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控制欲是如何伤害孩子的?那句“为你好”是宠物式的溺爱?

曾经我们被一篇《北大留美学生万字数落父母、12年不归拉黑父母6年》的文章刷屏。非常令人深思的是,中国式家庭教育往往把“爱”和“控制”混为一谈,父母的控制欲和那句“为你好”造成了父母对孩子宠物式的爱。中国的父母普遍忽视了和孩子之间的那条边界,没有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来尊重。

中国父母最大的问题——

看不到与孩子之间的边界

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心理边界”(Psychological Boundary),心理边界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是确保我们独立的重要根基,让我们拥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情感。所谓控制,就是入侵了对方的心理边界。“你怎么想不重要我也不关心,你只需要按照我的想法来就好。”这是一种典型的用“我的想法”来替代“你的想法”,从而入侵对方心理边界的行为。

没有边界意识的父母,我身边就有一对特别典型。

我的同学小伟与女友小C在谈了两年的恋爱后,终于修成正果,却在婚礼前一个多星期,突然宣布婚礼取消,而原因竟然是因为一枚小小的婚戒。在婚礼前一个星期,小伟和小C飞到香港挑选婚戒,本来其乐融融的小两口,却因为婚戒的价格而发生争执,原来是因为小伟的妈妈不满小C选了名牌婚戒,坚持要儿子买便宜的,小C的父母知道此事后,怕女儿嫁到小伟家要受苦,坚决不让女儿嫁到小伟家。没有边界意识的家长,就这样毁掉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为什么中国的父母普遍喜欢干涉孩子?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的父母尤其是母亲有了孩子之后,就失去了自我,一切都在围着孩子转。生了娃之后网名就换成了某某妈;头像换成了孩子的照片;出去聚会也是三句话不离孩子。

为什么欧美国家的父母很少干涉孩子?根本原因就是他们的家长从来没有把孩子作为生活的重心,他们很清楚即使已经为人父母,可是你首先是你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体,其次才是父母。

父母控制欲过强

会给孩子带来终生心理伤害

父母控制欲过强,会在孩子身上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1、小时候被过度控制,长大后缺乏幸福感

2015年,伦敦大学学院(UCL)的学者发表在《积极心理学期刊》的一项研究发现,父母的控制行为和孩子以后生活中的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存在关联,家长控制欲过强对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负面影响,竟然与痛失至亲对人们产生的负面影响程度相近;与生活在较大支持且控制较少的家庭环境中的孩子相比,被父母管束过多的孩子并不快乐。

研究人员通过对5000余名1946年生人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发现那些表示童年时被父母侵犯过隐私或自己的独立意识被父母打压的人,在他们青少年时期、30多岁、40多岁甚至60多岁时进行的总体幸福感测试中得分较低。

2、父母控制欲过强,孩子不会真正爱父母。

过度控制型家长也许可以培养出学业很成功的孩子,就像新闻中的王猛,有着“高考状元”,“北大”,“留美研究”等诸多光环,但这也是这种教养模式的可怕之处,看似培养出了“人生赢家”,但是孩子恐怕并不会真正从心里认可和爱父母,甚至会恨父母。

一个心理咨询师和我讲过这样一个案例令我印象深刻,来访者小A的母亲因为从小就有个清华北大梦,却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允许而只念到初中就遗憾辍学,所以从幼儿园开始她就对女儿严格要求,希望孩子能帮她实现名校梦。小A对美术课后班感兴趣,母亲却只让孩子上英语和奥数班,周末没有任何休息时间;考试只许考第一,有一次小A数学没有考满分,母亲就让孩子在周末一天16个小时的恶补。这些过分的要求,让小A终于在高三精神完全崩溃,进了精神科的病房。“我其实是故意用毁灭自己的方式来报复母亲,我觉得我母亲并不爱我,我只是母亲用来炫耀和完成未尽梦想的工具。”咨询师说,小A说这话的时候,眼中是满满的怨恨。

3、父母控制欲过强,孩子没主见。

如果从小遇上控制欲极强的父母,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就会屡屡感到自己想法与父母要求的冲突,在一次又一次被迫向父母妥协的过程中,渐渐习惯于无视自己的真实想法,导致心理边界模糊不清。长大后,也很难区分内在现实与外在现实,容易受主流价值观影响,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成为一个随大流,拿不定主意的人。例如,有的成年人极度不自信,做任何决定前必须要请示父母,包括工作、恋爱、结婚、生子、买房等一切都要遵从父母安排。

无视自己的真实想法是件很可怕的事,也许将导致你的孩子终其一生,找不到自己人生的意义。

前段时间热映的电影《无问东西》中有这样一段情节,老师劝文科优秀的吴岭澜转专业,他迷茫不绝,只因那个年代,所有最优秀的人,都在学习实科。校长梅贻琦却告诉他,他不应该把自己置身于一种麻木的忙碌、踏实中,而忽略了对自己真实。他说,真正的真实是“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后来,泰戈尔访华,清华园里的演讲万人空巷,陪同的是梁思成、林徽因、梁启超、梅贻琦、王国维、徐志摩。

台下吴岭澜看着台上,看到了这群当时最卓越的人他们脸上的笃定从容,终于明白了原来这就是梅校长所说的对自己真实的力量。不是因为名人的身份光环,而是内心的自认,知道自己想什么、干什么、为什么活着,所以散发出一种由内而外的光芒。

最理想的亲子关系,

是我爱你,但你是自由的

在心理咨询室里,有太多父母打着爱的名义,对孩子进行控制却不自知的故事。许多家长明明是把自己的喜好、想法、期待强加到孩子身上,还告诉孩子这都是为了你好来绑架孩子。但是,我们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我们不让孩子做一件事,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不愿意面对后果;我们逼孩子学习,可能是因为我们自己对不确定的未来焦虑。

那什么是最理想的亲子关系呢?是“我爱你,但你是自由的。”

知名学者、教育家易中天在这方面就做的非常成功。他在女儿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没有像其他家长一样为孩子安排好一切,而是建议孩子参照“四项原则”和“三维坐标系”,其余的放手让孩子去选择。

易中天的“四项基本原则”是:

1、兴趣原则,你选的专业应该是你最感兴趣的;2、优势原则,你选的专业必须最能体现你的优势;3、创造原则,这个专业毕业以后从事的工作要具有创造性,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4、利益原则,这个专业必须有着良好的发展前途,最好能够赚钱。

“三维坐标系”就是X轴——城市,Y轴——学校,Z轴——专业。按照这个坐标系,加上“四项基本原则”,结合可能得的考分,找一个最佳结合点。

几天后,女儿经过仔细分析,决定立志成为一名优秀设计师,委托老爸抽空对有关学校实地考察。易中天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把女儿考虑范围内的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地近百所高校跑了个遍,并实地拍摄了这些学校教室、宿舍、食堂、学生状态等音像资料,还列出了这些学校近年来在福建省招生的排行榜。资料整理好后,他交给了女儿,便不管不问任其选择了。最终,女儿选择并考取了同济大学。由于一切都是依照自己的意愿,她在大学期间如鱼得水,年年获得一等奖学金。

易中天说:“很多家长都喜欢给自己的孩子下达指令,而我提出的仅仅是供女儿参考的指导性意见。一个‘指令’,一个‘指导’,一字之差,但折射出来的教育思想却是天壤之别,在倡导尊重孩子天性的今天,其意义不言而喻。”

最后,送给所有的家长们一首纪伯伦的诗,祝愿所有的孩子都能被父母温柔对待,幸福快乐地成长:

你们的孩子并不是你们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自身渴求的孩子。他们借你们而来,却不是因你们而来。尽管他们在你们身边,却不属于你们。你们可以把你们的爱给予他们,却不能给予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们可以努力仿效他们,却不可企图让他们像你。因为生命不会倒行,也不会滞留于往昔。


和平爸爸,导演,作家,育儿专家,知名百万博主,心理学EMBA。
新时代的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父母教育,和儿童教育一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