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实力最弱的蜀汉,诸葛亮7次北伐,东吴实力强为何不打曹魏?

刺猬七七


三国时期,曹魏最强是用事实证明了的;雄兵百万虽夸大了,但少说也有一二十万吧,战将千员,就算一两百战将。



看看曹魏的实力,打垮袁绍这个昔日老大,那不是靠嘴皮子,靠的是实力。

曹魏北方整合,实力在东吴与蜀汉总和还强很多;诸葛亮数次北伐,只有第一次和最后一震动了曹魏;第一次兵进箕谷,前方赵云,邓芝失败,退兵损失不大;马谡街亭失守,让蜀汉大军差点退无路,进无道的地步。诸葛亮恐大军难以保全,极速退兵。

最后一次和司马懿决战五丈原,火烧上方谷困住司马懿,此战若胜,曹魏更是恐慌不已。

诸葛亮六次北伐,均以失败收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诸葛亮失算也。但能有北伐之心,凭蜀汉之力而不惧曹魏,其意义远胜实际北伐。

诸葛亮北伐就是证明刘备夷陵之战后,蜀汉的实力,虽不能攻取魏国之地,亦可让曹魏不敢兵犯蜀境;以攻为守,好过固边拒守。再者为了刘备夙愿,匡护汉室,一统天下。

而东吴不是说的那样没有攻打过曹操,也是打过好几次,主要是针对合肥,但都没成功。

第一次是赤壁之战后,曾曹操败北,孙权亲自率军围攻合肥,数月都打不下来,只好退兵。

第二次又是孙权亲率大军攻打合肥,反被张辽截击在逍遥津渡口,差点被张辽击杀,幸有孙权手下拼死突围,才脱险。

第三次又攻打合肥,被魏将满宠所败,无功而返。

第四次又遇到满宠不说,魏明帝亲率大军救援,孙权只好收兵。

第五次是诸葛格带兵围攻合肥,被魏军守将张铁采取只守不出的策略,让东吴大军一个月找不到突破口;此时司马懿派弟弟司马孚带军来救援,诸葛格反被司马师截断后路,斩杀逾万人。


蜀汉如采取魏延之策,虽败但给曹魏打击很大,但诸葛亮认为此策太过冒险,没有采纳。自己六次都是从祁山出,为何不从另外一个地方进攻呢?孙权和诸葛格为何只认准合肥,不从其他地方进攻呢?假如蜀汉和东吴联合攻取合肥,合肥就成为决战之地了,若蜀汉和东吴胜,三国格局还要延续更久,若败魏国更早一统。


历史戏语


东吴当然北伐过,而且不止一次。

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而东吴曾经五伐合肥,可是东吴连一座合肥城都打不下来,还能如何北伐?

第一次,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后

这一年,曹魏败于赤壁,孙权随即北伐,其中周瑜攻江陵曹仁,孙权亲自攻合肥,合肥守将为扬州刺史刘馥,孙权围城数月不克,最终撤军。

第二次,公元215年

这一年本来是曹操南征东吴未果转而出征汉中的张鲁,于是便留张辽、李典、乐进防守合肥。

孙权看到曹操远在汉中,便发兵攻打合肥。

但这一战成就的却是张辽,史称张辽威震逍遥津。张辽将孙权团团围住,凌统亲率三百近兵冲入重围,甘宁则引弓掩护,吕蒙、蒋钦死战拒敌,之后凌统死战救出孙权,众人逃脱后皆痛哭流涕。

这一战令孙权心有余悸,即便是在许多年以后,张辽已经年老体病,孙权仍称:“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

第三次,公元233年

这一战,孙权被魏将满宠所败。

第四次,公元234年

这一年,孙权趁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之时,大举围攻合肥,这一战守城的依然是满宠,孙权大军兵分三路,一路孙权亲自率领,一路陆逊、诸葛瑾,另一路孙韶。

孙权久功不克,魏明帝曹睿亲自率军救援,于是孙权撤军。

第五次,公元253年

公元252年,孙权病逝,其子孙亮即位,诸葛瑾之子诸葛恪成为托孤大臣之首。

公元253年,诸葛恪不顾众人反对,领兵北伐合肥,守城的是魏将张特。

张特坚守一个多月,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率20万大军赶到,诸葛恪无奈只能退军,退军路上司马师断其后路,诸葛恪逃跑,魏军斩首逾万人。

因此,三国时期,蜀汉和东吴都是一根筋,蜀汉一定要出祁山,东吴一定要攻克合肥,但均无法成功。

与魏国相比,蜀汉和东吴的综合国力相差甚远,南方在当时远未开发完成,三国的一统其实一直在等北方彻底完成整合。


心向青山


我们现在知道的蜀汉在当时就叫“汉”,“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一直是其对外宣称的口号,如果不攻打曹魏,那么蜀汉就不会得到认同了。

蜀道难!蜀地虽然易守难攻,想得到长足的发展,把国家做大做强也是困难的。如果不冲出成都平原这个安逸的小盆地,那么结果无非就是在安逸中消亡。

作为蜀汉的创始团队,其成员大多是中原人士。他们不可能获得蜀人的普遍认同,在蜀地也难免会有客居之感。作为古人应该更重视故土,所以打回中原应该是大家共同的愿望。

反观东吴,不管是孙权还是他的创业军团都是土生土长的江东人。孙权继承其家族的基业,不用背负什么灭曹兴汉的重责,能够成为一国之君于法于理都已经很难说通了。天下人尽知曹魏实力数倍于孙吴,况且江东之地是鱼米之乡,江东父老同心同德,孙吴没有理由自讨无趣。



蜗牛老杨


首先,东吴实力是不比蜀国弱,但是人家并不傻,知道什么时候该打,什么时候不该打。

这里要纠正一下,历史上的诸葛亮主导的北伐只有五次,并没有《三国演义》所讲到的七次,况且如果真按照演义里面进行的话,蜀国估计早就被北伐而拖垮了。再者,诸葛亮之所以要坚持北伐,匡复汉室,还于旧都,那是要报答先主对诸葛亮的知遇之恩,完成刘备的一生夙愿。出师表里面就有说到:“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从中也充分体现出了诸葛亮为臣忠诚、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高尚的人物形象,有关他的历史事迹也一直所受世人之赞颂。

而东吴为什么不打曹魏,不是不打,而是真没那个实力去打,原因有二。

一、实力不济、为求自保

开始孙权也谋求过淮南合肥等地,但与曹魏的较量中,屡次失利,所以他开始意识到自己与曹魏之间的巨大差距。也因此他开始为了自保而在公元219年偷袭了荆州,擒杀了关羽,东吴的地盘和人口由此扩大了一倍,孙权也在力图缩小自己与曹魏之间的差距。

但自从东吴杀死关羽后,曹魏集团开始意识到东吴的隐患要比蜀汉危险的多,所以也开始一门心思想击垮东吴。为求自保,在刘备病死白帝城,东吴击退了曹魏的入侵后,东吴方面马上派人联络蜀汉,迅速恢复与蜀汉的关系,双方又开始缔结同盟,对抗曹魏,防止曹魏方面把矛头对准东吴。虽然也与诸葛亮联手攻打过曹军,但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去世后,东吴方面也是匆匆撤军,自己连自保都有点困难,还想去攻打人家了,简直就是以卵击石。

二、内部困扰、地方叛乱不断

当时东吴内部的士族问题和反对孙权的叛乱分子也很是苦恼孙权。孙权也需要时间来消化占领的荆州和交州,也需要时间来缓和自己与士族的关系,更需要时间去消灭江东的山越人。这一拖就拖了五年,五年时间孙权都没有对外发动过大规模的扩张,直到公元228年,孙权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石亭之战”,大败曹魏军队,借此一战孙权在建业正式称帝。

所以说,不是孙权不打曹魏,而是他的实力限制了他,东吴的实力与曹魏悬殊太大,根本打不赢,所以只能忍了。


讲历史的刘老师


东吴不仅从不“举国伐魏”,而且文臣也未见有人提出“北伐曹魏,恢复汉室“的华丽口号,甚而至于,在孙刘之间,孙权还是最后一个称帝号的。

为什么?

一,有自知之明。有多大屁股,就坐多大的坐。

二,懂韬光养晦。所以比蜀汉活的时间长呀。

三,不沽名钓誉。诸葛一生唯北伐,然事未竟而身死国灭,不值得反思吗?


六福雅士


蜀汉的人口和秦国一样多,为什么秦国可以统一中国,蜀汉不能?曹魏打下的天下坐久了吗?蜀汉灭亡前,曹魏实际上己经灭亡了。晋统一了,又怎么样呢?几十年也亡了。曹操吹牛皮,如果没有他,天下不知几人称王,没有曹操,天下就没人能统一北方了吗?事实上,没有他,袁绍也可以统一北方,历史缺了谁,都照样发展下去,根本用不着曹某人。没有诸葛亮的三分天下论,刘备也必然取荆州,得西川,三分天下。蜀汉灭亡,诸葛亮之罪也!


沉140769451


曹拥立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刘蜀复兴汉室,孙吴无有出兵之名。


手机用户恋蝶花


蜀汉是想恢复汉朝,不北伐怎么谈得上重兴汉室呢?东吴作为一方诸侯只想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了,何苦劳师动众地自损元气,又结怨别人呢!


良隽


三国后期名将少,东吴后主也不是明主。孙权去世,大族与帝王之间内斗严重。三国都有,只不过蜀有诸葛,魏有曹丕曹睿,所以东吴后期基本放弃争雄了。


不二辉


诸葛亮深知北伐已不可能成功,不过是为了实现先主的遗愿。而东吴是小富即安,不愿冒险。再有那就是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突出的是曹刘也就是蜀魏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