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一个县,人口超30万,建县历史超1000年

山西省,省会太原市,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简称“晋”,又称“三晋”。山西东依太行山,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长城,与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为界,柳宗元称之为“表里山河”。截至2018年,山西省共辖11个地级市。其中,就平定县来说,人口超30万,隶属于阳泉市,地处山西、河北两省的交界处,为“山西的东大门”。平定县的县城距阳泉市区9千米,距省会太原127千米。在历史上,平定县于北宋时期正式建县,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

首先,平定县隶属于山西省阳泉市,为“山西的东大门”。在地理位置上,平定县位于山西省中部东侧,太行山中段西麓,阳泉市东南部。平定县的地理坐标为北纬37°39′30″—38°07′30″,东经113°25′55″—114°02′33″。北接盂县、阳泉市郊区,西邻寿阳县,南毗昔阳县,东与河北省井陉县交界。平定县为晋冀通衢要道,山西省东大门。平定县的县城距阳泉市区9千米,距省会太原127千米。县境东西最长处54千米,南北最宽处50.4千米,幅员面积达1391平方千米。就平定县的历史来说,早在春秋时期,该地区属晋国的疆域。

到了战国初期,魏赵韩三家分晋,今山西省平定县一带成为赵国的疆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在郡县制下,今阳泉市平定县一带属太原郡这一建制。汉武帝刘彻这位皇帝在位时,在该地区设立上艾县,县治今张庄镇新城村,仍归属太原郡,后改为“石艾”县。东汉末年,郡国并行,冀州之域分为三郡六国,平定县属常山国(今河北省元氏县西北)。三国这一历史阶段,魏蜀吴三国鼎立,今平定县一带属曹魏并州乐平郡(今昔阳)。北魏时期,又恢复上艾县之名。在南北朝时期,今平定县一带的建制和归属变化较大。

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该县属辽州(今昔阳县西南),不久划归并州太原郡。唐朝武德三年(620年)归辽州;武德六年(623年)划归受州(今阳泉市赛鱼);贞观八年(634年)废受州,石艾县直属太原府,今平定县一带属之。天宝元年(742年),石艾县直更名为广阳先,将县治迁至广阳村(今属昔阳县)。五代十国时期,广阳县先后为后梁、后唐、北汉所辖。公元979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后,广阳县改为平定县,并迁县治于今上城。由此,就平定县这一建制,始于北宋初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

最后,南宋时期,平定县升为平定州。元朝建立后,平定州属冀宁路太原府。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平定州隶属于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太原府。清朝取代明朝后,平定州升为直隶州,领寿阳、乐平、盂县三县。到了1913年,平定州改为平定县,属冀宁道。1928年,平定县直属于山西省。1983年9月,平定县改为阳泉市下辖县。截至2018年底,作为山西省的东大门,平定县总面积达1391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35万人。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下你的观点,让我们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