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益唐:北大才子淪落街頭刷碗,飽受欺凌,58歲攻克世界性難題

在金庸小說中,有這麼一位深藏不露的掃地老僧。

他身患絕技,卻大隱隱於市,在少林寺中默默掃地數十載。

掃地僧雖貌不驚人,但只要一出手則威震武林,秒殺各路高手。

而在數學界中,張益唐就是那位“橫空出生”,卻“橫掃武林”的掃地僧。

他年近六旬,是某不知名大學,沒有編制的臨時代課講師。

他沒發過幾篇專業論文,更是獨立了於整個國際數學圈的“圈外人士”。

張益唐

然而,沉寂了幾十年的他,只發了一篇論文便突破了世紀難題“孿生素數猜想”,一鳴驚人。

這一偉大成就,被髮表於國際最權威數學期刊《數學年刊》上,使整個國際數學界為之沸騰。

許多國際一流數學家都表示:

沒想到有生之年,竟能看到這個問題被解決。

那時候,這位“成就堪比陳景潤”卻又半路殺出的“掃地僧”,可讓許多科學版的媒體記者抓狂。

因為就算在網上進行地毯式地搜索,這個陌生名字的“料”還是少之又少。

如果不是北京大學及時發了份公告,稱其為北大78屆數學系校友,張益唐還有可能會被誤認為是“民科”。

不過,在張益唐的信息慢慢補全後,這位新的數學傳奇才開始真正顛覆我們的認知。

因為誰也沒想到,這位成就非凡的北大才子,竟還有著如此坎坷落魄的前半生。

他半輩子漂泊海外,得不到世界認可,一直默默無聞。

此外,他還曾拿著數學博士學位,到餐館做幫工、送外賣、當臨時會計,也沒有固定收入。

在最艱難的時候,他還試過把行李全搬到汽車上,過著流浪的生活。

1955年,張益唐出生於上海,母親在機關工作,父親則是電氣工程系教授。

他從小就對知識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

在所有小朋友都在讀圖冊的年紀,他就已經看完了40萬字的《林海雪原》。

9歲時,在沒有任何人教導情況下,他竟獨自琢磨出了勾股定理的證明

這也是他覺得“最輝煌的事情”

只可惜,張益唐生在一個特殊的年代,全國學校紛紛停課,知青開始上山下鄉。

在這10年裡,張益唐經常偷偷躲起來,看著對“階級鬥爭”完全無用的數學書。

1977年高考恢復後,他更是一馬當先地參加了入學考試。

在匆忙的準備下,張益唐終於成為北大數學系“78級”學生

那一年,他已經23歲。

在北大數學系裡,他幾乎是無人不知的才子

就連平日最喜歡自吹自擂的同班同學王小東,都不得不承認“他是唯一一個,數學天分比我高的”。

在本科畢業後,張益唐繼續留在北大讀研,師從當時研究解析數論的導師潘成彪。

張益唐的研究所畢業照(靠前第二排,左數第二位)

時任校長丁石孫

,當時可是非常看重張益唐,力薦他前往美國繼續深造。

張益唐也不負眾望,考上了美國普渡大學,師從著名數學家莫宗堅。

然而,當很多人都以為他準備要出學術成果時,這位北大才子卻在讀博期間陷入了低谷,一沉寂便是30年。

時任校長丁石孫

懷著遠大的理想,讀博期間,張益唐選擇了

世界著名難題“雅可比猜想”為論文題目。

雅可比猜想於1939年被提出,是代數幾何領域中最難攻克的難題之一。

因為牽連著許多棘手的問題,雅可比猜想也一直被譽為“災難性問題”,不是最出色的代數幾何專家都不願涉足。

再加上張益唐的興趣在更加純粹的數論上,所以雅可比猜想對他來說確實不是一個好選擇。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張益唐在讀博的頭兩年,就得到了關於雅可比猜想的一些“結果”。

因為雅可比猜想無論在何時都是一個熱門話題,當時許多專家都對他的證明十分感興趣。

結果在多位數學家的審查下,悲劇發生了。

臺灣數學家莫宗堅

張益唐的證明裡引用了導師莫宗堅的一個已經發表的成果。

然而在排查下,專家們竟發現他導師的這個結果,其實是錯誤的

毫無疑問,一步錯,滿盤皆落索,張益唐多年來的努力也隨之付諸東流。

不過,在數學界,研究成果到最後被證明錯誤,是家常便飯的事。

有的人甚至做了一輩子的成果最後還是被推翻。

張益唐當時還年輕,這都不算事兒。

但是最慘的是,此事一出也牽連到了導師莫宗堅的一些已發表成果。

從此,師生兩人關係便變得微妙起來。

雖說張益唐未能解決雅可比猜想,但他的研究對這個問題還是有價值的。

所以在讀博的最後一年(最多隻能讀7年),他還是順利地拿下了普渡大學的博士學位。

但是因為師生關係不融洽,張益唐在畢業後,都沒有拿到莫宗堅寫的推薦信。

而且張益唐也是一根筋,極度追求完美,所以他的博士後論文也“因為自己不滿意沒有發表”。

即使有教授曾評論他作出的雅可比猜想證明是最好的一個,只是有一個細節未完全搞清。

但是張益唐硬是不幹,稱這是“一般的成果”,不屑於發表。

一沒有推薦信,二是論文數寥寥無幾,即使是在不太追求學術GDP的美國,張益唐還是處處碰壁。

別說是教職了,就是連最低保障的博士後崗位,他都無法獲得。

此時,張益唐彷彿走投無路般,一個人在美國迷失了方向。

張益唐(左一)與北大校友

這時候,一直看重他的北大校長丁石孫,馬上力邀他回北大任教。

這對當時的張益唐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

但是他卻親手把這最後一盤炭給撒了。

彷彿在爭一口氣,他拒絕了丁石孫校長的好意,連最後能在數學界立足的機會也失去。

賽百味

在這之後日子裡,為了生活,他在多個地方打過零工。

四處漂泊,居無定所,有一段時間還只能睡在汽車裡。

直到朋友得知他的困境,邀請他到自己開的賽百味連鎖餐廳幫忙,他這才算有了一份穩定的收入。

在餐廳裡,他送過外賣、端過盤子、做過收銀員、也當過會計。

平時就住在朋友餐廳的地下室,而他也覺得這還過得去。

不混學術圈,並不代表就不搞學術。

在這些艱苦的日子裡,張益唐也從未放棄,依然靠著研究數學來填補強烈的求知慾。

1999年,是張益唐畢業後的第八年,那年他也終於迎來了人生的轉機。

唐樸祁與張益唐

那時在英特爾工作的校友唐樸祁,遇到了一個網絡設計上的難題。

然而,張益唐竟只用了7天,就幫他完美地解決,兩人後來還就此申請了專利。

這件事也讓唐樸祁驚覺,原來那個已離開學術界七年的張益唐,數學實力依然實力非凡,並決心幫他走出困境。

在北大校友唐樸祁和葛力明的引薦下,他在新罕布什爾大學謀得臨時講師一職。

雖說是穩定工作(比起服務員),但是相比同樣是北大出身的校友,張益唐依然是混得最差的一位。

臨時講師,不但沒有編制,還是上一節課算一節課工資的那種。

後來熬了幾年,張益唐也從臨時講師變成正式講師。

但是講師並不算學者,他依然不被學術圈子接納。

不過,張益唐對此卻非常滿意,並把這份工作當做自己人生的一個轉折點。

畢竟這樣的環境,比之前的工作適合研究數學多了。

張益唐這講師,一當就是14年。

轉眼間,當初那個躊躇滿志的青年,也年近60。

只是,那時他還是位默默無聞的無名小卒,編制外,只發表過兩篇論文。

英國著名數學家哈代曾說,數學比起其他科學來說,更像是“年輕人的遊戲”,沒有哪一個重大成就,是50歲之後提出的。

然而,張益唐卻在58歲的高齡,打破了這個“年輕人遊戲”的規則。

2013年4月17日,張益唐在《數學年刊》投的一篇稿子,直接讓這位掃地老僧,一文成名。

張益唐的論文題目為《素數間的有界距離》,證明了孿生素數猜想的弱形式,突破了困擾數學界近兩個世紀的難題。

素數,我們又稱質數,是指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數字,如2、3、5、7、11...

而孿生素數則指兩個差為2的素數對,如(3,5)、(5,7)、(11,13)、(17,19)等都為孿生素數。

孿生素數對和素數一樣,越到後面也就越稀少。

目前發現的最大孿生素數對是:2003663613X2^195000-1和2003663613X2^195000+1。

孿生素數猜想,就是猜想這樣的孿生素數有無窮對。

但是自這個猜想提出以來,都沒有人知道如何證明。

現在整個數學界,需要的就是一個證明。

而這個證明的大門,正是由張益唐,這位名不見經傳的“地下”數學家撬開。

部分孿生素數

張益唐的《素數間的有間距離》的論文,奇蹟般地證明了存在無數多對素數對(p,q),每對素數之差,不超過7千萬。

雖然7千萬這個數字還很大,但張益唐實現了“從無限到有限”的突破。

許多人猜測,繼續依照張益唐的方法,將7千萬縮短到2,或許只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美國數學家多利安·戈德菲爾( Dorian Goldfeld)也評價道,從7000萬到2的距離(還未證明),相比於從無限到7000萬的距離(張益唐成果),是微不足道的。

有人把張益唐的作用比喻為,將大海撈針的力氣活,縮短到變成水塘裡撈針。

而他給出的方法還可以將水塘撈針變成游泳池撈針,再到浴缸撈針、水桶撈針、水杯撈針,最後到這根針被撈出來。

截止2014年2月,張益唐的千萬已經被縮小到246。

陶哲軒等數學家已將其中的 7,000 萬這一素數間隔 “壓縮” 到了 246

《數學年刊》是出了名的嚴格,幾乎所有論文都要1到2年的審核時間。

但張益唐的這篇論文,只要3個星期就被該期刊採納,創下了一個新紀錄。

雖說張益唐完全是學術圈外人士,但是論文一發表,他也一夜之間成為數學傳奇。

面對突降的榮譽,張益唐表現得非常淡定,只給妻子打了個電話說:“你最近留意一下媒體和報紙,也許會看到我的名字。”

而妻子的回答是:“你喝多了把?又胡說什麼?”

現在張益唐已經從默默無聞的大學講師,躋身進去世界重量級數學家的行列。

憑著一篇論文,各種獎項和榮譽,紛至沓來。

羅夫肖克數學獎、麥克阿瑟天才獎,求是傑出科學家獎”。

不過成名後,他還是和過去一樣淡定。

“我的心很平靜。我不大關心金錢和榮譽,我喜歡靜下心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紐約客》記者曾問他,數學家需要什麼天賦?「專注。」張益唐毫不猶豫地說。

然而培養一個人對事物專注的最好方法就是培養其對該事物的興趣。現在大部分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學習?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對現有的課本提不上“興趣”。

諾貝爾獲獎者楊振寧先生在1983年和香港中學生的談話中也談到“興趣培養”這一問題:

“有一位劉薰宇先生,他是位數學家,寫過許多通俗易懂和極其有趣的數學方面的文章。我記得,我讀了他寫的關於一個智力測驗的文章,才知道排列和奇偶排列這些極為重要的數學概念。他對我早期學習興趣的培養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劉薰宇數學

是的,正是由於對事物感興趣,才使得無數科學家在默默無聞之時,選擇十年如一日的學習,在功成名就之時依舊能保持潛心鑽研。

試想:普天之下,哪個父母,沒有一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呢?然而在孩子教育的道路上,父母常常不知所措。因為他們不知道: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遠比“填鴨式”教育要重要的多得多。

孩子興趣的培養往往來自於一本好的啟蒙書,一套好的教學思想。

上文諾貝爾獲獎者楊政寧先生提到的“劉薰宇數學”書共分為3冊。分別為《馬先生談算學》、《數學趣味》以及《數學的園地》。

劉薰宇數學

第一本:《馬先生談算學》

本冊劉薰宇先生以第三人稱一 “馬先生”的口吻進行書寫,主要圍繞如何用圖解法求解- -些算術四則問題,收集了100多道題目加以解釋,充分體現了作者對數學嚴謹的態度。

劉薰宇數學——《馬先生談算學》

第二本:《數學趣味》

本冊由著名畫家豐子愷作序,讓孩子通過輕鬆詼諧的繪圖來了解嚴肅的數學法則,探知晦澀難懂的數學世界。進一步幫助孩子解決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數學問題,萬物皆數學。

劉薰宇數學——《數學趣味》

第三本《數學的園地》

本冊則為進階篇,比較系統地說明了函數、連續、誘導函數、微分、積分和總集等概念及它們的運算法的基本原理。抽象、枯燥的高等數學內容,經過作者巧妙的手法寫出來,孩子更加容易理解並輕鬆掌握知識,是中小學生必備的重要自學書籍。

作為孩子的家長,應該從小就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這套激勵世界最牛物理學家的“數學啟蒙書”也是最佳的選擇。這套書價格也不貴,雙十一搞活動,三冊參團只要69元,還包郵到家。

相信有了這套書,您的孩子一定會對學習產生興趣,說不定將來還能成為像楊政寧,張益唐,陳景潤,華羅庚一樣的偉大的科學家。

點下面的橫條參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