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數的最小間隔有上限,人的奮鬥沒有上限

關注風雲之聲

提升思維層次

導讀


張益唐不但留下了一個“始不垂翅,終能奮翼”的傳奇,而且他的寵辱不驚也耐人尋味。各界人士對他的熱情幫助,以及他成名後對社會的熱情反饋,都充滿了人性的光輝。正如《論語》裡的名言:“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注:風雲之聲內容可以通過語音播放啦!讀者們可下載訊飛有聲APP,聽公眾號,查找“風雲之聲”,即可在線收聽~

雙十一剛過,許多人是不是正處在剁手後的吃土時間?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位吃土界的宗師級人物。他倒不是買了太多東西,而是在很長時間內根本沒錢買東西。但與眾不同的是,他在各種艱難困苦的條件下,都一直在研究世界難題,最後終於石破天驚。他就是傳奇數學家張益唐。

質數的最小間隔有上限,人的奮鬥沒有上限 | 袁嵐峰

張益唐

張益唐做了什麼呢?回答非常有意思。

數學家的成果往往很難向大眾介紹,因為僅僅聽懂他們在研究什麼問題都需要很多背景知識。而且張益唐是當代人,一般而言,越往後的就離普通人越遠。然而,張益唐卻是個大大的反例,他的研究成果是很容易解釋的。容易到什麼程度呢?小學水平就夠了!

首先,大家都知道什麼是質數(prime number),對吧?質數就是隻能被1和自己整除的自然數,也被稱為素數。能被1和自己之外的數整除的自然數,叫做合數(composite number)。

最小的質數是2,下一個是3,然後是5,然後是7。顯然,2以外的質數都只能是奇數。我們沿著奇數一路看下去。

下一個奇數9不是質數,因為它等於3 × 3。下面兩個奇數11和13,又是質數。下一個奇數15不是質數,它等於3 × 5。再下面兩個奇數17和19,又是質數。下一個奇數21不是質數,它等於3 × 7。下一個奇數23,又是質數。再下面兩個奇數25和27不是質數,它們等於5 × 5和3 × 3 × 3。再下面兩個奇數29和31,又是質數。如此等等。

質數的最小間隔有上限,人的奮鬥沒有上限 | 袁嵐峰

100以內的質數和合數表

我們可以觀察到什麼現象呢?

一開始,質數十分密集,但後面變得越來越稀疏。這是因為數越大,可能的分解方式就越多,它成為質數的幾率就越低。

這就引出了一個基本問題:質數的數目是有限還是無限呢?也就是說,會不會到了某個數以上,就全都是合數,再也沒有質數了?

對此我們有明確的答案:質數有無窮多個。這是歐幾里得在《幾何原本》中證明的。這個證明非常經典,而且一點都不難,你能想到嗎?我們會單獨錄一個視頻,來證明質數有無窮多個。

然後,另一個觀察是,有些質數之間只相差2,例如3和5、5和7、11和13、17和19、29和31。我們把這樣的一對質數稱為“孿生質數”(twin primes)。顯然,隨著質數變得越來越稀疏,孿生質數也會變得越來越稀疏。

例如23周圍就沒有孿生質數,因為21和25都不是質數。23是第一個單獨出現的質數,而在後面的質數中,單獨出現的幾率會越來越高,孿生出現的幾率會越來越低。

所以,一個自然的問題就是:孿生質數對的數目是有限還是無限呢?也就是說,會不會到了某個數以上,就全都是合數或者單獨出現的質數,再也沒有孿生質數了?

這個問題小學生都能理解,但答案我們還不知道。數論的一大特點,就是一個普通人提出的問題,無數聰明人奮鬥幾千年都不一定能解答。

目前,我們已知的最大的孿生質數對是:

3756801695685× 2666669 - 1和3756801695685 × 2666669+ 1。

這兩個數用十進制表示,長度有20多萬位!

一個合理的感覺是:隨著數的增大,孿生質數出現得越來越稀疏,但永遠不會消失,它們總會倔強地在某個地方再次出現。絕大多數數學家都相信這個命題,但誰也不能證明或證偽它。

這個命題叫做“孿生質數猜想”(twin prime conjecture),是整個數學中最著名的未解之謎之一。1900年,德國數學大師希爾伯特(David Hilbert,1862 - 1943)提出了指導二十世紀數學發展的23個問題,其中孿生質數猜想、哥德巴赫猜想(Goldbach’s conjecture)和黎曼猜想(Riemann hypothesis)被打包作為第八個問題,統稱為關於質數分佈的問題。

質數的最小間隔有上限,人的奮鬥沒有上限 | 袁嵐峰

希爾伯特

從1900年到現在,119年過去了,這三個猜想仍然沒有解決。不過在孿生質數猜想方面,我們取得了重大的進展。這個進展就來自張益唐。

2013年,他證明了:存在無窮多對質數,它們的間隔小於7千萬。

這意味著什麼呢?

在此之前,我們不但無法證明有無窮多對只相差2的質數,而且把這裡的2替換成任何一個有限數值,我們也無法證明。也就是說,我們不能排除這種可能:任給一個自然數N,間隔小於N的質數對都只有有限個。而現在,我們就可以排除這種可能了。

所以,張益唐把對質數間隔的估計,從無限一下子拉到了7千萬!如果拉到2,就是證明了孿生質數猜想。雖然我們還沒有做到這一點,但很容易理解,從無限到有限是質的區別,而從7千萬到2只是量的區別。因此,張益唐的定理是人類在孿生質數猜想上第一個真正重大的突破。

張益唐的人生,跟他的成果一樣富有戲劇性。他是我所知的大器晚成的最驚人的例子。

1955年,張益唐出生於上海。他的父親是中國最早研究移動通信的專家之一,母親在郵電部工作。張益唐從小就對數學顯露出超常的興趣和天賦,但由於時代的捉弄,不能上大學,只能在北京制鎖廠當工人。

恢復高考後,1978年,23歲的張益唐考上了北京大學數學系。雖然年齡偏大,但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張益唐的數學才能,在同學中大放異彩。

我的前輩朋友、著名作家王小東,跟張益唐就是北大數學系的同班同學,而且是鐵哥們。王小東告訴我,他原本對自己的數學天賦很有自信,見到張益唐之後就明白了,純數學還是讓張益唐這樣的人去搞吧。他們系還有人後來成為了成功的企業家,他也感謝張益唐。感謝什麼呢?感謝讓他早早打消了作數學家的想法,找到了適合自己的道路。

1982年,張益唐本科畢業後,跟隨著名數學家潘承彪讀碩士。1985年,在北京大學校長、著名數學家丁石孫的推薦下,到美國普渡大學讀博士,導師是來自臺灣的莫宗堅。這一段經歷看起來一帆風順,但出人意料的轉折馬上來到。

質數的最小間隔有上限,人的奮鬥沒有上限 | 袁嵐峰

潘承洞和潘承彪(右)兄弟,展濤攝於1995年

質數的最小間隔有上限,人的奮鬥沒有上限 | 袁嵐峰

丁石孫

1991年,張益唐博士畢業。他的博士工作研究了一個著名的猜想,叫做“雅可比猜想”(Jacobian conjecture)。但他的證明以導師莫宗堅的一個結果為基礎,而在審稿時發現莫宗堅的那個結果有問題,所以他的證明也就不成立了。

質數的最小間隔有上限,人的奮鬥沒有上限 | 袁嵐峰

莫宗堅

這倒也罷了,論文出錯也是常有的事。真正令人吐血的是,莫宗堅覺得張益唐讓自己在學術界丟了臉,於是不給他寫推薦信。喂喂喂,這是什麼邏輯?是你犯了錯誤,為什麼遷怒於學生?

沒有導師的推薦信,張益唐就無法在學術界找到工作。不要說正式職位,連博士後都找不到。畢業即失業,真是太慘了。

在這段歲月裡,張益唐送過外賣,賣過炸雞,還在漢堡店當過會計,作過收銀員。有時他沒地方住,只能在車裡過夜。

但驚人的是,他在這種吃土的情況下都沒有放棄數學。有空的時候,他就去附近的圖書館讀代數幾何和數論方面的期刊文章。

有一位北大化學系的校友開了幾家賽百味的連鎖店,很想資助張益唐,但又怕被拒絕。於是他想了一個點子,每個季度請張益唐來幫忙給連鎖店報稅,讓張益唐比較輕鬆地得到報酬,同時有比較多的時間去研究數學。

當時IT產業正在蓬勃發展,所以張益唐如果想賺錢,應該很容易。我的許多化學專業的同學朋友都轉行去搞IT了,數學專業的就更不在話下。

1999年初,張益唐一位在英特爾工作的北大數學系師弟唐樸祁在紐約找到他,請他幫忙解決一個網絡設計中技巧性很強的數學問題。張益唐花了一個星期就解決了,他倆一塊申請了一項專利。但此後,張益唐就再也沒有做過IT,還是潛心做數學。

質數的最小間隔有上限,人的奮鬥沒有上限 | 袁嵐峰

唐樸祁(左)與張益唐

唐樸祁希望幫助張益唐重返學術界。張益唐有一位北大數學系師弟葛力明,在新罕布什爾大學擔任教授。唐樸祁找到葛力明,然後葛力明向系主任推薦張益唐來講微積分。系主任請張益唐來面試,這時唐樸祁和葛力明發現找不到張益唐,不知道他又到哪裡打工去了。

質數的最小間隔有上限,人的奮鬥沒有上限 | 袁嵐峰

葛力明

經過一番周折,葛力明在美國南方的一個賽百味快餐店聯繫上了張益唐。兩三天後,張益唐就開車來到了東北部的新罕布什爾大學,他把自己的全部家當都在車上帶來了。

就這樣,44歲的張益唐開始在新罕布什爾大學擔任臨時講師。這是博士畢業之後,張益唐第一次接近學術工作——儘管只是每學期上4門課,按日結薪,收入比教授低得多,沒有研究經費。但這些都不重要,至少那裡有辦公室,甚至有紙和筆就足矣。

2001年,張益唐在《杜克數學期刊》(Duke Mathematical Journal)上發表了一篇論文,研究的是黎曼猜想,它是數學中最著名、最困難、最重要的未解之謎之一。原來這些年裡,無論在送外賣還是在打地鋪,張益唐一直在思考這個大問題。

系主任阿佩爾(Kenneth Ira Appel,1932 - 2013)想以這篇文章提拔張益唐為固定職位。順便說一句,阿佩爾是一位世界著名的數學家,他證明了四色定理。但他這個提議被其他人否定了,理由是:張益唐發的文章太少。

質數的最小間隔有上限,人的奮鬥沒有上限 | 袁嵐峰

阿佩爾和一幅表現四色定理的地圖(https://www.telegraph.co.uk/news/obituaries/10158040/Kenneth-Appel.html)

事實上,到現在為止,張益唐總共只發過三篇論文。第一篇是1985年出國前在《數學學報》發的,第二篇是2001年在《杜克數學期刊》發的,這兩篇研究的都是黎曼猜想。第三篇就是孿生質數猜想的突破。你看,他從來都沒有研究過小問題!

愛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我不能忍受這樣的科學家,他們在一塊木板上找到最薄的地方,然後在那裡鑽很多洞。”話雖如此,但絕大多數科學家為了職位和生計,還是難免做些妥協。

例如證明費馬大定理的英國數學家安德魯·懷爾斯(Andrew Wiles),在1986年全力以赴投入這場冒險之前,就事先準備好了一些論文,每隔一段時間發一篇,以免學校因為他長期不發論文把他開掉。直到1993年他公開了費馬大定理的證明,大家才知道原來他在攻這個大問題。

質數的最小間隔有上限,人的奮鬥沒有上限 | 袁嵐峰

懷爾斯和費馬大定理

但張益唐就更加決絕,他從來沒有做過任何妥協。即使在數學家當中,他對大問題的專注也是令人歎為觀止的。

2005年,張益唐50歲時,終於從臨時講師成為正式講師,因為他的微積分講得很好。按照正常的軌跡,他似乎會在這個位置上平穩地退休。

英國數學大師哈代(Godfrey Harold Hardy,1877 - 1947)有一句名言:“比起其他任何藝術和科學,數學更是年輕人的遊戲。”這是大家公認的,例如數學界的最高獎之一菲爾茲獎,就只頒發給40歲以下的數學家。哈代還有一句名言:“我從沒見過哪個年過半百的數學家開創重大的數學進展。”

質數的最小間隔有上限,人的奮鬥沒有上限 | 袁嵐峰

哈代

但顯然,這是因為他沒有見到張益唐。

2008年,一群世界頂尖的數論專家在美國國家數學科學研究所開了一個會,研討如何攻克一個重要問題:質數的最小間隔是否有限。美國數學家Daniel Goldston、匈牙利數學家János Pintz和土耳其數學家Cem Yildirim等人在這個問題上已經鑽研多年,看起來只差最後一步了。

但討論了一週之後,會議以失敗告終,這最後一步始終跨不過去。Goldston絕望地認為,自己在有生之年都不會得到答案了。

不過,張益唐並不知道這個會議。2010年,他在瀏覽這些數學家的工作時發現,離得出最終結論似乎只剩一根頭髮絲的距離了。這個問題他已斷斷續續想了多年。他後來對媒體說:“我有一種直覺,我沒法去論證這種直覺。但直覺告訴我,我應該可以做出來。”於是他暫停了其他研究,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這個問題中。

2012年7月3日,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張益唐在他的朋友、邁阿密大學音樂教授齊雅格的家裡訪問。在等待出發去看齊雅格指揮的音樂會時,張益唐到他家的後院,想看看那裡不時出沒的梅花鹿。鹿沒有看到,張益唐卻突然看到了靈感。各種線索結合在一起,指出了一條跨越頭髮絲距離的道路。

2013年4月17日,張益唐把論文提交給最著名的數學雜誌《數學年刊》(Annuals of Mathematics)。那位欣賞他的系主任阿佩爾在兩天後去世,值得欣慰的是他已經知道了張益唐的成果。這篇論文的標題十分簡潔,叫做《質數間的有界距離》(Bounded gaps between primes)。摘要也十分簡潔,我翻譯如下:

“本文證明了

其中pn是第n個質數。

我們的方法是對Goldston、Pintz和Yildirim最近關於相鄰質數間小間隔的工作的改進。這個證明的一個主要成分是Bombieri-Vinogradov定理的一個更強版本,它只在模不包括大的質因子時適用(參見下面的定理2),不過對我們的目的足夠了。”

質數的最小間隔有上限,人的奮鬥沒有上限 | 袁嵐峰

《質數間的有界距離》摘要

這時,張益唐已經58歲了,依然默默無聞。我從來沒見過科學家在這麼大的年齡成名的,更不用說數學家了。但從這時開始,與他相關的節奏驟然加快。

審稿人之一伊萬尼克(Henryk Iwaniec)最初拿到這篇論文時,看了一眼就扔到一邊,認為不可能是對的。然後,他又把論文拿出來,看了引言部分,覺得不像是在胡說八道。

質數的最小間隔有上限,人的奮鬥沒有上限 | 袁嵐峰

伊萬尼克

接著的一個星期,伊萬尼克不斷地給主編髮郵件。第一次說,這文章有很好的想法。第二次說,這文章有非常非常好的想法。第三次說,這文章有非常非常非常好的想法。第四次說,這文章有可能是對的。再後來說,這文章很可能是對的。

第二個星期,伊萬尼克把自己關了起來,按照張益唐的方法重新證明了一遍,覺得應該是對的。第三個星期,他開始給論文逐字逐句地挑毛病,但最後的結論是:我徹底地研究了這篇文章,我發現,挑出一個最小的差錯也非常困難。

《數學年刊》的審稿週期一般都很長,動輒以年計。但這篇文章3個星期就接收了,創造了《數學年刊》創刊130年來接收論文最快的紀錄!

質數的最小間隔有上限,而人的奮鬥沒有上限。正如《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給周瑜寫的祭文中的一句話:

“始不垂翅,終能奮翼!”

張益唐在知道文章被接收後,告訴他太太留心最近的媒體報道,“你可能會在上面看到我的名字”。他太太回覆說:“你是不是喝醉了?”然後,她果然看到了張益唐的名字。

2013年5月14日,《自然》雜誌在“突破性新聞”欄目裡,宣佈一個重要的數學猜想被敲開了大門。5月20日,《紐約時報》大篇幅報道了張益唐,引起了世界轟動。

各種榮譽和職位蜂擁而來。除了菲爾茲獎因為年齡限制他拿不到,其他能拿的獎幾乎拿了個遍。他在新罕布什爾大學直接升級為正教授,2016年又轉到了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University ofCalifornia, Santa Barbara,簡稱UCSB)。

然而張益唐還是那個張益唐。

成名前,他經常給新罕布什爾大學數學系的飲水機換水,所以秘書老太太對他的印象不錯。他成名後,老太太問葛力明,張益唐還會繼續給系裡換水嗎?葛力明說會的。葛力明果然很瞭解張益唐。事實上,直到轉去UCSB的前兩天,他還給系裡換了水。

轉到UCSB三年來,他似乎連學校的啟動經費都沒有申請完,因為他只需要紙和筆,沒地方花錢。他的研究風格也依然如故,只關注大問題,對小問題不屑一顧。

其實,7千萬只是一個粗略的估計。張益唐並沒有挖掘出他的方法的全部潛力,因為最重要的是存在這樣一個有限的數,而不是這個數的大小。一旦知道存在上限,人們就會尋找各種各樣的辦法來改進這個估計。著名的華人數學家、菲爾茲獎獲得者陶哲軒倡議建立了一個群策群力的項目“PolyMath8”,就是讓大家來做這件事。

質數的最小間隔有上限,人的奮鬥沒有上限 | 袁嵐峰

陶哲軒

在張益唐的論文發表兩個星期後的2013年5月28日,這個數就下降到了6000萬。5月31日,下降到了4200萬。6月2日,1300萬。6月3日,500萬。6月5日,40萬。到2014年2月,這個數被降低到了246,現在暫時定格在這上面。

質數的最小間隔有上限,人的奮鬥沒有上限 | 袁嵐峰

PolyMath8項目的當前紀錄(http://michaelnielsen.org/polymath1/index.php?title=Bounded_gaps_between_primes)

以目前的方法,這大概就是極限了。再往下,應該還需要新的思想。所以對於孿生質數猜想,我們現在的最佳結果就是:存在無窮多對質數,它們的間隔不超過246。

但張益唐完全沒有參與這方面的工作。在做出7千萬的突破後,他就從這個領域離開了。顯然,這種改進性質的工作在他看來品位和吸引力不夠高。菲爾茲獎獲得者樂於乾的工作,他都看不上!

張益唐在幹什麼呢?他又回到了自己絕大部分時間都在思考的大問題:黎曼猜想。其實孿生質數猜想對他來說只是一個插曲,他真正最關心的還是黎曼猜想。具體地說,他在研究與廣義黎曼猜想(generalized Riemann hypothesis)有關的朗道-西格爾零點猜想(Landau-Siegel Zeros conjecture)。

這個問題的重要性何在呢?

張益唐說:“對於數論學家來講,有兩個宇宙。在第一個宇宙裡,不存在朗道-西格爾零點。但在第二個宇宙裡,存在此零點。我們的困惑是,不知道我們到底生活在哪個宇宙裡面。”

他的同事、數論學家Stopple解釋說,如果張益唐能證明朗道-西格爾零點猜想,“就像是同一個人被閃電劈中兩次”,“如果他從未成名,那麼做出這項工作也會讓他跟上次一樣被世界矚目”。

張益唐對自己能解決朗道-西格爾零點猜想充滿信心,認為沒有大的障礙,剩下的都只是技術性問題。有人問他如何看待哈代對數學家年齡的觀點,他的回答是:

“這個說法可能對我並不適用。我仍然相信我的直覺,我仍然對自己有信心。我仍然有不少願景。”

這讓我想起今年以97歲高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John B. Goodenough。這位老爺子每次接受採訪的時候,都說自己還想實現某個科學目標,“我才90幾歲,我還有時間!”然後哈哈大笑。

質數的最小間隔有上限,人的奮鬥沒有上限 | 袁嵐峰

諾貝爾獎網站上Goodenough的圖片(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chemistry/2019/goodenough/facts/)

在歷史上,有很多科學家終生投身於大問題,但一無所獲。例如匈牙利數學家F. 鮑耶(Farkas Bolyai,1775- 1856),他一生都在嘗試證明歐幾里得幾何的第五公設,沒有成功。不過他的兒子J. 鮑耶(János Bolyai,1802 - 1860)從中受到了啟發,乾脆推翻這條公理,開創了非歐幾何。能在歷史上留下名字的人都是幸運的,更多這樣的勇士我們不知道姓名,但無論如何,他們的精神值得崇敬。

質數的最小間隔有上限,人的奮鬥沒有上限 | 袁嵐峰

J. 鮑耶

張益唐不但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始不垂翅,終能奮翼”的傳奇,而且他的寵辱不驚也耐人尋味。無論是窮到吃土,還是接受校友師弟的幫助,他都坦然處之。而無論是盛名還是大獎,也沒有改變他的謙和淡泊。各界人士對他的熱情幫助,以及他成名後對社會的熱情反饋,都充滿了人性的光輝。正如《論語》裡孔子稱讚顏回的名言: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附錄:對質數無窮多的證明



質數有無窮多個,這是《幾何原本》第九篇的第20個命題。為什麼是這樣呢?歐幾里得用反證法給出了一個經典的證明:

假如質數的個數是有限的,那麼把這個個數記為n,把所有的n個質數記為p1、p­2等等,直到pn。

現在考慮一個數q,它等於p1乘以p­2等等,一直乘到pn,最後再加上1。請問,q是不是質數?

如果q是質數,那麼它就是一個新的質數。這就跟前提的假設“質數只有n個”矛盾。

而如果q不是質數,那麼它可以分解質因數。但它的質因數顯然不是p1到pn中的任何一個,所以我們還是獲得了新的質數,仍然跟前提的假設“質數只有n個”矛盾。

由此可見,前提的假設是錯誤的。質數不可能只有有限個,也就是說有無限個。證畢。

你看,這是多麼精妙的思想!任何能夠理解的人,都會被這種思維的魅力深深吸引,體會到一種不可代替的美感。

擴展閱讀:

理解黎曼猜想(一)背景 | 袁嵐峰

理解黎曼猜想(二)兩個自然數互質的概率是多少?| 袁嵐峰

理解黎曼猜想(三)你真的相信全體自然數的和等於-1/12嗎?| 袁嵐峰


理解黎曼猜想(四)得救之道,就在其中 | 袁嵐峰

理解黎曼猜想(五)宇宙的密碼 | 袁嵐峰

理解黎曼猜想(六)朝聞道 | 袁嵐峰

作者簡介:本文作者袁嵐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博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科技與戰略風雲學會會長,青年科學家社會責任聯盟理事,中國無神論學會理事,安徽省科學技術協會常務委員,微博@中科大胡不歸,知乎@袁嵐峰(https://www.zhihu.com/people/yuan-lan-feng-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