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目!3份遗嘱,百万捐款,这位抗战老兵的账户余额却只有2000元!

欢迎大家阅读“景德镇南河公安”头条号。如果您喜欢本头条号发布的文章,还可点击左上角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荐

文 | 南柯一梦 来源 | 冯站长之家

他,叫季华,是一位抗战老兵。

1944年,年仅19岁的他就加入了共产党,成为一名新四军战士,打鬼子。

1948年,他所在部队攻打白米,战斗异常惨烈,连长、副连长相继中弹倒下。

他接替指挥,正要攻入敌人阵地时,被一颗子弹击中,担架要把他抬到后方去,可是他坚决不同意:“我躺在担架上也要带领大家完成战斗任务!”

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他已经多次荣立战功。

1982年,他从副师职岗位上离休。

就是这样一位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英雄老兵,一位享受离休待遇和生活保障的老干部,在你的想象中,他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他,住得很简陋。

一套上世纪八十年代分配的无产权公房,里面的陈设从当初入住一直未变,用砖头围起来的洗澡池子、油漆斑驳却每一把颜色都不一样的木板凳、老旧的四方桌、早已过时的日光灯和几十年未换的陶瓷面盆……

他,穿得很寒酸。

常年穿着一身部队配发的旧军装、一双解放鞋,戴一顶草帽,一只背带早已磨毛了的黄色军用挎包背了几十年……

他,吃得很简单。

一份炒西红柿就一碗饭,偶尔开荤,就是一条自己钓的鱼……

他,过得很抠门。

平时写作用的稿纸都是烟盒、药盒或者打印的废纸,夏天连空调都不舍得开……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节俭甚至可以说有点抠门的离退休老干部,却没有攒下多少钱,银行卡余额只有2000元!

他的钱呢?

被他捐了!

仅仅是有据可查的捐款,已达百万之多!

而在他以前腿脚灵便时,都是坚持“三不原则”:不留姓名、不留收据、不告诉家人,由自己拿钱进行点对点资助。

因为,他担心如果自己留名,会给受捐人带来心理压力。

更重要的是,他觉得自己作为一名老党员,为群众做事是本色本分!

直到近些年,他实在行动不便,托人帮忙代捐,匿名捐款的事才被大家知道。

所以,压根没人知道他究竟捐过多少钱!

2018年10月,他委托儿女回到家乡,将自己全部的积蓄40万元捐出,在斜桥中学设立了“季华尊教奖学基金”。

即使这样,他还不停地自责:“捐得太少了,太少了”。

他先后立过3份遗嘱。

遗嘱一:“临终时不要过分抢救,为国家节约医疗资源”!

今年年初,他已经卧病在床几个月了,可是,不论家人怎么劝他,他都不肯去医院,因为“住院太贵,不能给组织添麻烦”。

直到干休所的医务人员发现他已经非常虚弱,才不顾他的反对把他送往医院救治。

其实,不光是临终前他不让抢救,在平时,每次从医院开回来的药,吃不完的他都收集留存,当下次再开药时,他就会提醒医护人员,“这个药我家里还有,不用再开了”“药费都是组织出的钱,不能浪费”。

要知道,他是离休干部,医药费是全额报销的啊!

遗嘱二:“遗体捐献,不设灵堂,不收花圈”!

这份遗嘱,同时也是他为自己手写的讣告。

早在1999年,他就填写了遗体捐献意愿书,要把自己有用的器官和遗体用于医学实验。

遗嘱三:“所有积蓄包括抚恤金、丧葬费,全部用作交纳特殊党费、捐给家乡学校作为季华尊教助学基金”!

他的积蓄,在他去世之前,几乎全部捐光,只剩2000元。

他去世后,抚恤金有50余万元,儿女们按照他的遗愿,12万交了特殊党费,26万再次捐作“季华尊教助学奖学基金”,剩余的作为探望家乡亲人和救命恩人后代的慰问金,一分不留!

2019年01月28日,季老走了。

他没有给儿女留下任何遗产,却给我们每个人都留下了一种精神。

现在,全党正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什么是共产党员的初心?

是王德三在面对敌人威逼利诱时拒不投降,写下万言《遗书》“儿现时只有拿定主张,把身子献给人类了”;

是曾志“是一个女人,更是一名战士”,“遗体送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没用的火化”;

是季老在弥留之际,仍然要子女拿来一张纸,写了两遍“我是党员”!

“我是党员”,简单的4个字,却是写不尽的一生信念!

其实,不仅党员需要不忘初心,我们每个人更需要找准自己的初心。

季老,在一次性将40万积蓄捐出设立“季华尊教奖学基金”时,想到的不是大肆宣传,而是自责自己“捐得太少了,太少了”。

可是,季老这样真心做慈善,竭尽所能做慈善的人,却拿不到一点点流量,引不起我们的一丝丝注意。

而有的明星大款,却把做慈善当成了争鲜斗艳、广告代言、炒作亮相的“良机”,大肆炒作,唯恐天下不知。

更有甚者,有的假借慈善之名,夸出海口要捐多少钱多少物,实则只是借机炒作,诈捐!

我们的初心,到底应该让谁来引领?

这个问题,必须要搞清楚!

懿德茂行,可以励俗。

战场之上,轻伤不下火线,战斗英雄,应该被我们铭记。

对自己抠门,对慈善大方,一生捐款超百万,凡人善举,更应打动人心。

季老,用自己的点点滴滴抒写着时代的精神,举起了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旗帜。

这种精神,正是需要我们看齐并跟随的旗帜。

今天,让我们向季老送上迟到的致敬,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