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帝國的不歸路——首徵高句麗(中)

我們上一期聊過了徵高麗的原因以及出征人數,那麼接下來就聊一聊這仗是怎麼打的,說一說為什麼勝券在握的局面最終的結果卻是打的稀碎。大業八年(公元612年)三月底,大軍陳兵遼水,與高麗軍隔河相望,左屯衛大將軍麥鐵杖主動請纓率先發起渡河戰役。值得說的是在此次戰役中,隋王朝動用了工程兵這個兵種,在短時間內工部尚書宇文凱建造了三座軍用浮橋。但是由於敵人的頑強抵抗,麥鐵杖將軍以及眾部將經過浴血奮戰後皆戰死於遼水,但是肯定重創了敵人的主力部隊,因為不久後又命令少府監何稠繼續接橋,短短兩日後完成工程,大軍攻破高麗的防線,渡河成功,高麗軍傷亡慘重,最終他們不得已退守到遼東城內。



然後,有令人不解的事情開始發生了。在出兵前隋煬帝把此次出征的戰略分析的明明白白的,中心思想是:趁此時令宜速攻,避免持久戰,如果糧食消耗完就麻煩了。但是與計劃不符的是隋煬帝度過遼水後,一直遲遲沒有攻城,直到五月才開始做攻城部署。要知道一百來萬戰鬥力以及與之匹配的後勤人員是多麼大的消耗量,雖然兩軍交戰人數多的一方易於取勝,但付出的代價是後勤補給也是消耗的驚人,長時間的對峙對人數多的一方是一個極大的負擔。這個消極作用我們後面會提到。不單單是後勤保障留下了隱患,即使在這次戰前部署中也出現了一個不明智規定,其實前面的內容都部署的很不錯,什麼協同並進啊、互相通信、杜絕邀功孤軍奮戰,這都沒問題,問題就出在最後一條,那就是“凡軍事進止,皆須奏聞待報,毋得專擅”。為什麼這麼說,我們來看戰鬥過程就知道了。

戰鬥開始時,隋軍連戰連捷,打的高麗軍不敢應戰,閉門不出。隋軍大軍兵臨城下,猛烈攻擊遼東城,在強大的攻勢下幾乎城破,遼東城內的有的人就請求投降。但是我們前面說過,隋煬帝要求凡事要上報再做決定。對於請求投降這麼大的事前線將領們只能等候隋煬帝的命令。而就在此過程中卻給了遼東城留下喘息的機會,這樣的話他們投降的意願就降低了。直到六月,隋煬帝親才臨遼東城南,然而沒有任何作用,遼東城還是久攻不下。


與此同時,右翊衛大將軍來護兒在水路方面與高麗軍也發生了遭遇戰,結果是隋軍大勝,此時來護兒驕傲的不的了,有輕敵之心,一意孤行要率領四萬精兵孤軍深入,副官周法尚苦勸無果,後來正當隋軍瘋狂掠奪隊形散亂時中了敵人的埋伏,狼狽逃回,去了四萬人就帶回來幾千人。最後還是副官周法尚及時接應,才不至於全軍覆沒。

另外還有以宇文述和於仲文為首的九路大軍也趕到了鴨綠江畔。但是此時大規模出兵的弊端顯現出來了,一是後勤糧食幾乎快用完了,出門時帶了三個月的口糧,二是隋軍裝備齊全,很多都是重裝士兵,長途跋涉體力有些吃不消。各路大軍將領議論紛紛,意見相左,有的想撤兵,有的想繼續前進。然而就在這個時候,高麗派大臣乙支文德來投降談判,其實是想探探虛實。這不,人家敵人都來要投降了,那就不能撤退了唄,在此之前於仲文和宇文述都接到過隋煬帝密旨,大概意思是如果碰到乙支文德一定要扣下他。他倆確實扣下了乙支文德,不過神奇的一幕又發生了,一個叫劉士龍的人,他當時是尚書右丞兼慰撫使,竟然勸他們倆把乙支文德放了,更不可思議的是他倆真的給放了!放完之後,於仲文越想越不對勁,宇文述也覺得挺鬧心的,於是這倆傢伙率領30多萬人就去追去了,一邊追一邊喊:我還有話沒說完呢,回來再聊聊唄。乙支文德心想:我信了你的鬼,糟老頭子!哪有領數十萬大軍讓人回去的,我才不回去呢。剛才我們說了乙支文德其實是來探虛實的,他發現隋軍糧草已盡,定不會堅持多久了,就採用了誘敵深入與堅壁清野的兩種辦法,打算將隋軍拖垮。隋軍方面宇文述確實感覺快堅持不住了,也想班師了,但是於仲文認為連戰連勝,可以派一支精銳出戰,一鼓作氣即可大功告成。無論怎麼說宇文述還是認為不妥,於仲文最後都急眼了,說咱倆領了這麼多兵出來,連這麼個小賊都沒有拿下,還有啥臉見當今聖上啊,現在咱倆回去啥功勞都沒有!宇文述一看跟他急眼了,他也不樂意了,沒好氣的說:畢竟現在是連戰連捷,見好就收,多好,你咋知道我們一定就無功呢?於仲文說不過直接舉了周亞夫細柳營的例子,意思是說你就聽我的準沒錯,咱們心齊保準沒問題,出了事我擔著!宇文述沒辦法,心想你資歷老,聽你的!於是硬著頭皮行軍,一邊行軍一邊糧草減少,一邊糧草減少一邊軍心動搖,就這樣拖到了一個叫薩水的地方。此時乙支文德派來使者又來詐降,說你們回去吧,我們大王會去朝拜的。宇文述一看士兵們都餓得不行了,幾乎沒有戰鬥慾望了,而且敵人易守難攻,此時正好他們來投降,不論真假,給臺階就下吧,回去跟皇帝也有個交代。估計於仲文也扛不住糧草的危急了,也同意班師了。哪曾想,正當大軍拖著疲憊的身體返還時,高麗軍突然從後面襲擊,本來軍隊已經累得不成形了,這一衝擊更加亂套了,完全亂了章法,撒丫就跑,跑了一天一夜,共450多里路。逃到鴨綠江時,當初過去的九路大軍30多萬人,現在返回來的只剩下2700人了。隋文帝氣的捂了嚎風的,本來想對藩屬國炫耀一把,結果啪啪被打臉,不過也沒辦法,認清事實,只能班師回朝,第一次出征高麗就這麼以失敗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