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一个营是多少人马?

小鸿哥


楚云飞的一个主力营有小2000人马。可惜,营长钱伯钧是个孬种,想当汉奸。被李云龙的一个骑兵连就给打散架了。

张大彪的一个营也有两千人马,加上驻地的县小队和区大队的话,张大彪能用的兵力翻倍也是有可能的。

但是,其实国军一个标准步兵营只有650人。

那么古代一个步兵营有多少人?

清末时,朝廷编练新军,打算在全国建立36镇,每镇官兵定额12512人。每镇下辖2“协”步队,每协下辖2“标”,每标下辖3“营”,每营4队,每队3排,每排3棚,每棚兵目14人。清末新军一个营至少有步兵504余人。

这么看的话,清末新军一个镇相当于民国的国军师,“协”就是旅,“标”就是团,“营”跟后来的国军营差不多。但是,清末的有些团练兵勇人数要多一些。

19世纪末,淮军在直隶地区有20营,共计2万人,一个营能到1000人。

明朝最出名的“营”是禁卫军中“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

五军营下辖中军、左哨军、左掖军、右掖军、右哨军,共计48卫。后来,一度增长到72卫。按照一个卫5600人算,五军营有大约27万人。

三千营是蒙古骑兵雇佣军,兵力远超“三千”。

明朝一个标准“神机营”是5000人,下辖:步兵3600人,骑兵1000人,炮兵400人。

宋朝的禁军实力最强,其编制为厢、军、营(指挥)、都4级。每厢下辖10军,每军下辖 5营,每营下辖5都,而每都是100人 。所以,宋朝的一个营是500人。

隋唐时没有“营”,但是有团和旅。每“团”200人,下辖2“旅”。“团”往上是“折冲府”,800--1500人不等。

汉末曹魏时期,为了解决军粮问题,实行屯田制度。曹操屯田的时候,实行的制度是军屯60 人为1 营。屯田兵一边戍守,一边屯田。一个营就是60人。

曹魏为了拱卫京师,曾设立武卫、中垒二营。后来,又扩展为新五营宿卫禁军:中领、中护、中坚、中垒、武卫。其中,武卫营最出名,下辖五校。按照每校有兵士700人的标准,武卫营应该至少有3500人。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三国和东汉未年军事相似,是郡太守的副官都尉掌军事人员,管辖中的一郡所有军马为一营人员。人数是不定的。平常最少为7百人。战时最多就万以下。

州牧管理的就是一军,也是人数不定的,国家以各种将军封号给独立的州牧。刘备最早接管徐州成镇东将军,管辖徐州军。袁绍割据河北四州的军官,是沿用汉制官级制度严格的他在取得北方四州,但多数将领,都是校尉,连优秀禁卫军头领 张郃也才是校尉。 校尉就是一军格式独立打仗,是汉朝最为常见部队首长,仅次于各州将军,都是州的长官,付长官。外出野战一军有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而校尉以下管辖抚军都尉,司金都尉,积弩都尉,典铠都尉,将兵都尉,陷阵都尉,忠送都尉,司盐都尉,司竹都尉,进行野战。但当时曹操的军队,以将军很多,都没有定量人员。于禁率领七军才三万多人援救曹仁失败。徐晃以十二营打败关羽军事集团樊城之围,就是各地组成部队,却远远大于七军的部队人数。

三国时期,由于各个州牧,割据称王为霸,军队人数并没有人数统一规定。以青州兵为例,百万之众集团投降曹操以后,精选细择组成的专业性,世袭性,军事性集团部队,少说也有近十万人,还是没有一个有名首领。只听曹操统帅,只效忠曹操一人,也见三国当时,在曹操统治时间,是没有正规性军队组织机构,青州兵以数万正规制军事集团,全凭曹操的个人魔力和战士忠诚勇敢为曹操而战,而非有组织结构,他们从无组织,无纪律的鸟合之众的造反暴徒,变为训练有素,成为曹操的以轻突击队虎豹骑和青州兵为最得力部队。是以郡为单位营级机构。三国除州军级处外郡县都是营为基本军事机构,没有统一划一人数固定组队。人数更没有正式组成格式。


ww3721王建文


以现代编制来看,一个营配备三个连,人数大抵在五百人左右。

而在东汉末年,经过了黄巾之乱和三国乱世后,人口剧减,很多编制其实都有不满员的现象。

三国军队编制

三国的部队单位,从低到高分别是:伍、什、队、屯、曲、部、营、军六个等级。营仅次于军之下,地位和如今的旅相当,而且多是用为中军,也就是亲卫部队的设置。

据刘禅交给邓艾的士民薄来看:蜀汉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等。

而蜀汉的中军共有两营:虎步营和虎骑营,长官为虎步监和虎骑监。诸葛亮曾让姜维担任虎步监,管辖五六千人,所以同样的,虎骑营的编制也应该在五六千左右。考虑到蜀汉偏重于军事,两营人数为一万两千人的可能性较高。

至于曹魏方面,中央则分为中、外两军,中军设置武卫、中垒、中坚、骁骑,游击五营。主要任务是负责侍从皇帝、宿卫皇宫、保卫京师等方面,平时打仗的话,除非皇帝御驾亲征,否则的话大多用的是外军和州郡军。

因为中军是由曹操时期的“虎豹骑”整编而来,从曹操在平定马超的关中集团时,曾出动过五千“虎豹骑”的数字来看。曹魏中军五营的人数绝不会低于两万五千,也就是一营至少五千人左右,才能保证皇帝和京师的安全。

而孙吴方面,人数也和上述两国差不多,而考虑到孙权没事就喜欢亲征,所需要保护的力量自然也要大一点,营的编制会超过五千,接近六千人。


一贰一橙


三国承汗制,军事编制实行二五制。

每伍五人,两伍为什。

每什十人,五什为队。

每队五十,两队为屯。

每屯百人,五屯为曲。

每曲五百,二曲为部。

每部千人,五部为营。

每营五千,二营为军。

每军万人。


鬼苏scope


一营1000人,不接受反驳

1,高顺“陷阵营”,七百人号称千人。

2,夷陵之战,孙权传记载陆逊“前后破其五十余营”,第一阶段猇亭之战,四十余营,第二阶段马鞍山之战是剩下的十余营,《三国志》记载马鞍山之战刘备军“死者万数”,所以一营千人左右。


九尾读正史


楚云飞的一个加强营有两千人


木小吉


三国没有营的编制


无风飞扬三赵青华


在军队了营其实就是“赢”,自古以来它不在于人多少而在于“精”打仗的时候不管形式怎么变,营都是在一起的,它如果散了那局面也就定了!!!


王爽918


三国时一个营大概400人左右


A-高学升


应该是5000人为一个。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