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靖难成功,为什么不废除藩镇分封?

10万个是什么


导语:

朱棣自己是藩王造反成功,那么朱棣为什么要造反呢?他的理由是什么?如果我们知道这一点,那就很容易理解,他为何还要延续藩王制度了。

当时朱允炆削藩的时候,手段太过于狠毒,甚至还逼死了自己的亲叔叔。所以朱棣是借着这个名义,认为朝中有奸佞小人,挑拨他们叔侄的关系,所以朱棣清君侧的理由,那就是拒绝削藩政策。

朱棣因为拒绝削藩政策,认为这是有损老朱家兄弟骨肉之间关系的事情,所以他才会发动靖难之役。所以说他称帝以后,如果依旧要削藩,那他当初清君侧的理由岂不是不成立了?

01朱棣造反时反对削藩,目的是为了团结诸侯王。

朱元璋生了很多儿子,他们全都分封在各地。其中还有几个手里权力比较大的,比如说朱棣手里就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此外朱权手里也有一支规模相当的军队。

所以说是朱元璋遗留下了削藩的重大障碍,但是我们需要理解朱元璋,他是一个非常自私的人。他认为手底下的猛将全都不靠谱,只有自己的儿子才能帮他守卫边疆。

于是乎朱元璋就把猛将都给宰了,让自己的儿子们一个个在各地裂土封王。这是他的小心思,可问题是如果每个皇帝都把自己的儿子分封出去裂土封王的话,那大明王朝岂不是乱成一团了吗?可朱元璋理解不来这个问题。

甲午,京师地震,求直言。 夏四月,湘王柏自焚死。齐王榑、代王桂有罪,废为庶人。遣燕王世子高炽及其弟高煦、高燧还北平。六月,岷王楩有罪,废为庶人,徙漳州。己酉,燕山护卫百主户倪谅上变,燕旗校于谅等伏诛。诏让燕王棣,逮王府官僚。北平都指挥张信叛附于燕。---《明史》

朱元璋撒丫子走人了,朱允炆上台以后,立刻意识到了诸侯王对中央集权的影响。可以说在诸侯王的封国之内,皇帝派去的任何官员,那都是不顶用的。

如此多的小王国不听从中央政权的调遣,这是一件比较可怕的事情。当年唐王朝之所以衰弱,那就是因为藩镇割据不听从唐王朝的调遣。

朱允炆为了大明朝的未来,为了子孙后代少些烦恼,自然是要着手解决藩镇割据的问题。所以削藩是正确的行为,而这个时候朱棣之所以强烈反对削藩,目的也很简单,他就是要把其他诸侯王都笼络到自己的身边。

首先光靠他一个人是很那造反成功的,只有所有诸侯王都起来造反,朱棣这边的实力才足以推翻朝廷政权。其次朱元璋这么多儿子,去反对朱元璋的孙子,天下人就算是瞎了,也能看得出来是谁做错了。在舆论上,对朱棣后续登基也是有帮助的。

所以说朱棣高举反对削藩的大旗,这是有很大好处的。不仅可以壮大他手里的力量,而且对他造反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02朱棣登基以后,如果支持削藩,那岂不是啪啪打脸吗?

朱棣打到了南京以后,局势发生了转变。他灭了朱允炆,自己做了皇帝。这个时候的朱棣,跟朱允炆一样,面临着相同的问题,那就是藩镇割据力量太强大的问题。

辛酉,命诸王分守都城,遣李景隆及兵部尚书茹瑺、都督王佐如燕军,申前约。壬戌,复遣谷王橞、安王楹往。皆不听。甲子,遣使齐蜡书四出,促勤王兵。乙丑,燕兵犯金川门,左都督徐增寿谋内应,伏诛。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明史》

朱允炆做的难道不对吗?从他的角度出发,那绝对是非常正确的选择,可当时对朱棣来说实在是太不公平了。

等到朱棣坐上了龙椅以后,朱棣又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他这才知道,朱允炆当时是有多难。可朱棣不能反悔啊,既然反对削藩,那自己肯定是不能削藩的。

首先,如果朱棣选择削藩,那就是告诉大家,他朱棣这次靖难之役,纯粹就是为了造反,压根就不是因为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其次,朱棣选择削藩,人情方面比朱允炆还要过不去。因为朱允炆削藩好歹伤害的是自己的叔叔,而朱棣削藩伤害的却是自己的亲兄弟。再者,削藩是建文朝时期的错误政策,因为这个政策建文朝亡国了。朱棣上台以后,如果延续这样的政策,将来会有怎样的遭遇呢?传到民间的影响是相当不好的。

所以说就算朱棣非常希望削藩,那他也不可能选择削藩这条路。其实是个皇帝都想要削藩,谁愿意皇权被其他人给瓜分了呢?

03朱棣不削藩,但是换个角度削弱了藩王的权力。

朱棣是个聪明的皇帝,也是一个非常有实力的皇帝。他虽然反对削藩,但是也知道藩王对中央朝廷的威胁。

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明史》

所以朱棣改革了朱元璋时期的藩王制度,他对藩王的权力做出了一系列的限制,有效地解决了藩王作乱的可能性。

首先,朱棣不允许任何藩王,在不经过皇帝允许的情况下,离开自己封地所在的城池。这就等于是限制了藩王们的自由。其次,朱棣不允许任何藩王,拥有私募士兵的权力,每个王府只能有规定数量的护卫,超过数量也要受到责罚。
再说,朱棣不允许藩王和藩王的后代,从事任何生产生活。也不准考进士做官。他们只需要每年从地方上收取赋税,再加上去朝廷那里领取俸禄就行了,至于工作,想都不要想。最后,朱棣在所有藩王所在封地上,所选派的官员,那都是朝廷的嫡系官员。这些官员一边可以帮助朝廷管理藩王的封地,一边还可以严密地监视藩王的一举一动,实在是一举两得。

有了这些措施以后,就算是朱棣没有削藩,却也已经将藩王的权力,基本上都给消除了。其实只要藩王手里没有兵权,那一切都是好商量的。

总结:朱允炆削藩太着急,朱棣的方法更合适。

要么说朱棣是永乐大帝,这个人虽然是造反成功的皇帝,可的确是有很出色的才能。相比较之下,朱允炆就显得太嫩了。就算他手底下所有大臣加起来,也不是朱棣的对手。

朱允炆削藩的理由是正确的,可是削藩的手段却显得非常差劲:

第一,这些藩王是朱元璋亲自分封出去的,他们手里有了权力,在地方上有了地位,他们会轻易地交出权力吗?想都不要想,所以斗争是必然要发生的。第二,朱允炆削藩,先从没什么本事的藩王开始削。他认为这些人手里没有多少兵权,是比较好动的。可是他不明白的是,他这一动手,那些有本事难道会坐以待毙?他们难道不会想办法绝处求生?第三,削藩的过程中,居然发生了逼死藩王的事情。不要说自古以来是以孝道治理天下,就算是正常人家,逼死自己的叔叔,你这个侄儿会有好名声吗?

所以说朱允炆削藩所动用的所有措施,那都是非常臭的招数。相比较而言,朱棣不削藩,却达到了削藩的效果,这才是老江湖。


江湖小晓生


公元1368,朱元璋在应天府(今江苏南京)登基称帝,建元洪武,建立大明王朝。洪武三年朱元璋册封诸皇子为王,昭告天下。封第二子朱樉为秦王,第三子朱棡为晋王,第四子朱棣为燕王,第五子朱捕为吴王,第六子朱桢为楚王,第七子朱榑为齐王,第八子朱梓为潭王,第九子朱杞为赵王,第十子朱檀为鲁王,从孙朱守谦为靖江王。洪武十一年又封第十一子朱椿为蜀王,第十二子朱柏为湘王,第十三子朱桂为豫王(二十五年改封代王),第十四子朱楧为汉王(二十五年改为肃王),第十五子朱植为卫王(二十五年改为辽王)。改封吴王朱捕为周王。洪武二十四年封第十六子朱栴为庆王,第十七子朱权为宁王,第十八子朱楩为岷王,第十九子朱橞为谷王,第二十子朱松为韩王,第二十一子朱模为沈王,第二十二子朱楹为安王,第二十三子朱桱为唐王,第二十四子朱栋为郢王,第二十五子朱㰘为伊王。虽然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又生下第二十六子朱楠,但其不久就夭折了,所以朱元璋在世的二十五子全部封王。这对于朱元璋来说可能是好事,有自己的儿子帮忙镇守大明国土,自然放心不少,可对于几年后就继位的朱允炆来说,却是一个大隐患。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年仅二十一岁的皇太孙朱允炆继位称帝。为了巩固皇权,朱允炆继位不久后就下令削藩,周王、代王、齐王、湘王等不是被废为庶人,就是被杀。朱允炆下一个目标就该是燕王朱棣了,在朱允炆如此无情的削藩下朱棣为自保而打出了“清君侧,靖内难”的旗号起兵造反。虽然他在靖难之役中打了不少败仗,但其最后凭借一招直捣黄龙,攻占了南京,赢得了胜利。此时朱允炆已经在宫城大火中下落不明了。不久后朱棣继位,即明成祖,同时他不承认朱允炆的帝位,甚至把建文的年号废除,称当年为洪武三十五年。

按道理朱棣以藩王身份造反成功而即皇帝位,他应该清楚藩王对皇权的威胁有多大,可他却没有选择削藩,这是为何呢?

其实很好解释,如果朱棣继续朱允炆的削藩事业,那不是打自己的脸吗,要知道他自己当初也是藩王之一。如果朱棣贸然削藩,那势必会让诸多藩王凉了心。要知道他起兵就是为了保护藩王的利益,在《靖难檄文》他还特意写明了“封建诸子,巩固天下,如盘石之安,夙夜图治,兢兢业业,不敢怠遑。不幸我皇考宾天,奸臣用事,跳梁左右,欲秉操纵之权,潜有动摇之志,包藏祸心,其机实深。”可见朱棣认为朱允炆削藩那是推翻了朱元璋的政策,动摇了国家的根基。如果朱棣登基后继续削藩,那么他当初起兵就师出无名了,古代还是十分看重师出有名的,不管自己造反到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统帅都会给自己找一个理由。朱棣削藩就是言而无信,作为帝王若言而无信那还如何立威?

况且朱棣只是打下了南京城就登基称帝了,各方势力还不稳定,政局动荡,朱棣此时再削藩肯定会激起第二次“靖难之役”。若还是朱家人坐天下还好,就怕有民间豪杰趁朱家内乱而坐收渔翁之利,那么大明江山就不复存在了。所以即使朱棣知道藩王对皇权有威胁,他也不会明目张胆的削藩。后来朱棣决议迁都北京就是因为要远离原来的政治中心,至少北京是自己的大本营,支持自己的人多,坐镇北京有利于稳定政局。

不过朱棣虽然明面里没有削藩,但暗地里还是使了些手段降低藩王对皇权的威胁的。首先他即位后不久就恢复了被朱允炆贬为庶人的那些兄弟的王号,这样一来这些兄弟就会对他感恩戴德,拥护自己。不过他也警告了这些藩王要严于律己,且无朝廷命令不得调兵。这些藩王有了之前被朱允炆削藩的教训,这次自然不敢再轻举妄动了。

其次朱棣将边疆的藩王改封到内地,此举是为了削除这些藩王手中的兵权。朱元璋当初分封了很多藩王到边疆去戍边,戍边自然需要大量的军队,朱棣当初也是戍边的藩王之一。为了不让这些“边疆王”学自己靖难,那么将他们封到内地就是最好的办法,不需要戍边自然就不用给他们兵权了,其中宁王就是最好的例子。

朱棣在起兵时曾对宁王朱权许诺“事成之后,平分天下”。不过这自然是不可能的。朱权的封地本来是大宁,隶属辽阳行省,在东北。朱棣即位后朱权请求改封到南方,并且还指明自己要苏州,不过朱棣以“苏州属于畿内”的理由拒绝了,后朱权又要钱塘(今浙江杭州),朱棣又以“先父将它赐给五弟,终无结果。建文帝无道,在钱塘封其弟为王,也未能享受”为由,暗指钱塘不适合,又拒绝了朱权。最后朱棣让朱权在建宁(今福建建瓯)、重庆、荆州、东昌(今山东聊城)四个地方中选一个,这四个地方比起苏州和钱塘可是差远了。朱权当然不愿意,最后朱权被封到了南昌。本来实力与朱棣不相上下的朱权就这样被暗地里削了藩,虽然明面上封地比原来的大宁好多了,但手中的兵都没了,郁郁不得志的朱权只好寄情于山水之间、托志于琴棋书画之中,好在最后得了个善终,还活到了明英宗朱祁镇的正统十三年。

朱棣暗地里的削藩举措还远不止此。鸡蛋里挑骨头似的找藩王的错误以严惩他们,架空其权力,又或者直接废除。像辽王朱植、代王朱桂、岷王朱梗就因为一些不知道真假的参奏被削去了护卫配置,刚恢复王号不久的齐王又因卜卦、信奉鬼神再次被朱棣废除。朱棣明白不能公开削藩,所以私下对这些藩王十分严厉,犯一点错误就要被朱棣拿来当借口削弱他们的势力,以降低藩王对皇权的威胁。也是可怜了这些藩王在建文一朝活得胆颤心惊,好不容易迎来了一个藩王出身的皇帝,结果还是要活得小心翼翼。


风尘讲历史


导读:朱棣明面上好像没有废除这个制度,实际上已经达到了和朱允炆一样的目的。他的手段是非常隐蔽的,采用柔中带刚的策略,逐步剥夺其军事、政治上的权利;但给予其经济上的特权,以降低藩王的抵抗。效果是非常理想的,成功让藩王镇边制度名存实亡。

可这种方法到了明朝中后期,成为了当时社会最尖锐的问题之一。因为皇室人口在不断繁衍,国家负担不断加重。嘉靖时期,供应京师的粮食为400万石,供应藩王府的粮食为853万石。他们不从事生产,也不为帝国工作,成为了寄生虫。朱棣为什么没有一劳永逸,根除这些制度呢?

一、前期维护自己统治的需要

(一)需要对付建文势力

朱棣靖难之役的时候,除了自身的力量外,主要靠的就是藩王。如宁王朱权,作为内应打开城门的谷王。他不得不给这些人一个交代。

而且永乐前期主要的统治问题,是对建文势力的清算,巩固胜利果实。朝廷内部人心不齐,这个时候是不能出岔子的,甚至还需要这些藩王功臣的支持。

(二)藩王实力太强,不敢妄动

从源头追原因的话,需从他老爹朱元璋的政策来说。

洪武皇帝的藩封制度是根据历史经验来设置的,目的是抵御侵略、拱卫王室。从古至今,北方的侵略不断,这些兵权交给外人又不放心,比如唐朝的安史之乱。而且他发现宋朝和元朝,皇室的力量太薄弱了,给其他势力可乘之机。所以他先后分封了25王,这些人拱卫在帝国周围,起到了保护中原的目的。

这是非常大的一盘棋,在朱元璋一朝也确实很有效,他自己甚至说:“朕无北顾忧矣”。但随着他死后,没有人能很好地控制这股力量,就成为了中央权力的威胁。这25王里面有9个是实力最强的,从东到西依次是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肃王。

每个王府配备三个护卫指挥使司、二个围子手所、一个仪卫司,最低的都有万余人。势力最强的是燕王,拥兵十万,次强宁王“带甲八万,革车六千”。这些势力在地方经营多年,盘根错节,很多人都为其效命,十分恐怖。燕王起兵时,北方多不战而降就可见一斑。

所以朱棣是不敢轻易动的,为了稳定国内局势,曾先后复周、齐、代、岷诸亲王旧封。但等皇位稳固后,又继续实行削藩。宁、谷、辽、韩、沈王先后迁封内陆,原有的护卫也趁机减掉,代、齐、岷、周的护卫也先后被剥夺。

二、当时矛盾不突出,本身也没有考虑那么远

经过朱棣的整顿,藩王的实力已经在朝廷的控制范围内,变成了啥也不用管,却照样有大把金钱享受的特殊阶层。王族越来越奢靡,不断地被腐化,已经没有实力威胁统治了。

而且当时的矛盾也不突出,据记载,朱元璋时期,亲王、郡王再加上公主,需要供养的也不过60人,而到了嘉靖一朝时却有两万多皇亲。所以朱棣的一朝的时候,矛盾也是不明显的。

他在统治时期由于北方藩镇的撤销,所以一直都在做北伐工作,希望一劳永逸给后世子孙一个稳定的江山。所以朱棣也不是神人,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想这么远。


心史


很多人都清楚,明朝的皇子们封藩王是导致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他们占据了大量的土地,并不向王朝缴纳税赋,导致明朝整个王朝的矛盾加剧。历朝历代分封的藩王作乱也历历在目,朱棣自己就是藩王作乱,明明知道藩王对王朝的危害很大,他怎么不废除分封藩王呐?

废除分封“藩王”就是打朱棣自己的脸。

分封皇子们为藩王在古代就已经有了,而且很快成为王朝的制度之一。为了控制藩王们作乱,后世的王朝对藩王们都是有所限制的。(朱棣像)

一、历朝封王已经成为惯例

西汉、东汉、西晋、东晋这些王朝皇室的王爷一般都是有封地的,自成一国。不过西汉有“七国之乱”,西晋有“八王之乱”,这都是血淋淋的例子,因此隋唐、宋时期,皇室的藩王虽然都有封地,但是非常之小,而且由国家将税赋自己收上来,再发给这些王爷,控制的已经非常不错了。没想到,朱元璋出了幺蛾子,明朝初年的藩王们不但有封地,而且有的藩王手中的军队非常多,譬如宁王居然有8万铁骑,这事确实有些失控了。

既然封皇子为王已经成为惯例,朱棣自然也不想更改,如果更改的话,在朝野上下的支持力度会大滑。

二、废“藩王”,等同打脸朱棣自己。

朱棣靖难之役起兵的就是为了保护藩王的利益,他起兵之时发布了《靖难檄文》,他在这篇誓师出征的文章中直接点明了起兵的原因,如下:

我皇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当元末乱离,群雄角逐,......然后平定天下,立纲陈纪,建万世之基。封建诸子,巩固天下,如盘石之安,夙夜图治,兢兢业业,不敢怠遑。不幸我皇考宾天,奸臣用事,跳梁左右,欲秉操纵之权,潜有动摇之志,包藏祸心,其机实深。

这里说明了出征的理由,建文帝想削除藩王那是动摇了明朝的国家根本。

朱棣成功之后如果直接废除藩镇,这就是打自己的脸。本来起兵就名不正言不顺,再来一个反复无常,言而无信,他这个皇帝的脸往哪儿搁。

关键是刚刚登上帝位的朱棣政权根基本来就不稳当,各地的反对声音是依靠暴力镇压的,最可怕的是无声的反抗,极有可能导致明朝政权的不稳固。譬如,朱棣迁都北京的目的之一就是远离朱元璋、建文帝所经营的南京政治中心。在迁都北京之后几十年间,大臣们要求再迁回南京的言论一直就没有断绝过。(朱棣《靖难檄文》部分图)

朱棣是如何破解藩王对中央政府的威胁?

朱棣也是知道分封藩王的危害的,自然不敢掉以轻心,道理都懂,主要看看这么做!他主要采取了四大手段,明面上是为了藩王,实际上是削除了藩王的权力和军事力量。

一、假仁假义恢复藩王,收买人心。

既然朱棣是打着恢复藩王的旗号,自然登基之后就要言出必行了。

建文帝时期曾经废了一些作恶多端的藩王,譬如周王、齐王、代王、岷王,朱棣也假模假样的恢复了这些兄弟的藩王建制,大肆笼络了一把兄弟,让他们拥护自己,兄弟及其后人自然感恩戴德了!

朱棣也不是傻瓜,在恢复这些藩王的同时又严厉警告了这些藩王们,没有朝廷的命令不得动用官府的一兵一卒,不能对周边百姓横征暴敛,如果发现了严惩不贷。朱棣并不是说说而已,其实心里巴不得这些藩王赶紧犯错,然后废了这些藩王,解决王朝的后患。

二、调边疆诸王为“内地王”,削除军权。

朱元璋在位期间,曾经封了很多边疆的藩王,这些封王很多有大量的军队,朱棣自己也拥有不少护卫的军队,为了不让自己的成功再次在兄弟藩王身上重演,唯一的办法就是将这些边疆封王改封为内地王。

那个朱棣曾经要平分天下的宁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朱棣在改封他的时候几度反悔。宁王打算要南京近畿地区的封地,朱棣不允许,然后朱棣自己为兄弟挑了四个地方改封,分别是荆州、重庆等地。这几个地方还算好,不过朱棣后来又改口了,封宁王在南昌,明朝初年,南昌地区的开发很差,着实坑了兄弟一把。(宁王朱权像,改封南昌,时刻被监视,根本没有平分天下的事)

朱棣对边境藩王兄弟几乎都不放过,辽王改封荆州,谷王改封长沙,封地面积都减少了不少。拥有重兵的朱棣兄弟们就这么被削除了军权。

三、架空藩王的权力和军队配置。

按照藩王的配置,应该有三护卫,大概有几千人马到20000人不等,最多不能超过这个军队数量。朱棣千方百计找寻这些兄弟们的错误,然后予以严厉的惩处,不管是真的假的,有参奏的就马上处理这些藩王,一点兄弟情义都不讲的。譬如:

1、辽王朱植(朱元璋第十五子),护卫被朱棣削减为300人,其中包含杂役、厨子等;

2、代王朱桂(朱元璋第十三子),护卫校尉削减到只有30人;

3、岷王朱梗(朱元璋第十八子),护卫被削除,官衙人员也撤了;

四、找借口废藩王。

朱棣还专门找兄弟藩王的错误,严重者再次被废。譬如,朱棣刚刚恢复齐王身份,不久就因为卜卦,信奉鬼神再次被废。

朱元璋的第十四子肃王朱楧,因为锤杀护卫,直接将护卫、官衙撤销,手下人全部被抓了起来问罪,直接成了光杆司令。

朱元璋第十九子谷王朱橞在朱棣攻打金川门之时打开城门,放了朱棣的军队进南京。永乐十五年,谷王因为祸从口出,被冠以打着“建文帝”的名头造反,父子三人全部被废为庶人,1428年病死在狱中。(朱棣、朱高炽、朱瞻基祖孙三人像,他们都不遗余力的削除藩王权力,最后藩王基本都没有了啥护卫了!)


虽然朱棣知道削除藩王不能公开讲,但是可以私底下严肃处理这些藩王。或者有真凭实据,或者捏造证据,目的只有一个,要么被废,要么成为光杆司令的藩王,对王朝的威胁减少到最低状态。朱棣之后的皇帝们都懂得这个道理,尤其是朱棣祖孙三人削除藩王的权力最为上心。


穿越再现彼岸



125878215蜂獾


他决定温水煮青蛙,在不知不觉间拿走藩王的权力用现代化说就是温水煮青蛙,一点一点把你的权力剥夺了,等到最后的时候诸侯一点权力都没了。

朱棣本来就是以藩王的身份起兵来夺取皇位,所以他当然知道藩王对于皇帝的巨大威胁。但是他最开始并不是为了打击藩王的权力来出手的,而是为了维护他们的利益。他上位之后就重新恢复了被建文帝削掉王爵的的王爷并对他们加赏赐,这就使得所有的藩王皆大欢喜,对他也放下了一些防备。

然后他在悄悄的把这些方法改变封闭,比如说宁王原来的封地在大连,但是,朱棣继位之后就把他改封到了南昌,所以说这就是一个比较实用的方法,当这些藩王脱离了自己已经盘踞已久的封地,到达一个新的地方是没有办法能够积累起人脉以及实力的,所以也只能听信朱棣的摆布,就消除了这些藩王对于朝廷的一些威胁。

但是有一些藩王就完全不懂得朱棣的做法的用意还一直认为这是对于他们的维护,这也就使得他们的日益骄纵。比如说齐王,朱樽就骄纵残暴,擅自任用帝号,让自己的护控制青州城,还任意拘留,软禁一些百姓。更是秘密关押朝廷官员企图杀人灭口,所以说这就给了朱棣正面打击他的理由,他也是朱棣上位之后第1个被削藩的王爷。

后来的谷王,宁王,周王,代王,辽王,都是是因为一些罪因被削去了护卫,只能在京城被软禁不能回到封地,所以自然也就无法产生威胁,而其他的藩王,见到这种情况自然也只能迫于形式,俯首听命。


看经典品百味人生


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帜,造反就是因为自己的侄子,削番造成的。如果他在当上皇帝之后,废除藩镇分封。那无疑是打自己脸。

但是他也不是没有采取行动,他虽然没有完全的废除分封,但是经过一些列的措施,已经把诸位藩王的实权削没了。可以说各位藩王就是名存实亡,已经影响不了皇权了。这就是燕王的高明之处。


8090看看


朱棣的“靖难”起兵的借口,就是反削藩亲骨肉,自己篡位成功,当然削不了藩。

但朱棣也知道,建文削藩是正确的。于是朱棣把朱元璋给藩王的兵权削了,却给以更多的经济特权,把朱元璋的放养,改成了圈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