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陵墓为何600多年都没人敢挖?

黄益坦


大家都知道,古代帝王的陵墓,有很多都被人盗过,比如,西汉末年,赤眉军杀进长安,把西汉帝陵给盗了,东汉末年,董卓劫汉献帝到长安,又让吕布带着人把帝陵给盗了,两晋的司马家族的陵墓也被人盗过,唐朝帝王的陵墓基本上都被盗完了(除了武则天的乾陵),北宋皇帝的陵墓被伪北齐皇帝刘豫给盗完了,南宋的帝陵被元朝的喇嘛杨琏真珈奉旨盗了,清朝乾隆皇帝的裕陵和慈禧太后的陵墓都被孙殿英盗过,于是可能会有看官不禁发问:为何明朝皇帝的十三陵,特别是南京朱元璋的孝陵没有被盗过呢?




明太祖洪武大帝朱元璋和马皇后的陵寝,位于现在的南京的明孝陵,到现在有600多年历史。这儿的风水很好,在朱元璋之前有个南朝梁代的名僧宝志禅师便安葬于这个地方,所说这个宝地只能兴旺一人。于是朱元璋将宝志禅师的墓迁走。明孝陵始建于洪武十四年,永乐三年才正式竣工,历时整整25年,陵墓非常的奢华,掩映于松柏常青之间,陵园整体依山为陵,寓意天圆地方。

据说,朱元璋下葬时,13个城门同时出殡,让人真假难辨,所以洪武大帝真正葬于何处?一直都是众说纷纭。直到1998年,南京当地的文物保护专家们利用现代的科技手段,用了整整六年时间,耗费了无数心血,才解决了困扰人们600年的谜团。朱洪武的地宫在独龙阜地下几十米的深处,而且保存完好,没有出现被盗挖盗掘的迹象。

另外,朱元璋陵墓保存的很好,一方面,和地宫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历史上很多帝王的地宫墓道大都修筑的非常笔直,而明孝陵的墓道在高科技的检测下,得到的结果是曲折的图像。专家们认为明孝陵地下有两种不同的岩层,一种是非常坚硬的砾岩,另一种则是相对松软的石英岩。专家们推测,可能在施工时,发现地下存在砾岩岩层,难以开凿,便调整墓道的开凿方案,向容易开凿的石英岩实行第二次开凿墓道的想法。另一方面则是,朱元璋的陵寝,一直都有专人守卫。在明代时,有守护陵寝的卫兵。满清入关后,清廷为了安抚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于是就经常去祭拜朱元璋的陵墓,并且对朱元璋的陵墓也采取了保护措施。康熙和乾隆二帝祭拜朱元璋陵墓的时候,两人都还行三跪九叩之大礼,因此清朝时期也得到了保护。清代时也委任专人,拨发专款修缮管理陵园。清末时期太平天国将明孝陵的表面建筑毁坏的一塌糊涂,不过还好曾国藩平定了太平天国,并且修复了明孝陵。民国之后,孙文也派专人管理明孝陵。而且明孝陵位置靠近南京城,所以也没有人有想要盗明孝陵的想法。



建国后明孝陵就称为了首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此受到了周到的保护。1997年的时候,一些文物工作者利用高科技手段对明孝陵进行了长达6年的研究,最终考古专家发现明孝陵至今保存完好,600年来没有人进入明孝陵内部盗掘的。

第三点,明孝陵所处的位置是距离南京城又特别近,不像清东陵离闹市区非常遥远,如果盗墓,一般的盗墓方法难以挖掘,甚至连陵墓大门都打不开,如果用炸药肯定会惊动南京当地政府,一旦消息传出去,那么南京城也可以及时处理。



这就是至今明孝陵没有被盗的原因。


长安书童


朱元璋的陵墓为何这多年都没人敢挖?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明十三陵中埋葬了13个皇帝,而明朝一共有16个皇帝,那三个没有埋在十三陵的皇帝是谁呢,朱元璋就是这三个皇帝中其中一个。


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的陵寝在南京,叫明孝陵,距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


朱元璋生前选择的陵寝位置在玄武门紫金山南麓独龙阜,这可是一个风水宝地,相传这里只能兴旺一人。


(明孝陵石像)


这还有一个小故事,南朝梁代的一个名僧叫宝志禅师,他生前发现这儿风水极佳,于是死后就把自己安葬在这儿。


朱元璋发现了这个风水宝地,也听说了这个宝地只能兴旺一人,于是就把这个禅师的墓迁走了。


朱元璋于洪武十四年命令民工开始修建自己的明孝陵,开始修建的第2年马皇后就去世了,所以马皇后被提前葬入了明孝陵。


马皇后的一生以“慈孝”出名,奉行“以孝治天下”,封号“孝慈高皇后”。所以把这个陵墓命名为“孝陵”。


明孝陵的修建先后动用了10万多人,到永乐三年正式修建完毕,经历了整整25年的时间。


明孝陵的面积170万平方米,也是规模最大的陵墓之一,参照了唐朝和宋朝帝王的地宫设计,整个建筑恢宏大气。


明孝陵亭台楼阁样样具备,整个陵墓四周松柏错落有致,四季常青,陵园整体上依山傍水,环境优美。



(明孝陵石像)


当年陵园刚建成时还放养了数千头梅花鹿,每个路都有银牌标志,还印有“盗宰者抵死”的字样。建成后为了保护陵园,安排了一万多人专门来看护陵园。


数10年后,太平天国战火烧到南京,明孝陵差点毁于一旦。 到了清朝同治年间,曾国藩奉命修复明孝陵,使得这位明朝开国皇帝的陵寝得以恢复。


一直到今天,明孝陵经过了600年的战火纷飞,除了墙漆有些剥落,墙体局部轻微坍塌,个别地方出现细小裂缝,其他都保存完好没有任何破损。当然地宫中的宝物也一样完好无损。


那明孝陵为什么能够安然度过这600年呢?


1、特殊的防盗措施


明孝陵本身就是由一座坚固的石头山改造而成,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独龙阜,以往的石头皇陵建造都是从上向下扒开,一直扒一个深穴,然后在这个深穴内建成一个陵寝,建好后再封顶。


可是明孝陵建造时采用的是对着山体横向凿开,把内部挖空建成一个悬宫,然后再把这个横向墓道封好。这样的建筑是坚固无比的,如果没有炸药盗墓贼从顶部盗墓那是行不通的。


这样的一个横穴式设计,横向墓道就是通向陵墓的唯一通道,而对于这个横向墓道的位置也是经过了充分的考虑和反复的推敲,墓道口偏向一侧而并非在正中间,进入这个墓道口后,墓道就像迷宫一样弯弯曲曲没有一点规律,这也增加了盗墓者的难度。


最关键的是地宫口到底在哪、是怎么样被封住的,这都是个谜,盗墓者根本就找不到入口,就更谈不上盗墓了。


(明孝陵导图)


再者设计者采用了古代流沙防盗的方法,那就是在墓顶上人工填充了鹅卵石层,一旦受到震动,鹅卵石便会发生滚落,鹅卵石滚落就有可能把盗贼活埋,这也是增加防盗的措施之一。


可见明孝陵的设计堪称完美!


为了防止盗墓,还有一个迷惑人的事情:朱元璋死后,出殡当天有13支送殡队伍同时出发,这13支队伍车马、人数、规格都相同, 除了少数几个知内情的外,其他人就不知道哪一个的棺材中是朱元璋了。


2、历史机缘


明孝陵能够保存完好也有历史原因,明朝初期守护皇陵的军队就一万多人,朱元璋死后都是他的子孙作为历代皇帝,出于他们对朱元璋的爱戴肯定对皇陵倍加保护。


到了清朝,清政府为了收买民心特地下令保护明十三陵及明孝陵,康熙继位后,每次南巡到达南京,必定到明孝陵祭拜。


康熙皇帝的态度和礼数,出乎了父老乡亲数万人的意料,没有不受到感动的,同时他也派人保护明孝陵。


(明孝陵)


即使一直到了民国,孙中山也带着官员到南京明孝陵,祭拜这位明朝开国皇帝。 从康熙到孙中山足以看出历代对明孝陵的重视程度,这不仅反映了每个朝代对这个古建筑的重视,也反映了对这个明朝开国元君的尊重和爱戴。


到了民国蒋介石定都南京,明孝陵就在南京市区附近,自然就使得明孝陵得到了有效保护。


新中国成立后,国泰民安,中国日益强大,国民素质也有了很大提升,文物保护意识越来越强。


所以说从朱元璋死后,一直到明朝灭亡,还有接下来的清朝及近现代的每一个政权,都对明孝陵进行了有效的保护。


3、地理位置


明孝陵的位置在南京政府的附近,即使在动荡年代也有军队驻扎在这里,这个位置本身就是对明孝陵的一种有效保护。


(明孝陵)


明孝陵坚固无比加上它特殊的防盗措施,凭当时的盗墓工具是是很难打开的,除非使用炸药。


即使如果遇上孙殿英那样的盗墓大贼,他也得顾及明孝陵的地理位置不会制造出太大的动静。

所以说明孝陵有了靠近南京政府这个优势,盗墓者即使有贼心也没有贼胆。


作为我国明皇陵之首的明孝陵,代表了明朝建筑和石刻的最高成就。明孝陵被列为我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景点,理应受到特别保护。


校书郎工作室出品,凝时空


历史漫谈君


坐落于现在的南京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的明孝陵,距今超过六百年的历史,为何无人敢挖?

首先朱元璋下葬时,13个城门同时出殡,让人真假难辨,所以无人知他的埋骨处,在很长时间里外界各种猜测,但一直是个谜。

直到1998年,南京当地的文物保护专家们利用现代的科技手段,精密磁测仪器勘验明孝陵,用了整整六年时间,耗费了无数心血,才解决了困扰人们600年的谜团。

想对明孝陵下手的人有本事找着位置吗?

其次。从明至今,官方都对明孝陵非常重视,一直都有人看守。

明朝自不必说,这是祖宗的根本之地。备受尊崇,保护肯定很到位。

清朝入关后。大肆屠杀明人,什么嘉定三屠、扬州10日等,这激起了民间反清复明的浪潮。清朝为了安抚民心,也下旨保护明朝皇陵。

当时康熙下江南时,还亲自到明孝陵祭祀明太祖。这虽然是为了安抚汉人,但有皇帝的表率,明孝陵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如今明孝陵更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民族感情。朱元璋是平民皇帝,他上台后惩奸除恶,但是非常爱民,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

再说明朝是最后一个汉人大一统的王朝,从民族感情上来说肯定受拥护。就连东陵大盗孙殿英他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盗光了清朝的陵墓,对明皇陵却不敢动。

四.明孝陵的独特的地理位置。明孝陵本就是一座石头山,是采取“横向横向,内部掏空”的方式,任盗墓者怎么打洞,都行不通。而且墓道侧向,很反常规。就连封土上也是有一层厚厚的鹅卵石,一旦打洞,鹅卵石就会滚下,填洞。


最后一点,以往皇帝陵墓都地处偏远。而明孝陵在南京的郊区,这里人多,盗墓者轻易不敢下手。

综合以上几点,明孝陵虽然几经战火,地表建筑遭毁。但他的地宫保存完好。


说史听涛


明朝皇陵主要分布在南京和北京,而明朝选择皇陵有个特点,就是离首都很近,明十三陵,南京明代皇陵都位于城市的近郊。因此,皇陵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城里立马知道,并做出反应。应此盗明朝危险数比较大。

朱元璋的陵墓~孝陵如此恢宏的建筑,地宫一定是非常可观的。由于孝陵是不能挖掘的,地宫情况能否知道呢?

使用精密磁测技术对明孝陵,陵区2万平方米的区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探测,终于揭开了一个隐藏大600余年的谜团~明孝陵确实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寝,并弄清了地宫的形状,地下埋藏物的基本分布情况等。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死后,为了防止够人盗墓,曾于同一天从南京十三个城门同时出殡,而且车马仪仗相同,使人难辨真伪,所以有传说孝陵的地宫中是空的,朱元璋并没有真的在这里安葬。民间还有朱元璋真身葬在南京朝天宫北京的万岁山的说法。他们的成果融合进了南京大学与中山陵园。

关于朱元璋的地下宫殿建筑,由于史书记载缺少,又缺乏必要的档案资料,加之民间还有关于朱元璋葬于南京朝天宫或北京万岁山以及下葬时13个城门出殡,等历史记载和传说,所以几百年来,一直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一个谜。

首先,朱元璋是从满山火海中杀出来的,前朝皇帝陵墓被盗的事看得太多了。轮到自己建造陵墓了,自然是建造的牢不可破。根据考古专家勘察明孝陵,发现此墓被设计的堪称完美。

明孝陵采用的是山中橫腰凿入,施工难度非常之大。关键一点就是不知道他是从什么地方把内部的地宫给封口的就算有人去盗墓,怕是连入口都找不到




彬彬侃历史


挖朱元璋的墓葬,谁有这个胆子?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大明朝的开国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泥腿子皇帝。公元1328年朱元璋出生在安徽凤阳,原名重八,当时元顺帝残暴,百姓民不聊生,年幼的重八家中父母早亡,不得已当过乞丐出了家,后来参加红巾军,逐渐显示出其极好的军事才能,先后破陈友谅,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都南京,创立大明皇朝,实现了其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理想。

朱元璋的一生是英雄的一生,令人敬仰。这份光荣被他带到了死后,在中国几百个皇帝中,强如汉武帝的地宫都被破坏过,但是朱元璋的没有,这不得不说十分幸运了



为什么朱元璋的陵寝没有被破坏?我们分四个时段来说。

第一个就是明朝,这个时候自不用说。第二个是清朝,清朝皇帝,尤其是康熙之后为了收汉族之心,对明朝皇帝的陵寝十分在意,多次下令修缮,这个时期也不用担心。第三个是民国,民国之父孙中山算得上是朱元璋的后继者,民国宣言中“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朱元璋的原话,这时候也不用担心,最后是新中国,自从万历皇帝的陵墓被开发后引来了一系列不良后果,比如墓葬中的文物被空气腐蚀等等,文物局发布通知,不主动挖掘帝王陵墓,所以朱元璋的陵寝自然能够保存到现在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朱元璋的陵墓,就是现在南京有名的景点明孝陵,位于南京钟山南麓独龙阜的玩珠峰。陵墓始建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建成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动用了10万人力,耗时25年才正式完工。

明孝陵开建的第二年八月,朱元璋原配马皇后去世,九月葬入了这座陵墓。马皇后谥号“孝慈”,其中的“孝”字取意“以孝治天下”,于是,该陵就被定名为了“孝陵”。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孝陵地宫重新开启,朱元璋与马皇后合葬于孝陵。

如果从朱元璋葬入孝陵开始计算,到现在孝陵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刚刚建成时的孝陵,规模宏达,殿阁巍峨,陵内植树十万余株,养鹿数千头。据说,当时南朝在南京所留下的七十余座寺院中的一半都被围入了禁苑的围墙之内,围墙周长达45里。可见,陵墓之奢华,由此而知,地宫中的陪葬品,也必然异常丰富。

但是,经过专家确认,明孝陵的地宫还完好如初,并没有被盗过。这就让人们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没人觊觎孝陵中的诸多宝物呢?

经过相关专家和文保工作者的努力,终于揭开了明孝陵地宫没有被盗的真相,这跟地宫的建造方式和采取的保护措施有很大的关系。

首先,明孝陵的地宫不像通常的陵墓一样,自峰顶向下挖掘地宫,然后在其上加封土的模式。孝陵的建造者发现玩珠峰主体为石头,在请示朱元璋之后,工匠们直接从山腰挖洞,整理出墓道,然后在石头峰的内部,横向掏出了一个面积约4000平米的地宫。

这种情况下,除了墓道之外,地宫周边全是坚硬的石头。如果有人想以挖掘盗洞的模式盗孝陵,开凿石头盗洞,将是一个非常耗时耗力的活计。在挖掘工具并不先进的古代,对于小股盗墓贼来说,这简直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工作。

其次,地宫的墓道并不位于陵墓的中轴线上,而且墓道中,可能机关重重,并不容易开启。相关专家使用较为先进的大地探测技术,对明孝陵进行探测之后发现,明孝陵地宫的墓道入口位于明楼的东侧,而且是蜿蜒着开凿到了中轴线的方位,连通了地宫。

墓道的这种开凿方式,也让盗墓贼很难找到正确的墓道走向,无法在较薄弱的地方,正确的挖掘到直达墓道的盗洞。

再有,明孝陵地宫之上的封土层也非常特殊。通常陵墓的封土层,会有木炭、青膏泥,然后加夯土。但是,明孝陵的封土层,并不需要木炭、青膏泥来做防潮和密闭,因为本就是石室。孝陵的建造者为了防盗,在封土层中先铺了一层沙土,沙土之上又加了一层鹅卵石,上面再加夯土。

盗墓贼如果要挖盗洞,鹅卵石层极易坍塌,已经举步维年了。即使能过了鹅卵石层,挖沙土层,可是沙土松散,一不小心上一层的鹅卵石压迫周边的沙土,盗洞还是会塌陷,倒霉贼很可能成了陪葬者。再加上下面又有石质层,不管是什么样的盗墓贼都会抓耳挠腮,无计可施。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原因,人为的保护。虽然明孝陵有了上面的三重保护,也只能防住小股盗墓贼,根本无法防止大规模的盗挖。

明朝时,孝陵附近设置了专门的孝陵卫,由军队负责保护孝陵。同时,规定了严苛的律法,不要说盗陵了,即使是经过皇陵犯禁或者失礼都会被惩罚,没人敢打孝陵的注意。

明亡时,火器和炸药已经非常发达了,如有有人用炸药大规模的炸,或者组织大批人,在可能的入口存在处,大规模进行发掘,总是有办法进入地宫的。

好在,大明亡了之后,南明朝廷还在南京坚守。清军南下,攻下了南京。因为清军占领了南京城,李自成、张献忠就没了染指的机会。最初,清军并没有妥善保护孝陵,孝陵周边的百姓开始盗伐陵内的林木,仅此而已。攻取南京的多铎发现后,下令设立了孝陵守陵太监,并迁入陵户四十人,守护孝陵。

此后,康熙、雍正、乾隆都曾命人修缮孝陵。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占领了南京,当时,孝陵的地表建筑几乎尽毁于战火。但是,洪秀全同样没有大肆盗掘孝陵,反而是拜谒孝陵之后,派人看守。太平天国灭亡后,曾国藩曾代同治谒陵,清廷甚至还制定了重修孝陵的计划。可惜呀,重修孝陵没有重修普陀裕定东陵的优先级高,也就给耽误了。

在民国和日占时期,也都对孝陵做了保护,孝陵的地宫才得以安然无恙。到了现在,孝陵更是得到了更为妥善的保护,还修复了很多残存的遗迹。在盛世中华,孝陵地宫,只会越来越安全。


奕天读历史


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与马皇后的陵寝,始建于1381年,建成于1405年,先后调用军工10万人,前后历时达25年。笔者认为明孝陵没有人敢挖的原因主要有四点:其一、明朝276年没有会去挖,也没有人敢挖;其二、明末清初,李自成、张献忠的势力没有到达南京,想挖也挖不成;其三、清朝皇帝十分重视明孝陵,派有专门的机构管理,同样无人敢挖;其四、民国时期国民党不会去挖,日占期日寇也不敢挖,现在更没有人会去挖。

终明一代,南京明孝陵一直是祖宗根本之地,备受尊崇。每岁有固定三大祭、五小祭。凡遇国之大事,均需遣勋戚大臣祭告。由此观之,在明代是没有人敢去挖明孝陵的,连进入明孝陵都十分困难,更不要说去挖了。明孝陵有三大防盗措施:横穴、侧墓道、鹅卵石防盗,在这三大防盗措施下,就算有人不要命去盗墓,也无法进入。

清朝皇帝从来不认为是他们灭了明朝的,他们认为是李自成灭了明朝,他们替明朝复仇而得天下。明朝崇祯皇帝吊死煤山后,李自成草草将皇帝埋葬,清军入关后,顺治皇帝下令隆重修建崇祯的陵寝,并亲自前去吊丧!在祭奠崇祯皇帝时,顺治泪流满面,亲切的称呼崇祯皇帝为大哥!清朝历代都十分重视保护明十三陵以及明孝陵,而朱元璋因开创明朝,更受清代皇帝的重视。

汉朝建立后,刘邦感念一些国君已经没有后代了,于是他下令政府安排民户专门去守陵。《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到:十二月,高祖曰:"秦始皇帝、楚隐王陈涉、魏安厘王、齐缗王、赵悼襄王皆绝无后,予守冢各十家,秦皇帝二十家,魏公子无忌五家。这个传统被后世继承,清顺治二年,清朝下令给明孝陵派40户守陵人!清朝皇帝的重视,是明孝陵得以保存良好的主要原因。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首次次南巡到达金陵,亲往明孝陵拜祭。史载:上由甬道旁行,谕扈从诸臣皆于门外下马。上行三跪九叩头礼,诣宝城前行三献礼;出,复由甬道旁行。赏赉守陵内监及陵户人等有差。谕禁樵采,令督抚地方官严加巡察。康熙皇帝"其谒陵态度之恭敬,礼数之尊崇,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效果是"父老从者数万人,皆感泣",大大削弱了汉民的反抗情绪。

康熙南巡,六次遣官拜祭,五次亲往谒陵;乾隆六次南巡,更是次次至明孝陵"拈香奠酒"。且二人祭拜时均行三跪九叩之大参礼,可谓优渥有加。被时人誉为"礼文隆渥,逾于常祀,是乃千古盛德之举"。太平天国时期,明孝陵地面建筑曾被毁灭殆尽;两江总督曾国藩奉诏祭陵,着手修复明孝陵,原计划用20万两白银修复,但清朝财政紧张,最终用740两白银做了小修小补。

民国元年(1912年)2月15日,孙中山携南京临时政府官员谒祭明孝陵,并拟祭文。1961年,明孝陵被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6月,南京明孝陵方城明楼加顶保护工程开工。2009年2月,明孝陵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2012年5月,四方城,即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亭,修缮加顶工程开工;2013年7月四方城完工。


大秦铁鹰剑士


1997年,考古学家利用精密磁测等高科技手段对明孝陵进行勘探,最终得出结论:明孝陵保存完好,没有任何被盗取的痕迹。历史上许多皇帝的陵墓都惨遭盗取,而朱元璋的明孝陵历时600多年,为何没人敢挖呢?

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从朱元璋去世至今可划分为四个时代,即明朝、清朝、民国以及现代。我们分别来聊聊。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的陵墓,明朝皇帝几乎都将孝陵视为祖宗根本之地,会派遣重兵和专人严加守卫,保护力度非常大,所以明朝想盗取朱元璋的孝陵几乎毫无可能。

明末清初,满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不仅大肆屠杀明皇族,还下令剃发易服,并且制造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大屠杀,等正式夺取天下后,满清为安抚民心,就下旨保护包括朱元璋陵墓在内的明十三陵。康熙下江南时,还亲自到明孝陵行大礼祭祀明太祖朱元璋,并且留下了“治隆唐宋”的石碑。乾隆下江南时,也效仿祖父的做法。

总之,在清朝,明孝陵同样保护得很好。

到民国,孙中山先生亲自到明孝陵祭拜明太祖朱元璋,此时明孝陵的地位自是超然,即便是孙殿英,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盗取朱元璋的陵墓。而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华时狂妄至极,号称三个月内亡华。

南京沦陷后,日本认为中国会亡于其手,所以在攻占北京、南京时,没有大肆搜刮故宫和一些帝王陵墓,因为日本人将这些视为自己的东西,所以明孝陵也因此逃过一劫。

新中国成立后,对文物及帝王陵墓的保护力度还算可以,而明孝陵最大的威胁应该就是郭沫若了,不过郭沫若在挖掘万历皇帝的定陵后,从定陵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都惨遭破坏,后来周总理指示停止发掘帝王陵墓,此后,明孝陵得到了非常好的保护。

概括起来,之所以600多年来没人敢挖掘朱元璋的陵墓,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朱元璋陵墓盗取难度大。

朱元璋在创业时期也干了不少盗墓的事,因而为防止自己的陵墓被盗,朱元璋也采取了不少防范措施,首先将陵墓修的如铜墙铁壁一般,地宫直嵌山中,十分难找。所以对盗墓贼而言,盗取明孝陵的难度非常高。

第二,民族情感。

说起来还得“感谢”清朝,满清入关之初的残酷屠杀、剃发易服,清中期的文字狱,清后期的腐败,让朱元璋在汉人心目中的地位一下子就拔高了。比如1851年,洪秀全率领太平军攻占南京城后,第一件事就是祭拜明孝陵,用以确定太平天国的正统地位。

据说,洪秀全在明孝陵前,边跪边哭,向朱元璋述说自己是如何拿下江南地区的,不久后要北上讨伐满清,希望朱元璋保佑。

而太平天国运动覆灭之后,清政府为了再次证明自己的正统地位,第一时间就跑到明孝陵祭拜,并且进行了大规模休整。孙中山先生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其实也引自朱元璋的讨元诏书。所以朱元璋陵墓有被盗取,也有诸多的民族情感因素。

例如孙殿英,他用了一个军盗取清东陵,打开陵墓都是用炸药,明眼人都知道孙殿英是贪图陵墓中的宝贝,而孙殿英对外却宣称自己是为了报祖宗之仇。但孙殿英连盗取明孝陵的想法都没有,因为孙殿英知道,如果自己敢盗取明孝陵,就是死路一条。

所以说,民族情感因素,是包括朱元璋陵墓在内的明十三陵保存完好的最主要原因。


金兔历史


南京明孝陵明楼

明孝陵我去过,从1398年五月朱元璋正式入驻,到今天,621年,没有任何人挖过明孝陵。1644年明朝灭亡前,都是朱元璋的子孙在当皇帝,这一期间明孝陵是禁地,谁敢去挖朱元璋的明孝陵?明末李自成和张献忠想去挖,但是没去成南京,不过到安徽凤阳烧朱元璋父母的陵园。

后来就是清军占领南京。清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到处要笼络人心,怎么可能会去挖一个死了240多年的前朝皇帝的陵墓呢?不但没挖,清朝还对明孝陵加以修缮,派人看管,康熙皇帝六下江南,其中五次到明孝陵祭拜朱元璋,签了皇帝下江南也经常去祭拜。

南京明孝陵秋景

后来,太平天国占领南京,洪秀全这些人也是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自居,把明太祖当成自己的祖先,太祖高皇帝,亲自去祭拜朱元璋,所以太平天国占领南京期间也不会去挖明孝陵,也没人敢挖。

后来清朝灭亡,孙中山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设在南京,孙中山也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人,他也是带领临时政府高级官员去祭拜明孝陵,祭告朱元璋,不肖子孙已经驱逐鞑虏、恢复您老人家的中华了。

孙中山带队祭拜明孝陵照片 身后明太祖朱元璋的像有问题啊,是丑化版的朱元璋。

后来,就更不敢提挖明孝陵的事情了,毕竟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得忌讳。也没有民间力量敢挖,毕竟明孝陵工程浩大,不是几把洛阳铲和土炸药能完成的工作。


坐看东南了


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寝600多年没人干挖,有自身的原因,陵寝的建造结构复杂,机关重重,也有历史的原因,比如清朝在嘉定三屠,扬州十日,屠城之后,为安抚人心,清庭下旨保护明孝陵及其明十三陵。正是由于自身和外部的特定原因,朱元璋的明孝陵得以完好无损的保存至今,当今社会,科技已经到了新的高度,为什么还是不敢挖呢?原因如下:


一,地理位置特殊,陵寝入口难找,里面机关重重

朱元璋给自己造的陵寝,规模宏大,别的不说,光陪葬的妃子就不在少数,据说,当时朱元璋出殡的时候,就搞了一个“迷魂阵”,当天,十三城门同时出棺。

南京过去有个民谣:“南京有三怪,龙潭的姑娘像老太,萝卜当作小菜卖,十三个城门抬棺材。”可见朱元璋是布了一个迷魂阵,让人根本无从推测墓葬入口,况且,朱元璋陵寝动工期25年,工程浩大,机关重重,又岂是一般毛贼所能盗的了得?


二,明孝陵离南京城太近,不方便直接盗取

朱元璋的陵寝与其他陵寝不同,它建造在南京城近郊紫金山,这里地理环境优越,风水极佳。由于它离南京城很近,因此给盗墓者带来一定的麻烦,要知道,盗墓,也不是一件小工程,尤其是帝王的陵寝,所以,盗墓者一有风吹草动,南京城立马就会知道,所以,这也是明孝陵一直没有被偷盗的原因之一。


三,当今社会,科技水平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贸然考古,怕导致文物损毁。

贸然考古,导致国家财产收到损失并不是没有先例,当年,郭沫若作为国家科学院士的时候一力主张考古定陵,由于技术的落后,以及对墓葬情况的不了解,导致大量的文物文献资料损毁,给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就因为这次教训,周总理做出严格的要求:不主动开采皇陵,100年内这个政策都不许改变。

正因为如此,朱元璋陵寝虽然在1998年,经南京当地的文物保护专家们利用现代的科技手段,精密磁测仪器勘验明孝陵,用了整整六年时间,耗费了无数心血,勘探了明孝陵精确入口,但是考虑到之前的教训,仍旧不敢轻易考古。


综上所述,由于陵寝地理位置,科技手段的欠缺,考虑到保护陵寝,朱元璋陵寝历经600年无人敢挖,相信有一天,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朱元璋陵寝的神秘,宏伟必将出现在世人的面前。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