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的精髓是什么?

平静的布衣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中庸之道的精髓是什么?】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中庸的作者为孔子的孙子子思,到了宋代,《中庸》就被南宋理学家朱熹列为四书之一,《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

《中庸》的思想就是以修养心性为主要线索,内容涉及为人处事之法,德行标准以及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

《中庸》的智慧精髓究竟是什么呢,在《中庸》的第一篇章就给出了答案: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与生俱来的自然禀赋称作“天性”,遵循天性而行叫做“道”,把道加以修明并推广于民众就叫做“教”。

《中庸》的开篇就是这一句话,他向我们展示的就是人生哲学修养的三重境界:遵循自己的天性,通过修养达到一种高尚的品德,以便于教化自身。

一:首先我们要明白何为“天性”?

“天命之谓性”,就是与生俱来的自然禀赋,被称作“天性”。

我们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我们可以主导的,但是大多数事情是我们必须遵从的。

比如说我们出生在什么地方,出生在什么时间,我们的家庭以及我们成长的路径是什么样的,很多事情都是与生俱来我们无法改变的,而我们则要学会认知人生的状态,看清自然赋于我们的“天性”,达到正确的认知。

二:遵循着天性而行

何谓遵循天性而行呢?就像我们所说的,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主导的,只有一部分事情是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去改变的,但是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妄想去改变那些不符合自身规律和逻辑的事情,这便是“逆道而行之”。

而真正的智者,则能够在正确认知天性之后,遵循天性而来,不会妄为,不会背离客观规律和逻辑,这就是第二重境界。

这个时候很多人就会产生误解,总以为顺应自然就是一种懦弱和退缩,是一种不积极进取,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

《中庸》的核心就是告诉我们如何认知天性,在认知天性的基础上合理的进取,更有智慧的去行动,而不是主观的妄为。

三:以道“教”民

这句话的原意是:将“道”加以修明推广于民众,但是这里所说的并不是教化别人,而是教化自己。

当我们认知天性,能够遵循客观规律的时候,最后一步就是把自己对于客观规律的认知,付诸到实际行动中,在人生的点点滴滴之中,都能够奉行道的宗旨去做事,让“道”指导我们去行动,这便是中庸的核心。

认知道的准则,以自然规律教化自己的行为,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才是我们应该秉持的智慧。

这就是中庸之道的精髓,顺应天道而行,不以自己主观妄为,能够包容万物,遵循万物的客观规律去发展,才是真正将中庸之道融汇于生命之中的智慧。


国学书舍


中庸之道是中国儒家的方法论。

《中庸》作者为孔子的孙子子思,《中庸》的学术和思想地位,在宋代达到了顶峰。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思想,其实来自于孔子的过犹不及的思想,子思把这种思想进行了哲学化系统化,将之提升到人性的角度。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家是高度重视中庸这本书的。因为,这本书中包含了儒家人生哲学的核心,就是如何践行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著名哲学史家冯友兰先生说,中国儒家哲学的所有内涵,就是让人成圣的学问。也就是说提升道道德智慧的学问。儒家在道德境界上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那么,如何才能践行这些价值观?中庸给了答案。中庸开宗明义,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里面有三层意思。“天命之谓性”是指人的自然禀赋是天性。“率性之谓道”是说人们顺着自然本性行事是道,“修道之谓教”是说自我教育就是按照道的原则去进行修治。

那么,儒家认为的道,是什么呢?儒家的道其实是和天联系在一起的。儒家认为天道的核心是诚,是真实无妄的状态。人道要与天道相契合,那也要诚。这个诚不是忠诚老实的意思,用朱熹的话说,就是真实无妄的意思。这一思想,既来自儒家的另一经典大学,也来自孟子。


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所谓“诚者天道”,是说宇宙天体始终遵循一定的轨迹在运行,自然不会说假话,这是“诚”;所以《中庸》第二十四章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反映到人生观上来说,是自我成就。“诚者,自成也。“所以我们要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独也。”这就是慎独的思想。都是要求人们恪守“诚”字,向人们提示人生修持的基本守则。一个人能够以诚对自己,才能表现真性情,所以《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一个人能够以诚对他人,才能发生感化的力量,所以《中庸》说:“惟天下至诚,为能化。”

国人智慧的集大成,中庸之道也是中国人对人生对生命对社会的态度,这种态度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态度。


有学者认为,中庸之道包含三种含义,第一层意义: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第二层意义: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第三层意义: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好玩的国学干脆再简单点,中庸之道说白了,就是要理性,不要迷狂,要节制,不要放纵,要不偏不倚,而不要过犹不及。这就是中国儒家修身齐家治天下的方法论。


好玩的国学


我来答答看.中庸即中和,是儒家学说的重要概念。在开篇第一章,《中庸》里就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在这里,《中庸》首先从人的情感角度解释“中和”。喜、怒、哀、乐的情感不表现出来叫做“中”,而表现出来时符合“中节”的要求,叫做和“和”。而中节就是适度,就是符合适中适度的要求,不偏激,不出格儿。而南宋理学家朱熹则说:“庸,平常也。”庸就是平常的意思,而平常也含有适度,不偏激的意思。可见,中庸和中和都是适度、不偏激的意思。

《中庸》第二章引用孔子的话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就是说:君子按着中庸之道的原则,总能把自己的言行保持在适中适度的状态,而小人反中庸,表现为言行无所顾忌,专走极端。这里是通过“时中”和“无忌惮”的处事态度解释中庸之道。 《中庸》第四章又引用孔子的话说:“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这里就是在讲过与不及的问题,做事过头或做事不到位都不符合中庸之道。

在第六章又引用孔子的话,阐明舜的中庸之道是:“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里,“用其中于民”的“其”是语气词,“中”是指适中的意见。就是说,舜的做法是掌握过与不及两种意见,而把适中的意见用于百姓。舜是真正做到了中庸之道模范。

综上所述,关于中庸之道的具体内涵已经很清楚了,就是朱熹在《四书·中庸》集注中总结的:“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保持平常心态,不偏激。也就是要求人要保持平常心态,不偏激,处事恰到好处。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 为人处事的折中主义的做法似乎是中庸之道,其实离中庸之道实际是更远了。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矛盾的解决方式,或者是以调和的方式,或者是以一方完全战胜另一方的方式解决。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要求双方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折中的方法,不能使任何一方发生改变,从而不会从根本上消除解决矛盾,只会掩盖甚至激化矛盾,这显然不是古人大力提倡中庸之道的初衷。


黄山古村吴秋虎


《中庸》之道的精髓是“圣人之道!……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这说明,孔子以中庸为行为准则,以中求和,环顾左右,权衡利弊,作出最安身立命的选择。所以每逢改朝换代时,孔家人总是争先投降新主子,以求活命并得富贵。甚至连抗日战争期间,孔家也出不少汉奸!


而且从中庸开篇就能读出:中庸的错误可笑令人发指,孔蠕们的无知幼稚世所罕见!

【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天所赋予人的东西就是性,遵循天性就是道,遵循道来修养自身就是教。道是片刻不能离开的,可离开的就不是道。……喜怒哀乐的情绪没有表露出来,这叫做中。表露出来但合乎法度,这叫做和。中是天下最为根本的,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达到了中和,天地便各归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了。

【评】遵循天性就是道?那克服“恐惧”、“自私”等天性,就是无道了?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有一点合乎逻辑吗?中是相对别的来说的!

喜怒哀乐是人的天性,为了达到“天下最根本的”“中”,都不能表露出来天性了?谁告诉你们天下最根本的是不表露“喜怒哀乐”了?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宇宙和生命的起源是因为儒家所谓的“中和”吗?你们知道什么是天地吗?你们知道地球是圆的吗?就在那瞎说天地万物!真是无知者无畏!平庸的可笑!


猛哥厉史


先说“中庸之道”的必要性,然后再谈它真正的精髓,“中庸之道”的必要性,就是孔老夫子所说的“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这里面的“中行”意思就是“行中”,即行中庸之道,如果一个人不能行中庸之道,那他必定非狂即狷,狂与好狷也好,都是有偏差,而不是恰到好处。

狂与狷

孔老夫子后面讲“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这是对“狂”和“狷”的解释,讲得通俗一点,“狂”就是左倾冒险主义,而“狷”则是右倾保守主义,这样一讲,相信很多朋友就找到感觉了。

“中庸”,北宋的程颐先生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这个说法到了南宋时期,被朱熹作为一个相对权威的注解,引用到了他的《四书集注》里面,《四书集注》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范本,所以“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了“中庸”的标准答案。

但我们真正去做的时候,会发现这个“中”的标准很难界定,怎么做才算“不偏”呢?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从本能上讲,每个人都希望以自己为“中心”来界定,这样的话,这世上有多少人,就会有多少“中”了,那么各类争执的产生也就很难避免。

就比如“狂”和“狷”,对自己有利的时候,谁能保证绝对不“狂”,对自己有害的时候,谁又能不“狷”呢?趋利避害本来就是人的天性,这是无可厚非的,既然是无可厚非,那这个“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呢?所以这里面肯定是有问题的。

中庸的精髓——诚

那我们到底应该怎么“中行”,也就是行中庸之道,一个字——诚,这才是“中庸”真正的精髓,除此之外无它。

中国文化一直强调“天人合一”,到底什么意思呢?《中庸》告诉我们说: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秘密全告诉我们了,“天人合一”的“一”,指的就是“诚”,“诚”的意思解释的也很明白,首先说它是“天之道”,不管我们觉得“天”有多了不起,它凭的都是这个“诚”,那它到底什么意思呢?所谓的“诚”,就是“不勉而中”,这一句,就是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

一切自然而然,不带任何的勉强成分在内,它原本如此,这才是“诚”,有任何勉强的成分在内,不象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提提劲,努努力,这都谈不上“诚”,这是第一个意思。

第二个,“不思而得”,没人告诉它要怎么样,必须怎么样,没有,它自然的就这样了,我们做事情是需要考虑的,这个就是“思”,考虑一下先怎么样,再怎么样,最后怎么样,一牵扯到这个“思”,同样也谈不上“诚”。

第三个,“从容中道”,“从容”就是很轻松,没有压力,“中道”就是正确,不出错,很轻松的保证不出错,这和上面的两点结合起来,就是“诚”的全部含义,能达到这个境界的,才能称得上是圣人,也就是做到“天人合一”的人。

总结

所以古时读书人第一等的志向,就是成贤做圣,象王阳明当年就是这个志向,那什么是“圣”?我们学了《中庸》以后,概念搞清楚了,这时我们再去读孔老夫子讲他“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们只能向他老人家顶礼了,为什么?因为这就是“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的境界,老夫子真的做到了,他的“圣”不是自己吹的,也不是别人吹的,而是名符其实。


澡雪堂主谈国学


曾几何时,"中庸"曾被国人普遍理解为等同于社会上枪打出头鸟,做人要取折中主义,不论对错各打五十大板的和稀泥立场和做法;做事要不好不坏,能交差就行的混日子态度,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宣扬平庸无罪,不思进取,明哲保身,装傻耍滑等市侩哲学来混社会的利己主义精神。倘大家真以为中庸就是这些的话,恐怕孔子要在九泉之下猛敲棺材板了!其实,真正的中庸之道和这些人眼中的是背道而驰,相去甚远的。儒家所谓的中庸之道是主张守中正之道,不偏不倚,不过也无不及,即坚守一切以符合真理(道德标准),没有对真理半点逾越或不及的行为准则,时刻以道德的标准约束自己。不殆惰,不逾矩。这就是哲学上对"度"的把握,体现在具体行为上就是儒家所提倡的",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实际工作中就是既要坚持尽善尽美,又不矫枉过正的完美主义的理想状态。对待出现的问题要奉行勤以观察,周密思考,正确判断,尽力而为。要有不敷衍,不过激,不等待。不观望,不依靠,依法干,努力干,老实干的实干主义作风。所以,我认为,只有达到了这种理解高度的人,才能真正理解中庸之道的精髓,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驳斥那些打着国学幌子,来宣扬消极市侩哲学的利己主义者的糟粕文化的干扰噪音。希望条友共同讨论,仅一己只见,敬请斧正。





弯眉柳叶刀e


《大学•中庸》是孔子提出修身处世的主要思想,如果《大学》是儒家人生哲学的提炼,那么《中庸》是儒家代表的精神,是人性往神性升华的阶梯。

道家文化讲的是天道,

儒家文化讲的是人道,

《中庸》是孔子修为的提升,他把人道往天道去升华,接近了老子的《道德经》。它探知了人类怎样在万物变化之中如何实现和谐——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推行中庸的人文精神。

《大学》提出的修身,要做到“慎独”,“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严于律己,保持个人的修为提升。

《中庸》提出的处世,要做到“中和”,“中”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和”是和谐适度,无不过及。“中和”让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是要恰当,宽以待人,达到平和的状态。

不读《大学》难以修身养性,

不读《中庸》难以为人处世,

要想领悟《中庸》处世之道,必先读《大学》先修身养性。所以《大学•中庸》是放在一起的,先大学,后中庸。孔子很早就告诉世人没有独立思想人格的提升,那么立身处世也是一团糟。

中庸之道的精髓之处,个人领悟对自己喜欢的人与事物不偏执,对讨厌的人与事物也不偏执。见的人多,读的书多,经历的事也多,“明心见性”。明白事出有因,所得结果好坏都是一样,顺其自然,一切都是刚刚好。

用佛家话说,是贪,嗔,痴一切妄念的放下。



谷利修远


首先,后世对中庸之道有太多的错解、误解和曲解。认为中庸就是做个滥好人、和稀泥、是非不辨、得过且过、不求上进、墨守成规。还有一种普遍性的错误思想,认为中庸就是寻找中间路线——凡事追求中道,避免偏激。在处理任何事物的时候都要确定一个中间点,偏左一点则不及,偏右一点则过。

中庸之道,是中国人几千年来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的处世哲学,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中庸之道呢?宋代程颐这样解释“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后来朱熹又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这两句话在大儒看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问题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程朱那么高的思想境界,这种话很容易被大众庸俗化。

所谓中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之道,意为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旨在阐述一直和谐、中和、平衡的精神。

在《中庸》第一篇里就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庸之道的应用:

1、个人的修身养性

在个人修身养性方面,需要调和气血,平衡情绪,达到一种和谐自然的生命状态。

保持健康、积极的良好心态,去除易怒烦躁不安的情绪。

中庸之道也不是束缚和限制,而是根据事物的天性和变化规律,做出最合乎自然的选择,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2、为人处世

在为人处世方面,中庸之道旨在变通、灵活、不偏不倚,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而绝不是任何事都采取折中办法,不是从中间一刀两断的武断处理。

善于把握事态发展变化的局势,抓住有利时机,刚柔并济,抓其要害,施以宽恩,一张一弛,灵活变通,扬长避短,就虚避实,把握事务关键之所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大趋势,顺势而为。即所谓,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关或闭,或驰或张。

曾国藩曾说过:立者,发奋自强,站的住也;达者,办事圆润,行得通也。灵活变通,因人,因势,因时而变,极尽中庸之精髓。

3、治国理政

中庸之道是修身之法,又是治国之道。历来被政治家重视,梁启超、孙中山视为国宝。对现代领导管理有很好的启示和指导意义。从对“中”的阐释中看到事物变化发展的差异性和矛盾性,促使在领导管理中把握好规律;从对“度”的认识中,要求把握火候,使各项职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从对“和”的认识上把和谐发展作为发展的目标追求,从内部各要素和外部环境协调好关系,整合资源,提高领导管理效率。

凡事一定要执中,做到适当、适度,它是维持社会秩序稳定的有效方式与思想。对外可以处理好国际关系,顺应时代潮流和发展势态






大风云涌


孔子提出中庸,但从没说过中庸之道,中庸是德不是道。子曰:中庸之谓德也,民鲜久矣。

中庸的精髓,孔子曰的很清楚,隐恶而扬善。

《中庸》,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善,恶,两端。显然,隐恶而扬善,得一善,择中的是善。不偏不倚,过犹不及,不是不恶不善,搞折中,而是选中,择中,善。

问题在,善与恶,标准难以把握,故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说什么中庸是不搞极端,搞折中调和,大错特错。白刃可蹈也,俗话就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夠极端的了。


有话少说


两个方向的解释:

其一: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但是从知行合一而言: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又有一层独的意思,本来德不孤必有邻,而一个中庸就判别出君子能独的可贵。前面说中庸之道鲜能,以君子与小人相分,盖在知行合一上统言之。此处细论行,分智愚,因知不足也;论(知)明,分贤不才,行不足也;惟君子知行合一,德才兼备,是为独。

其二,中道而行,行而中道。中,不偏于道,庸(用)不离于道。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此处再回到君子慎独。君子与小人皆有中庸,用同而体不同,迹似而实相反,所以君子要慎独。独则能一是于中,无时不用,无时用而不中。小人不独,不一是,所以或用不求中,或中而不求用,故意往隐微处偏计执着,实则心无中庸而不忌惮。

言中庸之道,五个要点:

一是道:

天道而人道,且"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故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二是独: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三是诚: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四是中: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五是费而隐: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其实《中庸》前面几章就是论这些的。详见我写的系列《〈中庸〉的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