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75冲上月销两万的台阶,是不是意味着长安再次崛起?这款车会一直火吗?

爱吃饭的蚂蚁


CS75的销量上了二万辆,只能证明我们的消费者不懂车,只是注重外表。长安CS75之前暴露出的问题已经被消费者遗忘,长安汽车前几年产量较大,但是由于造车的质量,是造成长安汽车销量下降的根本原因。长安CS75销量再次提升之后,还会出现大量的质量问题,反而会影响长安品牌形象,影响之后长安汽车的整体销量。



老檀说车


我是一个公务员,不是托。

我买的是长安cs85-2.0T,我的感觉这车不错。

这车动力强,爱信8AT压箱。

新cs75也用这套系统。

在高速公路上,我跑出过每百公里7.1升的油耗(是实测,不是表数)

,我的车重1.72吨。

我前面开的车是东风日产,才4年,现在不开了。爱国,从我做起。


zft8899吃猫的鱼


感觉这个老檀脑袋有点问题,估计跪久了,站不起来了,10万左右的车,发动机不比合资差,变速箱全球主力AT变速箱,底盘有差距,这个我承认,可是,国产价格和配置有很大的优势,怎么就不能买国产了?还产量一大就一定还要出问题(O_O)?脑袋到底是怎么想的?希望喷子们不要老拿豪车的驾驶品质来和10万的国产比,要比拿同价位的来比,其实,有多少人知道?每出产一辆合资车,有相当一部分钱是要单独交个外商的技术转让费的,可是,好多人确视而不见,总觉得合资好,合资有面子,有吗?


用户5212183271


长安汽车的销量在冲高之后有所回落,这两年的表现很一般,一是巨亏,一是销量下滑。不过长安这些年所以亏与搞研发投入有巨大的关系,国产汽车并不能靠大市场需求来活,一定是有技术支承才可以的,长安的CS75车型,本身就是很不错的车型,而新加入的CS75Plus,更是将市场进一步的细化,同时新技术开始展现竞争力。这助于长安重返超百万台销量的市场表现。

长安的CS75车型使用了最新的蓝鲸发动机,分别为1.5T与2.0T动力,都有领先的技术,动力更强,油耗更低,加上新的设计元素,对于市场还是有非常强的吸引力的,让这台车的销量轻松推到2万台。这车会一直火吗?当然是不可能的,因为竞争对手并不会坐等不变,让长安的这台车一直火,哈弗H6会快速改款,吉利的博越Pro也是来势很凶,奇瑞的新一代动力瑞虎8也不弱,广汽的GS4改款也将完成,这些都是竞争关注,一台车好销,说明市场的需求,同时说明这车有竞争力,改款就是提升消费者需求,增加市场喜欢的配置减少市场需求不大的配置。

不会取代哈弗H6,相对于长城的民营企业来说,反应更快,有更积极的市场应变能力,所以哈弗H6会继续成为SUV的冠军王者。


百乐鱼


我认为CS75冲上月销两万,是长安的再次崛起,说明目前的长安的战略和行动都是有效的。

这种认定,不是因为CS75单月销量再次过两万,而是要连续看。之前长安的销量从去年一直低迷,更是曾经销量下降速度越来越快。但是自今年三月以后,可以通过每个月的数据发现,长安的销量同比数据,由之前的扩大趋势开始减小,并且从上个月开始从负转正。从长安的今年的累计销量也发现,同比数值虽然为负,但是数值越来越小。

所以说,不仅仅CS75上个月销量冲上两万,才看到它的崛起,而是从今年以来的长期数据看,这次的销量再次过2万是一个可预期的数据,也同时再次证明,长安开始走出低谷,正走向再次崛起。


迷局


国产车其实就如现在的国产手机,内部传动动力系统相比国外品牌相差无几,各大车企都开始作表面文章。

而外形恰恰也是国人特别在意的一个点,大部分国人还把汽车当成一种奢侈品,而非外国的代步。而汽车有一个漂亮的外形更能体现一个人的逼格,所以长安也好,长城也罢,正是搔到了国人痒处。

外形做的大气美观,销量自然不愁上不去。


逸轩閣


比不过哈弗h6!h6有191款!瑞虎8才两款!怎么比?一款哈弗h6就算一个月只卖100台一个月也有19000销量!瑞虎怎么比?同样长安也不能比!


兵哥说事奇瑞瑞虎


首先,长安汽车能否崛起不是仅仅靠一款爆款车可以决定的,还需要打造更多的爆款和合资品牌的复苏;

再者,cs75plus比较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加上不错的性能,还是可以火个一两年的;

至于能否取代哈佛H6还需要时间里考验


Hamal1993


国人期盼崛起期盼的有些过份了。崛起由积淀引发,而不是由现象引发。量变引起质变,当水准持续提升,成为一种平均水平,而不是现在这样,是偶尔的最高水平,那时才能有真正的崛起。崛起靠的是实打实的技术,而不是哗众取宠,不是金玉其外,更不是自说自话。国产车企都有一个怪现象,车一家比一家设计的漂亮,就是不扎扎实实的钻研技术,看得见的弄得花里胡哨,看不见的昧着良心偷工减料,这样做何谈崛起。


原狱


上2万就沾沾自喜?那H6新郎逸宏光不是要高兴死?一个车企只靠一款车就能翻身估计没有那个车厂做到!目前车市疲软,奇瑞,长安都在亏钱谁生谁死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