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1955年冬天的东北之行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与夫人蒋英携一双儿女登上了美国“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经过20多天的海上航程,于1955年10月8日抵达香港,并于同日踏上深圳口岸,历经数年周折和坎坷,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钱学森一家在回国邮轮上合影

朱兆祥作为中国科学院派出的代表前往深圳迎接钱学森一家,并经广州抵达上海,钱学森一家回到位于愚园路岐山村内1032弄111号父亲家小住,并陪伴年迈的父亲钱均夫,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和女儿钱永真尚未见过爷爷,一家人其乐融融,尽享天伦之乐。

钱学森一家与钱均夫合影

1955年10月13日,钱学森前往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拜会老朋友殷宏章,祝贺殷宏章数月前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殷宏章比钱学森年长3岁,1935年他们曾同批赴美求学,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所不同的是殷宏章直接到加州理工攻读博士学位,而钱学森是先到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硕士,然后再到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

钱学森(右)看望老朋友殷宏章(中)

钱学森在上海逗留期间,除走亲访友之外,还应邀作学术报告,在有关方面的安排下,钱学森一家很快又启程前往北京,并于1955年10月28日抵达北京,受到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等人的热烈迎接。

吴有训(右)与钱学森握手

钱学森的回国之旅可谓是一波三折,堪称是一部惊险的大剧,党和政府对其极为重视,当钱学森抵达北京后不久,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钱学森前往东北参观访问,当时的东北是中国的重工业基地,由苏联援建的项目也非常多,到处都呈现出社会主义蓬勃建设场景,可谓是新中国一片新面貌。

1955年冬天,钱学森在朱兆祥等人的陪同下,先后参观和考察了沈阳、鞍山、长春等地一些军工企业及鞍山钢铁公司、长春汽车制造厂等大型国有企业,当钱学森一行抵达哈尔滨之后,黑龙江省有关方面安排钱学森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进行了一次学术讲座,其时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弟弟朱物华教授也刚从上海交通大学调到哈尔滨工业大学担任教务长,两位不同时期交通大学的高材生,在北国冰城不期而遇。

朱物华

朱物华是1923年毕业于交通部南洋大学,而钱学森是1934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朱物华自然是钱学森的学长,尽管二人并没有机会在交通大学校园产生交集,但彼此却是互相知晓大名的,因为二人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都是出类拔萃的,都曾是交通大学莘莘学子的学习楷模。

钱学森在哈尔滨参观访问期间,向黑龙江省接待方提出了一个要求,他想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看望他的两个学生——罗时钧和庄逢甘,由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是保密单位,原本不在钱学森参观访问安排日程之内,黑龙江省有关部门不敢擅自做主,于是层层上报到中央,正在北京的陈赓院长奉国防部长彭德怀之命,从北京专程赶回哈尔滨接待钱学森,关于这一段史实,在许多影视剧中都有再现,而罗时钧和庄逢甘究竟是何许人也?让刚刚回国不久的钱学森如此惦念和牵挂呢?

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罗时钧(1923— )江西南昌人,1945年6月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并留校担任助教,1947年9月被公派赴美留学,入明尼苏达大学航空工程系,并仅用一年时间就拿到了航空工程硕士学位,1948年9月又考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深造,师从钱学森攻读博士学位,主修空气动力学、副修数学,成为钱学森培养的第一个博士生。

罗时钧

庄逢甘(1925—2010)江苏常州人,1942年底考入位于重庆的交通大学航空系,抗战胜利后随校迁回上海,1946年毕业于上海的交通大学航空系并留校担任助教,1947年赴美入读加州理工学院,师从著名流体力学家李普曼教授攻读航空工程和数学,仅用一年时间就获得硕士学位,1950年6月获得博士学位后被留校,有机会在喷气推进中心主任钱学森指导下工作,钱学森对庄逢甘也是特别的青睐,因为两人在国立交通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的求学经历几乎是一样的。

庄逢甘

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是1952年开始组建的,由陈赓出任院长,刘居英为副院长,徐立行是教务长,这所军事工程学院由于选址在哈尔滨,因此又简称为“哈军工”,当时中央军委在全军选调了300名教师及1000名学员,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罗时钧与庄逢甘被陈赓院长亲自点将,调往“哈军工”担任教授,当他们听说老师钱学森正在哈尔滨参观访问时,也曾向校方提出要见见导师钱学森。

刚刚授予大将军衔的陈赓院长亲自陪同钱学森参观了“哈军工”,陈赓在致欢迎词时曾这样说:“我们军事工程学院是敞开大门欢迎钱学森先生的,对于钱学森先生,我们没有什么密可保。”

钱学森

陈赓院长在学院图书馆会议室组织了一个座谈会,邀请了一些老教授与钱学森座谈,钱学森的学生罗时钧和庄逢甘自然在邀请之列,参加座谈会的还有张述祖、曹鹤荪、任新民、马明德、董绍庸、陈伯屏、卢庆骏、孙本旺、梁守磐等著名教授,这些人大都是从国外回来的学者,而且都是空气动力学、弹道学等领域的专家。

座谈会由教育长徐立行大校主持,座谈会期间几乎都是钱学森在发言,尤其是在谈到美国的导弹、原子弹时说,:“我们中国人比美国人聪明,他们能搞的,我们中国人也能搞,而且搞得比他们又快又好。”座谈会之后,陈赓在哈尔滨大和旅馆设宴招待钱学森,出席座谈会的教授们作陪。

钱学森

实际上陈赓大将第一次见到钱学森时就曾问道:“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历经艰难才回到中国的钱学森,心里正憋着一股气,脱口而出:“怎么不行?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难道我们比他们矮一截?”陈赓大将说:“好!就是要你这一句话。”当时军方正在策划研制导弹的可行性方案,钱学森的一席话,让陈赓心里有了底,而彭德怀就是让陈赓回哈尔滨探探钱学森的底。

钱学森从东北考察归来之后,埋头起草了一份《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就中国发展导弹技术的组织方案、实施计划和具体措施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基于保密的需要,题目中以“航空工业”代替了“导弹技术”,这份意见书成为中国航天事业起步的奠基文献,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

而正是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观访问期间,最终确定了钱学森的工作方向,其一生从事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生涯就是从“哈军工”萌发和启航的,此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依据钱学森意见和建议,很快就把研制火箭、导弹等尖端武器提上了议事日程。

1956年4月13日,国务院决定成立航空工业委员会(不对外公开),主任为聂荣臻,副主任为黄克诚和赵尔陆,委员由王世光、王静、安东、刘亚楼、李强、钱志道、钱学森组成,秘书长由安东兼任,我曾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见到过这份文件。

国防部的任命书

1956年8月6日,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这就是国防部第五局,由钟夫翔任局长,钱学森出任第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及至当年10月8日,聂荣臻代表中央宣布,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任命钱学森为院长,刘有光为政治委员,王秉璋为副院长,1957年2月18日周恩来签署命令任命钱学森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

钱学森的任命书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时,曾先后抽调任新民、梁守槃、庄逢甘、朱正、卢庆骏等火箭和导弹技术骨干人才到五院工作,“哈军工”把从东德订购的跨音速风洞让给五院优先使用,从人力和物力支持导弹技术的研究,从此中国导弹研制进入了快速发展轨道,而钱学森无疑是中国导弹研制的策划者和领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