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朝之后的少数民族越来越难打了?

深漂用户2019


不知道大家在玩游戏时有没有听过这一句话,打赢时“不是自己太强,而是对手太弱”;打输时“不是对手太强,而是自己太弱”。我们从唐朝时往前推,中原王朝的战斗力一直十分强悍,逼的少数民族不敢拿起刀枪,只敢载歌载舞。

并不是少数民族强大到越来越难打了,而是汉人民族的封建统治下中原王权政策的改变导致了许多有志之士,放马南山、整天吟诗作赋。

唐汉之前,民风彪悍,朝廷重视文官、敬重武将,全民好战成风,虽然不是马背上的民族,但对于战争从不服软。所以打匈奴、退突厥,扩大版图疆域。

春秋时期,无论是平民还是贵族从小都在骑马射箭,军事素养与少数民族不遑多让。汉代虽然独尊儒术,但文人受人尊敬,文官可以谈论国家大事,对军事出谋划策;武官受人崇拜,靠军功封侯,获得官级、名望与财富。从唐、汉再到春秋,武官也可以进入最高权力中心,出将入相;文官可以弃笔从戎,博得一份军功。在那个时候,皇帝调兵遣将只需虎符即可,没有出现监军这个职位(监军的出现,甚至比主帅的权利更大,影响整个战局)。

隋朝时科举制的出现,在唐朝趋于成型,学子三年寒窗才有机会入仕,博得一份大好前程。

于是,民间的孩子开始了勤勉读书,出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样的高论,大家都盼望高中,然后做官,从此衣食无忧。国家招揽人才也只是招揽这些整天满口爱国救民的高论和写一手花团锦簇文章的仕子。从此“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然后先前的骑马射箭之类的武学风气日渐荒废,产生了一批批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才。

宋朝之时,宋太祖自身便是军伍中人,他自己明白武力代表着什么,为了预防“陈桥兵变”这样的事情重演,他开始抑制武官的权利。

唐末五代军阀的割据严重影响的中央政权,这让宋朝的统治者又看到了武将带来的威胁,于是一次又一次的压制武将的地位和权限。甚至把军人的权限压制到了可悲的境地,而那些为了国家浴血奋战的军人的地位甚至比罪犯还不如。

在宋朝之前,中央高级军事长官多是军人出身,如太尉、大将军、大司马等;到宋朝时的高级军事官员成了文人担任,靠那些只会纸上谈兵的浆糊脑袋来指挥战斗,结果可想而知。并且宋代后的官员军事素养极低,将领又随时被调动,这就造成了“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这是兵家大忌。

而这种情况也一直影响到了明朝,明朝时期还设立了“监军”一职,监军的作用类似虎符,起初这个职位的出发点是好的。古代皇帝调动军队需要靠虎符来对接,但是如果虎符丢失或被盗,就会影响部队调动,有了监军的存在就能证明统帅的真假。

(明朝监军多有太监担任)

监军还有一个特殊权利,他可以有额外渠道回报战争情况上达天听,这就造成了监军的权利太大,甚至干涉统帅的指挥决策。明朝时期的战斗失败经常是因监军随意干涉指挥造成的,而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中央统治者对武将的不放心,造成武将指挥处处被肘制。

唐汉之前,少数民族不敢长驱直入中原,是因为他们惧怕中原王朝的军事力量。

汉唐时,不管是匈奴还是突厥,他们被打的撤退几千里,突厥甚至绝望的归降唐朝,剩下的跑去祸害欧洲。

春秋和秦朝时,中原王朝长期与北方民族战争:

秦国灭掉了义渠游牧民族国家

赵国灭掉了强大的游牧民族中山国;

李牧大败匈奴;

燕国灭了东胡;

蒙恬率30万大军打的匈奴望风而逃;

《过秦论》记载:“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干弯弓而抱怨”。

而唐之后的宋明,中原王朝重文轻武,皇帝不信武将,军人地位低下,文人胡乱指挥,导致随便一个少数民族都敢欺负汉人。

中原王朝在军事上毫无威慑力可言:

北方游牧民族敢长驱直入,抓走皇帝、公主及大量汉人女子;

后金入塞如过无人之境,差点攻入北京城;

纵观历史,少数民族一直在保留着时刻战斗的思想,他们明白唯有不断战斗才能生存,反观中原王朝却一直在打压军人地位,让军人失去作战的积极性。再也没有“文能提笔安社稷,武可马上定乾坤”的民族思想,对手一直在进步,而我们却一直在退步,落后就要挨打,这是自古不变的道理。

所以说,不是少民族越来越难打,也不是对手太强,而是自己太弱。


大国布衣


大家好,我是HK君,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1.其实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原王朝对待周边的少数民族,特别是对漠北游牧民族,就逐渐落伍了。

我国最强盛的时代,其实是春秋战国时代,那时候一个诸侯国的战斗力都比后世一个王朝的战斗力要强大。

比如说,燕国和明朝。这里举例燕国最适合,因为燕国定都蓟——北京,明朝也定都北京,明朝是天子守国门,燕国是燕王守国门,结果,明朝天子被蒙古也先抓住了……明长城越修越靠北京,燕长城则远在内蒙。

下图蓝色的是明长城,红色的是燕长城和赵长城,绿色的是汉长城。

2.强汉盛唐,其实是有原因的。

(1)汉朝强大是因为华夏民族从春秋战国时代遗传的血性没有退去,有着野蛮的骄傲!

在战国血性被儒家洗脑之后,汉人王朝在抵抗少数民族时就开始落下风了,在五胡乱华之后,北方汉人基本上不是被杀,就是与少数民族融合了,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鲜卑族等少数民族融入到被儒家洗脑之后的汉族中,这股新鲜血液冲淡了儒家思想的腐化能力,使得汉族人又获得了新生,因此才有隋唐的强盛。

隋朝杨坚的杨氏,在北朝时曾一度被改姓为普六茹氏,李渊的先祖则被改姓为大野氏,听着有点像今天日本的姓氏。

(2)因此,唐朝的强盛,是因为十六国、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的野性注入到一潭死水的汉文化中。

唐朝以后,宋朝建立,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如辽、西夏、金没有像孝文帝时代那样彻底地融入汉族,只是部分融入,部分保留了。

这股新鲜血液的注入量不够,汉文化在宋朝还出现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所以宋朝的汉人的开拓进取的精神,终于被彻底抹杀、阉割。

党项人被蒙古人灭亡,契丹人分散(分别融入汉族、达斡尔族、女真族、吉尔吉斯族等),蒙古人建立元朝,不再融合蒙古和汉族人,金国的女真人后来成为了明末清初的满族人……

这说明少数民族已经意识到汉人文化存在着很多问题,不向秦汉时代那样受周边民族的瞻仰,因此都不再打算融合进汉族了。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HK君,期待您的关注。


HK君


根本原因在于中原汉族政权法家统治技术的成熟与稳定,一句话就是愚民弱民政策导致,中原汉族政权自西汉开始逐渐形成儒表法里的统治策略,但是唐朝之前,由于封建制国家机器极权专制并未成熟,儒表法里的法家统治很大程度上执行并不到位,而唐以后,尤其是北宋开始后,这套技术逐渐完善化,汉族人的战斗力遂直线下降,至少和平年代是如此,但是一旦局势动荡,中央集权的愚民弱民政策执行不到位,汉族人的战斗力就会某种程度上恢复。

要知道在清朝之前,少数民族政权是不会玩这一套的,自清朝康熙开始,对蒙古与西藏地区清政府也玩起了愚民弱民的儒表法里统治策略,但是执行方式与形式与中原地区大不相同,中原地区愚民弱民的方式和形式是科举、保甲、连坐等制度,尤其是八股取士,崇文抑武政策,以文制武,太监监军,刻意贬低武人社会地位,迫使人民互相监督检举,牵制,极力弱化人民的反抗精神和能力,灌输愚忠思想,禁止人民制造和携带有杀伤力的武器,秦汉时期,连韩信落魄的时候还能带一把剑,到了北宋朝只能带棍棒朴刀了。以北宋为甚,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这种局面开始。但是辽,金,西夏,蒙古这些政权统治者不会这套方法,随便一个牧民刀剑弓弩随意制造使用,保持着原生态战斗力。

大汉民族族群庞大,而且一直占据着整个东亚地区光热条件最好的沿海平原季风地区,就是黄河中下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在秦汉时期和隋唐时期塑造了整个东亚霸主的地位。但是北宋建立以后,持续被契丹,女真欺辱,最后被蒙古部落全部征服,回光返照的明朝过后又被满洲整个征服,根本原因在于大汉民族自身问题,因为无论是契丹,亦或女真,还是蒙古,满清,以汉民族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与经济资源,本是可以像秦汉隋唐那样碾压之的,但是在武力表现上却十分孱弱,根本原因在于自身统治者导致的愚与弱,因为统治者统治一个庞大的土地与人口,如果老百姓处于愚昧与孱弱状态是十分利于统治的,但是十分不利于与周边游牧渔猎民族交战,统治者却认为周边侵绕可以中原体量压服之,内部叛乱是会要了统治集团性命的,因此要守内虚外,强干弱支,以文制武,如果内部臣民都是愚和弱的状态了,对统治者没有威胁,才能体现统治者的英明神武,这才是根本原因。

清朝康熙开始在边疆地区大力推崇喇嘛教,给宗教人士以政治经济特权,导致蒙藏地区大批青壮年当起了喇嘛,喇嘛消耗了劳动力和繁殖能力,还传播了宗教愚昧,尤其是乾隆曾撰文吹嘘自己的这个政治阴谋成功至极;此外就是种族隔离,避免汉人直接与蒙族接触,将汉地的先进文化科技传入蒙古高原,汉地已经知道治疗和预防天花霍乱花柳等恶性疾病了,蒙古高原只能靠喇嘛念经治疗,这就进一步削弱了蒙古藏族人民的战斗力;分治,将草原分成很多小块,防止他们结盟集结成大的势力,众建诸侯少其力,蒙古西藏就不会再次出现铁木真,葛尔丹之类的枭雄了。等等。

每当乱世来临,如元末大乱,汉人的战斗力就爆表了一把,明朝开国被后世认为远迈汉唐是有根据的,西汉开国无奈对匈奴低头,唐朝开国无奈对突厥低头,但是明朝开国,大杀四方,前面四代皇帝几乎以东亚无敌的姿态出现,根本原因在于乱世短暂解除了汉人受到的愚民弱民约束,而朱元璋大杀功臣,明朝稳定之后大力推行八股科举,抑制武人的政策,重新启动了愚民弱民枷锁,走上了北宋积弱的道路;清末自1840年开始汉人又开始了一波武力爆表的历史,如太平天国,捻军,直至本朝近代武装人民的政策,力扛当年世界两大超级大国,尤其是在朝鲜半岛与越南战争中打出了自立于世界强族之林的威望,至今仍受益非浅。


军都弩


唐朝以后以蒙古帝国为代表的游牧部族,都具有高效的军事动员能力,其战争方式较此前的游牧部族有很大不同,所以会“越来越难打”。

首先,蒙古帝国赖以成功的军事要素在于拥有强大的弓骑兵,这是其成功的最基本。

弓骑兵使用的弓是双曲复合弓,射程可达300米以上,且穿透力惊人,能轻松射穿锁子甲等各种护甲。另外,蒙古士兵都是骑马的游牧民(horse-riding nomads),蒙古草原能够提供源源不断的战马。

拥有这些机动性很强的坐骑,再配合强大的弓箭火力,足以发动一场使敌人闻风丧胆的战争。

其次,蒙古帝国采取的军事战术也是极为丰富的。他们特别善于采取凿穿战,即“进如合剌合纳,摆如海子样阵,攻如凿穿而战”是也。

蒙古士兵被组织为小型而机动的三三、五五、四五的进攻队形,在远距离、大范围内采取包围、迂回的运动,由主力部队进行凿穿攻陷。这种战术取得的功效是显然的。


总而言之,蒙古帝国在军事上取得的成功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这是日趋臃肿中原定居居民所无法相比的。


HuiNanHistory


为什么唐朝之后少数民族越来越难打了?

对外扩张与闭关锁国

秦汉,包括之前的春秋战国,周围的少数民族没有一个能打的。

我们先说燕国。这个国家在最北方,被称为苦寒之地,远离中原沃土,基本上没啥地位,战国七雄中实力倒数第一,但就是这个燕国,疆域不断向北扩大,对奠定中华民族的疆域有重要贡献,旧燕的土地之后的大王朝基本上就没有丢失过。

燕昭王时,有燕将秦开,在东胡作为燕国的人质,东胡人很信任他。秦开归国后,起兵袭击大破东胡,“东胡却千余里” ,结果燕国边境向东推进了一千多里,大大开拓了燕国的疆域,而燕国亦随即开始修筑北长城。

除此之外秦赵两国都与北方少数民族接壤,赵国赵武灵王时期胡服骑射,秦国在秦穆公时期就挥师西征称霸西戎。

南方主要是楚国。楚国欲称霸中原,无奈屡次被阻,只好向南方推进,楚怀王派大臣昭滑率军攻越,攻占原吴国统治的地区。之后又赶走了百越。战国后期楚国的疆域是七国中最庞大的,所以说“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楚国也有一争之力。

汉唐更是把周围的国家给欺负了遍,汉武帝出使西域兵不血刃夺了沃土千里,直到唐朝这个地区都让人惦记,不破楼兰终不还。唐代,万国来朝达到鼎盛,向其朝贡之国多达三百余。[16] 疆域空前辽阔,极盛时东起日本海、南据安南、西抵咸海、北逾贝加尔湖,是中国自秦以来第一个未修据胡长城的大一统王朝。

反观唐之后的国家,宋,明对土地已经不怎么感兴趣了,甚至朱元璋留下,寸板不许下海的遗命。元清更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这期间还有五胡乱华,令人遐想啊。

经济问题最要紧

以长城为分界线,以北地区基本是游牧业,冬季长夏季短,劳动成果基本没啥剩余,人们也没有什么娱乐项目。除了喝酒吃肉,就举办一些舞会,在草原上骑马射箭打猎摔跤。

这些人,水草丰美的时候是牧民,一旦旱涝成灾,那就是草原骑兵,越过长城烧杀抢掠,已经成为铁律。

长城以南是种植业,刚开始刀耕火种,后来学会了农家肥,出现了铁质农具,驯服了牛为牲畜,之后有知道灌溉,农时,劳动所产越来越多。虽然也没多少剩余,但是比牧民好多了。

汉唐时期,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基本成型。但是粮食生产还是更多的依赖土地的扩展,土地多生产所得就多,所以具有侵略性。跟匈奴打,跟鲜卑打,都不怂。

后来情况发生了重大改变。

首先是精耕细作继续发展,依靠土地开垦还不如在有限的土地上增加投入。其次是水稻革命,水稻成为大一统国家最重要的粮食,产量接近全国农产值的一半。但是种植水稻的地区只有江南的几个省份,经济重心南移,苏湖熟天下足。

种植业发生重大变革,居民的饮食结构也随之改变。

北方的旱地在统治者眼中就没那么重要了。除了战略要地,丢失一些无关紧要。

干的最离谱的就是宋。你说宋军能战不?

蒙古铁蹄,亚洲无敌,西亚的一些国家数月就灭国,宋从1234年一直折腾到1279年,历经四十五年,数次组织反攻那说能战不。

但是宋不愿意打仗。

统治者会算一笔账,战争劳民伤财,人作为最终要的成产力是统治的根本,都去打仗有伤生产力。一个兵卒一年的吃穿住用,相当于五户人家不吃不喝劳动一年的收入。更别说战马,兵戈,甲衣了,对外作战得不偿失。

如果议和呢,不过是割地赔款,割的地都是北方,一些无所谓的地区丢了就丢了,不伤根本。至于钱财,一年的赔付与作战所需基本持平,劳动力还完好无损,能不打就不打,处处退让。

当然还有历史大环境的影响

北方的日耳曼人进攻西罗马,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小国林立。

东晋灭亡,胡人在原来的土地上纷纷建立国家,小国林立。

奥斯曼土耳其进攻东罗马,东罗马帝国灭亡。

明朝灭亡,清军入关。

游牧民族处于上升期,摧残文明是大势所趋。扛不住情有可原。


良人说史


个人觉得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内外因素造成的;

内因:自两宋以来重文轻武思想的形成和沉淀,很大程度上消磨了汉民族原有的尚武精神和血性;

事实上,两宋以前的汉族还是具备很强烈的尚武精神的。举两个简单的例子,先秦时代的著名纵横家苏秦,在很多人的传统印象中,都是一个文人谋臣形象,然实际上苏秦除了出色谋略和外交能力外,还具备高超的剑道水平,时至今天还留下苏秦背剑这招武学定式。又如唐代著名诗人、素有“诗仙”之誉的李白,除了才华横溢、酒量不凡外,同样也是一位剑道高手。

苏秦和李白这两个例子,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两宋以前,汉族人所秉持的尚武精神。然而,这种风气到了两宋时期,就发生了转变。公元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以黄袍加身的方式,建立北宋王朝。有感于过去五代十国时期武人乱政、藩镇割据的危害,于是赵匡胤选择了一种纠枉过正的方式,这便是重文轻武力,以文制武的国策。

重文轻武的国策虽然有效的化解了自唐末以来所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确保了北宋王朝的长治久安。但也带来了极大的副作用,首先就是北宋军队战斗力的急速下滑,以至于到北宋后期形成了“国势积弱,人情久玩”的孱弱局面。

所以,我们能够看到两宋灿烂的文化和经济成就,看到唐宋八大家中,两宋独占六席。但却难以看到两宋有多少军事上的辉煌成就,更多的是被动挨打,岁币外交这类耻辱。

此外,从长远来看,重文轻武的国策也磨灭了汉族自古以来的尚武精神,消磨了汉族的血性,使得汉族军队不复有汉唐之盛,也极大的压制了开疆拓土的雄心和能力。

外因:在与汉族文明的接触过程中,塞外少数民族政权也在进步;

不过,两宋的羸弱也不能全怪内部的重文轻武国策,某种程度上也与少数民族政权的进步离不开关系。

其实,在汉唐时期,汉族王朝所面对的草原民族势力,其组织结构还是相当的松散。像匈奴、突厥,这些草原帝国的统治者,实际上更像是一个盟主而不是一个王朝的皇帝;而各个部落之间,也不像中原王朝那样拥有自上而下的郡县制度,而是比较松散的部落联盟制,这就有点类似我们现在所说的“加盟模式”。这种组织形式,面对庞大中原王朝的国家机器,是难以形成优势的。

然而,自两宋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势力也充分吸收了汉文明的先进文化和政治制度,并形成了自己的封建王朝。比如两宋时期的塞北三朝辽、西夏和金,以及日后的蒙元和满清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这些王朝都是北方游牧民族在一定程度上汉化后建立的,他们既保留了本民族彪悍的战斗力,同时又兼有汉族先进的政权统治形式。因此,便逐渐在对汉族王朝的交锋中占据优势.......


这些历史要读


首先是生产力提高了,唐朝以后,北方游牧和渔猎民族的生产力得到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在金属冶炼方面。

比如,从克什米尔和伊朗传入的镔铁技术,让契丹人的武力得到了极大发展。史料记载“辽以镔铁为号”。大批来自西亚,中亚的工匠为辽朝和后来的金朝打造镔铁武器。在冶金技术上超过了北宋。

蒙古更是从西亚学会了回回炮,导致遭围攻7年的襄阳无法坚守。当时记载:从国兵攻襄阳未下,亦思马因相地势,置炮于城东南隅,重一百五十斤,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宋安抚吕文焕惧,以城降。

清朝也是一样,从1626年,八旗军遭到宁远红夷大炮轰击,到1640年以后的松锦大战,才十多年时间。清军的重炮部队已经取得了对明朝的压倒性优势。

情况为什么这样呢?是因为从契丹占领幽云十六州开始,游牧渔猎民族开始长期占据城市。大力招募来自西亚,中亚,还有中原的工匠,给予特殊优待。农牧结合,发展冶金业,增加了经济的稳定性。从契丹开始,再也没有,游牧渔猎帝国出现像匈奴和突厥那样因为一场大雪而亡国的悲剧。

另外就是,中原的盐铁专营,越来越严厉,直接后果就是,专营导致铁的质量越来越差。唐宋以后的金属质量已经赶不上北方渔猎和游牧民族帝国。宋朝好的工匠都去烧瓷器去了,一本万利的买。事实上中原钢甚至不如马来钢和倭钢。

最后就是马镫的完全普及化,让骑兵的骑射和马上长矛马刀功夫,得到了极致发挥。而宋朝开始的几乎完全官营养马,更是让养马质量越来越差。此消彼长,北方游牧和渔猎民族也就越来越难打了。对手再也不是,早期一场暴风雪就可以亡国,骑着光屁股马,带着骨箭石头箭头的那些游牧骑兵了。


深度军事


不请自来。游牧民族的组织能力和装备在漫长的拉锯战中得到了进步,而中原王朝的扩张属性却在一步步下降,此消彼长之下自然就难打了。

想当初春秋战国中原打成了浆糊,却没有忘记将国家缝隙之间的各路蛮夷填了牙缝,等到秦始皇统一之时,曾经扮演过重要角色的义渠戎、赤狄、白狄、孤竹和中山已经从中原被永久驱逐了。

▲草原雄主--冒顿单于

自从冒顿单于统领的“四十万控弦之士”登场之后,除开汉唐有过短暂的消停之外,中原大地几乎永无宁日。

诚如提问所言,唐代之前少数民族几乎没有占到太多事实性的便宜,反而变成史册中的符号:犬戎、匈奴、鲜卑、柔然、突厥、靺鞨、乌桓... ...这些民族最终被杀得支离破碎,踪迹难寻,而唐之后的对手换成了契丹、党项、蒙古和女真,他们跟中原王朝的战争几乎没落过下风甚至取而代之。

少数民族的原因

一、装备升级

汤曰:“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汉书.陈汤传》

西汉的陈汤曾谦虚的表示过从前一个打五个,后来他们get了不少汉朝技能,只能一个打三个了。

▲将汉高祖围于白登的匈奴骑兵

虽然在我们的映像中始终是游牧民族的“过万不可敌”,但事实上以精钢兵器对抗青铜,以强弩对付弓箭,曾经秦汉时可是一点不吃亏的。但后来冶金技术不再成为秘密时,游牧民族也就用得起了。

后来成吉思汗的马队能够横扫欧亚,多少坚固的城堡被夷为平地,关键在于他们的秘密武器--回回炮,毕竟骑兵是跳不上城墙的。

▲蒙元的攻城利器--回回炮

回回炮是一种来自西域的大型投石机,发射的是重达一百五十余公斤的巨石。它的射程,根据《襄阳守城录》中记载为250步,约391.25米,这远远超过了襄阳城护城河与壕沟的宽度。

二、组织能力

匈奴王庭盛极一时的那段时间,其实他们的社会组织还处在中原三皇五帝时期的部落军事联盟阶段,当然王庭直辖的撑犂部落实力冠绝各部,这是冒顿单于能够指挥匈奴全军的基础。

但只要打残了王庭,匈奴各部马上就会陷入内乱之中,直至他们打出新的王者,或者被别的游牧民族竞争对手取而代之。

总之他们比皇权阶段的中原王朝组织力差了几个档次,大凡中原统一、强盛的时候总会摁着游牧民族一顿狠揍。

▲汉民族屡次被迫“和亲”

不管是穷凶极恶的匈奴还是不可一世的“五胡”,他们没有建立帝国的思维,而是作为征服者的存在。前秦的苻坚和北魏的孝文帝曾经尝试过全面汉化,但显然他们尚且驾驭不了中原人的厚黑学和帝王之术,很快就被干掉了。

而后来就不一样了,成吉思汗的天分和气数绝非偶然,他的蒙古在入主中院之前就不再是股份制的公司,而是家族企业的模式了,不再有别的贵族敢觊觎黄金家族的地位,这已经跟夏商周的家天下模式非常类似了。

▲中原的苦主--渔猎民族女真

而女真人的两次入主中原则最有说服力,第一次突袭东京具有很大的侥幸成分,他们后来几乎全盘接受了汉化,然后被腐蚀而衰败,后按照“胡运不过百年”的宿命被蒙古人再次赶回了深山老林;第二次则完全沿袭了中原王朝的礼制、继承和官制,腐化的进程大大延长,如果不如恰逢“数千年未见之巨变”,打破大唐三百年国祚的封建王朝寿命记录当没有疑问。

三、学习能力

游牧民族跟我们血缘差距并不大,智商和学习能力也不大,最初他们对于中原王朝的和亲、分化和拉拢几乎是没有什么抗拒能力的,因为眼中只有利益。

▲被凌迟处死的袁崇焕

以满清为例,入关之前他们就重用范文程和洪承畴等汉臣建立了皇权制度,过往的十王议政逐渐被废弃。而文化水准仅限于《三国演义》的皇太极居然会用反间计干掉袁崇焕,他和多尔衮是极具政治天赋的人物。

后来则是招降、分化和利诱都用的飞起,如果不是他们能够学习并建立中原王朝的政治和官僚制度的话,那么多的降将自然会多掂量一下自己的选择,是否会有自己新的官位和地位,总不能跟着这群野猪皮退到关外啃人参吧。

中原王朝的原因

其实中原和游牧民族在人种和起源上并没有什么区别,伴随早期的中原文明逐渐由渔猎进化为农耕,自然也就逐渐更曾经好勇斗狠的渔猎习性划清了界限。要说一定打不过游牧民族也不是,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

一、赵宋的钱多多

经过五代的折腾之后,换血重生的赵宋王朝体现出温文尔雅的气质可谓令人大跌眼镜。

赵宋的确是缺少了陇西养马之地和山海关天险的先天不足,但哪个浴火重生的王朝也是需要一步步开疆拓土的,如果他们很想的话,燕云十六州迟早能拿回来。

▲笔者总认为赵匡胤着急了点

但一代雄主赵匡胤似乎没有考虑过动武,他一门心思地想着用钱把故土赎回来,这显然是天方夜谭,而在北汉尚存的情况下早早地“杯酒释兵权”,似乎也有一点操之过急,更像是安排后事的行为。

而他那个志大才疏的弟弟赵光义则一战陪光了北宋开国的所有精锐,堂堂天子驾着一辆牛车灰溜溜地逃回开封。自此制定了著名的“守内虚外”国策,将“花钱买和平”作为一项惯例传承了下来。

▲媾和条约签到手软的两宋

自此之后的檀渊之盟、海上之盟、隆庆和议、嘉定和议... ...打赢了也送钱,打输了也送钱,甚至结盟也要送钱。如此荒唐,何来勇气?

二、尚武精神的沦落

从信史记载的先秦到温文尔雅的宋明,大抵中国人的尚武精神是一步步退化的。

不同于孔子的儒家先哲形象,他老人家其实身高1米9,腰挎宝剑,动不动就喊打喊杀,那个时代上阵杀敌是国家公民的特权,而驾驶战车的则是出生贵族的世家子弟。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西汉.陈汤

汉代决不妥协的悍勇和盛唐以建功立业为骄傲的全民尚武精神也是国人遥远的记忆,“长安游侠”渐趋不见,人们开始以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形象为荣了。比如《白蛇传》里面的许仙和《西厢记》里面的张生,笔者一直很好奇,美女喜欢这样的男人是想展现一下母爱吗?

▲皇帝连“精忠报国”的机会都没给他

而宋代自官方对于军人地位的贬低,也加深了这种氛围,兵士而言,多有发配边疆的罪犯与之为伍,大家一起刺青防止逃跑,而天赐的战神狄青被文官集团的奏折活活吓死,岳飞被坑死,刘整被逼降。对武人集团的过度防范和抬高文官集团的话语权,是赵宋之后陷入“自己搞自己”怪圈的最大原因。社会流传着“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俗语。

中原的逆袭

明太祖的北伐和成祖的五征漠北可谓荡气回肠。

▲永乐大帝将蒙古从帝国打回了部落时代

前者是历史上第一次从南往北的成功统一,后者则是再现了两汉“封狼居胥”和“燕然勒功”的千古伟业。成吉思汗的后裔在两代雄主的摧枯拉朽般的冰封面前完全没有了前人的风范,可谓从哪里来回哪里去。而迷醉于中原三百年的满清贵族们甚至丢掉了他们的语言和习俗,老家都不想回去了。

▲中原王朝的强盛之时从来没有怂过

其实中原并非一味的好恶还手之力,如果以朱棣对上成吉思汗,胜负也许未可知也。游牧民族终结的都是在历史周期律作用下的王朝暮年,彼时已经是内忧外患不可开交,既使没有外夷入侵,他们离寿终正寝也不会太远,不过恰逢其时地入主中原罢了。

总结一下,游牧民族在于中原王朝三千年的对抗史上的确是越来越强,中原王朝则由于自身的各种原因深陷泥潭,在一致对外方面总是力所不及。

其实不管是历史上的哪个年代,少数民族的经济、军事、装备乃至人口几乎都不及中原王朝的零头,但他们有一项专属技能:全民皆兵。而中原王朝的经济实力却往往缺乏转化为战争潜力的可能,呼啸而来的骑兵永远比步兵在阵战和侦查上具备太大的优势,从来就没有过好打的仗。


凉州七里


这种类似的问题我回答过:答案就是唐朝之后的少数民族开始自创文字。

在唐之前,众多民族是没有用汉字就行了,但唐之后,那些少数民族就有自己的一些小想法:

那些少数民族突然开始创造自己的文字了

图文契丹文

图为党项文

图文女真文

文字是什么?除了是交流的工具,也还是文明的标志。

正是甲骨文证明了中华文化早在数千年前意见存在

唐之后那些少数民族对自己的外在服饰、内涵文化都对当时的中华文化的区别开始有所在意。

乌克兰跟俄罗斯同属斯拉夫人,但是当居住在乌克兰的斯拉夫人自身认为自己是乌克兰人,而不是斯拉夫人,于是俄罗斯很难对乌克兰进行彻底征服。

那么为什么唐之后少数民族主义会突然都想搞自己的文化了呢?

那是因为安史之乱,原本华夷一家的国际关系体系,由于安禄山的叛乱,导致汉人对少数民族防范心日益加重。当然作为少数民族,会突然有种隔离感,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成立自己的文化圈。于是是拉拢一帮跟自己穿的衣服相似、说的话相同、吃的饭一样的一群人。创立自己的文字文化。这样的少数民族是很难打的。


铯媒体




契丹骑兵

从秦、汉开始,中原汉族政权就和北方少数民族进行了长期厮杀争斗。从军事实力来说,在唐朝中期以前,中原政权对北方少数民族总体占有较大优势。唐末五代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开始崛起,军事实力发生质的飞跃。这次飞跃是从后晋太祖石敬瑭送给契丹“幽云十六州”开始的。后晋太祖石敬唐为了壮大自己,争取外援,主动投靠契丹人,自称儿皇帝,将原本属于中原政权的“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人。契丹民族因此开始逐渐强大,为中原汉族政权埋下了祸根。

占据了“幽云十六州”的契丹人,从此开始了亦耕亦牧的生活。这一时期,大量汉人加入契丹政权,为契丹带来了先进的汉文化,尤其是组织文化、军事指挥文化,以及先进的生产力和武器生产工艺。契丹政权灵活地采取南北院两套管理制度,南院管理汉族农耕地区,北院管理北方地区游牧民族,算是最早的“一国两制”。

北方游牧民族本身不缺优良的战马,从小生活在马背上,善骑射,加之有了先进的理论武装和生产工艺,如虎添翼。此后他们不仅兵强马壮,而且组织越来越严密,决策越来越靠谱,军事指挥越来越科学。当时,宋太宗赵光义对收复“幽云十六州”志在必得,为此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北伐,都被契丹大败。


北宋和辽对峙图

第一次北伐,赵光义自己差点成了契丹的俘虏;第二次北伐,即公元989年的雍熙北伐,宋朝动员了三路大军约30万军队,先后征调了近百万民夫运粮食和武器装备,准备不可谓充分,考虑不可谓不周到,力量不可谓不强大。但是,宋太宗最终还是在幽州(今北京)功败垂成,被契丹打的大败而归。在这两场战争中,契丹军队都显示了卓越的指挥水平,他们已经把孙子兵法用的炉火纯青。

契丹建国是北方少数民族文化进步的一次质的飞越,不但文明程度得到较大提高,而且在军事装备、武器改良方面也都有大的提升;在部队指挥上,几乎都是皇室亲王领兵指挥作战,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等,都是独当一面的大将,文化水平和指挥水平在当时都堪称一流。金国刚崛起时,骑兵异常彪悍,加上对马具的改良,对汉族军事思想的进一步吸收,金国生成了一支拥有强大战斗力的骑兵部队。

当是,金国建立了比较先进的猛安谋克军事制度:猛安是千夫长,谋克是百夫长,再往下还有什长、伍长。伍长一组五个人,什长一组十个人,下辖两个伍长。谋克手下一百人,手下十个什长,二十个伍长。军事组织十分严密,指挥系统非常高效。这算是后来满清八旗制度的前身。金灭辽以后,金朝的军事力量比早期的辽朝更胜一筹。金朝在骑兵装备、战法运用、攻城技术等方面又有了较大进步。


金国骑兵 图画

北宋灭亡前,大臣李邺被派去金朝谈判,根据所见所闻,他形容金兵“人如虎、马如龙,上山如猿、入水如獭,其势如泰山、中国如累卵”。北宋君臣认为李邺说的过于夸张,说他长别人的志气,灭自己的威风。后来,金兵杀来了,才发现李邺说的果真八九不离十。

金国灭亡北宋的时候,有组织严密、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骑兵至少20万,并且出现了大规模人、马皆披铠甲的重装骑兵(铁浮屠)部队。同样,金朝的统治集团也不再是之前那种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文盲,像完颜宗弼、完颜宗瀚等皇室亲王,都是熟读兵法的才俊,他们的军事指挥水平都足以名垂军史。

在与中原政权争斗的过程中,游牧民族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优良战马。在这种优势下,将领的军事才能和军事组织能力又提高到和汉人差不多的水平,那汉人怎么打的过他们?金朝将南宋打怕了,只是金国当时政治水平还不够高明,要想完全占领南宋,也很难做到,只好和南宋议和。议和后,金国的金世宗开造了“大定盛世”,金世宗本人被朱熹誉为小尧舜,金国当时的治理水平一点都不比南宋差。


南宋和金朝对峙图

再后来,南宋被蒙古军队灭亡。南北两宋都是亡于北方少数民族,第一次是被完颜家族建立的金朝灭亡,第一次是被蒙古黄金家族建立的元朝灭亡。这足以反映当时游牧民族和中原政权在军事力量对比上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当时,这种军事实力对比的变化是少数民族文化和生产力进步推动的,不是某一个人能改变的。

元朝的骑兵更是横扫欧亚大陆。他们所向无敌的原因不光是兵强马壮,更重要的是统帅的军事指挥水平高超,成吉思汗、忽必烈都是伟大的军事指挥家。

元朝消灭南宋后,确立了在全中国的统治。对北方游牧民族来说,这是破天荒的是第一次。因为是第一次,所以元朝蒙古统治者的统治经验明显存在不足,自身皇权设计不稳,内讧频发,迅速腐化。所以,元朝不到百年就退出了在中原统治,回到祖祖辈辈生活的蒙古高原。

随后,明太祖朱元璋多次派大军深入蒙古高原扫荡,明成祖朱棣更是多次御驾亲征蒙古高原。朱棣时期的明朝军队,也可算是打遍东亚大陆无敌手。这一段时期,明朝中央王朝短暂保持了对北方少数民族的压倒性军事优势。


徐达进北平 图画

但是,到明英宗朱祁镇继位后,蒙古人又开始逐渐强大起来,他们时常越过明朝长城防线抢掠、杀人。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明英宗朱祁镇率20万大军御驾亲征蒙古瓦剌部来犯之敌,其中大约有5万骑兵,6万火枪部队,但是在河北怀来县的土木堡被也先的骑兵打得落花流水,几乎全军覆没,明英宗本人被俘虏。这次失败,固然和明朝指挥失误的存在重大关联,但如果蒙古人没有强大的军力,肯定也无法消灭这么多明军。之后,明朝对这些北方少数民族真没有找到好的办法对付。

《明英宗实录》记载了巡按监察御史张昊在景泰元年(1550年)的一个上疏:“虏酋也先分道入寇,或二三百骑我军虽千百不能擒,或四五百人我军虽数万不能胜。”翻译成白话文:“瓦剌的也先太师,率两三百骑兵来犯的时候,我们有上千人的军队,但是我们对他们没有办法;他们来了四五百人的时候,我们有上万人,我们对他们还是没办法。”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对北方边防都是采取以守为主。但是防不胜防,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鞑靼的俺答汗还率军杀到北京城外(庚戌之变),吓得嘉靖皇帝惊慌失措。后来,从崇祯二年(1629年)开始到明朝灭亡前,满族骑兵更是5次杀到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烧杀抢掠,明朝虽然是被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灭亡的,但是李自成和南明的残余政权都是被满清消灭的。


电影《最终武器:弓》满族骑兵剧照

满族骑兵当年有多厉害?可以说是打遍东亚无敌手,是当时东亚最强大的、组织最好的军队。有兴趣的可以看看韩国拍摄的电影《最终武器:弓》,虽然是电影,俗话说,管中窥豹、略见一斑,大体也可以看的出那个时候满族骑兵的骁勇善战。

岁月轮流转,到17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后,蒸汽机出现,新型热兵器(滑膛步枪、机枪、大炮等)不断出现,新型交通工具(铁路、汽车)也开始出现。工业革命对战争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战马对战争胜负的影响逐渐变小,战马对军队战斗力的影响也不断减弱。此后,人口数量占劣势的少数民族开始再次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