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堡儿〕乌兰夫与“国家孩子”----呼和浩特乌兰夫纪念馆参观记

央视热播的电视剧《国家孩子》讲述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真实故事。严重的自然灾害席卷大半个中国,上海,江浙等地区出现了不少弃婴。收容到孤儿院的数千名孤儿因为食品不足,营养不良,大批患病甚至夭亡。周恩来总理获悉后非常着急,要求妇联主席康克清与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具体协商,是否可以从内蒙古紧急支援一批奶粉到华东,以救燃眉之急。乌兰夫提出了另外一个解决办法。

电视剧《国家孩子》宣传画

电视剧《国家孩子》以四个上海孤儿被送上北去的火车开始,用饱含深情的故事叙述,通过草原“额吉”(蒙古语母亲之意)乌兰其其格,以及公社苏书记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塑造,再现了内蒙古自治区从乌兰夫主席,到盟旗各级领导以及广大牧民对“国家孩子”的深切关爱。乌兰夫虽然没有在剧中出现,但始终以一个温暖光辉的形象贯穿全剧。剧中的感人故事,情节真实曲折生动,催人泪下,使得该电视剧好评如潮。

第一次了解到“国家孩子”的历史,是在两年前参观呼和浩特市里的乌兰夫纪念馆。在观看阅读那些关于“国家孩子”的图片文字介绍,不觉唏嘘感叹,为草原父母们的义举而感动。蒙古民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印象中他们威武强悍,性格粗放,但蒙古牧民们在抚养这些江南孤儿时所表现出的细腻情感与无私奉献,彰显出的是大爱无疆的人性光辉。

《国家孩子》剧照

记得那天游览了大昭寺,塞上老街及绥远将军府后,我选择了乌兰夫纪念馆作为呼和浩特最后一个参观景点。未曾料到的是,这是当天游览呼和浩特市里众多景点中,逗留时间最长的地方。

乌兰夫纪念馆离绥远将军府不远,建在乌兰夫公园内。走入绿树成荫的公园,看到不少市民在公园内散步游玩打太极拳。公园颇大,我是从边门进入,一时找不到方位,向公园里的市民打听,他们热情地引导我来到那座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建筑物前,并告诉我闭馆时间很近了,赶紧进去。

乌兰夫纪念馆

进入展览馆大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巨大的乌兰夫汉白玉坐像。他面容慈祥,神态沉稳,气度不凡。

乌兰夫坐像

乌兰夫是五十七个开国上将中为数极少的解放军少数民族将领。在民族自治区的首府,建立以他个人名义的纪念馆(堂),这在全国也是唯一。这座纪念馆的建立,是党和国家对乌兰夫的高度评价,也体现出他在内蒙古人民心中的崇高威望。

乌兰夫将军服

展览厅里,各个历史时期留下的文物,照片以及大量精彩的图片绘画,展现了乌兰夫革命战斗的一生。

乌兰夫于1906年12月23日出生于土默特旗塔布村一个蒙古族农民家中。1923年入北平蒙藏学校学习,在李大钊等共产党人引导下,接受了马列主义,走上革命道路。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他革命的一生。

乌兰夫早期照片

1960年,在周总理提议由内蒙古向上海孤儿支援奶粉的讨论中,乌兰夫认为仅仅支援些奶粉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不如将这些孤儿直接送到内蒙古,由草原上的牧民抚养。乌兰夫向周总理保证:“请总理放心,我们一定安排好,准保他们吃得胖胖的,长得壮壮的”。在乌兰夫的精心安排下,共有三千多上海孤儿被送往内蒙古。善良的蒙古族牧民对待这些南方孤儿,如同自己的亲骨肉一样,悉心呵护抚养成人,实现了“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感人承诺。这些孤儿在蒙古族牧民心中,就是国家的孩子。

纪念馆内景

给我印象最深的,除了“国家孩子”这段故事,还有一段抗战刚刚结束时发生在内蒙古的事件。乌兰夫冒着生命危险,单刀赴会去苏尼特右旗,与当地的蒙古贵族上层进行说服斗争,最终解决了所谓的“内蒙古共和国临时政府”的问题,防止了内蒙古的分裂。1946年,乌兰夫向党中央提出,把已经解放的内蒙古东中部地区,与西部的蒙古族地区连成一片,成立内蒙古自治政府,通过民族自治,团结蒙古族人民,扩大了解放区。作为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高级干部,乌兰夫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访问牧民

在内蒙古行政区域变化的展厅,通过影像资料饶有兴趣地看到了解放后自治区六次行政区域的变化。在影像的结尾部分,解说词提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乌兰夫向中央提出了归还被划分到其他省份的原内蒙古地域的要求,获得了中央的批准。

我在纪念馆的十个展厅(展廊)仔细观赏,流连忘返。展览馆的工作人员还热情地做了额外的补充讲解。离开展览馆时发现早就超过了闭馆时间,此刻我才意识到,展馆工作人员看到一位外地游客如此专注地参观乌兰夫事迹展览,让他们很是开心,即使下班时间到了,也不轻易打扰。我也同时被感动了。

反映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域变化的影视资料

我是从乌兰夫纪念馆的正门离开的。这回,依次穿过了乌兰夫纪念广场,纪念亭,高大的牌楼门。在广场上可以瞻仰到高耸的乌兰夫铜像。从牌楼前回眸纪念馆,整个建筑物就是个艺术品,它既蕴含着中州风格的典雅端庄,也隐约展示出塞外蒙古包的风姿绰约,在如火晚霞的映衬下,给人以美的无限享受。

到呼和浩特,乌兰夫纪念馆值得一去。

乌兰夫纪念馆全景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