼疾,医生叮嘱我灯下不可看书,而我接到杂志,竟在灯下一口气读完了。次日眼睛很痛,又去看医生。”

我专门找来了刘熏宇的书给我家小孩看,我家小孩正在上六年级,平时也补习数学,他有时候觉得上补习班有点枯燥。

可他看这个书,却觉得很有意思,而且还能把他在补习班学到的东西运用过来。

一看就看了个把小时,平时,他是坐十五分钟就要挪屁股的,所以我感到非常欣慰,既培养了孩子对数学的兴趣,也提高了孩子的数学成绩。

我给孩子看的这套书一共有三本,一本是《马先生讲数学》,主要讲如何用图解法求解一些算术四则问题

第二本《数学趣味》,主要讲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数学问题,我们讲万物皆数学,通过万物来学数学是最快的。

第三本是《数学的园地》,这一册就有点难度了,里面讲了函数、连续、诱导函数、微分、积分和总集等概念及它们的运算法的基本原理。虽然有点深,但讲解的方法很妙,我家小孩六年级,还能看懂一部分的内容。

这个书合适小学生以及初中生,可以做为他们的自学教材。让他们能够自我学习。

这套书价格也不贵,三册只要88,其实就是一餐豪华肯德基的钱,而且我们还包邮到家。

点下面的链接参团,这套书能够启蒙杨振宁这样伟大的物理学家,也一定能得到你孩子的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