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造反的时候朱元璋的儿子都在做什么?

拍拍手的sunflower


燕王朱棣造反,从北平一路杀到北京,建文帝从皇宫的地下暗道潜逃出去,大明江山至此换了另一条血脉来继承大统,那么朱棣造反时候,朱元璋其他的儿子又在干什么呢?



朱元璋26个儿子当中,除了太子朱标,剩下25个中有24个被分封到各地为王,众所周知朱元璋心狠手辣,手底下的许多文臣干将他都放心不下,所以才有“”蓝玉案”和“”胡惟庸案”来处理这些骄兵悍将。但是朱元璋并不怕杀光这些人边塞无人可守,因为朱元璋还有自己的儿子。

朱棣造反的时候也明白自己那些兄弟的重要性,不过由于朱允文的削藩政策,明朝的24个藩王真正有实力的并不多。当时除了朱棣之外,就属宁王的实力比较强大,宁王手下有披甲控弦之兵置达到8万之多,还有战车6000乘,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其中宁王由蒙古人组成的朵颜三卫,事当中明朝骑兵当中最为骁勇善战,所以,宁王的归属至关重要。

朱棣一开始就打着拉拢的旗号,他连哄带炸的把宁王拉到了自己的这一边,并且还许诺事成之后“”划江而治”等等。

其他的藩王因为朱允文的削藩政策基本上没什么实力,自保都来不及,像周王直接被朱允炆给贬为庶民,后来的代王,湘王,齐王,等也同样被都被废掉了,在靖难之役中基本就是现在的“吃瓜群众”。只有朱元璋的第十九个儿子谷王朱穗率领三千军士到南京和李景隆一同联手把守南京的金川门。



围知历史


朱元璋有二十六个儿子。朱棣造反时,有八个兄弟不在了。这八个兄弟分别是:大哥太子朱标、二哥秦王朱樉、三哥晋王朱棡、八弟潭王朱梓、九弟赵王朱杞、十弟鲁王朱檀、十二弟湘王朱柏和老幺朱楠。(赵王朱杞和朱楠都是幼年夭折)



除掉去世的八个人和朱棣本人外,剩下的十七位藩王对靖难之役的政治立场,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被废黜,暗中支持朱棣(4人)。

这一类有五弟周王朱橚、七弟齐王朱榑、十三弟代王朱桂、十八弟岷王朱楩。

建文帝继位后实行削藩,三个顾命大臣之一的齐泰建议他先削老四燕王朱棣,理由是秦王和晋王都病死了,朱棣是事实上的藩王老大,应该擒贼先擒王。

然而,齐泰的建议却遭到了另外两个顾命大臣黄子澄和方孝儒的反对。这两个二货给出的理由是不能打草惊蛇,应该先拿实力较弱的藩王开刀。于是老五,朱棣的同母的亲弟弟周王朱橚就当了倒霉蛋,替朱棣挡了枪。

周王被削爵后,齐王朱榑、湘王朱柏、代王朱桂、岷王朱楩,也一并被削。其中湘王朱柏很有骨气,自焚身亡,其余的四位藩王全部被建文帝流放。

朱棣起兵后,一路南下,朱允炆害怕朱棣来个千里突袭,救出被流放的兄弟们,便在靖难之役开始后,把这些已废黜的藩王又抓回了南京等地,分别软禁。一直到朱棣靖难成功后,这哥几位才又重新恢复了王爵。

所以,周王、齐王、代王、岷王应该支持朱棣的。毕竟朱棣不成事,他们一辈子都没出头之日。不过他们都以戴罪之身软禁,只能在内心里暗自给朱棣加油了。

第二类——被迫支持朱棣。(1人)

这个人就是宁王朱权。

朱棣靖难时,建文帝下诏给宁王、谷王还有辽王,也就是离朱棣最近的三个藩王,令他们三人到南京勤王。辽王和谷王都去了,只有宁王没有去,公开抗旨了。

他想坐观其成,让朱棣和建文帝打的两败俱伤了,他再出来下山摘桃子。

建文帝闻之大怒,口谕要“坐削三护卫”,惩戒宁王。也就是要惩罚宁王抗旨之罪。然而宁王仍然不为所动。他就是吃准了朱棣这块肥肉。按他的想法,抓住了朱棣,建文帝也不会跟他计较太多。

朱棣见宁王不是善茬子,就先下手为强,跑去大宁把宁王的兵权夺了。

宁王前脚抗旨不尊,后脚被朱棣架空,两头都没捞到好,失去了利用价值。最后只有被迫支持朱棣(支持朱棣才有活路),公开支持朱棣靖难。


第三类——公开支持建文帝。(2人)

公开支持建文帝的藩王有两个,辽王朱植和谷王朱橞。

辽王朱植原本驻守广宁,朱棣造反后攻占了山海关,切断了辽东和关内的连接。建文帝担心朱植会支持朱棣,就召朱植到南京。朱植没有支持朱棣,而是服从朝廷的命令,从海路去到了南京,封地也被建文帝改在了湖广的荆州。

此后,朱植没掺和靖难之役。

朱棣夺得帝位后,埋怨朱植在靖难之变时不支持自己,所以非常不喜欢他。永乐十年削其护卫,只留军校厨役三百人供他差使。等于是把他冷藏了。

不过朱棣也没废他的爵位。辽王一脉后来传承了九代,至隆庆二年因得罪了张居正,才被废藩除国。

谷王朱橞是个奇葩,典型的骑墙派。他的封地在现在河北张家口的宣化和怀来,离朱棣的封地最近。朱棣造反后,朱橞明确表示了反对朱棣。命人将宣化城门堵死,防备朱棣偷袭。而他自己则带三千人马以勤王救驾的名义逃到了南京投奔建文帝。

四年后,眼见建文帝大势已去,谷王朱橞和纨绔子弟李景隆一起开门迎降,又成了拥立朱棣登基的功臣。又过了十五年,这厮被自己的同母哥哥蜀王告发谋反,被朱棣削爵为民,终生囚禁。谷王爵位也被废除。

这里顺带说一句,从建文帝先后废周王、齐王等藩王来看,朱棣其实是给辽王、谷王这些小弟弟们挡了枪。因为看地图上的分封区域就可以看出,朱棣被扳倒后,下一个要废的肯定是宁王、谷王、辽王。(晋王和鲁王因为传到了第二代,所以不会先动他们)



第四类——中立派,选择坐观兄侄血拼,谁都不支持。(10人)

这一类有十个人,分别是六弟楚王朱桢、十一弟蜀王朱椿、 十四弟肃王朱楧、十六弟庆王朱栴、二十弟韩王朱松、二十一弟沈王朱模、二十二安王朱楹、二三弟唐王朱桱、二十四弟郢王朱栋以及二十五弟伊王朱㰘。

楚王朱桢典型的酱油男,他坐镇武昌,手握重兵,既不支持朱棣,也不支持建文帝。朱棣继位后,任命他为宗人府宗正一职,名义上成为朱家的大族长。从这个任命来看,朱棣还是比较信任他的。

蜀王朱椿在历史上是一个性孝友慈祥,博综典籍,容止都雅的人。朱允炆削藩时抓不到他的把柄,没有为难他。靖难之役时,朱椿替朝廷守卫西南大门,注重与少数民族搞好关系,维护了明朝的领土完整。(这才是一个藩王应该有的样子)

后来,朱棣认可了朱椿的成绩,对他也是非常的礼遇。尤其是朱椿告发谷王朱橞后,朱棣对他更信任了。

肃王朱楧年纪很小,他虽然是太祖之子,但只比建文帝大一岁。靖难之役时,朱楧没什么主见,选择作壁上观,谁都不支持,猫在藩国打酱油。

庆王朱栴年纪更小,他比朱允炆还小一岁多。朱棣靖难时,他在封地宁夏打酱油。(基本上边远山区的藩王都在打酱油)

顺带一说,庆王很能活,他历经太祖、惠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六朝,是六朝元老级级的藩王。

韩王朱松的封国本来在辽东,由于因为他年纪很小(比建文帝小四岁),一直没有到辽东那个苦寒之地就藩,靖难时留在南京。

既然是在南京,那就不用多说了,肯定是被建文帝严加看管的了。

剩下的沈王朱模、安王朱楹、唐王朱桱、郢王朱栋、伊王朱㰘。靖难前有王号,但是没有封地,都留在了南京。他们都跟韩王朱松一样是被实质软禁的酱油男。

总的来说,十个中立派藩王中,有四个有藩国的,剩下的六个都在南京被监视。如果再加上当时在南京的谷王、吴王(朱允炆的弟弟朱允熥、靖江王朱赞仪。南京当时的藩王数量有九个人。



另外,还有三个藩王没提到。分别是第二代秦王朱尚炳、第二代晋王朱济熺、第二代鲁王朱肇辉。

二代秦王朱尚炳和二代晋王朱济熺都暗中支持建文帝,所以朱棣继位后,把这两个侄子都修理了一顿。

朱棣先是修理了朱济熺,于永乐十二年下诏革去了他的晋王爵位,并命他去守陵。接着派人把朱尚炳家里的属官逮了,警告朱尚炳小心一点,朱尚炳吓得要死,亲自到南京向他四叔谢罪,才没被废黜。

二代鲁王朱肇辉年纪很小,靖难时,朱肇辉只有十岁,因其年幼,建文帝没有动他。朱棣继位后,也很关心他的成长。鲁王一脉后来传承了十二代,一直传到1654年末代鲁王朱以海病死才断绝。

总体而言,靖难之役时,朱棣的兄弟们大多都选择了作壁上观,谁都不帮。毕竟给建文帝当臣子和给老四朱棣当臣子,结果是一样的。没必要掺和到这场叔侄之争。


Mer86


朱棣造反年龄为39岁。在朱元璋死后,朱棣是他最大的儿子,但是朱元璋却没有把自己的皇位传给朱棣。

靖难时,建文帝下诏给宁王、谷王还有辽王,也就是离朱棣最近的三个藩王,令他们三人到南京勤王。辽王和谷王都去了,只有宁王没有去,公开抗旨了。他想坐观其成,让朱棣和建文帝打的两败俱伤了,他再出来下山摘桃子。建文帝闻之大怒,口谕要“坐削三护卫”,惩戒宁王。也就是要惩罚宁王抗旨之罪。然而宁王仍然不为所动。他就是吃准了朱棣这块肥肉。按他的想法,抓住了朱棣,建文帝也不会跟他计较太多。朱棣见宁王不是善茬子,就先下手为强,跑去大宁把宁王的兵权夺了。

谷王朱橞是个奇葩,典型的骑墙派。他的封地在现在河北张家口的宣化和怀来,离朱棣的封地最近。朱棣造反后,朱橞明确表示了反对朱棣。命人将宣化城门堵死,防备朱棣偷袭。而他自己则带三千人马以勤王救驾的名义逃到了南京投奔建文帝。四年后,眼见建文帝大势已去,谷王朱橞和纨绔子弟李景隆一起开门迎降,又成了拥立朱棣登基的功臣。又过了十五年,这厮被自己的同母哥哥蜀王告发谋反,被朱棣削爵为民,终生囚禁。谷王爵位也被废除。





浮世繁華


朱元璋一共有26个儿子,其中的八个儿子已经在朱棣造反前死去。所以在朱棣起兵之时,朱元璋当时在世的儿子还有18个。这十八个儿子当时分为中央军,叛军,中立派三种势力。 当时的导火索是削番。建文帝朱允炆第一批下手的是软柿子老五周王朱橚。

第二批的是齐王朱榑、湘王朱柏、代王朱桂、岷王朱楩。 朱棣造反时,湘王朱柏因为想不开早已自杀。另四位皇子已经被充军流放,暗地里支持朱棣。还有谷王朱橞和辽王朱植选择和朝廷统一战线对抗朱棣。朱棣胜利后,朱植并没有被杀,朱棣为收买人心反而让他的爵位照旧,一切待遇和以前一样。 而朱橞是个墙头草,后来看到局势有变,第一时间投降朱棣,令人唏嘘。 剩下的几位皇子他们分别是六皇子楚王朱桢、十一皇子蜀王朱椿、 十四皇子肃王朱楧、十六皇子庆王朱栴、二十皇子韩王朱松、二十一皇子沈王朱模、二十二皇子安王朱楹、二十三皇子唐王朱桱、二十四皇子郢王朱栋以及二十五皇子伊王朱。这十位皇子在朱棣造反时是秉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保持中立,没有偏袒任何一方。所以事后也没有受到朱棣的报复!





烽火戏诸侯5213


朱元璋晚年,开国功臣杀的杀,死的死,已是所剩无几,北方军事均以诸王主之,燕王朱棣、周王朱橚、代王朱桂、肃王朱楧等北方强藩手握明朝北方三分之二的兵力,他们拥兵自重,对明中央政府形成了巨大的威胁。



此时因朱元璋还在位,诸王都不敢有过分的举动,可是随着朱元璋的驾崩,朱允炆的登基,因诸王本就对朱元璋立自己的侄子为帝十分不满,再加上朱允炆自登基初就对诸王虎视眈眈,意图削弱他们的实力,所以明朝的中央政府开始直面诸王对于朝廷的威胁。

朱允炆未登基前,就对诸王所拥有的实力忌惮不已。《明史.列传第二十九》载:“惠帝为皇太孙时,尝坐东角门谓子澄曰:“诸王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奈何?”对曰:“诸王护卫兵,才足自守。倘有变,临以六师,其谁能支?汉七国非不强,卒底亡灭。大小强弱势不同,而顺逆之理异也。”太孙是其言”。当年朱允炆在跟随黄子澄学习的时候,他就问黄子澄“诸叔藩王皆拥重兵,如有变端,该如何?”,黄子澄答道“诸藩王仅只有护兵,最终只能自守,一旦他们敢动,朝廷完全可以以六师监之,到那时谁能抵挡?汉时,七国不可谓不强,可最后不还是被朝廷给灭了吗?大小强弱之势不同,而顺逆之理更相异啊”。



如此,在黄子澄、齐泰等人日日夜夜的“熏陶”下,朱允炆未登基前,就早已想好该如何解决地方藩王对于朝廷的威胁,那就是“削藩”。如此,1399年,朱允炆登基后,就立即开始了“削藩”的进程,因燕王朱棣势大,所以朱允炆先从与燕王较为亲近的较弱小的藩王下手,周、代、岷、湘、齐诸王先后被以各种罪名夺爵,湘王自焚,其余皆废为庶人。

在剪除了燕王的潜在盟友后,朱允炆令张昺为北平布政使,掌北平民政,谢贵、张信为掌北平都指挥使,掌北平军事,另令都督宋忠、徐凯、耿瓛屯兵开平、临清、山海关一带,同时调检燕府护卫军士,以此加强对燕王的掌控。



同年六月,朱允炆自认已是完全的掌控住朱棣,自认为已是万无一失,所以他开始对朱棣动手了,他先是命齐泰将燕王使臣邓庸下狱审讯,在得到朱棣谋反的罪状后,就开始发兵逮捕燕府官属,并密敕张信逮捕朱棣。可是在张信这里,朱允炆要对朱棣动手的事情被泄露,因张信是朱棣的旧部,所以张信在得知朝廷的意图后,就迅速的告知朱棣。

朱棣在得知消息后,七月就用计擒杀张昺、谢贵,然后又迅速命燕府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夺北平九门,遂据北平。之后在占据北平不久,燕王朱棣就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也就是正式起兵谋反。



而在朱棣昭告天下,自己要造反的时候,朱元璋其余的子嗣也是反应不一,或跟随造反,或保持中立,或支持朱允炆,终之是分为数派,相互不对付。

刚才也说了朱棣起兵造反,是在1399年七月,而在这个时候依旧拥有藩王身份的就只剩下楚王朱桢、蜀王朱椿、 肃王朱楧、庆王朱栴、韩王朱松、沈王朱模、安王朱楹、唐王朱桱、郢王朱栋、伊王朱㰘、宁王朱权、辽王朱植、谷王朱橞等13王。

一、保持中立,两不相帮。

这类藩王有楚王朱桢、蜀王朱椿、 肃王朱楧、庆王朱栴等4位藩王。这几位藩王保持中立的原因,大多是因为年龄的问题,朱棣造反时,他们大多才二十几岁,这样的年龄大多都不喜欢参加政治斗争,哥哥同侄子打架,他们没必要参和。

楚王朱桢。朱元璋第六子,出生时恰逢平定武昌的捷报到来,朱元璋曰:“子长,以楚封之”,如此6岁时被封楚王,藩地武昌。1399年七月朱棣造反时,他按兵不动,拥兵自重,隔岸观火。



蜀王朱椿。朱元璋第十一子,7岁受封蜀王,19岁就藩成都。朱棣造反时,他28岁,史载:“博综典籍,容止都雅”,他生性儒雅,喜欢做学问,而不喜政治,再加上成都与江南相距较远,当朱棣与朱允炆争斗的时候,他秉持着两不相帮的原则,闭关自守,同时替明朝守卫着西南的门户,避免少数民族出现异动。

肃王朱楧。朱元璋第十四子,2岁受封汉王,14岁改封肃王,17岁就藩甘州,23岁迁藩兰州。朱棣造反时,他也才23岁,再加上他的封地兰州离江南更远,完全没必要参和争斗,躲在封地静观其变显然是最好的。



庆王朱栴。朱元璋第十六子,13岁封庆王,15岁就藩宁夏。朱棣造反时,他21岁,朱栴这人生性不喜欢争斗,所以叔侄相争时,他只是老老实实的镇守宁夏,两耳不闻窗外事。

二、没有藩地,谁也支持不了。

这类藩王主要有韩王朱松、沈王朱模、安王朱楹、唐王朱桱、郢王朱栋、伊王朱㰘等6位藩王。这几位藩王虽都被封为王,但都因年龄的问题,未能就藩,而是一直留在南京,所以根本不能发表意见。

韩王朱松。朱元璋第二十子,11岁受封韩王,他本来是有藩地的,就是在辽东开原,但因为各种原因始终未能就藩,而是一直留在南京。

沈王朱模。朱元璋第二十一子,11岁受封沈王,直到永乐六年才有藩地,就藩于潞州。

安王朱楹。朱元璋第二十二子,9岁受封安王,直到永乐六年才有藩地,就藩于平凉。

唐王朱桱。朱元璋第二十三子,5岁受封安王,直到永乐六年才有藩地,就藩于南阳。

郢王朱栋。朱元璋第二十四子,3岁受封郢王,直到永乐六年才有藩地,就藩于安陆。

伊王朱㰘。朱元璋第二十五子,3岁受封伊王,直到永乐六年才有藩地,就藩于河南。



三、明确站在朱允炆这边。

这类藩王有辽王朱植、谷王朱橞等2位。他们2位都曾明确表示过支持朱允炆,并听从朱允炆的命令。

辽王朱植。朱元璋第十五子,1岁封卫王,15岁封辽王,就藩广宁州。1399年朱棣造反时,朱允炆担心离朱棣不远且拥重兵的辽王朱植会支持朱棣,于是召朱植到南京,朱植接到诏令后,无条件服从建文帝的命令,后朱允炆见朱植如此识相,并未剥夺他的藩王位,同时将其封地被改为荆州。



谷王朱橞。朱元璋第十九子,12岁受封谷王,就藩宣府。1399年,朱棣造反后,在兵锋直指南京时,朱橞听从朱允炆的命令,带兵三千赴京师护卫金川门。当然,不久因朱允炆大势已去,他就开门南城,迎王纳降。

四、明确站在朱棣这边。

这类藩王只有宁王朱权一个。不过朱权最初是坚定的站在朱允炆这边的,但是不久因朱棣使用阴谋诡计占了他的宁国,且又被朱棣俘虏,后在朱棣“平分天下”的许诺后,就开始坚定的站在了朱棣这边。

宁王朱权。朱元璋第十七子,十三岁受封宁王,15岁就藩宁国。朱棣造反时,初朱权并没有与朱允炆过不去的心思,他一直对朝廷很恭顺。但是后来因被朱棣炸称有意投降朝廷,希望他代他向朝廷请罪的阴谋给夺走宁国,自己还被俘虏,再加上被俘后朱棣对朱权许诺,事成之后,平分天下,于是朱权就开始坚定的站在朱棣的这边。



总得说,1399年朱棣造反后,13位还拥有藩王身份的朱元璋子嗣大多都是秉持着两不相帮的态度,他们都不愿意参与到这场叔侄的争斗中,只是有封地的就老老实实的待在封地里,没有封地的就老老实实待在京城。而唯一追随朱棣的宁王主权还是被胁迫着造反的,其余两位支持朱允炆的也就只是遵从朱允炆的命令,但也未派大军与朱棣面对面的战斗,谷王朱橞虽派3000兵马协助朱允炆守城,但没过多久就投降了,算不算与朱棣作战。


澳古说历史


朱元璋一共有26个儿子,朱棣是其中的老四,朱棣造反的时候这些兄弟们都是什么反应呢,我们来一个一个的讲一下。

先说老大朱标,也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父亲。朱标身为老大,朱元璋刚登基就立他为太子。朱标的性情很和善,对弟弟们都很好,可惜命不好,37岁就得病死了。也正是因为朱标的死,他儿子朱允炆取代了他的地位,成了皇太孙并继位大统,有了后来朱棣的造反。

老二朱樉,四十岁时领兵到甘肃平叛,期间得了重病而死。当时距离朱棣造反还有四年。

老三朱棡,跟老二命运一样,同样40岁时病死,当时距离朱允炆登基还有3个月。

以上的三位都没赶上朱棣造反。

老五朱橚,朱橚跟朱棣是同母所生亲兄弟,所以朱允炆怕他们兄弟俩勾结一起造反,就对他特别照顾,登基不久就把朱橚废为庶人,流放到云南。朱棣造反期间,这位仁兄都在云南种香蕉。直到朱棣攻入南京的前夕,朱橚被朱允炆招会了南京关押。

朱棣取得皇位后对这个兄弟非常好,恢复了爵位,赏赐也非常丰厚。先是把他封地定在了富庶的开封,后来开封黄河发生水患,又把他改封到洛阳。这两个地方都很重要,都是曾经的都城,由此可见朱棣对亲弟弟的照顾。即使后来有人像朱棣告发朱橚想造反,朱棣也没有进行追究。

以上的五位一种说法都是同母所生,都是朱元璋的原配马皇后的儿子,是朱棣真正的亲兄弟。不过还有一种,朱棣只和朱橚是同母,为另一个妃子所生。

老六朱桢,关于他的记录比较少,靖难之役中没有出力,一直在旁边观望。朱棣登基后任命他为宗人府的宗正,负责管理皇室的亲戚。

老七朱榑,朱允炆一开始削藩就把他招到南京,废为庶人,流放到了庐州,朱棣造反时候他在庐州种地,后来被朱棣恢复爵位。

老八朱梓,这位混的比较惨,被搅进了朱元璋时期著名的胡惟庸案中,成了胡惟庸的同党,后来朱元璋让他入宫觐见,害怕责罚,就拉着老婆一起自杀了。

老九朱杞,没成年,一岁时候夭折。

老十朱檀,从事封建迷信活动,找了一帮道士一起研究炼丹,结果被自己弄出来的金丹毒死了。

十一子朱椿,混的比较好,朱允炆对他很放心,削藩时并没有对他动手,把封地成都治理工作进行的井井有条,现在成都的望江楼就是他修的。

十二子朱柏,性子比较软弱,所以被朱允炆当成软柿子捏了,为了推行削藩,诬陷他要造反,结果被逼的自杀了。

十三子朱桂,被朱允炆废为庶人,后来被朱棣恢复爵位。

十四子朱楧,靖难之役期间一直在藩地兰州,后来朱棣也没有动他。

十五子朱植,朱植在当时势力雄厚,手底下兵强马壮,驻守在现在的河北秦皇岛附近,跟朱棣驻守的北京非常近。当时朱允炆担心朱植和朱棣勾结到一块,所以在朱棣起兵后将朱植招到了南京看管起来。朱棣埋怨朱植没有帮助自己,所以当了皇帝后大幅降低了朱植的待遇。

十六子朱栴,此人是个文学爱好者,文学造诣非常深。靖难之役期间一直带在封地宁夏。

十七子朱权,朱权这个名字可能不太响亮,说起他的封号宁王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个人的经历也很传奇,篇幅有限我就简单点说吧。朱权这个人打仗也很厉害,最关键的是他手下拥有战斗力非常高的朵颜三卫,这三卫里全是蒙古骑兵,战斗力非常强悍。

朱棣造反时为了拉拢他帮忙,就忽悠他造反成功了就平分天下。但是朱棣当了皇帝后压根就不提这回事,为了防止朱权学他以后也造反,还剥夺了他的军权,还不让他回原来的封地,改封到了南昌。朱权虽然表面臣服了,心里不满是肯定的,这也埋下了一个伏笔,朱权的后代四世孙,第四任宁王后来就造反了,不过很快就会扑灭,宁王朱宸濠被心学大师王守仁活捉。

十八子朱楩,朱允炆发起削藩时朱楩被废为庶人,后来爵位被朱棣恢复。另外提一句,某位朱姓的总理就是他的后代。

十九子朱橞,朱棣大军快要打到南京时,朱允炆下诏让藩王们带兵勤王。

朱橞带了几千兵马来到南京帮朱允炆守城,结果朱棣兵临城下后,朱橞看到大势已去,就主动开城门投降了。朱棣念在他开城门有功,就没有追究他,还大加封赏。不过他后来凭借这次立功变得非常跋扈,后来还打算拉拢其他藩王推翻朱棣的皇位,被朱棣废为庶人。

后面的几个兄弟的经历都差不多,

二十子朱松,二十一子朱模,二十二子朱楹,二十三子朱桱,二十四子朱栋,二十五子朱㰘,这六个人的年纪跟朱允炆差不多大,因为年轻比较小,虽然封了王,但是都没有去就藩,一直生活在南京城,没有什么实权。靖难之役期间他们即帮不了朱允炆什么,也帮不到朱棣,顶多在城里干点欺男霸女的事情。朱棣当皇帝后统一为他们安排了封底,安排他们去封底就藩。

至于最小的二十六子朱楠,比朱允炆还小了十几岁,可惜一岁没到就夭折了。

以上就是朱棣发动造反期间,他的兄弟们的经历。


漂浮菌


假如朱元璋大儿子朱标不死,就不会有那么多麻烦了。可惜的是,朱标死的太早了,都没过一把皇帝瘾就死掉了。

白发人送黑发人,朱元璋老泪纵横,悲伤不已,然而悲痛之余,他需要振作一下,因为必须马上重新确定太子人选。


选谁做太子呢?摆在朱元璋面前的,是一道三选一的选择题。

A选项: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太子。当时朱允炆刚刚15岁,如果朱元璋还能撑几年的话,朱允炆到时恰好成年,正是精力旺盛之时。

B选项:在诸多儿子中挑选一个最优秀的作为接班人。这些儿子中,不论是功劳,还是能力,朱棣无疑是最出类拔萃的一个。

C选项:按照立嫡立长顺序,嫡长子死了,可以由嫡次子继位,嫡次子死了,嫡三子继位。朱棣排老四,他前面三个哥哥都英年早逝了,所以他的希望最大。


最终,朱元璋没选B,也没选C,而是选了A,朱元璋为何选了朱允炆,而不选朱棣呢?

我认为,朱元璋之所以选朱允炆不选朱棣,是因为朱允炆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年轻。

前面说过,朱允炆刚刚十五六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身体健康,性格沉稳,少年老成,是做皇帝的好苗子。

反观朱棣,已经四十二岁高龄了,虽然经验老到,履历丰富,但毕竟岁数偏大,寿命这事谁也说不准,假如朱棣刚刚继位就一命呜呼了,那大明的江山就充满无限变数了!

所以,朱元璋从大明江山社稷长远考虑,这才选择了朱允炆。然而,朱元璋此举却带来一个巨大隐患,这是他生前绝对没有想到的。


按照朱元璋的预想,他的这些儿子们,一个个都是雄踞一方的藩王,大家应该团结一心,一致对外,兢兢业业,各司其职,紧密团结在朱允炆周围,高举大明旗帜,共同将大明事业推向新的辉煌。

可是,朱元璋这二十三个藩王儿子表现如何呢?

第一年,大家相安无事,毕竟老爷子刚刚去世,他们都安分守己,各忙各的。北方以朱棣为首的藩王,虽然内心有些想法,但并不敢轻举妄动。

第二年,朱允炆采纳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开始施行削藩政策。

其实,削藩是要削的,毕竟这些藩王一个个重兵在握,就像定时炸弹一般,随时都可能被引爆,所以必须一一拆除。

但是,削藩总要有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要循序渐进,稳扎稳打,最好恩威并施,采取团结一批,稳住一批,打击一批的战略。



朱允炆是怎么削藩的呢?

朱允炆以惩治腐败为着力点,先是将五叔周王朱橚抓起来,一撸到底,降为平民,又将十八叔岷王朱楩、十三叔代王朱桂、七叔齐王朱榑一一撸掉。

这时候,有人控告十二叔湘王朱柏谋反,朱允炆让朱柏进京受审,结果胆小怕事的朱柏吓得自焚而死。

短短一年时间,朱允炆一连撸了五个叔叔,战果辉煌,朱允炆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革命尚未成功,同志继续努力”,一旁的齐泰、黄子澄跟着起哄。

这时候,朱棣坐不住了,下一个目标指定是自己,假如被侄子撸掉爵位,那么自己前半辈子等于白干了,自己一生披坚执锐,纵横沙场,战功赫赫,图个嘛啊?

凭啥啊?皇位本来该传给我的,你一个毛孩蛋子,寸功未立,凭啥我们来拼命,你来享受胜利果实啊?

老子反了!


公元1399年,朱棣以“清君侧”名义发动兵变,与他一起参与兵变的是十七子宁王朱权。其他的藩王,有的口头表示支持,有的干脆看热闹。

口头支持的有两个,辽王朱植和谷王朱橞,这两人是典型的骑墙派,风往哪吹,就往哪儿倒。

看热闹的比较多,有10个藩王,分别是六叔楚王朱桢、十一叔蜀王朱椿、 十四叔肃王朱楧、十六叔庆王朱栴、二十叔韩王朱松、二十一叔沈王朱模、二十二叔安王朱楹、二三叔唐王朱桱、二十四叔郢王朱栋以及二十五叔伊王朱㰘。

对于藩王们来说,叔侄之战不管哪一方赢,他们都还是臣子,所以大多选择作壁上观,坐山观虎斗。


一半秋色


明朝的第二任皇帝是朱允炆,他是朱元璋长子朱标的儿子。本来太子朱标是朱元璋培养几十年来继承自己皇位的,虽然朱标跟朱元璋在政见上有分歧,但并没有影响到他的太子之位,如果朱标做了皇帝朱棣也绝不敢叛乱。世事难料,可惜朱标还没等到继承皇位就离世了,他的死对朱元璋打击也很大的,把他的一切计划都打乱了,当时自己年事已高,又不得不重新考虑继承人了,当时古代实行的都是嫡长子制,按礼制应该考虑过二子朱爽的,但在朱元璋眼里他并不适合做太子,他也想到了四子朱棣,虽然各方面能力都可以胜任,但跨位选太子势必会引来诸多王子的不满,处理不好的话,大明江山又得乱作一团,所以思来想去还是把皇位传给朱允炆最合适了,他本来就是太子的嫡长子,也是下任皇位继承人,毕竟是年事已高有点糊里糊涂,朱元璋就没考虑到他给朱允炆留下的几个强悍的皇叔对皇位的威胁。朱允炆继位后,也考虑过保全自己的皇位,于是便大肆削藩,虽然大部分自己皇叔们都同意了,可几个强悍点的是绝不会同意的。

朱棣便造反了,他能成功也并不是因为他优秀,或能打仗,而是朱允炆太心软了,他当时就下令不让将士伤害到他皇叔,有了这个护身符朱棣就跟开挂似的,经过靖难之役后,朱棣顺利的功入南京,夺取了帝位,这个过程仅仅只用了四年。从造反到夺位期间,我们可能忽略了一个问题,朱元璋有二十六个儿子难道就没一个出来帮侄子的吗?他们都到哪去了?

虽然有八个在朱棣造反前已经过世了,也还有十七位啊!

首先,我们来说说这十位韩王朱松、安王朱楹、沈王朱模、唐王朱桱、郢王朱栋、伊王,楚王朱桢、庆王朱栴、肃王朱楧、蜀王朱椿,这十位虽然都是王子,但他们的主张是保持中立,本来手里就没有兵权,谁胜谁败都无所谓,反正都是朱家的天下,再怎么样也不会有杀身之祸,所以就静观其变吧!

在朱棣造反前,公元1398年朱允炆利用或有或无的罪名对那些较小较弱的藩王采取激烈的行动。周王朱橚是第一个倒台的,接着另外四个王子也垮了下来,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以及岷王朱楩。一年之内在五个举足轻重的藩封被废,除了湘王朱柏忧郁自焚而死,其余四人都被流放。后来又被朱允炆召回囚禁在南京,可能他们有心一起跟着朱棣造反却没有机会了。

谷王朱橞、辽王朱植,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后,因为辽王的封地距离朱棣太近,建文帝怕他们同流合污,就勒令朱植南下。朱植无奈从海路来到南京,被封到湖北荆州。朱棣夺得帝位后对他网开一面并没有为难他,没有杀他也没有关他,还给他军校厨役三百人供他差使,香火得以延续,爵位得以继承,也算是走运。谷王朱橞是个机会主义者,见风使舵的老手。他的封地在现在的河北,离朱棣也非常近。朱棣起兵后,朱橞一开始态度坚定拥护建文帝,前去南京勤王。等侄子败局已定的时候,朱橞吃里扒外、变节投敌做了朱棣的内应,打开城门投降。

宁王朱权选择了隔岸观火,他想看看走势,观观风向再做选择。最后他们杀个两败俱伤、筋疲力尽,自己再渔人得利出来坐享其成。所以宁王无论侄子建文帝怎么催促,就是装聋作哑。反正天高皇帝远,皇帝拿他没办法。可是朱棣不给这个弟弟坐山观虎斗的机会,朱棣一心要扩充队伍,要求宁王加盟,不然就会要他好看。宁王得罪了侄子没有了退路,被逼无奈只好跟朱棣站在一起。


杂趣杂论


明太祖朱元璋一生共育有26个儿子,在燕王朱棣造反的时候,包括曾经的太子朱标在内,已经去世或者早夭的一共是7位。除去朱棣自己,这样就剩下18位王爷了。而在朱元璋这些儿子中,最有出息的大概就是太子朱标,燕王朱棣和宁王朱权了。其他的王爷不说是草包,但是对于争霸天下这种高端操作就是看客而已,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

当时朱标已死,燕王在造反,唯一有能力改变战局的王爷就是宁王朱权。如果比武力值,他比燕王朱棣还要厉害。麾下朵颜三卫是精锐的蒙古骑兵,堪称个个以一敌百,战力非凡。朱权虽然有实力造反,同时也反感朱允文的削藩,但他没有朱棣的胆子,他还在观望,对这次造反,朱权并不看好。后来朱棣收买了朱权的随从,出其不意的挟持了朱权,要挟同他一起造反。控制了朱权全部兵马后,朱棣一路所向披靡,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谈起燕王造反成功这件事,就不得不再提起朱标,朱标的死,产生了一些列连锁反应。 朱标素有贤名,待人宽厚,朝中大臣无论文武,对他都很满意,是众望所归的国家继承人。朱元璋也为太子考虑,准备留下李善长、刘基、蓝玉、冯胜和傅友德等一大批治世能臣和功勋主将,朱元璋也许在想:我的儿子一定会超越我的,太子仁德,又有这群不世出的俊才辅佐,我可以放心了。但事与愿违,太子突然重病去世了,朱元璋的计划被打乱了,因为爱屋及乌,朱元璋决定立长孙为诸君。但孙儿能管的住这些“人精”吗?答案是否定的,所以坏人必须我来做了,只有一个办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杀吧,把天下的英雄杀尽,让我的孙儿高枕无忧!朱允文曾经有些迷茫的问朱元璋,功臣都被您杀光了,假如有外族入侵,我将来可以依靠谁?朱元璋自信的望向北方:那个叫北平的地方住着一头猛虎,他智比刘基,武比蓝玉,更重要的是,他是我的孩子,他会守护大明,守护允文的!

朱允文虽然文弱,但也不是傻子,他对这位野心勃勃的四叔,可没有祖父那样的信心。所以朱允文登基后,就在方孝孺、黄子澄以及齐泰这几个毫无政治才能的腐儒帮助下,大刀阔斧的进行削藩,并成功逼反了朱棣。

战争开始后,黄子澄作为建文帝亲信推荐了史上著名草包李景隆为主帅,兴50万雄师讨伐朱棣。结果李景隆连北平城都攻不破,被打的四处仓皇逃窜。后来在战局稳定下来后,朱允文又疑心徐辉祖背叛他,多次阻止徐辉祖乘胜追击。(徐辉祖真是冤,为了皇帝不惜和弟弟妹妹决裂,多次差点要了妹夫朱棣的命,但皇帝居然还怀疑他!),朱允文还亲自传令三军将士,勿伤我四叔一根毫毛。弄得全军上下不敢对朱棣射箭,结果朱棣每战都冲在最前面,朝廷这边只能往后退。在朱允文和他亲信们的一顿神操作下,终于反胜为败,把天下拱手让给了自己的四叔。


途牛山小旋风


朱元璋叫花子逆袭当了皇帝,所以对江山非常珍惜。

但朱元璋没有对过去老一套的接班人制度进行改革,不是任人唯贤,而是任人唯"种"。他的嫡长子朱标是一号种子选手,可是这个朱标还没有达标就早逝了。

嫡长子不在了,最有实力的是自己的儿子们,可朱元璋犯下一个大错,把江山传给了孙子。传给孙子也没有关系,问题是朱元璋应该把自己的儿子们全都"阉割"了,因为儿子们会威胁到孙子的政权。可是朱元璋没有这样做,所以就给埋下了动乱的祸根。朱元璋死后,孙子建文帝接班,他发现爷爷朱元璋给自己挖了个坑,没有把自己叔叔们的权力剥夺了。于是那些大臣们就给建文帝提建议,赶紧把你叔叔们的事摆平了,不能让他们危及到你的江山。

孙子毕竟是孙子,搞政治嫩了点,削藩虽势在必行,可好歹等自己坐稳皇位再说,还没有扎下根基就出手,不是找死吗?

建文帝削藩命令下达的同时,皇子朱棣的造反决心也下定了。

那么朱棣造反的时候,朱棣的兄弟们、朱元璋的其他儿子们都在干嘛呢?

皇帝都非常能干,朱元璋虽然是叫花子也不例外。朱元璋的女人为他剩下二十六个儿子。朱棣造反时,八个已经先走一步了。

这八个皇子是:老大太子朱标、老二秦王朱樉、老三晋王朱棡、老八潭王朱梓、老九赵王朱杞、老十鲁王朱檀、还有湘王朱柏和皇子朱楠。所以,皇子除了朱棣,还有17个活的。

这17个皇子立场也不尽相同,因为他们的遭遇不同。

一、朱棣的同党。

这类人都是建文帝权斗的牺牲品,建文帝拿他们开刀了,他们能不恨自己的侄子?他们跟朱棣同病相怜,所以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

这些皇子有老五周王朱橚、老七齐王朱榑、老十三代王朱桂、老十八岷王朱楩。

建文帝当权后出手削藩,他听从智囊齐泰的建议向老四燕王朱棣开刀,因为枪打出头鸟,朱棣是藩王里的老大。可是齐泰的建议却被另外两个智囊否决,理由是先易后难,先捡软柿子捏。建文帝听从了后两个智囊的馊主意,对老五周王周王朱橚下手了。

第二批遭殃的是齐王朱榑、湘王朱柏、代王朱桂、岷王朱楩。这里面湘王朱柏是个小心眼,一看被废想不开就寻断了短见,剩下四个被建文帝充军流放。

朱棣起兵后建文帝又想了个馊主意,把废黜的叔叔们又抓了回去当人质,囚禁在南京。直到朱棣成功后,这哥几个才恢复了自由身。因此,这弟兄四个跟朱棣是一条船上的。不过在当时他们失去人身自由,也不能有什么作为,只能在心里为朱棣加油助威了。

二、隔岸观火到逼上梁山。

朱棣发难时,谷王和辽王选择跟朱允炆的中央政府站在一起。而宁王选择了隔岸观火,他想看看走势,观观风向再做选择。最后他们杀个两败俱伤、筋疲力尽,自己再渔人得利出来坐享其成。所以宁王无论侄子建文帝怎么催促,就是装聋作哑。反正天高皇帝远,皇帝拿他没办法。

可是朱棣不给这个弟弟坐山观虎斗的机会,朱棣一心要扩充队伍,要求宁王加盟,不然就会要他好看。

宁王得罪了侄子没有了退路,被逼无奈只好跟朱棣站在一起。

三、保皇派。

发表声明服从建文帝中央政府的皇子有两个:辽王朱植和谷王朱橞。

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后,因为辽王的封地距离朱棣太近,建文帝怕他们同流合污,就勒令朱植南下。朱植无奈从海路来到南京,被封到湖北荆州。朱棣夺得帝位后对他网开一面并没有为难他,没有杀他也没有关他,还给他军校厨役三百人供他差使,香火得以延续,爵位得以继承,也算是走运。

谷王朱橞是个机会主义者,见风使舵的老手。他的封地在现在的河北,离朱棣也非常近。朱棣起兵后,朱橞一开始态度坚定拥护建文帝,前去南京勤王。等侄子败局已定的时候,朱橞吃里扒外、变节投敌做了朱棣的内应,打开城门投降。

四、逍遥派。

在这场狗咬狗的窝里斗中,10个皇子严守中立,不左不右,不黑不白。他们分别是六皇子楚王朱桢、十一皇子蜀王朱椿、 十四皇子肃王朱楧、十六皇子庆王朱栴、二十皇子韩王朱松、二十一皇子沈王朱模、二十二皇子安王朱楹、二十三皇子唐王朱桱、二十四皇子郢王朱栋以及二十五皇子伊王朱㰘。

其中后面几位在靖难之役时,都还是十二三岁的少年,老实说,他们既没有想法、也没有胆量跳出来站队,只能算作是无知派或者说是逍遥派。

总而言之,朱元璋的皇子们在这场骨肉相残的争斗中基本采取了中立,没有参与到双方的血战中,一定程度上也让自己封地的老百姓免受战乱之苦,这一点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