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英国使团被拒,中国错过转型良机?还是避免了印度的命运?

许多喜欢近代历史的朋友估计都听说过马戛尔尼使团。这个使团是公元1793年受英国人派遣,来中国就整体中英关系进行磋商的一个高规格的英国官方使团。而在现代一般的叙述中,这个使团在抵达中国之后,因为“磕头”这个仪轨问题和清朝官方吵嚷了多时,最终其提出的所有“贸易”请求被清朝全盘拒绝。而这个过程又被有些人进一步在脑海里简化成了因为清朝要求英国使团磕头被拒,所以拒绝了英国人通商的要求,导致中国错失了最后一次追赶世界的机会。但这里桃花石杂谈要说的是,这种看法其实是过于想当然,也过于概念化了,那么当时这件事的整个过程是怎样的,英国人到底又提出了什么要求呢?

马戛尔尼其人其事

要讲马戛尔尼使团,当然就要重点讲讲马戛尔尼这个人。马戛尔尼的全名叫乔治·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出身于苏格兰的一个名门,年轻时曾就读于爱尔兰都柏林的三一学院以及伦敦律师学院,之后很快成为了一名贵族的幕僚,开始为英国政府从事外交活动。

公元1764年,27岁的马戛尔尼被派往沙俄,与沙俄女皇叶卡捷琳娜成功达成了使沙俄与英国结盟的协议。因此在回国后不久他就被封为骑士,成为了一名贵族。因此可以说到这时为止,他所扮演的角色似乎和后来他到中国所扮演的角色差不多,都是单纯的外交官。但其实他的外交官生涯到这时却已经差不多结束了。

乔治·马戛尔尼

公元1775年,马戛尔尼被任命为英属西印度群岛的总督,开始了在其一生中真正的重头戏,也就是殖民地官僚的职业生涯。后来他又调任同在美洲的英属格拉纳达总督一职,但在其任职期间,格拉纳达被法国军队攻击,而最后马戛尔尼选择对法军无条件投降,成为战俘被抓到了法国。

不过当时欧洲国家之间发生冲突也算是家常便饭,所以一般冲突结束后也不会长期囚禁对方的官员,因此不久之后,他被遣返回了英国。也许是因为在美洲遭受了重大失败,所以马戛尔尼虽然在两年之后被重新启用,但其任职地点却换到了地球的另外一端,也就是当时许多地区已经被英国东印度公司控制的印度,成为了英属印度马德拉斯地区的总督。而在他任内,他花大力气强化了英国人在当地主要的军事基地圣乔治要塞,并在周边修筑了了大量堡垒,使英国对当地的殖民统治得到了巩固。但在此期间,东印度公司在与当地的曼索尔王国发生的战争中遭受失败,最后马戛尔尼出来收拾残局,与曼索尔王国达成了《曼加罗尔条约》,为英国人挽回了一些颜面。不过与曼索尔王国战争的失败,还是使当时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殖民亚洲的方式受到了很多质疑。

公元1786年,东印度公司曾一度想提拔他做整个英属印度的总督,但他经过权衡,拒绝了这个职位,返回了英国本土。公元1792年,也就是启程来华的当年,他又晋升为伯爵。

马戛尔尼使团的目的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其实马戛尔尼的主要身份是个殖民地高官,他最擅长的工作是为英国占领和经营殖民地。不过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的公开目的当然还是为了贸易。但在当时,贸易这个词其实是很有学问的。因为我们刚才已经提到了,英国在早期对印度进行殖民统治可是通过一个名叫“东印度公司”的“贸易”企业来实现的。而如果我们再看看马戛尔尼使团对中国提出的具体条件,就能看出这个“贸易”内含的“丰富”了。

马戛尔尼使团成员所画的天津附近的一座碉堡

具体来说,马戛尔尼使团对清朝政府提出的条件包含4个方面,一是中国开放新的港口让英国人通商,二是要在北京建立永久性的大使馆,三是中国放松对英国商人在广州通商的管制,而四则是要求中国割让一个沿海小岛给英国,供英国人“使用”。所以把这四大条件完整地来看一下,恐怕有些朋友也就看明白了,这其实基本上就是英国人在鸦片战争击败清朝之后,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件《中英南京条件》的主要内容了(除了赔款)。也就是说,马戛尔尼来华的目的,是想不打仗就让中国接受跟《南京条约》差不多的条件。而且当时英国人甚至连想要的小岛都选好了,是在浙江舟山附近的一个岛。

也许有的朋友会说,这些个条件除了割地比较过分之外,其它条件应该还是比较正常的跟贸易相关的条件,所以乾隆皇帝拒绝确实使中国失去了更早就与外部世界更多接触,进而追赶世界的机会。确实,这种可能也不能排除,但这里要说明的是,英国人提出的四个条件是一个整体,而且从鸦片战争之后的结果来看,其实恐怕大家都都能看出,割让领土其实才是这些“贸易”条件的核心,所以恐怕抛开割让领土这个核心条款去谈“贸易”也是并不现实的。

英国人在印度建立的第一个要塞,圣乔治要塞

而且,就算光谈前面的那几个条件,其实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可以说也不是单纯的贸易问题。这里,我们就拿马戛尔尼老东家英国东印度公司举例,看看它是如何通过“贸易“,一步步成为了印度的主人的。其实东印度公司在早期确实是一家商业企业,叫伦敦东印度商人贸易公司。而它最早涉足印度的方式,其实比马戛尔尼提出的条件要柔和的多,它只是向当时统治印度的莫卧儿王朝皇帝贾汉吉尔提出要在印度设立两家工厂,而贾汉吉尔经过考虑之后,在公元1611年和1612年批准其在分别位于印度东西海岸的默苏利珀德姆和苏拉特设立了两家工厂。而就是以这两家工厂为起点,东印度公司在印度一步一步扩张,在公元1644年建成了其第一座军事据点,也就是后来马戛尔尼曾经大力强化的圣乔治要塞,使其在印度拥有了军事存在。

之后,东印度公司摇身一变,就从商业企业变成了政治势力。他们在印度不同地区之间利用拉一派打一派的方法,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最终在公元1757年的普拉西战役和公元1764年的布克萨尔战役中两次击败莫卧儿官方的军队,迫使莫卧儿皇帝沙·阿拉姆二世将印度三个邦的财政大权全部让给东印度公司。在公元1773年,东印度公司全面掌控了上述地区,成为了恒河下游平原的实际统治者,也为英国最终完全控制印度奠定了基础。而这只是发生在马戛尔尼出使中国之前20年。

马戛尔尼使团成员所绘制的清朝士兵

所以我们说历史事件,其实确实是需要放在当时的背景下去说的,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贸易”在很多时候其实就是入侵和殖民的前奏而已。而且具体到马戛尔尼出使中国,其实有些观点认为他还有另外一个直接的“贸易”目的。因为就在此前不久,东印度公司开始在其控制的印度地区大批量种植鸦片,目的就是为了向中国出口。为此东印度公司从公元1780年代就进行了大量投资,希望实现用鸦片换交换中国茶叶,以平衡对华贸易逆差。而当时在印度任职的马戛尔尼本人虽然对于鸦片不太感冒,曾说过希望用大米等“更好的”产品替代鸦片,但他对鸦片贸易也没有表示过明确反对,所以他当时到中国,其实也是希望向中国推销英国的产品。而他推销的产品里,当然也是包括鸦片的。

“磕头”到底影响了什么?

所以其实马戛尔尼他们来中国之前,恐怕也知道他们提出的条件不可能得到接受。但他们还是来到了中国,而且还是坐着装备了64门大炮的英国战舰狮子号(HMS Lion)来的。公元1793年7月25日,狮子号及其随行船只抵达位于天津地区的海河河口,之后派出小船与直隶官方取得联系,将其携带的礼品运到了通州。8月6日,直隶总督梁肯堂会见了马戛尔尼一行,并告知其乾隆将在承德避暑山庄接见他们。

载着马戛尔尼来到中国的英国战舰狮子号

之后,马戛尔尼一行在8月21日抵达北京,在北京停留了12天之后,又经过6天行程抵达了承德。这时,“磕头”的争执出现了。在马戛尔尼使团出发之前,曾在东印度公司任职,熟悉东方事务的官员亨利·邓达斯曾建议他们接受清廷任何的礼节,只要不损害英王和他们本人的尊严,并希望他们不要因为拘泥于形式而影响使命的完成。所以其实马戛尔尼出发之前就知道会遇到类似的礼节问题。而从很早开始,荷兰和葡萄牙的商人就已经和清廷有了官方往来,他们虽然没有见过清朝皇帝,但有些人却经历过接圣旨的场合,通常情况下这些商人在遇到这种场合时也会按清廷要求跪拜磕头。不过英国商人在当时确实对此比较回避,会让与其合作的中国人接旨之后传达给自己。

所以当时双方确实就马戛尔尼见乾隆是否需要磕头的问题进行了几天的争执。其间马戛尔尼还提出如果让他给乾隆磕头,那么清朝也需要有一名同级别官员向他所携带的英王乔治三世的画像磕头,但清朝官员拒绝了这个要求。但应该说这个争议最后并没有久托未决,最终双方很快达成了妥协。当然最后马戛尔尼到底向乾隆磕头了没东西方记载是有争议的,中国记载是磕了,而西方的记载则是清廷同意其在参见乾隆时单膝跪地即可。

描绘马戛尔尼面见乾隆的西方画作

但无论实际情况如何,应该说这个争议并没有影响到马戛尔尼面见乾隆,他和3名随行人员以及一名翻译在9月14日早晨见到了乾隆,向乾隆转交了英王乔治三世的信,之后还受到了国宴的招待,而且马戛尔尼一行还被安排坐在了乾隆的左边,这在当时也是非常高的礼遇。所以现代的普遍观点认为,“磕头”问题对于清廷没有接受马戛尔尼的要求并没有产生任何影响。

另一幅描绘马戛尔尼面见乾隆的西方画作

所以清廷没有接受马戛尔尼的要求,主要还是如前文所说,在当时的情况下,那些条件在清廷确实是不可能接受的。当然,这种无法接受,有部分原因确实与清廷在当时没有路上世界发展的脚步,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蒙昧心态有很大关系,所以也确实可以说是中国错失了一个追赶世界的机会。但从另外一个角度,当时那个看似没有错失与外界接触的绝佳机会的印度,最后却在源源不断到来的贸易机会中一步步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而印度也在被英国入侵和殖民统治的100多年里,从世界上相对比较富裕的地区变成了绝对贫困的地区。而从马戛尔尼使团提出的条件和整个访问动机来看,其实他们是把中国看作了第二个印度的。所以从这个角度,也许乾隆皇帝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可能后来的中国也并不会出现追赶欧美列强的情况,相反变得与印度更加接近却是可能性更大的结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