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海军尽力了!我们被自己人打败了

甲午战败,非战之罪也,至少海军打的够英勇,够顽强,海军尽力了!对于120多年前的这场战斗,从国家到民间,从学术到野史,总结与反思不计其数。125年来我们仍然以极大的热情来研究它,究竟何以如此,其历史逻辑何在?

李中堂的无奈:一个人的战争

以一人敌一国,这几乎是对李鸿章与甲午战争最准确的评论。

自清政府实行洋务运动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所发起的是一场主动引领国家现代化的改革,在中央,这场改革的领袖是恭亲王奕䜣,在外的封疆大吏中当推李鸿章。后来恭亲王被西太后罢黜,引领国家近代化改革的人物,只剩下一个李鸿章。

与中国同时起步的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国力大增,中国的现代化转型遇到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日本这个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一个特点,好战。看到曾经的老师中国在近代被希望的坚船利炮打的如此狼狈,如今两国又同时实行近代化改革,于是乎借助一场战场来分出胜负,成为判定强弱的一种手段。当1874年日本侵台失败之后,日本的野心被刺激了。

与之相反的,是清政府内部主战派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形成的强硬派,他们希望过去的各种矛盾,由此能够彻底解决。

在这样的多重含义与诉求的情况下,无论李鸿章如何的明白自己以及国家的实力不济,无论多么难,这仗必须打,而且是逃避不掉的。

甲午年对李鸿章而言,他面临几大矛盾:首先是日本的挑衅,而且意志坚决,这是必须面对的事件;其次是自己麾下的北洋舰队实力不济,六年未添一条舰,这是事实;第三,中央政府里边西太后刚刚将全力交给光绪,如何确保政权的平稳过渡,从光绪到他的亲生父亲醇亲王,再到他的老师翁同酥乃至各地的督抚大员都是一等一的重大政治问题,谁也不敢马虎。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李鸿章尽可能的拒绝出兵、保船避战,成为唯一的一条无奈的选择,自然也就不难理解。

但李的意见并未成为朝廷的选择,亲政的光绪需要一场胜利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不知实力的清流一味的鼓动开战。在这样的情况下,清廷告诫李鸿章,现在形势已将决裂,不可挽回,朝廷主战,你李鸿章身负重任,谙熟兵事,断不可意存畏惧,须迅速进兵,若顾虑不前,贻误事机,为你是问。有了朝廷的严令,前边就是刀山火海,李鸿章也必须跳了。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一句,此时的中国难道就找不出一个会打仗的么?那个和北洋同时起步的南洋难道就坐视不管么?这个还得从晚清时中央与地方关系重组说起,不了解新国情就无法解释李当时的处境。

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的国家军队没有能力担负起攘外和安内的重任,取而代之的是曾国藩的湘军崛起,乡勇的出现使得传统的“军为国有”,变成“兵为将有”,在平乱期间只要有兵有将都会被赋予督抚的官衔,以兵权授予实权进而获得地方行政和财务大权是晚清中国政治的特色之一。淮军出身的李鸿章作为这种结构的典型人物,手中握有新式的淮军和北洋海军,那么当战事爆发的时候,自然就会认为这是北洋的事,战争在他那边,与我无关,自然就使得南洋水师自始至终处于旁观的位置。内无援兵,自身实力不济,这种结构之下,避战以求自保,成为理性的选择。

但是在中央,作为清流派的领袖翁同酥一次又一次的掀起“进攻”的狂潮,他是清廷中强硬的主战派。作为光绪的老师,翁同酥必须为自己的学生解决中央威力不足以统摄地方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内,面对慈禧,如何获得实权,对外面对李鸿章等封疆大吏,如何立下天子的威仪进而重塑晚清日渐衰落的中央权威。

恰在此时,日本的挑衅,给了他们一个立威的机会。成功了,皇帝获得了实权,足以证明其一代明君的崛起,足以获得各地方对中央的倾心。

于是乎铺天盖地的各种奏章摆到了光绪的面前,言官们第一波攻击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完成“主战”的舆论导向,以清流党领袖自居的翁同酥在这当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所谓清流说白了就是骂洋务派,骂洋务,反对一切西化,和传统的中国文人一样以文笔发牢骚、进行攻击。这批人一般是重礼法、崇俭德、嫉贪佞、恶鄙俗,道德上有洁癖,是自我修养的好榜样,行为上好高谈阔论评论时政,隔空观物,容易与中国近代化形成强烈的冲突,往往不加选择就极端的摆出对抗的姿态。

在第一波攻击目的达成之后,光绪皇帝决心开战。清流们的第二波攻击的目标就是李鸿章,不罢免此人决不罢休。李鸿章既然主和那他和中央的政策背道而驰,取而代之是必然的,但清流翁氏一派无人能扛起抗日的大任,于是一方面言官们在前方攻击李鸿章年老昏聩、不知战事,一方面翁师傅自己寻找新一轮的人事布局。

未开战遭自己人暗算,从根上讲我们已经输了。

战争的结果是,李鸿章失去了北洋舰队,失去了在朝廷中的权利,从此被边缘化,不断受到朝中清流派的攻击,直到1901年去世。世人只知道李鸿章签订了无数的不平等条约,却不见他在春帆楼上和伊藤博文的据理力争,世人只知道李鸿章的对外妥协,却不见他在签完庚子条约后的老泪纵横。

在那场战争之后,清政府30年自强的洋务运动至此破产。

海军经费:宫廷政治的“战场”

长久以来,说到北洋海军战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买军舰的钱被慈禧拿去修颐和园了,那么这钱,西太后到底拿还是没拿?

对于这个问题,清流派领袖翁同酥在他的日记里写的很明白“盖以昆明换渤海”,说白了就是颐和园的昆明湖占用了海军的钱。

宫廷政治的特征是,臣子不可妄议主上,所以重大事件能知道的一般很少,即使知道也会比较隐晦。但海军经费这个问题是个意外,身为光绪的老师,又是军机大臣的翁同酥,为何能如此明确的提供这个答案?

西太后究竟挪用了多少海军经费,早年间梁启超等给出的费用是3000万两以上,上世纪80年代大陆的学者重新计算给出的结果是430万两-1300万两之间,即便是深入研究的学者也给出了750万两的答案。

根据近几年对清宫档案的研究,紫禁城的北中南三海工程并没有无偿占用海军经费,所借的款项后来都指定专款进行归还。

作为当权者的西太后,在那个时候不会不知道大清的财政窘境,想以一己之私欲而置国家于不顾,从心底里来说她也不舍,就算是叶赫部和建州女真有过节,可是这爱新觉罗的天下也是她的天下,大清造光了,她还怎么玩?

就在此时,一个人的出现给西太后帮了大忙。1882年出任户部尚书的阎敬铭对有清以来200年间的户部收入与支出做了一个彻底的核算,清政府的家底儿终于清楚了,到了光绪这代,账户上还有700多万两银子的余款,这多出的余款一下子打动了西太后的心,修园子有钱了,但这位户部尚书死活就是不同意,最后被西太后一怒之下革职回家。

19世纪80年代的中国,海防与塞防是国家的战略选择。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每年需要的军饷开支就高达1180万两,而且每年还要增加,其费用已经占到了国家财政收入的1/6。兴办海军时初定南、北洋每年共得经费400万两,除此之外,还得给太后修颐和园。

这就是那位阎大人在任户部尚书时候面对的情况,也是其继任者翁同酥师傅面对的现实。在用颐和园换取权利的“游戏”当中,翁师傅以“整治河工,急需款项”为理由,停了海军的经费,创造性的使得西太后修园子的工程得以顺利进行,也为自己的学生光绪日后亲政打下基础。如果园子修好之后慈禧真的进去颐养天年,将实权交给光绪,那么他这个帝师,则就此登上了人生权利的巅峰。面对这样的一个大蛋糕,与其说是慈禧用心,倒不如说是翁同酥的私欲,海军衙门不过是一个账户,为朝廷多了一条调用资金的渠道罢了,其“资金池”的价值远大于其实际意义。

而在这当中,光绪皇帝的生父醇亲王又承担了些许的无奈。因为反对修园子,西太后罢了恭亲王的官,而让醇亲王担任军机首辅,1885年海军衙门成立之后,醇亲王出任总理大臣,面对老太太要修园子,一方面是自己儿子的皇位和祖宗留下的江山,需要海军来保卫,另一方面是手握实权的实力派递过来的白条,在国家与个人利益交换的情况下,也许当年在醇亲王的脑海中无数次的一环又一环的思考着这其中的利益关系,修颐和园,无论借还是拿,海军衙门都是一个重要的渠道,在颐和园换实权的无奈下,醇亲王的心里复杂可想而知。

而这一切的受害者正是那支为日本畏惧的北洋海军。

无奈的北洋海军

说起北洋海军就不得不说起琅威理这个人,当年在北洋舰队中曾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不怕丁军门,就怕琅大人”。

由于水师提督丁汝昌本身是陆军骑兵出身,对海军事物并不熟悉,因此北洋海军的日常训练多是有琅威理亲自主持。作为一个有着高度职业精神的现代海军军官,琅威理治军之严格可谓到了极点,“终日料理船事,刻不自暇自逸,尝在厕中犹命打旗语传令”。正是在他的严格训练之下,初期的北洋海军呈现出与旧式军队截然不同的情况,他们体格健壮,技艺精湛,每个人都熟悉自己的业务,能听得懂英文的口令,舰队整齐划一,宛如皇家海军的翻版。1885年在醇亲王校阅北洋之后,琅威理以训练有功授予提督衔,1888年 《北洋海军章程》颁布,北洋提督及各舰管带都正是受封,唯独没有琅威理的,这就为日后的“降旗事件”埋下伏笔。

1890年初,丁汝昌摔舰队南巡抵达香港,3月丁带领部分船只离开,留下四艘战舰在港大修,由左翼总兵林泰增、右翼总兵刘步蟾和琅威理负责,但是丁汝昌一走,刘步蟾就命令属下降下提督旗,换上总兵旗,琅威理对此不满质问刘步蟾,刘对答海军无此惯例,琅威理又发电李鸿章,而李也没有支持他,性格耿直的琅威理感到莫大的羞辱,愤而辞职。

在其辞职之后,北洋海军训练日渐松弛,军纪败坏。刘公岛上妓院、大烟馆林立,每逢舰队南巡都要在沪港大肆淫乐。依据《海军章程》海军将领不得离船,可真正做到的除了邓世昌外就没有第二个人了。

除了训练上的松懈之外,北洋舰队的燃煤也是一大隐患。海军的燃煤主要由唐山的开平煤矿供应,天长日久,煤矿总办对给价不高而且还经常拖欠费用的海军失去了供货的兴趣,转而将优质煤高价卖给商人牟利,而用劣质碎煤供应海军。其结果就是在1894年9月17日的上午,日军在10点30分左右就已经发现了北洋海军,而我们在晚了一个小时之后才发现冒着白烟的日军。

与燃煤问题同样严重的还有弹药问题。北洋海军的弹药分为两种,开花弹和实心弹。开花弹即榴弹,是当时海战的主要弹种,目的在于集中敌舰之后产生爆炸,依靠冲击破和碎片破坏船体,造成人员的杀伤。实心弹,又称穿甲弹,弹头尖,内部填充沙土或者微量炸药,命中敌舰的时候不会产生爆炸,依靠击穿军舰水线部分导致进水而获得攻击效果。一些关于甲午的影视剧中称北洋用的都是装填沙土的劣质炮弹,实际就是不了解实心弹的情况,对近代海军兵器不了解而产生的误解。

自成军以来,北洋的弹药供应主要是依靠天津军械局,但其自身技术不佳,一直无法大量生产高药装的大口径开花榴弹,仅能生产部分实心弹,这就造成北洋海军在大东沟海战时数次造成敌舰重伤而未能取得更大战果的原因。当朝鲜战事吃紧的时候,又受制于户部停止外购军火的禁令,北洋海军面临“断粮”的危机,在此情况下,天津军械局赶制的榴弹普遍口径过大,无法装入炮膛,引信低劣等情况。

而各舰从国外一并购回的全套炮弹经过多年的消耗也已告罄,所剩的质量也不容乐观,尽管表面上数字充裕,但实际其质量及匮乏程度让人不寒而栗。

后记

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于任何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难以释怀的。也正因如此,100多年来它成为激励我们前进的基石。今天的中国已不是当年了,今天的中国海军正在发展壮大,我们不仅有了自己的航母,还有了055大驱逐舰,新型两栖攻击舰075也刚刚下水,100多年来几代海军先辈的夙愿得以实现。虽然今天的世界依旧风云变幻,但是在涉及到民族尊严、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上,我们不会退缩,不会让步,更不会屈服,中国将越来越强,到头来头破血流的必定会是我们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