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希特勒不把军队拿来进攻苏联,而是固定欧洲会如何?

过儿今生今世只爱姑姑


纳粹德国会当场去世,而且走得非常安详。

二战作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以及影响最为深远的战争,时至今日依然深刻影响着世界格局的发展。

而作为二战的策源地,纳粹德国的抉择,深刻影响了二战甚至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很多人说如果德国在横扫西欧,消灭法国、打残英国后及时收手,打消闪击苏联的想法,那么纳粹德国一定能够彻底消化“革命果实”,实现其称霸欧洲的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德国励精图治,假以时日后,一定可以彻底将苏联送入地狱,实现元首的伟大志向。

真的是这样吗?当然真的不是,如果希特勒面对的问题真的这么简单,相信他也不会在苏德战争中这么“急不可耐”了。在静夜史看来,德国在横扫西欧后,之所以跟吃了炫迈一样完全停不下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膨胀是纳粹的生存方式

希特勒停不下来,根本原因在于纳粹德国根本停不下来。

1929年的资本主义全球经济危机再度使德国元气大伤,但却给了纳粹党上台的契机,随即纳粹党在短短数年内膨胀十多倍,一跃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经济危机导致市场失灵,失业率暴增,社会陷入空前动荡,这导致各政党纷纷膨胀,除了纳粹党还有共产党。面对这种局面,惧怕共产党执政后自身被清算的德国大资本家们,开始将目光转向纳粹党,支持希特勒。蒂森、沙赫特、西门子、克虏伯这些容克大资本家纷纷慷慨解囊,甚至联名写信给总统兴登堡要求任命希特勒为总理,这种强大的力量促使希特勒登上了历史舞台。

而登上最高宝座的希特勒第一件事就是回报大资本家,那就是以暴力镇压共产党等政党,确保大资本家的利益,避免德国被苏联等无产阶级政权颠覆的可能。

而为了实现大资本家“走向世界”的目标,希特勒以大资本家认购德意志银行债券为起点,获得大量启动资金。而后希特勒大兴土木,兴建高速公路等大型工程,失业率迅速下降;由于抛弃马克,推行“以物易物”,德国通货膨胀得到缓解;为拉拢军方,希特勒打压冲锋队,大肆扩充国防军,使失业率进一步下降。

大型工程和军队膨胀极大刺激了大资本家的产业体系,德国在希特勒的谋篇布局中迅速复兴。

因为希特勒的措施本质上是花明天的钱,所以德国的所有操作,都指向一个最终目标,那就是战争。因为他需要通过战争还今天的欠债,所以随着欠债的增加,德国也必须不断打下去。

消灭西欧之后,即便不闪击苏联,德国也无法停止,因为一旦停止,资金链断裂,希特勒和纳粹德国将死无葬身之地。

2、侵苏是纳粹的最终目标

对于地狭人稠的德国而言,苏联的广阔国土和丰富资源是德国扩张的最终目标。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希特勒需要进行一系列准备工作。比如将“反共”作为纳粹党的行动纲领,和日意缔结了《反共产主义协定》。

希特勒此举顺应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普遍反苏的历史大势,对于英法等西方国家而言起到了极其强烈的麻痹作用。

事实上纳粹德国的崛起也确实如很多西方国家的愿,因为德国可以成为阻挡苏联向欧洲输出革命的铜墙铁壁,因此英法美等国大资本家纷纷仗义出手,对希特勒进行大力支持,典型如美国的摩根财团。

而正因为希特勒的反共表演如此逼真,所以英法等国情不自禁地抛出了绥靖政策,公然默许和纵容纳粹德国一步步坐大。

而就在英法等国翘首期盼德国闪击苏联两败俱伤,而后英法等国坐收渔翁之利时,德国和苏联在1939年8月23日于莫斯科秘密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为德国闪击西欧扫除了后顾之忧。

而对于希特勒而言,横扫西欧,占领那些资源和土地并不丰腴的西欧,尤其是小小的英伦三岛,最根本的目标就是扫除闪击苏联的后顾之忧。因此扫除西欧后,德国终于对苏联举起了屠刀。

3、苏联是战争的资深玩家

作为当时世界上唯一的共产主义国家,苏联是孤独的,但也是不甘寂寞的。

作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斯大林对欧洲变局洞若观火,面对希特勒的异军突起,斯大林一度想要和英法等国摒弃前嫌,共同扼杀纳粹德国。但此时沉迷于苏德互殴美梦中的英法等国又怎能破功?所以对焦头烂额的斯大林,他们选择了丑拒。

于是斯大林和希特勒打成了一片。

希特勒愿意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因为不想陷于两线作战困局,而斯大林愿意签约也是因为不想腹背受敌。因为除了西方的纳粹德国,东方的日本也在远东虎视眈眈,而苏德签约也为苏联暴打日本扫除了后顾之忧。

但是,日本的不再北上不意味着希特勒不会侵略苏联,事实上,希特勒横扫西欧下一步是哪里,连看门的旺财都知道,所以斯大林在收拾完日本后,最要紧的是抵御德国可能的进攻。

当然,作为共产主义国家,苏联从成立的那一刻开始就有向全球尤其是欧洲输出共产主义革命的历史使命,所以即便没有纳粹德国的膨胀,苏联在国力增强时也有向西扩张的现实需求,于是在德国横扫西欧的空当,苏联开始了风风火火的扩张。

在1939年9月17日占领波兰东部后,1939年11月的苏芬战争,苏联以极大代价夺走芬兰的萨拉、贝柴摩好卡累利阿地峡地区;1940年3月,苏军开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1940年6月苏联夺取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

虽然苏联构筑了东方战线,但对德国而言是巨大威胁,尤其是比萨拉比亚。在战争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德国先下手为强可以说占尽先机。

所以,苏德战争不可避免。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德国在欧洲实行闪电战,基本上都是快速的就解决了一个国家。这给我们造成了一个印象,德国在欧洲是所向霹雳的。但事实却不是这样的。

欧洲当时虽然能和德国匹敌的国家不多,但是德国要是真的想要占领整个欧洲也是十分困难的。其一我们先排除了苏联这个国家,因为历史已经向我们证明了德国终究是打不过苏联的,所以再把苏联加上也没有什么意义了。



但是欧洲也不止是苏联。还有一个强国相信你也是耳熟能详,那就是英国。德国在攻下了法国之后,与英国之间一直都没有什么大规模的战役,甚至连摩擦也是很少听说。


那么德国有能力对付英国?其实是没有的,英国他有着自己地理优势,要想打上英国,那必须要有强大的舰队,而当时的德国海军,实力与英国相差甚远,而要是靠陆军登陆英国,那不是在开玩笑吗?

所以,虽然英国不声不响,但是德国要真想对他干些什么,那还是得好好思量思量的。好歹他曾经也是日不落帝国。


围知历史


关于二战,大多数人总是有这样一种看法:纳粹德国最大的失误是火急火燎的进攻苏联,所以才导致了自己的灭亡。甚至包括当年不可一世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也是因为攻打沙俄而导致了最后的滑铁卢。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1812年冬,拿破仑在俄国境内遭遇了自己统军一生中前所未有的困境:他们所面对的最大敌人已经不是沙俄的军队,而是俄罗斯寒冬带来的饥饿和寒冷,士兵们怨声载道,拿破仑不得已率军撤退回国。从法国带来的57万大军,到最后只剩下不到3万余人。进攻俄国的失败一定程度上让拿破仑元气大伤,进而导致了法兰西帝国的失败结局。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1942年寒冬,随着希特勒33万精锐德军被苏军彻底击溃,同样宣告了纳粹政府已经走向了覆灭的边缘。而击败希特勒的除了苏联军民的上下一心以外,更多的则是俄罗斯寒冷彻骨的冰天雪地。短短两年时间之后,希特勒饮弹自尽,这个给全世界人民带来沉重灾难的法西斯政府也彻底灭亡。

一个枭雄,一个屠夫,两个帝国。灭亡的直接原因却是如出一辙,这不禁让我们心生疑问:如果希特勒当初没有进攻苏联,那么历史会不会改写?世界的最终结局又将如何?

“巴巴罗萨计划”之前的欧洲形势

我们来看一下德国在进攻苏联前的大体形势:从1838年德国攻占奥地利开始,到1940年正式向苏联宣战时,德国已经占领了毗邻的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随后“闪电战”侵占波兰,以及西北部的比利时、荷兰等国,并且在1940年6月彻底击败了宿敌法国。

除了苏联和英国以外,可以说当时的整个欧洲已经被德意法西斯基本占领。1940年,希特勒目睹了整个欧洲的大好局面后,开始酝酿自己的下一步计划。就当时而言,除了英国以外,剩下的有战略意义的地方只有两个:一个是北上进攻苏联,另一个是南下剑指非洲。

然而当时的北非地区早已经被自己的盟友墨索里尼插手,所以希特勒只能单方面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北上进攻苏联。为此希特勒制定了“巴巴罗萨计划”,希望能够在短时间内击败苏联,狂言“三个月内击败苏联”,这跟当时狂妄的日本人不约而同。

唯一的对手 不断的资源

德国在当时计划击败苏联,除了北上是最好的一天进攻路线之外,苏联在欧洲的地位也是关键因素之一。希特勒在短短数年时间内统一了欧洲大部,自己一直以来的宿敌法国也宣布投降,英国又偏安一隅,此时唯一能影响到纳粹征服之路的就只剩下北方豪强苏联。

另外,德国本来国土面积狭窄,长时间的征服活动已经让占领区的资源处于超负荷运行的状态,而苏联国土面积广阔,有着丰厚的自然资源储备,这在希特勒眼中无疑是一块大肥肉,进攻苏联也是能够缓解德国资源压力的最好方式。一旦占领苏联,那么德国军队就能够得到长期源源不断的供应。

痴人说梦的轴心国

再者当时的苏联也不是省油的灯,德国人想吞并苏联,苏联人也时时刻刻想着干掉德意志。可以这样说:苏联和德国大规模的扩军备战、发展工业,目的都是为了自身在欧洲大陆乃至整个世界的话语权,甚至是征服欧洲、征服世界。所以当时就算希特勒不搞苏联,苏联也会攻打德国,只不过让德国占了先手。

最后一点,希特勒当时进攻苏联的目的除了想要掌握在欧洲的话语权以外,更长远的目的则是整个世界。因为德国只要能攻占苏联,那么德国的“钢铁洪流”就可以一路东进,从远东地区和东方战场的日本法西斯顺利会师,进而同美国隔太平洋相望,争夺世界的话语权。

想象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希特勒的美梦最终破灭在了俄罗斯的凛冽寒冬之中,或许从法西斯成立的第一天起,就已经注定了其最终的结局。


与狼共舞的历史和旅行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那只会更惨。

希特勒是个有远见的人,就像斯大林、罗斯福还有丘吉尔一样。

轴心国集团德意日三国的根本目的,在于推翻英法美对于世界的控制。

美国因孤立主义的影响,在德国打垮法国打跑英国时并没有参战。

不过,美国国内的有识之士,一定会介入欧洲战争。

他们不可能看着欧洲出现一个取代英法的超级大国,一定要和纳粹德国决战。

所以,英美法迟早会结盟,德国迟早要同他们一战。

以德国的国力,远不如美国,战争是很难打的。

现在的关键在于,苏联会怎么样?

很简单,苏联会一直观望希望德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两败俱伤。

然而,苏联必介入战争,以获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就像1939年苏联出兵瓜分波兰,1945年8月才出兵打垮日本关东军。

而德国的国力军力不如英美法集团,一旦开战很容易陷入颓势。

那么,苏联攻打德国只是时间问题,苏德必将决战。

以德国的实力,独立对抗英法美尚且难以成功,何谈在对付数百万大军的苏联。

这样一打,德国必遭两线夹击,最终惨败。

至于德国的盟友意大利基本是用来刷战绩的,日本则是搅屎棍,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都靠不住。

而德国既然已经和英法开战,就只有两种选择。

第一,不入侵苏联,最终等待苏联进攻他,被苏联打的亡国。

第二,赶在美国没有介入战争,欧洲大陆不存在强大敌人的有利时机,趁着苏联还没有完成备战,又刚刚进行了军队的大清洗,一鼓作气打垮苏联。

只要苏联投降,德国独立对抗英美法,其中法国基本完了,英国实力较弱,如果能够联合日本重创美国几次,说不定美国也会坐下来谈判。

自然,入侵苏联是一个很大的冒险。

但希特勒曾经说过:我一生的大部分决定,都是在冒险。


萨沙


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在苏德战场损失了太多。也许有人认为,如果希特勒不挑起苏德战争,形势可能会好很多,也许会支持的时间更久一些。但我觉得如果不和苏联进行作战的话,情况可能会更糟。



因为德国本身的实力并不是很强,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协约国逼德国签订和约,限定了很多非常苛刻的条件和巨额的赔款。德国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很大程度上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那些苛刻条件的报复,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初期,德国看起来实力并不是很强,并没有超过英法的实力。当时很多德国将领还非常担心,并劝阻希特勒不要发动战争。



但是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之后,德国依靠闪电战再加上先进的装甲部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很快就击败法国,开战一个多月就迫使法国投降,这一下子就使很多人高估了德国的实力。事实上,二战初期德国的胜利很大程度上是军事思想的先进性。法军的实力不在德军之下,只不过是思想守旧,一下子适应不了德国的闪电战和装甲部队作战,轻易被打败。



德军打败法国并占领欧洲大部分地区之后又与英国作战,但是德国的海军不行,导致英国虽然被打得苟延残喘,但是德国始终无法在英国本土登陆,无法彻底打败英国。美国虽然没有参战,但是美国的实力远在德国之上,只不过由于孤立主义一直还没有参加战争而已。希特勒也非常明白这一点,所以希望抢在美国参战前搞定整个欧洲,这样境况就会好很多。



但是英国始终无法攻下,而德国的资源由于遭到英国海军的封锁而一度非常缺乏。所以希特勒希望通过发动对俄国的战争而从俄国获取资源,再加上欧洲大陆上的其他国家或者被消灭,或者投靠到自己麾下,只剩下一个俄国。而一山不容二虎,希特勒也明白德国和苏联之间终究会发生战争。而据历史解密,斯大林当时确实已经打算在恰当的时候发动对德国的战争。



既然这一战避免不了,所以希特勒决定先下手为强,于1941年6月22日发动对俄国的战争。


天龙论史


首先历史不能假设,但也不妨当做一个茶余饭后的话题消遣一下。

那么我们就假设苏德之间的卫国战争没有发生,此时的形式是:德国于1939年9月1日开始东攻波兰,北占丹麦、挪威,胁迫芬兰仆从,西面入侵低地国家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席卷法国,把英国远征军赶下大海,南方巴尔干半岛的希腊、南斯拉夫尽被征服,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也成为其仆从。

此时德国的实力是:1.地理方面,在欧洲大陆东到寇松线,北到巴伦支海,西到北海和英吉利海峡,南到比利牛斯山脉和地中海的欧洲大陆(除瑞典、瑞士和意大利)约4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成为德国的掌中之物。

2.政治方面,东面的苏联是签署有互不侵犯条约的准盟友,刚刚还与己一同开开心心地瓜分了波兰;北面的瑞典是一贯低眉顺眼的邻居,大气都不敢喘一口;南面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佛朗哥统治着西班牙正在观望研究是否要来轴心国入伙,而葡萄牙是西班牙的小弟不能动;意大利不用说了,中间的瑞士是洗钱、窜货和传递信息的窗口,留着有大用处;看来看去不服天朝管的就剩下个孤悬海外的英伦三岛,已经被炸的一塌糊涂,整天提心吊胆德国的大军跨海而来。

3.经济方面,整个欧洲70%的军工生产,75%的人力资源,65%的矿产资源,60%农产品资源和75%的经济资源也都掌握在德国手中。

4.军事方面,军事方面还用说吗!从波罗的海到比斯开湾,从斯堪地那维亚到喀尔巴阡山,200多万德国军队兵锋正盛,所向披靡,外加100万意军和300万仆从国军队,如此强大的实力不是任谁都可以觊觎的。

那么如果不爆发苏德战争的话,格局会怎么发展呢?先猜猜外部势力的走向吧,1.苏联,此时的苏联是内外交困的,内部军事方面虽有一支320万人红军,但刚刚经历过肃反,80%的红军指挥员被处决,军队士气涣散,思想、建制、训练和意志都十分混乱,39年近百万苏军入侵芬兰并以伤亡50万人的代价才勉强迫使芬兰签署停战,就是当时苏军战斗力的真实写照。远东日本蠢蠢欲动,虽经张鼓峰和诺门坎两次打击,但是70万日本关东军就摆在那里虎视眈眈,卧榻之侧猛虎酣睡,如之奈何啊!在此种态势下,我认为苏联在可预见的时间内主动进攻德国的可能性不大,干些趁火打劫的事应该是有的。

2.美国,有两种可能性,第一美国没有受到日本的偷袭;以美国的孤立主义国策和一贯坐山观虎斗并在关键时刻抢收胜利果实的打法上看应该是不会在此时出手干预,除非德国有意图并实际动手打算登陆英国,美国才有可能给德国划一道红线警告德国,在大陆咋折腾不管,想占领英国不行,咋说也是盎格鲁撒克逊一家人,关键时刻得上。另一种可能就是日本偷袭珍珠港迫使德国向美国宣战,大家破脸了就无所不用其极地真刀真枪地干。可能的手段是武装英国、纠集英联邦国家和泛美国家组成反轴心国联盟,必要时以金钱和土地为诱饵撺掇苏联加入联盟,以英国为基地以强大的海空军封锁大洋,持续空袭大陆,不断袭扰海岸,以经济手段和军事手段相配合逐渐拖垮德国。可能的结果是第一击败德国,联盟胜利重洗世界格局。第二两大集团相持不胜不负签署停战,重新划分势力范围。

3.英国,英国的命运寄托在美国和德国的关系上,自求多福吧。

4.英联邦国家和泛美国家,听老大的呗,老大说上咱就上,老大说停咱就停,简单明了。

5.亚洲国家,自己的事还忙不过来呢,没功夫操德国的心。

再猜猜德国下一步会干点啥,非洲肯定要去的,没有了苏德战争的掣肘,给足隆美尔需要的人员、装备和燃料,你猜隆美尔的非洲军团能不能从摩洛哥一直打到印度,我猜可能性极大。至于登不登陆英国得看美国的压力有多大还有元首的愤怒有多强,理智地说不登陆英国以打促谈争取与英美达成谅解保住胜利果实是最划算的选择。

突然想起来一件细思极恐的事,假设苏德战争真的没有爆发,那我们中国人现在可能仍然在为民族的救亡图存而战斗着呢!

回到最初的说法,历史是不能假设的。


经历过七十年代


我是长安视界,我来回答:

二战作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以及影响最为深远的战争,时至今日依然深刻影响着世界格局的发展。

而作为二战的策源地,纳粹德国的抉择,深刻影响了二战甚至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很多人说如果德国在横扫西欧,消灭法国、打残英国后及时收手,打消闪击苏联的想法,那么纳粹德国一定能够彻底消化“革命果实”,实现其称霸欧洲的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德国励精图治,假以时日后,一定可以彻底将苏联送入地狱,实现元首的伟大志向。

真的是这样吗?当然真的不是,如果希特勒面对的问题真的这么简单,相信他也不会在苏德战争中这么“急不可耐”了。

以德国的国力,远不如美国,战争是很难打的。

现在的关键在于,苏联会怎么样?

很简单,苏联会一直观望希望德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两败俱伤。

然而,苏联必介入战争,以获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就像1939年苏联出兵瓜分波兰,1945年8月才出兵打垮日本关东军。

而德国的国力军力不如英美法集团,一旦开战很容易陷入颓势。

那么,苏联攻打德国只是时间问题,苏德必将决战。

以德国的实力,独立对抗英法美尚且难以成功,何谈在对付数百万大军的苏联。

这样一打,德国必遭两线夹击,最终惨败。

至于德国的盟友意大利基本是用来刷战绩的,日本则是搅屎棍,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都靠不住。

而德国既然已经和英法开战,就只有两种选择。

第一,不入侵苏联,最终等待苏联进攻他,被苏联打的亡国。

第二,赶在美国没有介入战争,欧洲大陆不存在强大敌人的有利时机,趁着苏联还没有完成备战,又刚刚进行了军队的大清洗,一鼓作气打垮苏联

英国虽然被炸的满目疮痍,但海外殖民地补给,依然是源源不断地运到英国本土。

等到合适的时机,英国,美国和法国这些老牌强国,将会联合起来对付德国,到那时候德国即使拥有了整个欧洲,依然注定要失败。

希特勒之所以没有占领整个欧洲,是因为侵略战争说到底是非正义的,被占领国家都会奋起反抗,来确保自己的利益完整。

欢迎关注长安视界。更多纪录片、知识推送给您


长安视界


不太现实,要知道一个问题,从希特勒进攻波兰开始,这个战争就根本不允许他按照自己想的去做了。

很多人都觉得,希特勒发动二战,双线作战,是个非常笨的决定,但是,希特勒属于,开战之后,自己就陷入泥潭无法自拔了。他打谁不打谁,自己无法决定,有一样东西叫形势,或者说是大势。

希特勒吞并奥地利、吞并捷克斯洛伐克,这种扩张,英法都没能做出什么有力的反对,而当他进攻波兰,英法就忍无可忍了,对德国宣战。虽说这个时候,英法并没做什么,但是双方是一个战争状态了。希特勒对法国,打也得打,不打也得打。

希特勒拿下西欧,击败了法国,这个时候,其实他有两个敌人,一个是英国,还有一个就是苏联,潜在敌人,而这个敌人,亮出来獠牙。

击败法国的时候,希特勒并没疯,他知道,这个时候最好的结果就是和英国议和,然而,英国却并不和希特勒媾和,其实希特勒要的也不过分,就是承认他就好了,承认德国的地位,拿回一战时期德国失去的一切。但是,丘吉尔并不领情。气的希特勒暴跳如雷,大骂丘吉尔顽固不化、战争狂人。

可以得出一点的结论是,只要英国不被征服,英国就会和德国一直打下去,反正自己地理优势巨大,德国也过不来。

这个时候,东面的苏联也没闲着,又是结盟又是吞并的,苏联的势力已经到了德国边境线上了。这个时候,苏联想入侵德国实在是太容易了,一旦准备好了,入侵德国,德国对苏联一面几乎是门户大开。而这个苏联对德国来说,说不上是朋友还是敌人,很模糊,但可以确定一点,就是个威胁,不打不行,不能等苏联人准备好了,再商量别的问题了,既然是个威胁,那就解决掉这个威胁,这是希特勒的性格。

法国战役后,希特勒太想过太平日子了,结果,谁都不允许。希特勒想好好经营自己得到的一切,但是这由不得自己,英国还在,苏联还在,欧洲只能有一派,那就是自己。


军武文斋


这个假设就如同炒黄金、炒股票的人在赚了一大笔后又突然亏损了在那自怨自怜的后悔:早知道我赚了之后就不再炒了多好?

不用说希特勒了,任何人在那个位置,都会进攻苏联。其原因如下:

一、如果说希特勒侵略欧洲是为了报一战失败的一箭之仇和壮大德国实力,那么希特勒进攻苏联就是除了历史恩怨之外的意识形态冲突。对于个人来说就是观念冲突,两个人观念一旦完全相反,那么利益和情感也难以继续保持。

二、希特勒从计划战争开始,做强德国的设计到实施一直一帆风顺,甚至比他想象的还要顺利。特别是欧洲第一陆军强国法国的轻易被打败,他不可能继续保持清醒和冷静,没有为什么,这就是人性。

第三、不干掉苏联,希特勒无法安然入睡。一是苏联太过庞大而且资源丰富,就像一块肥肉放在了馋涎欲滴的狮子跟前,你让它不吃怎么可能?二是希特勒一直对社会主义苏联就保持着高度警惕,他认为苏联的纪律与秩序是对德国无可消除的威胁。

四、庞大的苏联一旦获得了发展的时间,迟早会跟德国迎头相撞,那么即便统治了整个西欧,德国也不够安全。而且希特勒的志向是不允许人类有比日耳曼民族更优秀的种族,自然不允许有潜在的能够跟德国匹敌的国家(这点认识跟最近几年美国的政客高度相似)。

所以,希特勒进攻苏联,无论是战略需要,还是人性条件反射,还是理念冲突都是无法抗拒的诱惑。

当然,如果希特勒不进攻苏联或者不急于进攻苏联,集中精力经营欧洲,我认为时间其实是在德国那一边的。因为西欧是近代史上科技的发祥地,西欧虽然小国众多,但也强国林立。无论是科技水平还是经济实力,还有工业化程度,集中起来都是世界翘楚。

从军事科技的角度看,当时的希特勒如果不迫害犹太人,他的科技能力是远远超过美国的,苏联就更不用说了。在希特勒的民粹煽动和纳粹体制下,德国如果专心经营欧洲20年,完全可以成为碾压世界强国的超级大国。那个时候再蚕食苏联,最后打败美国是完全可能的。


谢金澎


那二战的结局估计就是这样

(以下纯粹为个人脑补,与现实中所有的个人、集体、国家无任何关系)

1943年10月,欧洲全境被苏联吞并,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被苏联吞并,中国和日本等国被迫结盟

1943年12月,苏联对美国宣战

1944年1月,中国长江以北沦陷,中亚大部分地区沦陷

1944年4月,苏联在中国南方某城市败北,损失惨重

1944年7月,中国长城以南收复

1945年3月,美国和英国在欧洲登陆

1945年1月,盟军到达苏联本土

1945年5月,原子弹研发成功,美国投掷原子弹轰炸莫斯科

1945年7月,苏联绝大部分城市被占领

1945年8月,苏联投降,战犯斯大林被送上绞刑架